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成功後,清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末代皇帝溥儀被從龍椅上趕了下來。1912年2月12日,溥儀從大清帝國的皇帝變成了「紫禁城裡的皇帝」,依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溥儀在紫禁城裡一直長到18歲,才在馮玉祥發動的政變中被趕出來,清室歷代珍藏的大量文物也被他帶走。溥儀被趕出宮後依舊過著富足的生活,而他的經濟來源正是變賣這些文物。但是無論他怎麼變賣,卻始終不敢打一件寶貝的主意,甚至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也要將其縫在自己的棉衣裡貼身保管。
這件寶物並不大,是一方或者說一套小璽,全名叫做清乾隆帝田黃三聯璽。眾所周知,乾隆帝是文藝界的一股「泥石流」,一生不僅喜歡寫詩,還喜歡給古代書畫蓋章。古玩界甚至有這樣一句話,要是不確定字畫是真是假,就看看上面有沒有被乾隆蓋章。作為清代最長壽的皇帝,乾隆帝一生在位60年,退休後還當了四年的太上皇。當起了太上皇之後的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搞文藝工作,期間更是刻了不少私用小璽,其中就包括田黃三聯璽。身為大清帝國的皇帝,乾隆帝擁有上千方小璽,而田黃三聯璽是他的最愛。
乾隆帝駕崩後,田黃三聯璽被歷代皇帝所傳承,幾乎成為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傳家寶。乾隆帝為何如此喜愛這件璽呢?首先來看看它的做工。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方璽是以田黃石為原料製成的,而這田黃石本身就價值不菲。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寶石產地中,有且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一平方公裡的田中可以找到。田黃石的質地優劣懸殊,值得收藏的幾乎都是萬裡挑一的絕品。正是由於其稀少難得,所以被人尊為「石中之帝」,早有「一兩田黃十兩金」之說。而經過時間的沉澱,現如今的田黃石早已經是「一兩田黃萬兩金」了。
乾隆帝的這三聯璽,是由一整塊田黃石精雕細琢而成,其工藝難度可想而知。除了精湛的雕工,三璽所用的篆刻方式與璽文布局也令人拍案叫絕。其中「乾隆宸翰」璽為陽文篆刻,布局章法為傳統標準樣式。第二璽所刻「樂天」亦為陽文,但是此二字居中,左右皆飾以螭紋。這種字、畫結合的樣式,頗具漢印遺風。另外一璽「惟精惟一」則別出心裁用陰文篆刻,印文採用漢代私印形式,採取回文法排列。經過一道道精益求精的雕琢和皇室傳承,此物在清代就已然無價,清朝滅亡後其作為歷史見證者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田黃三聯璽傳到溥儀手中後,只能跟著他顛沛流離,從1924年被趕出紫禁城開始到1950年被移交給新中國,期間的26年始終被他嚴密保管。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時,我國也派出了志願軍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帝國主義,全國都掀起了捐款捐物支援前線的熱潮。溥儀深知自己已經是階下囚,祖宗的寶貝自己也無力再妥善保管,上交國家才是最好的選擇。這一年,溥儀在戰犯管理所將田黃三聯璽上交,目睹其真容的無不驚嘆。此後田黃三聯璽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並列為鎮館之寶,誕生於紫禁城的田黃三聯璽最終又回到了紫禁城。
1997年,田黃三聯璽被印在了郵票上,其作為國寶的地位已經不言而喻。雖然田黃三聯璽從誕生至今不過200多年的歷史,但其作為國寶的地位早已無法撼動,它所記載的是中國帝制時代的衰亡,歷史意義可想而知。後來在2013年,央視以《鎮館之寶——田黃三連印章》為題,專門介紹了田黃三聯璽的前世今生,令每一個觀眾都為之震撼。甚至有人將田黃三聯璽譽為「國寶中的國寶」,對此你怎麼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