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手寶媽,帶孩子可是個全新且廣泛的的大學問,爆棚的保護欲,讓我們從孩子出生起的方方面面都想給他最好的呵護。
面對新生寶寶,很多媽媽會變得很敏感,很焦慮,在寶寶健康管理方面有時容易糾結於細節的問題上,反而忽略了大方向的把握。從糰子出生後,讓她健康成長是我的首要任務,從育兒理念到細節規劃都親力親為。現在糰子已經3歲了,與身邊同齡的孩子相比,糰子確實是比較強壯的,一年到頭沒去過幾次醫院,有很多寶媽都問我:是怎麼把孩子養的這麼好的?其實總結起來,不過一句話:「抓大放小,早做規劃!」
「抓大放小」的「大」指的是科學的育兒理念,例如培養規律的作息,提早做好健康規劃。
而「小」則是指那些讓媽媽焦慮的無關緊要的瑣碎問題,比如「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晚半個月學走路」等問題。
在生命最初的日子裡,嬰兒的身體節奏,如醒著、吃奶、睡覺以及上廁所等控制著嬰兒的行為,通常沒有固定的規律。嬰兒花費了許多時間精力來整合這些分離的行為。新生兒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使得自己的行為變得協調有序。——《兒童發展心理學》[1]
我們都知道新生兒的作息是不規律的,從孩子一出生,媽媽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規律作息。這會幫助寶寶的身體系統趨於穩定,也是寶寶健康基礎的第一步。很多新手媽媽由於缺乏經驗總會手忙腳亂,無法準確判斷孩子需求,把她以為的「按需餵養」變成了「按哭餵養」從而引起過度餵養、點心奶、奶睡等不良習慣,進而形成了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心情煩躁的惡性循環。而這些,都會給孩子的健康帶來隱患。
一個作息穩定而規律的寶寶,每天吃得好睡得香,全天樂呵呵的,相應身體系統也會處於穩定狀態,在疾病到來之時,能有更好的精神狀態應對。
關於規律作息下面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後期小編會帶大家仔細分析
在諮詢的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就納悶了,這孩子一天都沒好好睡覺,睡前咋還折騰個沒完沒了?」
鬧覺,說明孩子已經非常非常累了。也就是進入所謂的過度疲勞(overtired)狀態了。過度疲勞是寶寶入睡困難的頭號因素。要想孩子入睡快,重點是要抓住孩子的那股困勁。不同年齡的孩子都有一個入眠的最佳時期。一旦錯過這個最佳入睡期,孩子的身體則會承受壓力,產生一種叫做「皮質醇」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使孩子像打了雞血一樣,你懂得。
在這裡,小編給大家一份0-個月的寶寶作息時間表。每個寶寶都是不一樣的,要求寶寶每天完全按照這個表也是不現實的。這份寶寶作息時間表中,參考的重點是寶寶在兩覺之間的間隔時間,父母要觀察寶寶要睡覺的徵兆。尊重他的睡眠需要,並及時準備,讓他睡覺。
4個月寶寶
寶寶在這個年齡需要的睡眠時間還是很長,白天大概每1.5小時就要睡。
6:30 - 起床, 餵奶
7:45 - 9:00 - 第一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0:30 - 11:30 - 第二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3:00 - 14:15 - 第三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5:45 - 16:30 - 第四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這個小覺只有30到45分鐘)
17:30 - 先餵奶, 然後開始睡前儀式
18:15 - 寶寶入睡
通常會有2次夜奶,而且夜奶會持續到8、9個月才停止,是的,大部分的媽媽在這個階段還睡不了整覺。
4個半月寶寶
和4個月寶寶的作息時間差不多,只是寶寶早上能醒更長時間了,晚上也會醒的久些。
8:00 - 9:15 - 第一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0:45 - 11:45 - 第二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3:15 - 14:30 - 第三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6:15 - 17:00 - 第四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8:15 - 先餵奶, 然後開始睡前儀式
19:00 - 寶寶入睡
寶寶夜裡會睡11-12個小時+2次夜奶。第一次夜奶在睡著後5小時,第二次夜奶在第一次夜奶後的3.5小時。
5個月寶寶
5個月時,你可以開始試著讓寶寶只睡3覺了。醒的時間會漸漸拉長,直到6個月,寶寶才能夠穩定睡3個小覺。因為少了一覺,那麼晚上睡覺的時間要提前。
8:15 - 10:15 - 第一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2:15 - 13:30 - 第二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5:30 - 16:15 - 第三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7:45 - 先餵奶, 然後開始睡前儀式
18:30 - 寶寶入睡
寶寶夜裡會睡11-12個小時+2次夜奶。第一次夜奶在睡著後6小時,第二次夜奶在第一次夜醒後的3.5-4個小時。
6個月寶寶
6個月的寶寶可以每天固定睡三個小覺啦,而且只有一次夜奶。如果超過兩次夜奶,那麼你的寶寶可能有奶睡的睡眠聯想了。睡眠聯想是寶寶睡覺的另一大死敵,我以後會撰文專門介紹。
7:30 - 早餐
8:15 - 9:45 - 第一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2:00 - 13:15 - 第二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7:30 - 晚餐
18:00 - 先餵奶, 然後開始睡前儀式
18:45 - 寶寶入睡
寶寶夜裡會睡11-12個小時+1次夜奶。夜奶發生在睡前餵奶的7個小時以後。
7個月寶寶
還是會睡三個小覺,直到8個月就可以開始兩覺了。
7:00 - 起床, 餵奶
8:00 - 早餐
9:00 - 10:15 - 第一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1:45 - 午餐
12:30 - 13:30 - 第二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6:00 - 16:45 - 第三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7:45 - 晚餐
18:30 - 先餵奶, 然後開始睡前儀式
19:15 - 寶寶入睡
8個月寶寶(剛開始並覺)
3覺並2覺的偉大工程要拉開序幕了!!!寶寶睡覺時間表發生較大變化。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的拉長寶寶醒的時間,讓寶寶只睡兩覺。因為沒有第三覺了,好吧,孩子得通過晚上早睡來彌補哦。
9:30 - 11:00 - 第一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2:00 - 午餐
13:45 - 15:15 - 第二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7:00 - 晚餐
17:45 - 開始睡前儀式
8個月寶寶(並覺過程中)
9:30 - 11:00 - 第一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4:15 - 15:45 - 第二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8:45 - 開始睡前儀式
寶寶夜裡會睡11-12個小時+0-1次夜奶。不餵夜奶當然最好,要是喂,夜奶發生在午夜以後,或者睡前餵奶的7個小時以後。
9-11個月寶寶
這個時候,白天睡兩小覺應該是穩定下來了。直到13-18個月,寶寶才會開始只睡1個小覺(15個月開始並覺比較普遍)。晚上不再夜醒吃奶了,要是還吃超過一次,那麼我確定,寶寶有奶睡的睡眠聯想了
10:00 - 11:30 - 第一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2:30 - 午餐
15:00 - 16:00 - 第二個小覺, 睡醒後餵奶。
19:00pm - 開始睡前儀式
19:30pm - 寶寶入睡
寶寶夜裡會睡11-12個小時,在9個月的末期,寶寶的身體是完全不需要夜奶的。
「早做健康規劃」的「規劃」指的是疫苗規劃
除了通過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外,接種疫苗可以說是安全有效的方法[2]。
簡言之,我國現在可選的疫苗分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由國家免費提供,二類疫苗是由公民自費,並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同等重要,最大的區別就是二類需要自費。
很多新手媽媽在孩子出生後處於混亂迷茫的狀態,忙於學習如何照顧好新生寶寶,沒有及時學習疫苗的知識,更不要說提早做好疫苗規劃了。到了接種站,看到疫苗接種本,都會被嚇到:竟然有這麼多疫苗要打!尤其是孩子從2月齡開始,就進入了疫苗接種的密集期,平均每2周就要跑一趟接種點。爸爸媽媽就開始犯暈,在選擇疫苗時也是一頭霧水,稀裡糊塗地做了選擇,來回奔波不說,還會有延誤接種、漏種等情況發生。所以在孩子出生前就學習疫苗知識,提前做好疫苗規劃,不僅可以讓寶爸寶媽們輕鬆的面對寶寶疫苗接種,也讓寶寶及時獲得疫苗的保護。
提到打疫苗,媽媽們最有感觸的兩個字大概就是「繁雜」!
我的閨蜜比我早一年生孩子,在我懷孕的時候,她就經常和我吐槽打疫苗的種種煩心事:
因為生娃前沒有重視做疫苗功課,寶寶2月齡接種時默認選了一類疫苗,完全不知道還有一種俗稱「五聯」的自費聯合疫苗可以減少接種次數。
結果,孩子六個月以前,她平均每兩周就得抱著孩子去疫苗接種站排長隊。每次請假小半天,遇到颳風下雨,硬著頭皮也要去。
每次接種,孩子必哭,回家後作息全亂,煩躁且胃口差。偶爾還會發燒,請假都是小事,全家人提心弔膽,非常心疼。
更有的時候,遇上孩子感冒、腹瀉、發燒可能還要延遲接種,更是雪上加霜。
提到「疫苗」兩個字,她就頭大,每每說起最開始的選擇,她都後悔最開始沒有做好功課,也因為有點「為了省錢」的心理活動。作為過來人,她給我了三條「準媽媽建議」。
其中,第一條就是:一定提前做好疫苗規劃,儘量選擇聯合疫苗,例如在1月齡就約上兒童五聯疫苗,可以讓後面的接種遊刃有餘,省去很多麻煩。
關於如何做好疫苗時間規劃,她給我發了一份一類疫苗日曆表,看完這個表,我就能夠理解她為什麼那麼頻繁地找我吐槽打疫苗了。
以上日曆還僅僅是一類疫苗的接種時間表,如果你還要選擇常見的二類疫苗,如五聯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小兒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等等,那麼這個時間表還要擴充一倍。
因此,她建議我在做疫苗功課時,一定要多查查資料,早做決定。
作為喜歡「刨根問底」的學術型媽媽,雖然有朋友的前車之鑑,對於她建議的號稱「排苗神器」的五聯疫苗,我還是覺得有必要親自認真做做功課。
我首選衛生部權威發布的信息以及知網上疫苗相關的專業文獻作為功課基礎,拿出曾經玩命寫論文的姿態,狠狠地做了一番研究,還做了對比表後,終於敲定了一份詳細的疫苗規劃!
首先,我比較好奇的是五聯疫苗到底是哪五聯?都能預防什麼疾病?
從查到的相關文獻資料裡看到,五聯疫苗能夠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這5種疾病。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300萬兒童死於感染性疾病,其中脊髓灰質炎、b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感染、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這五大感染性疾病是導致嬰幼兒死亡或殘疾的主要原因[3]。
那麼朋友所說的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到底省了什麼麻煩呢?
原來,五聯能夠預防5種疾病,卻只需要接種4劑即可搞定,而同等效果的單苗疫苗則需要12劑才能完成。五聯疫苗只需要2、3、4、18月齡接種即可。而單苗6個月前需要接種9次,18月齡接種2次,4歲還需要再接種1次。我做了一個對比表更為清晰地看出接種疫苗次數(包含針劑和口服)的區別。
這就意味著選擇五聯疫苗,在打疫苗這件事情上可以少跑8次,孩子少了8次哭鬧,父母少了8次提心弔膽,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也因此降低不少。
而這正是五聯疫苗首要吸引我的地方。
除此之外,針次少並不能讓我完全放心,對於它的品質才是我作為媽媽最重要的考量!
通過研讀了大量文獻後,我從中得到一個寶貴的信息:疫苗的安全性與它的工藝息息相關!
這就好比做飯,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廚具都會決定菜的口感好壞!
疫苗也一樣,它也有不同的工藝,而這不同的工藝直接決定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概率。
相關資料顯示五聯疫苗的進口品質以及先進的工藝,其抗原純度一般可達95%以上,也就是說,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更低,接種更安心[4]。
在我國的臨床試驗的相關文獻中提到:無論採用2、3、4月齡還是3、4、5月齡基礎免疫和18~20月齡加強免疫,五聯疫苗抗體的血清保護率或血清轉化率以及抗體水平不低於單劑疫苗[5,6]。
在查資料的過程中,我還注意到,之前有接種疫苗引起小兒麻痺的案例,這可嚇了我一跳。所以特意搜索了關於疫苗與小兒麻痺關係的資料,發現五聯疫苗採用了全程IPV(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儘可能避免因疫苗引起的小兒麻痺的風險。這一點將我最後的顧慮全部打消了!
做完這份詳細的疫苗規劃功課,給一妞選擇疫苗的時候,我已經心中有數!我最終給糰子敲定了五聯疫苗方案。
第二條「準媽媽建議」也給我了很大的幫助。
她告訴我:有些情況是不適宜接種疫苗的,一定要查一下哪些情況不適宜,並且在接種疫苗之前告知醫生!
比如她孩子有一次發燒,但是疫苗接種時間到了,她就直接帶著孩子去了接種站,還好醫生非常敬業,看孩子精神狀態不佳,趕緊詢問情況,隨後讓她改天再來,並且給她了一份不宜接種疫苗的情況表讓她參考。她也將這份參考表給了我,如下:
體溫超過37.5℃的發熱兒童
患牛皮癬、皮膚感染、嚴重皮炎、溼疹的兒童
患有心臟病、肝炎、腎炎、活動性結核病的兒童
腦或神經系統發育不正常,有腦炎後遺症、癲癇病的兒童
重度營養不良、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兒童
過敏體質及患哮喘、蕁麻疹的兒童
正在腹瀉的兒童,不宜服用小兒減毒滴劑
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的兒童
來源: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有了這份表,每次疫苗接種前,我都會核對一遍,如果有出現以上的情況,就改天再去接種,這份表給了我很大的便利,遇到以上情況就不用白跑一趟了,這裡也分享給有需要的媽媽。
閨蜜的第三條「準媽媽建議」是:接種完疫苗需要觀察孩子狀態。
具體來說,接種後不要馬上離開接種站,觀察30分鐘,沒有特殊情況再回家。回家後時刻關注寶寶情況,如果出現超過38.5度的高燒,或嚴重的不適症狀就需要及時就醫。接種後24小時接種部位不能碰水;48小時內讓寶寶好好休息,儘量不要添加新的食物。
這三條寶貴的「準媽媽建議」和五聯疫苗的「助攻」下,我和孩子都少受了很多罪,省去多跑醫院,免去了一些繁雜擔心受怕的環節,一妞免疫力還得到了更強大的呵護。
最近她要入園了,我和她爸爸正在規劃給她安排手足口疫苗及流感疫苗,防患於未然。
提前做好疫苗規劃,避免盲目從而進入誤區,自己頭疼還擔心孩子,如果你先是準媽媽,或者正有這方面的煩惱,希望我的筆記可以給你提供一些相關的知識和啟發。如果還有不懂的也可以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