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千年窯火中的秘密(20111018)

2020-12-20 央視網

>>>>>>進入農家樂  

>>>>>>進入《鄉土》官方網站  

    在陳爐鎮有會唱歌的酒壺,沒有蓋子的酒壺,還有永遠也倒不滿的酒杯,這些都是陳爐鎮的秘密。攝製組來到陝西銅川的陳爐鎮,探訪這個千年古鎮,每家每戶的生活都和耀州瓷分割不開,連窯爐都藏身在窯洞之中。罐罐壘牆牆不倒的陳爐鎮,究竟如何燒制藏著秘密的酒壺和酒杯。在陳爐鎮,這裡的人們又是如何生活的,本期《鄉土》節目將進行一一尋訪。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有個叫吳陽旗的老人,他這樣描述他的故鄉:燒甕甕來燒壇壇,又燒碗碗又燒盆,盆盆大得能坐人,碗碗能盛幾桶水。窯爐夜夜噴紅火,走路從來不用燈,一千幾百幾十年,廢瓷瓦片堆成山。聽到窯爐這倆字,您可能明白了,這地方肯定是燒窯呢!沒錯,這個地方是陳爐古鎮,在陝西的銅川,是耀州瓷的發源地,我們聽說,陳爐盛產奇怪的青瓷,比如說沒有壺蓋的酒壺照樣能往裡頭倒酒,還有一種酒壺,想倒酒就倒酒,想倒水就倒水,更有一種奇怪的杯子,想倒滿杯酒?甭想!為了瞧瞧這些奇怪的青瓷,我們攝製組決定去陳爐古鎮,到現場驗證一下  
    陳爐是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交界的一個鄉土小鎮,也是中國北方最著名的民窯——耀州窯的延續者。來到陳爐古鎮,正打算去當地的窯爐找尋奇怪的青瓷,我們的攝製組就被古鎮特殊的建築牆給弄迷糊了。我們編導走了一路,發現陳爐古鎮的每家每戶都用這種罐罐壘牆,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磚瓦不用,要用這種罐罐壘牆呢?用這種空心的罐罐壘牆萬一倒了那麻煩可就大了。原來,這個罐罐是用來燒制瓷器的匣缽,人家這是廢物利用呢,不過這罐罐壘牆還真挺好看的,當地有句俗語就是:罐罐壘牆牆不倒,夠結實的!我們編導這回算了出了個洋相,沒關係,能夠認識錯誤重新學習就行,我們這也就不瞎逛了,果然,在一家手工作坊裡,師傅聽我們問起立刻很熱心。原來匣缽就是一種裝瓷坯的東西,據說它的出現使燒制中的瓷器釉面避免受到煙塵的直接薰染,從而提高了瓷器的質量。匣缽使用到一定程度就必須更新,所以更換下來的匣缽,因為其堅硬、輕巧就成了陳爐人眼中的寶貝。
    陳爐地處山坡,三面環山,缺少平地,運輸不便。加上山石體質,也增加了打窯洞的難度。於是當地人就把篩洗陶泥剩下的粗料,脫成磚坯,再經過煅燒,做成類似耐火磚的紅磚,用來箍窯建舍,既耐用又實惠。但是紅磚窯洞的抗壓能力有限,上面的住戶無法修葺院牆。這時廢棄的匣缽,甚至於甕和罐都成了壘牆的最佳材料。  
    這些廢舊的大缸,最早有清朝的也有民國時期的,還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如今都成了古鎮裡的風景線。據考證,陳爐早在唐代就已經爐火熊熊。宋元以後,更成了延續生產耀州窯的惟一窯場。因為陳爐燒窯的千年歷史,甚至有時候,很多老百姓的窯洞裡都會暗藏玄機,窯洞之中還藏著千年古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本打算去尋找奇怪的青瓷,怎料碰上了這許多疑惑,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我們決定先到老鄉家的窯洞裡去看看。   
    據說,在建新房挖窯洞的時候,經常能挖到以前燒瓷器的窯爐,發現的時候,居民索性就將這些不知年代的窯爐打造成為自己家中的地下室,攝像師要進到洞裡去還頗費了些力氣。據這位屋主人介紹,這是窯爐最底下的部分,是用來點火的爐灶,經過長時間的高溫烈火燒制,窯爐裡的原料土質已經熔融變形了。當地人把這種熔融變形的石塊叫做琉璃。走出這座窯爐,我們繼續在古鎮裡行走,尋找傳說中奇怪的青瓷 。正走著,看到古鎮裡竟然還有人用罐罐種菜。這位大爺知道了我們的來意之後,很是開心,他說我們口中奇怪的青瓷,在陳爐實在太普遍,隨處都能找到,聽了這話,我們放心了,但是來了古鎮,眼看著到中午了,還是先吃個午飯吧,盛情難卻,再加上我們也確實餓了,大爺家開始忙活著做起了午飯,陝西人愛吃麵條,可是,當大爺把麵條送到我們編導手上的時候,我們編導還是被嚇了一大跳。  
    (主持人):你說我們這編導,跑到陳爐古鎮裡找奇怪的青瓷,這個青瓷半天影子都沒見著,好傢夥,跑到人家裡蹭麵條吃去了,這吃相還極其不文雅,不過話說回來,人家陝西人吃褲帶面要的就是這個勁兒,不過咱們編導這頓面可不是那麼好吃的,據說她吃了這頓面,手腕兒直打抖,酸疼了一個下午,什麼情況?先進一段廣告,廣告之後咱來看看編導的手腕兒究竟怎麼了  
    (主持人):歡迎回來,前面我們說到攝製組前往千年古鎮陳爐,陳爐有著1400多年燒青瓷的歷史,曾經古鎮陶爐晝夜不息,每家都是青瓷製作坊,千年不息的爐火到現在還一直延續著,我們攝製組去尋找奇怪的青瓷,路過一戶人家,在人家裡蹭飯吃,吃的是有陝西八大怪之稱的褲帶面,但是我們編導吃著面,拿碗的手開始直打抖,這是怎麼回事呢?咱們編導也學著古鎮裡的人,就蹲在大門口開吃了。你看看,咱編導一邊說吃相不雅一邊還吃得這麼快,連大爺都喊著要慢點吃了。不過吃著吃著,我們編導還是敗下陣來了,問題就出在這蘭花碗上,大爺教了技巧,可還是累。 
    (主持人):據說,陳爐的陶工分為三種,有一種是專門做碗的,當地稱為碗窯。最典型的就是在關中常見的「耀州大老碗」或者叫「海碗」。最大「耀州大老碗」的直徑有25釐米,能夠盛2.5升的水。民間常用來盛面或者是待客用的碗都要比這小一號。現在,陝西一帶,無論是賣羊肉泡饃、水盆羊肉的飯館,還是農家場院,到了開飯的時候,使的都是這種小一號的大碗。那場景讓初來乍到的人著實會嚇上一跳。所以我們編導會碰上這二三斤的老碗!要不是從小拿這種碗吃飯,還真練不出來從容不迫的架勢,沒那體力啊!據說,陝西有八大怪,其中有一怪就是「碗盆難分開」,老陝西人吃飯,喜歡用這種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它甚至比小盆還大,這也就難怪我們編導吃得如此辛苦了。辛苦吃完麵條,我們攝製組繼續尋找奇怪的青瓷。  
    在方圓幾十裡的黃土地上,陳爐算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我們在古鎮兜兜轉轉,發現耀州青瓷在這裡很普遍,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原來,我們一直要找的青瓷,竟然在這裡發現了,給這個壺加水,靠的竟然是底部的一個小洞。  
    這兩個大爺用來喝茶的青瓷正是倒裝壺和公道杯!倒裝壺的壺底有一個梅花形狀的孔,需要往壺裡灌水的時候就把壺倒過來,把水就從壺底的梅花孔注入,直到壺嘴兒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滿了。最奇怪的是等灌滿水把壺身正過來的時候,水卻絲毫不會流出來。喝水的時候只需要把壺嘴稍稍下傾,水就從壺嘴中流出來了。而公道杯則是為貪杯者設計的,倘若有貪杯者,將酒倒得過滿,酒就會從杯底兒漏出,一滴不剩,以示懲戒,我們知道,這倒裝壺和公道杯裡肯定有機關,兩位下棋的大爺說,前面有個李家瓷坊,他們家專做我們口中所說的青瓷,想要知道這機關出在哪,去李家瓷坊看看就明白了。  
    老李是李家瓷坊的第五代傳人,李家瓷坊已經有7、8百年的歷史了,現在主要進行瓷器的複製。他的瓷坊主要仿製一些工藝較高的瓷器,經常會有遊客來陳爐的各個瓷坊參觀,今天,這個來他家做客的年輕男孩小賈,對青瓷提出了質疑,讓老李心裡有些不太舒服。  這天,李家的女人們要為前來旅遊的人們準備晚餐,依舊是各式各樣的麵食。老李拿著他們家仿製的耀州青瓷中的良心壺,說這個良心壺能保證自己千杯不醉,讓我們編導拿著它和小賈開開玩笑,讓他見識一下耀州瓷老祖宗們的智慧。陳爐地處關中,這裡的人幹活的時候都喜歡吼上兩嗓子秦腔。古鎮裡,幾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間藝術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陳爐陶工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專門做碗的,一種是專門做大缸、盆、罐的,當地稱為甕窯,燒制的主要是家裡用的大件。還有一種就是專門做茶壺、花瓶、尊缽等雜器的,也叫黑窯。在這三行裡,做黑窯的難度最大。   
    李大爺今天要和住在他們家的遊客們一起喝酒吃飯,我們編導知道李大爺要用良心壺跟他們開玩笑,趕緊配合著坐在了李大爺的旁邊。平時從來不喝酒的編導,今天看起來真是特別能喝,跟小賈和李大爺喝了一杯又一杯,精神依舊不錯。喝完一壺酒壺後,本來就不太能喝酒的小賈開始有些醉意了,而我們平時根本就不喝酒的編導這時候竟然跟沒事人一樣,這可太讓人納悶了。  
    原來這個良心壺,是兩心壺的諧音,顧名思義是壺內有兩個心,壺上暗藏機關,可同時裝兩種不同的酒水,是古代王公貴族喝酒作樂的酒器,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清楚,李大爺往裡面加了有顏色的醋和酒,這樣,就更清晰地看到了效果。良心壺是古人在喝酒時作弊或取樂時用的酒壺,今天竟然被我們當成了作弊的工具。其實,除了良心壺,倒裝壺和公道杯裡,都有陶工們早就設置的機關,我們很想知道這裡面究竟是什麼結構,想讓李大爺將泥胚切開,看看裡面的結構,但李大爺說了,聰明的人其實猜也能猜個大概,雖然設計簡單,但是這是他們耀州瓷祖先留下的機密,早年間只有在瓷坊裡陶工們才知道,如果大家想知道,還是自己動動腦筋,聰明的人,就一定能解開這裡面的秘密。  
    (主持人):看到這小夥子被灌醉了,實在是有意思,看來這禍從口出確實沒錯。陳爐的窯火從點燃的那一刻,到現在已經1400年歷史了,創造了在一個地方燒制瓷器最久的歷史記錄,傳統的制瓷手藝代代相傳,一些人更是將陳爐稱為「東方古陶瓷生產的活化石」,這些奇怪的青瓷,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它只是耀州瓷的先祖用了自己的智慧,將質樸的人生道理,融入到了酒文化當中,很有意思,中國有多奇,鄉土告訴你,咱們下期見。  
    編導:胡婷  攝像: 陳楠

相關焦點

  • 永和傳承千年窯火打造陶藝特色小鎮紀實
    吉州窯陶瓷體驗交流中心 吉州窯陶瓷專題博物館 本覺寺塔和龍窯遺址  吉安訊 (鄧勇偉、黃玉)地處吉安縣中部的永和鎮,是一座有著輝煌歷史的千年文明古鎮。  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擴權強鎮的深入推進,永和鎮圍繞「打造具有廬陵文化特色的千年古鎮、建設生態文明繁榮的美麗鄉村」目標,以「重燃千年吉州窯火、重現千年文化異彩」為契機,不斷保護和開發吉州窯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內涵,以陶「築」城,以文「潤」鎮,逐漸形成了以陶瓷生產和工藝研發為主導,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相結合的城鎮特色。
  • 匠心工藝,窯火不熄——千年柴窯最後的堅守
    更有甚者將其形容為「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千年瓷都,嶺土為源高嶺土是成就景德鎮成為瓷都的功臣。使景德鎮享有 「千年瓷都」的美譽,也是景德鎮瓷器高於其他瓷器的重要原因。高嶺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耐火性一直受陶瓷大家所鍾愛。
  • 【長假遊蘄春】在三角山之巔感受長江邊千年窯火的氣息
    市五運會「復興之輝」聖火傳遞 很多人記憶猶新 復興之輝聖火 帶有千年龍窯的圖騰 一直傳遞到三角山之巔 復興之輝 千年窯火 生生不息~
  • 千年窯火無限生機,文旅小鎮再添雙翼,中國鈞都——神垕
    神垕是中國鈞瓷之都,如今美麗的文旅小鎮更是讓這千年古鎮迎來無限生機。一:神垕簡介神垕位於禹州市西南20多公裡的群山環抱之中,這裡是八百裡伏牛山的淺山區。神垕東面是鳳翅山、西面是鳳陽山、南面是大劉山、北面是乾鳴山。當地有著「西山煤,東山釉,南山瓷土處處有」的說法。
  • 「活著的」神垕古鎮:守望千年窯火延續鈞瓷傳奇
    神垕,這個深藏在伏牛山餘脈的古老小鎮,正向世人展示著千年窯火的文化自信。千年古鎮 生生不息垕,讀「hou(4聲)」,寓意「皇天后土」。神垕古鎮,字裡行間盡顯尊貴。尋著歷史的腳步,徜徉在小鎮的文明裡。古老的騶虞河穿鎮而過,連接五座寨門,條條胡同通往座座明清風格的宅院,每座宅院裡都有古窯爐,人們在這裡從事著生產和經營.
  • 逛盛世瓷都,賞千年窯火,「四個關於」帶你玩轉景德鎮
    青花瓷製廣告牌「千年窯火」青花瓷製廣告牌「盛世瓷都」趁端午小長假,攜侶「窮」遊,與景德鎮來一個美麗的邂逅,根據所聞所感記錄一二,僅供小夥伴參考。建議百度太平窯呼應下標題「千年窯火」,其實此行只見到了瓷泥煨雞的爐火,並未見窯火。但在裡村的環島,意外見到了一座「太平窯」主題雕塑,其上窯火不熄,令人感動。
  • 五彩瓷藝:傳承千年窯火 凝鑄中國文化符號
    傳承千年窯火 他們用五彩瓷藝凝鑄中國文化符號醴陵,一座聞名世界的陶瓷藝術之城。千年不息的窯火,3層煅燒,128道工藝,凝鑄成五彩繽紛的中國文化符號。20世紀初,醴陵制瓷業從粗瓷向細瓷發展,釉下五彩瓷由此誕生。
  • 熾烈窯火千年不滅!《中國態度》王子異漫步景德古鎮感受虔誠匠心
    這座巍峨大山以雄渾之姿守候著一片熱土,在這片熱土之上有這樣一個「以一鎮動天下」的城市,這裡的溫度經千年而依舊熾烈。10月31日,《中國態度》第一季將播出第六集——景德鎮篇。我們將跟隨青年歌手、演員王子異,走進古鎮體驗陶瓷學徒的日常生活:和陶瓷大師一起制胚燒窯,製作一盞屬於自己的瓷器。炊煙嫋嫋,在充滿煙火氣的「陶源之地」品最純樸的生活,流水潺潺,在曲徑通幽處感受現代生活被沉澱的難得。
  • "窯"望千年,浴火重生——陶瓷名窯的"變"與"不變"
    爐火扶搖的古窯裡,匠人打磨的陶瓷器皿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千年前,一群聰明的人巧妙地發現了火與土的奇妙反應,在他們手中,普通的泥土變身為生活中離不開的瓷碗陶罐,絲路上也走出一件件與國同名的精美名片。千年時代變遷,窯火漸次熄滅。當工業化機械化產品衝擊著傳統工藝,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大浪淘沙的背景下,老祖宗留下來的獨門手藝該如何傳承發展?
  • 《長沙印象》一艘船 一窯火 一座城
    這種精神在千年前已經燃起了一團窯火,紅及二十九個國家和地區;千年後,我們仍需燃起這團火,讓長沙製造再次紅及世界。之火千年前的一把窯火,燒出了眾多世界第一。七十八座古窯口,將陶瓷產業延續千年,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留下了完整的窯址,都留下了特色鮮明的時代印記。今天,「藝術+生活」陶瓷成為這裡最鮮明的產業特徵,陶瓷大師和「銅飄」執著地守護著千年前點亮的窯火。這裡緊靠大城市群。長株潭千萬級人口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長沙網紅城市的吸引力召喚著這個時代最具活力的年輕人。這裡有最廣闊的發展空間。
  • 泥火淬「精靈」 一窯知千年
    進入堯頭窯遺址中最讓人震撼的區域——甕窯燒造區,一個窯與瓷遺存的世界清晰可見。峁梁阡陌間,無數甕罐堆疊在叢生的荒草中,綿延不斷;荒蕪廢舊的窯洞布滿山坡,參差錯落。穿過草叢,記者佝僂著身子鑽進一孔牆壁斑駁的窯洞,昔日窯火的溫熱早已消失,只剩下幾片蒙上了厚厚塵土的碎瓷片散在角落。 古窯洞歲月,舊瓷知繁華。
  • 「軍民同樂 共慶佳節 同燃窯火」吉州窯五窯同燒活動即將開始
    為推廣吉州窯陶瓷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恢復吉州窯陶瓷古法燒制,東昌窯、本覺窯、和溪窯、空山窯、吉府天目窯五座柴窯將攜手舉辦「軍民同樂 共慶佳節 同燃窯火」五窯同燒活動,柴燒作品在吉州窯博物館舉辦展覽,讓大家領略吉州窯陶瓷流傳千年的風韻 一.活動主題
  • 館長對話|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再現瓷都「千年窯火」
    大概全世界沒有哪個城市可以像景德鎮一樣,依靠陶瓷,從唐宋到現在,一千多年間一直窯火不斷。有著六十餘年歷史的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專題性陶瓷博物館,用「集中國古瓷之精華,匯天下名瓷之大成」評價這裡的收藏與展示並不為過。
  • 景德鎮:瓷都窯火
    燈火裡的景德鎮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旖旎妖嬈,仿佛一件隱身於歷史深處的巨型青花瓷,守護著一座千年古鎮的如花往事。街區裡遊人如織、店鋪中瓷器琳琅滿目,高大的煙囪以寶藍色的天空為冠,在池水間幻成嫵媚的光影。  誰能想到,它前身竟是建於1958年的宇宙瓷廠。
  • 千年窯火獻禮百年 「建黨百年磚」嘉善制
    沈家窯是鎮上僅存的幾座尚有窯火的古窯,該窯是雙體複合式窯墩,所以又稱「和合窯」,曾發現過刻有「道光二十二年」字樣和刻有「明富京磚」字樣的城磚。沈家窯將傳統京磚製作技藝完好地傳承了下來。近年來更是多次燒制出了「巨無霸」級「京磚王」,再現了傳統京磚的風採。
  • 景德鎮柴窯滿窯點火儀式:千年窯火 傳承不輟
    據了解,燒窯先要滿窯,滿窯就是將裝好瓷坯的匣缽,搬進窯室內分層碼好。 因為柴窯燒的坯要放在圓柱形的匣缽裡,匣缽是一個一個往上累,匣缽加上坯體的重量不輕,越往上越要力氣。而且光有力氣還不行,從上而下必須豎直,下層稍有不平,很有可能在燒窯時倒塌,那可不是一點點損失。所以滿窯是個技術活兒。因此滿窯是一個獨立的行當,也有專門的行幫,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
  • 七百年窯火延續,「村村陶埏」是湖田
    八年之後,再次從景德鎮市區出發,途徑新廠西路、陶陽南路,過南河右轉來到這裡,所思所想不再是眼前景色,腦海中卻一直想像著千年前文獻中記載的「村村陶埏、處處窯火」在腳下的這片土地到底是怎樣一番熱鬧景象。見證「薪火千年」,從五代青瓷到堪稱「饒玉」的青白瓷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分「薪火千年」展廳與湖田窯遺址區兩大部分。
  • 陝西澄城縣堯頭窯遺址:泥火淬「精靈」一窯知千年
    原標題:泥火淬「精靈」一窯知千年——走進古老而神秘的澄城縣堯頭窯遺址與我國上百處知名瓷窯相比,堯頭窯只是一處地地道道的北方民窯。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名氣不大且在中國陶瓷史上少有記載的民窯,其陶瓷燒制技藝於2006年和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等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泥火淬「精靈」一窯知千年——走進古老而神秘的澄城縣堯頭窯遺址
    進入堯頭窯遺址中最讓人震撼的區域——甕窯燒造區,一個窯與瓷遺存的世界清晰可見。峁梁阡陌間,無數甕罐堆疊在叢生的荒草中,綿延不斷;荒蕪廢舊的窯洞布滿山坡,參差錯落。穿過草叢,記者佝僂著身子鑽進一孔牆壁斑駁的窯洞,昔日窯火的溫熱早已消失,只剩下幾片蒙上了厚厚塵土的碎瓷片散在角落。古窯洞歲月,舊瓷知繁華。
  • 到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看千年瓷都「蛻變」
    9月19日,「蛻變——中央美院當代四大家作品聯展暨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開幕展」在江西省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由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景德鎮陶文旅集團主辦,朱鉳建築事務所承辦。展覽以「蛻變」為題,首先是向中國陶瓷的「千年藝術之都」景德鎮致敬。舉辦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中央美院當代藝術四大家徐冰、隋建國、劉小東、朱鉳進行作品聯展,濃縮體現了中國當代藝術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思想觀念和藝術方法論的嬗變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