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某自拍軟體,首先引入眼帘的不是各色濾鏡,而是全屏網貸廣告,聲稱「信用積分換貸款」,用戶稍不小心就會點進申請頁面;正想追劇,貼片廣告浮出屏幕,一位農名工正因缺錢而抓耳撓腮,一旁西裝革履的男士神採飛揚地勸他一鍵申請貸款,就好像這錢借了不用還似的;刷著短視頻,突然跳出一個情景劇,女生嫌棄男朋友窮酸提出分手,躥出來的路人浮誇地向男生推薦某信貸產品……
不知不覺,網貸廣告正以圖片、視頻、電話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嵌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近日某電商金融平臺的廣告更是被指「三觀不正」、存在嚴重價值觀問題等而引發大眾熱議。這些廣告不論形式如何,幾乎都會大力宣揚旗下信貸產品「只需一張身份證即可秒速申請貸款」,宣傳超前消費價值觀,卻隻字不提貸款利息和延期成本,等著人們禁不住誘惑往「套子」裡鑽。
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廣告,也有人發出疑問:這些廣告可以存在嗎?是否違規?是否有配套的法律法規能夠進行管理和約束?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類似廣告的出現,本質上是相關機構搶奪長尾客戶導致的,此類金融借貸產品廣告的製作風格,以及植入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主要是希望能夠迎合、收割下沉客戶。
事實上,對於借貸類產品廣告宣傳的亂象,監管部門此前曾出臺過相關規則對其限制。但如今亂象不止,監管還需進一步加大力度,同時相關平臺也應該認真落實和整改。還有建議稱,未來,金融行業協會和廣告行業協會可強化協同共治,健全廣告審查、發現制止違法廣告等相關制度。
躲不開的網貸廣告
「我曾經差點就鬼使神差地申請了,還好在提交頁面打了一個激靈剎了車。」90後白領阿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阿衫表示自己曾多次在視頻網站上看到借貸廣告,一開始也沒當回事,覺得這些頻繁出現的廣告極其影響自己的觀影體驗。直到某次手頭資金流轉確實有些緊張,她突然想起來這些號稱「一張身份證」就能方便快捷申請到貸款的平臺,便點開了某家大型電商旗下的信貸產品申請頁面準備嘗試。
「要求填寫的信息實在是太多太細緻了,我一個對隱私保護不太敏感的人都覺得不對勁。」細緻瑣碎的個人信息讓阿衫在最後提交的那一步「懸崖勒馬」,退出了頁面。「儘管我沒有提交,但讓我後怕的是之後隔三差五就有該平臺的工作人員打電話給我,向我推銷他們的信貸產品,這說明我的個人信息實際上已經遭到了洩露。」阿衫說。
除了視頻網站上插入的情景廣告,電話推廣也讓用戶不堪其擾。
華東某高校的研究生心怡曾在一個月內接到四五次某大型信貸平臺的電話,說自己本科期間曾辦理過校園貸,需要添加工作人員QQ進行註銷,否則會被納入國家徵信黑名單。
「一開始我還真的有點擔心,懷疑是否有人曾假借我的身份證開通了校園貸。」但直到她加了對方QQ,讓她提供更詳細的個人信息,她才開始覺得事有蹊蹺,反問對方為何不能在官方平臺操作,「但他們只是重複核對我的身份證號,仿佛是想嚇唬我,讓我覺得他們知道我的真實信息。可那時我已經明白他們仿佛就是『騙子』了,無非是想獲取更多個人信息去真的辦貸款」。
心怡接到的幾通電話都顯示來自國內的不同地區,儘管每次掛斷之後都將號碼拉黑,但過不了多久還是會有新的號碼打進來。「對方能夠準確說出我的名字和身份證號,還報出了我如今的就讀院校。但讓我覺得十分黑色幽默的一點是,這個院校是我某次填問卷時虛構的,真是『騙子』遇上了『同行』。」心怡笑稱。
阿衫和心怡的經歷並不是個例,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得都曾遇到過網貸廣告。在當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儘管可能過於浮誇,過於戲劇,但這類廣告確實已喧囂地佔據了一隅之地,正等著消費者的「一鍵點入」。
背後的用戶之爭
實際上,不管是電話、還是視頻,種種廣告方式可以看作是網際網路貸款產品網絡引流的全渠道布局,尤其是通過情景劇視頻的方式進行引流,針對性得製作契合平臺調性、用戶點擊率高的內容產品,以此實現產品的宣傳和用戶轉化。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類似廣告的出現,本質上是相關機構過度下沉、搶奪長尾客戶導致的。此類金融借貸產品廣告的製作風格,以及植入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主要是希望迎合、收割這部分客戶。
通常而言,這類視頻廣告傾向使用比較低俗的情景吸引低收入人群觀看,然後在視頻中反覆強調「日利率僅XX元」、「XX天免息」等詞語,對借貸產品的風險隻字未提,藉此營造一種借錢消費沒有風險的氛圍,而低收入人群恰恰是風險意識更為薄弱的人群。
另從分發上來看,「短視頻內容的曝光取決於機器算法,為追求更高的曝光難免會驅動內容創作不斷低俗化、爭議化,最終觸及公眾無法接受的臨界點引發輿情危機。」一位互金行業資深從業者如此說道。
但普惠金融不是越下沉越好,在董希淼看來,對於金融知識相對匱乏、金融素養相對不足的金融消費者,更應該注重規範營銷宣傳和消費者權益保護,而不是誘導甚至誤導他們。
在豆瓣上的「負債者聯盟」討論小組中,就能看到許多因借貸廣告而陷入網貸沼澤的人在求助和掙扎。
一位自稱負債35萬的89年女生詳細列舉了自己的借款金額,包括「有錢花」、「分期樂」、「微粒貸」在內的十多家網貸平臺以及多家銀行貸款。s「我剛開始以貸養貸,累計20萬左右的貸款要還,但後來因為還款心急在網上被引誘『殺豬盤』,到現在本金加利息大概有35萬,至今沒敢跟家人坦白。」她在帖子裡寫道,自己每晚睡不著,睡著了夢裡都是想著怎麼跟家裡人解釋,希望廣大網友以她為前車之鑑,不要步她的後塵。
董希淼認為,從業務發展模式看,合規地發展業務、推介產品本身無可厚非,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需要借貸甚至過度貸款,而是要精準匹配、精準服務。
相關監管規則需進一步落實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新宇對第一財經表示,上述過於「誇張」的廣告,難免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歸納而言,這類廣告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包括: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對金融產品或服務未合理提示或警示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承擔風險責任的;片面宣傳金融產品,未正確告知消費者借貸產品實際利率;通過引人誤解的內容誤導消費者,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
事實上,對於宣傳亂象,監管部門此前曾出臺過針對金融產品營銷宣傳規範的要求,並開展過相關治理。比如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多個部門去年曾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到,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以及其他依法從事金融業務或與金融相關業務的機構應當在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許可的金融業務範圍內開展金融營銷宣傳,不得開展超出業務許可範圍的金融營銷宣傳活動。
另外,今年9月上海市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廣告監管工作的意見》,而後上海市銀行同業工會、上海市證券同業公會等金融機構、同業公會還聯合發布《金融廣告發布行業自律公約》,明確約定:發布貸款類金融廣告應當清晰準確展示貸款年化利率,不發布僅含有「最低利率」或者「利率低至」等以特定條件低息誤導貸款人的內容,不以「日利率」、「日還款」等與實際執行利率表達方式不一致的方式宣傳貸款利息。
還值得一提的是,12月15日,在銀保監會官網的專題專欄之「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項下,「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等九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廣告監管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再被列出。
「種種措施看出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審慎對待金融類廣告的態度。在社會層面,這類視頻廣告還可能有違社會良好風尚,與現在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不符,給社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劉新宇說道。
但如今,借貸宣傳亂象仍然不止,有業內人士表示相關監管規則需進一步落實,相關平臺也需整改。
另外,劉新宇還建議,從網際網路金融廣告監管的角度看,未來要加大執法力度,通過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整治網際網路金融廣告案件;同時,重點關注社會關注度高、群眾反映強烈、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這類廣告,加大處罰力度,並對違法違規的行為加強公示效果;此外,金融行業協會、廣告行業協會強化協同共治,健全廣告審查、發現制止違法廣告等相關制度;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價值體系,鼓勵社會廣泛監督網際網路金融廣告秩序;再者從立法的角度,可以出臺規制網際網路金融類廣告內容的細則,明確網際網路金融廣告的製作、發布標準。
不過,前述互金行業資深從業者表示,從監管的角度講,應更多就產品本身的信息披露做出規定,至於內容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則需要企業和平臺自行把關。市場和輿論會在必要時反擊,因為價值觀無法量化,監管層較難出手幹預。
(原標題:花式網貸廣告裝無知還是故意找罵?消費者謹記:這錢借了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