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逃出紫禁城,把它縫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已成故宮鎮館之寶

2020-12-19 文史研究所

對於清朝,我們有道不明的情愫,我們驚嘆那時的康乾盛世,也遺憾後來的落寞,更憎惡腐敗不堪的晚清朝廷……

不過,所有的一切都隨著辛亥革命的槍聲,結束了。而後在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匆匆帶著幾件寶貝,逃出了紫禁城。在這些少數的寶貝中,就有一件曾是乾隆的私人物品,溥儀把它縫在棉衣裡,之後的26年間沒有離身,它是啥東西呢?

這個東西叫「田黃三聯璽」,現在已經成為了故宮的鎮館之寶,是如假包換的「國寶中的國寶」。

「田黃三聯璽」最開始是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這枚印章所代表的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當時位居太上皇的乾隆,為自己打造了田黃三聯璽,可以說,田黃三聯璽是乾隆皇帝斥巨資、請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的。

田黃是很小的,而三聯恰恰相反,是很大塊的,當初為了打造田黃三聯璽,乾隆下旨召集了內務府的能工巧匠,在經過十幾道工序之後,終於製成了三聯章。

值得一提的是,三聯璽上全部石環都是閉合的,裡面沒有一絲一毫裂縫的痕跡,也就是說,當時刻這塊璽的時候,是用一整塊玉料雕琢而成的,可想而知玉料原本的大小。

章製成之後,乾隆更是煞費苦心,將"惟精"和"樂天"作為印文的內容。乾隆這麼做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惟精即「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寥寥八字所代表的是乾隆皇帝的治國理念,乾隆皇帝就是為了藉此來提醒自己,在統治的時候是危機四伏的,自己必須要有為患意識,才能夠做好國家的統帥。

樂天則是「樂天知命,故不憂」的意思,所表達的是生命的真諦,樂天所表達的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生命的價值。

乾隆將"乾隆宸翰"刻在左方章,將惟精惟一刻在右方長章,樂天刻在中橢圓章。乾隆皇帝對田黃三聯璽十分喜愛,每晚睡覺的時候要將田黃三聯璽放在自己的枕頭旁,才能安然就寢。

乾隆之後,清朝的歷任帝王,包括慈禧太后都對田黃三聯璽甚是珍重。溥儀在逃出皇宮的時候,要將田黃三聯璽給帶上,就是因為田黃三聯璽的意義重大。

在流浪途中,溥儀對田黃三聯璽呵護備至,面對搜查,體型較小的田黃三聯璽被溥儀隱藏得極為隱蔽,26年間,沒有被發現過。

一直到1950年,那時候的中國正值抗美援朝的特殊時期,大家都慷慨解囊,為國家捐錢捐物,溥儀在仔細斟酌之後,將田黃三聯璽獻出,直到這時,大家才見到田黃三聯璽的真正容貌。

田黃三聯璽的價值異常珍貴,中國郵政在1997年的時候,還為其發行了郵票,田黃三聯璽更被視為是「國寶中的國寶」。

因為時間的關係,那段被歷史封存的關于田黃三聯璽的故事我們並不清楚,不過在2013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以田黃三聯璽為主題,向我們介紹了關于田黃三聯璽的故事,當得知這枚小小印章背後的故事之後,大家都大為震撼。

成王敗寇,我們是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步伐的。崇禎皇帝寧可吊死也不當亡國之君,溥儀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獻上了自己最後的財寶。歷史告訴了我們即便貴為天子,也依舊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滾滾洪流。

相關焦點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是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溥儀逃離紫禁城時,為什麼只挑中了它,還把它縫在棉襖裡,26年間不離身?它就是乾隆爺的「黃三聯璽」!它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溥儀將它護的這麼好?一時間溥儀他的手下們忙的團團轉,儘量多的打包可以帶走的東西。溥儀則把這黃三聯璽縫在棉衣裡,穿在身上帶了出來,來到了天津。來到天津以後由於沒有經濟來源,溥儀一家人的開銷又非常的大,所以就不停的變賣各類寶貝來度日。
  • 溥儀逃出宮時,將此物縫在棉衣26年不離身,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清末傅儀退位後,當他逃出宮時,那些屬於他的東西幾乎都沒能帶走,然而有一樣東西卻被他帶了出來,他把這個東西縫在了棉衣裡,26年貼身保存,而到了現在,它變成了我國故宮博物院的寶物——田黃三聯璽。01當新中國剛成立時,有很多事情都需要進行辦理,其中美軍也不斷發來挑釁,為了鞏固政權,只好派兵上戰。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成為「國寶中的國寶」
    乾隆一聽驚呆了,剛才夢中所見的石頭不正是這塊嗎!乾隆認為此塊石頭乃是玉皇大帝所賜,所以視若珍寶,命內務府的能工巧匠將其打造成一枚「三聯章」,時常把玩,睡覺都要放在枕邊。這就是「田黃三聯璽」的來源,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此枚印章的細節「田黃三聯璽」,顧名思義,由三枚印章組成,中間由石環相連,通體由珍貴的田黃石打造而成,打造工藝非常高超,三枚印章渾然一體,看不出黏合的痕跡。
  • 溥儀帶走乾隆的「寶貝」,縫在衣服26年不離身,如今成超級國寶
    對歷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乾隆皇帝時期是清朝的鼎盛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乾隆盛世」,而溥儀繼位後,清朝就滅亡了,因此溥儀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末代皇帝,溥儀可謂是清朝十二個皇帝裡除了乾隆皇帝之外最有名的皇帝了,清朝覆滅後,溥儀作為一君之主卻當上了賣國賊,是國家和人民的罪人,後來,建國後溥儀就被一直在撫順戰犯營裡接受改造
  • 顛沛26年,溥儀將此物縫在棉衣中貼身保管,上交後成無價之寶
    辛亥革命成功後,清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末代皇帝溥儀被從龍椅上趕了下來。1912年2月12日,溥儀從大清帝國的皇帝變成了「紫禁城裡的皇帝」,依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溥儀在紫禁城裡一直長到18歲,才在馮玉祥發動的政變中被趕出來,清室歷代珍藏的大量文物也被他帶走。
  • 溥儀逃出宮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1950年7月,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特殊時期,社會各界紛紛捐款買飛機大炮,老百姓捐糧捐衣。而末代皇帝溥儀,經過幾番考慮,最終也向國家獻出了一個寶貝,一個伴著他倉皇出逃,歷經數次搜檢,卻被他始終貼身保存的寶貝——田黃三聯璽。
  • 溥儀出逃不忘把它縫進棉衣,26年不敢離身,今成「國寶中的國寶」
    溥儀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接觸的寶物比一般人要多,雖然他做了許多錯事,曾經被人當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他卻保護了一件「國寶級的國寶」,如今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這時的溥儀依舊能接受那些王公貴族的磕頭請安,還迷上了西洋的玩意,每天在紫禁城中騎自行車、學攝影、開汽車,學著西方的教育,還把清朝象徵式的辮子給剪掉追求新潮,可以說在紫禁城中住的這些年,是溥儀一生中最舒服的一段時間。
  • 溥儀26年離身的印章,被趕出宮時偷偷縫在棉衣夾層裡,如今成國寶
    前言在南宋時期就有著名的理學家魏了翁在自己的《約客木犀下有賦》這本書裡說過「虎頭點點開金粟,犀首累累佩印章」,這個意思就是印章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它除了有在文件上簽訂和籤署的功能之外,還可以當做文玩被收藏起來,也受到很多收藏者的喜愛
  • 溥儀縫在衣服裡的寶物,死都不肯放手,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儀離開了他出生的地方,此時溥儀沒有傷心反而有一點喜悅,因為出生在這個高牆裡面,從小也生活在這裡面,終於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早在1922年就有所預料,陸陸續續打包好大大小小几十箱寶物運到宮外,這裡面有很多都是現在的鎮館之物。
  • 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前,曾偷偷帶走一樣東西,如今已是故宮鎮館之寶
    可是,命運對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他3歲即位,6歲就被迫退位,在稀裡糊塗中就被剝奪了皇帝稱號,雖然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每年也有400萬兩銀元使用,但終究趕不上曾經的生活。直到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派遣鹿鍾麟攻入紫禁城,發動「北京政變」,逼迫溥儀離開皇宮,並順利獲取了宮中的大量珍藏,自此,溥儀的宮中生活才宣告結束。
  • 被趕出紫禁城,溥儀將它縫在棉襖夾層偷帶走,漂泊26年終回故宮
    ▲收藏印章 中國清代最後一位皇帝,在遜位後要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因為特別的喜歡田黃石三聯章,想要把這印章偷偷帶走,想到了把它們給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裡來躲避檢查
  • 此物曾是乾隆摯愛,溥儀逃亡時貼身攜帶,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率軍進入北京,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並即日搬離紫禁城,史稱「北京政變」。溥儀在搬離時,將紫禁城中的珍寶悉數帶出,這其中有一件寶物,被溥儀放在貼身的內兜中,每晚睡覺都要查看好幾次,生怕丟失。而今已然成為故宮的鎮館之寶!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來歷?為什麼讓溥儀如此看重呢?這枚寶物名叫「田黃石三聯章」,是乾隆帝的印璽,由一大塊田黃石雕刻而成,甚得乾隆喜愛。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當溥儀手中的蘋果掉落 紫禁城成了故宮
    1924年11月5日,清代最後一位皇帝遜帝溥儀從神武門離開了紫禁城,從1420年建成算起,時光已過去了504年。溥儀出神武門時,軍警從他的隨身行李裡搜出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當場沒收。這一件國寶與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曾是乾隆皇帝存放在三希堂中的摯愛。這間位於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裡的小小溫室中,懸掛著主人書寫的齋名和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而西暖閣正中則懸掛著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溥儀被趕出宮都懶得帶走的東西,搖身一變,成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翠玉白菜可不是一道菜,它是臺北的 "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由翠玉雕刻而成。雲南綠玉自傳入清代宮廷之後,就深受上層達官貴人的喜愛,一些琢玉名匠更是精細地將中華文化完美的詮釋在一小塊綠玉上,晚清尤甚。在臺北十次的民意調查中,翠玉白菜都居 "10大國寶之首",其價值不可估量。
  • 溥儀離宮時,唯一一件不願離身的寶物,現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現在說到溥儀,想必是沒有人不知道的,畢竟他是清朝末期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在他被趕下皇位的時候,當時的袁世凱還讓他在北京保留著皇帝的待遇,但是在馮玉祥完全把他趕出皇宮之後,他就真的從皇帝變成了流浪的人,即便之後日本人找到了溥儀,並且讓他在偽滿洲國做了皇帝
  • 其實故宮裡面的文物比臺灣博物館裡面的好
    那麼我們通過一個小片來了解一下,這些所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於1964年,是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藏品共約60多萬件,其中92%的文物來自於北京紫禁城的清宮遺存。那麼假如說據此斷定臺北故宮博物院它有鎮館之寶,而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沒有鎮館之寶,這顯然是膚淺的,是不了解歷史的。咱別的且不說,就單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書畫藏品裡邊,我隨便舉幾個例子,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
  • 《末代皇帝》中溥儀重返紫禁城,眼前卻是故宮,感嘆山河歲月已變
    貝託魯奇在《末代皇帝》中安排暮年的溥儀以遊客的身份故地重遊紫禁城,再登太和殿,這自然是虛構的電影情節。我不知道,假如真的有這種際遇的話,重返紫禁城,溥儀會是怎樣的心境呢?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儀推著自行車走在街上,一群狂熱的革命小將高呼著「XXX萬歲」迎面走來。我始終不能忘記這個場景,不知此情此景,在垂垂老矣的溥儀聽來、看來,是何種滋味。也許,他會想起1908年12月2日那個寒冷的早上舉行的登基大典。
  • 故宮珍藏百年的永樂劍,被西方列強搶走後,如今已成英國鎮館之寶
    西方列強本就是披著文明外衣的野獸,加上當時慈禧太后拉著光緒帝倉皇西逃,將我國千百年來最核心的文物雲集地紫禁城,完全暴露於列強的魔爪之下。 這無疑是我國古文物的一場浩劫,據不完全統計,八國聯軍撤離後,我國分散在海內海外的珍貴文物數量大約在1600萬件,其中有30萬件堪稱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