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前,曾偷偷帶走一樣東西,如今已是故宮鎮館之寶

2020-12-09 歷史有妖氣

封建王朝從公元前221年的秦朝,一直延續到公元1912年清朝滅亡,歷經兩千餘年,歷代統治者的皇宮內積累了大量的寶物。不幸的是,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其內珍藏的大量文物寶藏都被劫掠一空,而後,八國聯軍又以同樣的手法迫使清廷「賠償」巨額損失費,致使數件流傳千年的珍寶流離海外,至今仍下落不明。

不過,清廷的收藏何其豐厚,即使賠償再多的銀兩,皇家中人也有自己的「小金庫」。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本該像列祖列宗一樣,在深宮中享受榮華富貴。可是,命運對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他3歲即位,6歲就被迫退位,在稀裡糊塗中就被剝奪了皇帝稱號,雖然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每年也有400萬兩銀元使用,但終究趕不上曾經的生活。

直到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派遣鹿鍾麟攻入紫禁城,發動「北京政變」,逼迫溥儀離開皇宮,並順利獲取了宮中的大量珍藏,自此,溥儀的宮中生活才宣告結束。然而,此時的溥儀卻不是當初被迫退位的溥儀了,他早就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做好了打算,他提前收集了皇宮中的珍寶,並叫人暗中運送出宮,而他自己則在離開紫禁城那天,偷偷把一件稀世珍寶縫進了棉衣裡。

此後的七年裡,溥儀想盡一切方法復闢帝位,在各種勢力之間遊走,又遭受了不小的現實打擊,生活越來越艱難。儘管溥儀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滿洲國,再次擔任「皇帝」,可是他畢竟有名無實,在承受天下人唾罵的同時,還要維持自己的奢侈生活,消費甚是巨大。日本戰敗後,溥儀又在蘇聯經歷了5年時間的戰犯歲月,在被監禁期間,他也始終沒有透露出當年那件隨身寶物的下落。

溥儀當年縫在棉衣裡的寶貝不是別的,正是代代相傳的田黃三鏈章。田黃三鏈章是乾隆皇帝最喜歡的物件,它由三枚田黃石材質的印章組成,將它們連結在一起的鎖鏈,也是由田黃石打造的,三枚印章彼此相連,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田黃三鏈章中,左邊的一枚印章為正方形,其上刻有「乾隆宸翰」字樣,也就是乾隆皇帝專用印章。

中間一枚印章為橢圓形,刻有「樂天」字樣;右邊一枚印章和左邊一樣,也是正方形,體現了中國人對「對稱美」的喜愛與追求。右邊印章刻有印文「惟精惟一」,它和「樂天」都是出自儒家經典《尚書》,意思是統治者要居安思危,順應天意,懂得自然之理。乾隆皇帝把這幾個字刻在印章中,既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也是為了傳達其施政思想。

所幸的是,田黃三鏈章至今仍保存完好,自1950年溥儀回到中國之後,正趕上抗美援朝,溥儀毫不猶豫地把貼身保存的田黃三鏈章上交國家。現在,田黃三鏈章已經被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直到1997年,田黃三鏈章的外觀被用於製作小型郵票,供全國人民欣賞。

相關焦點

  • 此物曾是乾隆摯愛,溥儀逃亡時貼身攜帶,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率軍進入北京,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並即日搬離紫禁城,史稱「北京政變」。溥儀在搬離時,將紫禁城中的珍寶悉數帶出,這其中有一件寶物,被溥儀放在貼身的內兜中,每晚睡覺都要查看好幾次,生怕丟失。而今已然成為故宮的鎮館之寶!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來歷?為什麼讓溥儀如此看重呢?這枚寶物名叫「田黃石三聯章」,是乾隆帝的印璽,由一大塊田黃石雕刻而成,甚得乾隆喜愛。
  • 溥儀縫在衣服裡的寶物,死都不肯放手,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儀離開了他出生的地方,此時溥儀沒有傷心反而有一點喜悅,因為出生在這個高牆裡面,從小也生活在這裡面,終於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早在1922年就有所預料,陸陸續續打包好大大小小几十箱寶物運到宮外,這裡面有很多都是現在的鎮館之物。
  • 溥儀離宮時,唯一一件不願離身的寶物,現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現在說到溥儀,想必是沒有人不知道的,畢竟他是清朝末期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在他被趕下皇位的時候,當時的袁世凱還讓他在北京保留著皇帝的待遇,但是在馮玉祥完全把他趕出皇宮之後,他就真的從皇帝變成了流浪的人,即便之後日本人找到了溥儀,並且讓他在偽滿洲國做了皇帝
  • 被趕出紫禁城,溥儀將它縫在棉襖夾層偷帶走,漂泊26年終回故宮
    ▲收藏印章 中國清代最後一位皇帝,在遜位後要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因為特別的喜歡田黃石三聯章,想要把這印章偷偷帶走,想到了把它們給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裡來躲避檢查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是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如果僅僅是雕刻一個印章,對任何一個製作印章的人來說都是小事,但要把三個印章用鏈條連起來,難度就不一樣了。這鏈條採用的是一種叫做「鏈雕」的工藝,就是鏈條裡的每一個環都是雕刻出來的,不是用膠水粘起來的。四、溥儀逃離紫禁城從以上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黃三聯璽的確是一件珍寶,溥儀也非常的明白這一點。溥儀在紫禁城住到了19歲,1924年的一天,馮玉祥的國民軍要把他趕出紫禁城。憑著一紙公文,溥儀的所有財產都被沒收了,而且要在幾個小時之內搬出紫禁城。
  • 溥儀帶走乾隆的「寶貝」,縫在衣服26年不離身,如今成超級國寶
    ,1959年得以釋放,而溥儀被釋放出來除了他改造時表現良好之外,跟他向國家獻的一個「寶貝」也密切相關,這個「寶貝」原本是乾隆的,傳給溥儀後,他就一直縫在衣服裡26年不離身,如今成為了超級國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溥儀被趕出宮都懶得帶走的東西,搖身一變,成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翠玉白菜可不是一道菜,它是臺北的 "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由翠玉雕刻而成。雲南綠玉自傳入清代宮廷之後,就深受上層達官貴人的喜愛,一些琢玉名匠更是精細地將中華文化完美的詮釋在一小塊綠玉上,晚清尤甚。在臺北十次的民意調查中,翠玉白菜都居 "10大國寶之首",其價值不可估量。
  • 溥儀逃出紫禁城,把它縫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已成故宮鎮館之寶
    而後在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匆匆帶著幾件寶貝,逃出了紫禁城。在這些少數的寶貝中,就有一件曾是乾隆的私人物品,溥儀把它縫在棉衣裡,之後的26年間沒有離身,它是啥東西呢?這個東西叫「田黃三聯璽」,現在已經成為了故宮的鎮館之寶,是如假包換的「國寶中的國寶」。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溥儀逃出宮時,將此物縫在棉衣26年不離身,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很多人都說珍貴的東西無價,然而可以被定義為珍貴的東西有很多,無論是生命還是價值,它們都有自己的重要性。珍貴無形,也可以有形。清末傅儀退位後,當他逃出宮時,那些屬於他的東西幾乎都沒能帶走,然而有一樣東西卻被他帶了出來,他把這個東西縫在了棉衣裡,26年貼身保存,而到了現在,它變成了我國故宮博物院的寶物——田黃三聯璽。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溥儀晚年重遊故宮,指出畫像有誤,導遊:胡說啥?溥儀:那是我爹
    不過末代皇帝溥儀卻是一個例外,他做了亡國之君後,不僅繼續生活在皇宮,而且頭上還頂著皇帝的尊號,可謂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下倒了臺,不過在隆裕太后代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之前,與袁世凱籤訂了《清室優待條件》,因此溥儀才得以繼續生活在宮中,並且清室每年還能領到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是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 溥儀出逃不忘把它縫進棉衣,26年不敢離身,今成「國寶中的國寶」
    溥儀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接觸的寶物比一般人要多,雖然他做了許多錯事,曾經被人當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他卻保護了一件「國寶級的國寶」,如今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在清政府宣布滅亡後,袁世凱和清朝皇室達成協議,皇室仍可以在紫禁城內居住,而且確保擁有和之前一樣皇帝般的待遇,就這樣溥儀過上了一段時間無憂無慮的生活。
  • 故宮缺「鎮館之寶」?單霽翔:不突出特定文物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 2.8萬首乾隆詩稿開啟整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2010年12月底,故宮完成了建院後第五次藏品清理,當時的數據顯示故宮藏品共1807558件(套)。很多在之前觀念中不屬於文物範疇的物品,如清代錢幣、帝後書法等都被納入了文物資料。
  • 被軍閥趕出皇宮之時,命交出傳國玉璽,溥儀:「傳說中的東西?」
    1924年10月4日,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修改《清室優待條約》,命溥儀搬出皇宮。還限時兩小時,否則炮轟紫禁城。這使溥儀沒有半分拒絕的勇氣,只好答應。雖然如此,溥儀還是有些慶幸的。畢竟自己有"先見之明,"早就轉移了皇宮裡的部分珍寶,剩下的也不多了。收拾好東西,臨行前,馮玉祥派來的部下鹿鍾麟向溥儀問起了傳國玉璽的下落。畢竟這不僅無價之寶,更是權利的象徵啊。溥儀想都沒想,直接告訴了他在交泰殿裡,讓他去找。鹿鍾麟反駁道"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造的那個玉璽"。溥儀愣了,回答道"傳說中的東西?
  • 大英博物館十件鎮館之寶,其中三件都是來自中國
    博物館就是聚集當地各個朝代歷史文物的地方,裡面放置的都是古人留下的文物,中國許多省市都有文物,而且文物的數量還不少,最著名的一家博物館就是用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修改成的故宮博物館。然而,故宮博物館的數十萬件文物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或者是中國考古學發現的,沒有一件是搶劫的西方文物,但世界其他博物館裡的文物或多或少都可見中國文物的身影。
  • 其實故宮裡面的文物比臺灣博物館裡面的好
    那麼我們通過一個小片來了解一下,這些所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於1964年,是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藏品共約60多萬件,其中92%的文物來自於北京紫禁城的清宮遺存。那麼假如說據此斷定臺北故宮博物院它有鎮館之寶,而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沒有鎮館之寶,這顯然是膚淺的,是不了解歷史的。咱別的且不說,就單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書畫藏品裡邊,我隨便舉幾個例子,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臺北故宮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了,幾乎成了臺北故宮內名氣最大的藏品,也常常成為遊客眼中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而在曾經一則新聞中,北京故宮博物館單館長透露,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只佔了故宮文物總數的22%,而所謂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只能算其中的「三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