顛沛26年,溥儀將此物縫在棉衣中貼身保管,上交後成無價之寶

2020-12-22 百曉生侃中國史

辛亥革命成功後,清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末代皇帝溥儀被從龍椅上趕了下來。1912年2月12日,溥儀從大清帝國的皇帝變成了「紫禁城裡的皇帝」,依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溥儀在紫禁城裡一直長到18歲,才在馮玉祥發動的政變中被趕出來,清室歷代珍藏的大量文物也被他帶走。溥儀被趕出宮後依舊過著富足的生活,而他的經濟來源正是變賣這些文物。但是無論他怎麼變賣,卻始終不敢打一件寶貝的主意,甚至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也要將其縫在自己的棉衣裡貼身保管。

這件寶物並不大,是一方或者說一套小璽,全名叫做清乾隆帝田黃三聯璽。眾所周知,乾隆帝是文藝界的一股「泥石流」,一生不僅喜歡寫詩,還喜歡給古代書畫蓋章。古玩界甚至有這樣一句話,要是不確定字畫是真是假,就看看上面有沒有被乾隆蓋章。作為清代最長壽的皇帝,乾隆帝一生在位60年,退休後還當了四年的太上皇。當起了太上皇之後的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搞文藝工作,期間更是刻了不少私用小璽,其中就包括田黃三聯璽。身為大清帝國的皇帝,乾隆帝擁有上千方小璽,而田黃三聯璽是他的最愛。

乾隆帝駕崩後,田黃三聯璽被歷代皇帝所傳承,幾乎成為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傳家寶。乾隆帝為何如此喜愛這件璽呢?首先來看看它的做工。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方璽是以田黃石為原料製成的,而這田黃石本身就價值不菲。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寶石產地中,有且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一平方公裡的田中可以找到。田黃石的質地優劣懸殊,值得收藏的幾乎都是萬裡挑一的絕品。正是由於其稀少難得,所以被人尊為「石中之帝」,早有「一兩田黃十兩金」之說。而經過時間的沉澱,現如今的田黃石早已經是「一兩田黃萬兩金」了。

乾隆帝的這三聯璽,是由一整塊田黃石精雕細琢而成,其工藝難度可想而知。除了精湛的雕工,三璽所用的篆刻方式與璽文布局也令人拍案叫絕。其中「乾隆宸翰」璽為陽文篆刻,布局章法為傳統標準樣式。第二璽所刻「樂天」亦為陽文,但是此二字居中,左右皆飾以螭紋。這種字、畫結合的樣式,頗具漢印遺風。另外一璽「惟精惟一」則別出心裁用陰文篆刻,印文採用漢代私印形式,採取回文法排列。經過一道道精益求精的雕琢和皇室傳承,此物在清代就已然無價,清朝滅亡後其作為歷史見證者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田黃三聯璽傳到溥儀手中後,只能跟著他顛沛流離,從1924年被趕出紫禁城開始到1950年被移交給新中國,期間的26年始終被他嚴密保管。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時,我國也派出了志願軍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帝國主義,全國都掀起了捐款捐物支援前線的熱潮。溥儀深知自己已經是階下囚,祖宗的寶貝自己也無力再妥善保管,上交國家才是最好的選擇。這一年,溥儀在戰犯管理所將田黃三聯璽上交,目睹其真容的無不驚嘆。此後田黃三聯璽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並列為鎮館之寶,誕生於紫禁城的田黃三聯璽最終又回到了紫禁城。

1997年,田黃三聯璽被印在了郵票上,其作為國寶的地位已經不言而喻。雖然田黃三聯璽從誕生至今不過200多年的歷史,但其作為國寶的地位早已無法撼動,它所記載的是中國帝制時代的衰亡,歷史意義可想而知。後來在2013年,央視以《鎮館之寶——田黃三連印章》為題,專門介紹了田黃三聯璽的前世今生,令每一個觀眾都為之震撼。甚至有人將田黃三聯璽譽為「國寶中的國寶」,對此你怎麼看你呢?

相關焦點

  • 溥儀逃出宮時,將此物縫在棉衣26年不離身,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我們的祖先們將這些寶物悉心保存到現在,交到我們手裡,那不僅是一個物品,更是一段記憶,那是屬於整個華夏民族的記憶。而當我們接過這份記憶,就相當於它們的生命在我們手中得到了延續,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漫漫人生路上,生命是寶貴的,可就算是生命也會消逝,而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在此繁衍生息,這樣也可以看作是生命的延續。
  • 溥儀26年離身的印章,被趕出宮時偷偷縫在棉衣夾層裡,如今成國寶
    當時我國最後的皇帝溥儀就在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把「田黃石三聯章」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裡,順利帶出宮之後更是26年未曾離開過他身,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重中之重的寶貝。當時溥儀被袁世凱逼迫要交出皇位讓清朝直接滅亡,不過溥儀還是在紫禁城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馮玉祥把清朝裡的官員給趕了出去,溥儀在被趕出宮的時候就偷偷的把黃石三聯章給縫製在棉衣裡帶走。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成為「國寶中的國寶」
    乾隆認為此塊石頭乃是玉皇大帝所賜,所以視若珍寶,命內務府的能工巧匠將其打造成一枚「三聯章」,時常把玩,睡覺都要放在枕邊。這就是「田黃三聯璽」的來源,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此枚印章的細節「田黃三聯璽」,顧名思義,由三枚印章組成,中間由石環相連,通體由珍貴的田黃石打造而成,打造工藝非常高超,三枚印章渾然一體,看不出黏合的痕跡。
  • 溥儀帶走乾隆的「寶貝」,縫在衣服26年不離身,如今成超級國寶
    對歷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乾隆皇帝時期是清朝的鼎盛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乾隆盛世」,而溥儀繼位後,清朝就滅亡了,因此溥儀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末代皇帝,溥儀可謂是清朝十二個皇帝裡除了乾隆皇帝之外最有名的皇帝了,清朝覆滅後,溥儀作為一君之主卻當上了賣國賊,是國家和人民的罪人,後來,建國後溥儀就被一直在撫順戰犯營裡接受改造
  • 溥儀逃出紫禁城,把它縫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已成故宮鎮館之寶
    而後在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匆匆帶著幾件寶貝,逃出了紫禁城。在這些少數的寶貝中,就有一件曾是乾隆的私人物品,溥儀把它縫在棉衣裡,之後的26年間沒有離身,它是啥東西呢?這個東西叫「田黃三聯璽」,現在已經成為了故宮的鎮館之寶,是如假包換的「國寶中的國寶」。
  • 溥儀出逃不忘把它縫進棉衣,26年不敢離身,今成「國寶中的國寶」
    這時的溥儀依舊能接受那些王公貴族的磕頭請安,還迷上了西洋的玩意,每天在紫禁城中騎自行車、學攝影、開汽車,學著西方的教育,還把清朝象徵式的辮子給剪掉追求新潮,可以說在紫禁城中住的這些年,是溥儀一生中最舒服的一段時間。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是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溥儀逃離紫禁城時,為什麼只挑中了它,還把它縫在棉襖裡,26年間不離身?它就是乾隆爺的「黃三聯璽」!它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溥儀將它護的這麼好?一、黃三聯璽的來歷根據史書上的記錄,乾隆爺很喜歡收藏各類印璽,各種不同材質刻成的印璽多達1800多方。這是所有皇帝中數量最多的,每次遇到重大的事件,他都要刻一個來表示紀念。
  • 溥儀逃出宮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1950年7月,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特殊時期,社會各界紛紛捐款買飛機大炮,老百姓捐糧捐衣。而末代皇帝溥儀,經過幾番考慮,最終也向國家獻出了一個寶貝,一個伴著他倉皇出逃,歷經數次搜檢,卻被他始終貼身保存的寶貝——田黃三聯璽。
  • 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前,曾偷偷帶走一樣東西,如今已是故宮鎮館之寶
    不幸的是,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其內珍藏的大量文物寶藏都被劫掠一空,而後,八國聯軍又以同樣的手法迫使清廷「賠償」巨額損失費,致使數件流傳千年的珍寶流離海外,至今仍下落不明。不過,清廷的收藏何其豐厚,即使賠償再多的銀兩,皇家中人也有自己的「小金庫」。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本該像列祖列宗一樣,在深宮中享受榮華富貴。
  • 被趕出紫禁城,溥儀將它縫在棉襖夾層偷帶走,漂泊26年終回故宮
    ▲收藏印章 中國清代最後一位皇帝,在遜位後要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因為特別的喜歡田黃石三聯章,想要把這印章偷偷帶走,想到了把它們給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裡來躲避檢查
  • 此物曾是乾隆摯愛,溥儀逃亡時貼身攜帶,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率軍進入北京,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並即日搬離紫禁城,史稱「北京政變」。溥儀在搬離時,將紫禁城中的珍寶悉數帶出,這其中有一件寶物,被溥儀放在貼身的內兜中,每晚睡覺都要查看好幾次,生怕丟失。而今已然成為故宮的鎮館之寶!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來歷?為什麼讓溥儀如此看重呢?這枚寶物名叫「田黃石三聯章」,是乾隆帝的印璽,由一大塊田黃石雕刻而成,甚得乾隆喜愛。
  • 溥儀縫在衣服裡的寶物,死都不肯放手,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儀離開了他出生的地方,此時溥儀沒有傷心反而有一點喜悅,因為出生在這個高牆裡面,從小也生活在這裡面,終於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早在1922年就有所預料,陸陸續續打包好大大小小几十箱寶物運到宮外,這裡面有很多都是現在的鎮館之物。
  • 溥儀一名貼身侍衛:不但染指正宮娘娘,還作惡多端,後被判處槍決
    在這段時間內,溥儀過得也還算不錯,雖然沒有祖輩的威風,但至少性命無憂,直到馮玉祥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溥儀及后妃、宮人統統被趕出了紫禁城。此時的溥儀非常可憐,輾轉數地之後定居在天津7年,直到"918"事件爆發後,他又被日本人拉出來龍籠絡人心。開始了他的傀儡生涯。
  •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縫棉衣過嚴冬
    「十月大別秋風急,劉鄧健兒著單衣;千萬將士自己縫,織成棉衣渡嚴冬……此事古今從未聞,千古奇蹟出我軍;一切困難皆可度,全在萬眾是一心。」這是一首《棉衣歌》的歌詞,現陳列於安徽六安市金安區張家店戰役紀念館第一展廳。2013年11月21日,本報「追尋小平足跡」特派採訪組來到張家店戰役紀念館。
  • 有人問溥儀要傳國玉璽 溥儀笑道: 你要傳說中的東西?
    1924年10月4日上午,鹿鍾麟、李石登等人帶著軍警來到了北京紫禁城。他來到軍機處說:「溥儀兩小時內必須廢除帝號,遷出故宮,否則就炮轟故宮。」當時的內務府大臣邵英聽後極為緊張,他對鹿鍾麟和李石登說:「你們的父親不都是滿清貴族嗎?為何要如此相逼?」鹿鍾麟說:「我們奉命請溥儀出宮並不是私意,而是全國老百姓的要求。
  • 老人親手縫製棉衣 好讓孩子們溫暖過年
    張興英老人正在整理做好的棉衣。文/圖 記者 王莉莉 陸曉茜晨報淄博12月19日訊 一位68歲的老人自己買布料,一針一線縫成棉衣,20多天一連縫了12件棉衣,「愛心媽媽」張興英要把這些棉衣送給孤困境兒童,讓他們暖暖和和過年。17日,記者來到張興英老人家。
  • 溥儀曾去看望伺候他的宮人,他們仍高呼著3個字,讓溥儀很難堪
    溥儀是中國幾千年來我們唯逐一個可以看得見其照片,聽得見其聲音的天子。他這一生存得特別的不順,不絕在顛沛,可以說是比力窩囊的天子吧。溥儀在1967年的時間去世,他的宅兆比力大抵其,早先葬在八寶山。厥後在溥儀的老婆李淑賢懇求事戀職員將其遷到了清西陵,葬在了光緒的旁邊,由於這個地方曾經是溥儀要求葬的地方,並且,還可以發動本地的旅遊業的生長。他是清朝的第十一位天子,字耀之,號浩然,尚有一個英文名叫henry。全名叫愛新覺羅溥儀。在1967年的時間患了腎癌去世了。
  • 紫禁城裡究竟有多少無價之寶?
    1919年—1924年,他作為溥儀的英文老師,見證和參與了溥儀所經歷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這本「目擊身經」的實錄裡,莊士敦不僅書寫了末代皇帝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的身世,也藉此勾連起從義和團運動到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馮玉祥兵變等諸多重大事件的中國近代史。 譯註者高伯雨對書中提及的各個人物生平和風俗習慣都十分熟悉。
  • 老漢挖出4罐子,當夜壺用了26年,知道價值後,要了10萬就上交了
    老漢挖出4罐子,當夜壺用了26年,知道價值後,要了10萬就上交了上世紀70年代,陝西省寶雞峽主幹道疏通時發生了一件事情。劉老漢也不知道這罐子有什麼用,便用一個麻袋將這4個罐子背回了家。回家後老伴兒不樂意了,畢竟那個時候破4舊破得很厲害,誰家裡有些老玩意兒不拿出來砸碎的話是要犯錯誤的。所以劉老漢便把這4個罐子扔到了牆上的破洞裡。很快的他就把這件事忘了,畢竟當時的貧苦百姓對於古董這兩個字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隨著劉老漢家裡孩子的慢慢長大,這4個罐子被孩子們當夜壺用了26年。
  • 甘肅一農民將自家使用5年的「鹽瓶」上交,專家大笑:無價之寶
    甘肅一農民將自家使用5年的「鹽瓶」上交,專家大笑:無價之寶導讀:中國的文物之多,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就像文物不僅僅在收藏家和國家手裡,有的普通農民在不知不覺中卻有著價值不菲的文物,這事情也是常見的。四年前,曾看到一些新聞,說是一個有錢人花了幾億買了一個雞缸杯,回到家後,沒有先珍藏起來,而是沏了一杯茶。等到茶水泡好,他一飲而盡。網友說道,這杯茶真貴。他之所以能夠閒情逸緻的喝著幾億杯子泡的差茶,前提是得有豐厚的資產。除了這個,還有一個更土豪的人,他用古董當放鹽的罐子,一放就是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