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網貸廣告裝無知? 消費者謹記:這錢借了要還的

2020-12-20 中證網

  打開某自拍軟體,首先引入眼帘的不是各色濾鏡,而是全屏網貸廣告,聲稱「信用積分換貸款」,用戶稍不小心就會點進申請頁面;正想追劇,貼片廣告浮出屏幕,一位農名工正因缺錢而抓耳撓腮,一旁西裝革履的男士神採飛揚地勸他一鍵申請貸款,就好像這錢借了不用還似的;刷著短視頻,突然跳出一個情景劇,女生嫌棄男朋友窮酸提出分手,躥出來的路人浮誇地向男生推薦某信貸產品……

  不知不覺,網貸廣告正以圖片、視頻、電話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嵌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近日某電商金融平臺的廣告更是被指「三觀不正」、存在嚴重價值觀問題等而引發大眾熱議。這些廣告不論形式如何,幾乎都會大力宣揚旗下信貸產品「只需一張身份證即可秒速申請貸款」,宣傳超前消費價值觀,卻隻字不提貸款利息和延期成本,等著人們禁不住誘惑往「套子」裡鑽。

  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廣告,也有人發出疑問:這些廣告可以存在嗎?是否違規?是否有配套的法律法規能夠進行管理和約束?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類似廣告的出現,本質上是相關機構搶奪長尾客戶導致的,此類金融借貸產品廣告的製作風格,以及植入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主要是希望能夠迎合、收割下沉客戶。

  事實上,對於借貸類產品廣告宣傳的亂象,監管部門此前曾出臺過相關規則對其限制。但如今亂象不止,監管還需進一步加大力度,同時相關平臺也應該認真落實和整改。還有建議稱,未來,金融行業協會和廣告行業協會可強化協同共治,健全廣告審查、發現制止違法廣告等相關制度。

  躲不開的網貸廣告

  「我曾經差點就鬼使神差地申請了,還好在提交頁面打了一個激靈剎了車。」90後白領阿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阿衫表示自己曾多次在視頻網站上看到借貸廣告,一開始也沒當回事,覺得這些頻繁出現的廣告極其影響自己的觀影體驗。直到某次手頭資金流轉確實有些緊張,她突然想起來這些號稱「一張身份證」就能方便快捷申請到貸款的平臺,便點開了某家大型電商旗下的信貸產品申請頁面準備嘗試。

  「要求填寫的信息實在是太多太細緻了,我一個對隱私保護不太敏感的人都覺得不對勁。」細緻瑣碎的個人信息讓阿衫在最後提交的那一步「懸崖勒馬」,退出了頁面。「儘管我沒有提交,但讓我後怕的是之後隔三差五就有該平臺的工作人員打電話給我,向我推銷他們的信貸產品,這說明我的個人信息實際上已經遭到了洩露。」阿衫說。

  除了視頻網站上插入的情景廣告,電話推廣也讓用戶不堪其擾。

  華東某高校的研究生心怡曾在一個月內接到四五次某大型信貸平臺的電話,說自己本科期間曾辦理過校園貸,需要添加工作人員QQ進行註銷,否則會被納入國家徵信黑名單。

  「一開始我還真的有點擔心,懷疑是否有人曾假借我的身份證開通了校園貸。」但直到她加了對方QQ,讓她提供更詳細的個人信息,她才開始覺得事有蹊蹺,反問對方為何不能在官方平臺操作,「但他們只是重複核對我的身份證號,仿佛是想嚇唬我,讓我覺得他們知道我的真實信息。可那時我已經明白他們仿佛就是『騙子』了,無非是想獲取更多個人信息去真的辦貸款」。

  心怡接到的幾通電話都顯示來自國內的不同地區,儘管每次掛斷之後都將號碼拉黑,但過不了多久還是會有新的號碼打進來。「對方能夠準確說出我的名字和身份證號,還報出了我如今的就讀院校。但讓我覺得十分黑色幽默的一點是,這個院校是我某次填問卷時虛構的,真是『騙子』遇上了『同行』。」心怡笑稱。

  阿衫和心怡的經歷並不是個例,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得都曾遇到過網貸廣告。在當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儘管可能過於浮誇,過於戲劇,但這類廣告確實已喧囂地佔據了一隅之地,正等著消費者的「一鍵點入」。

  背後的用戶之爭

  實際上,不管是電話、還是視頻,種種廣告方式可以看作是網際網路貸款產品網絡引流的全渠道布局,尤其是通過情景劇視頻的方式進行引流,針對性得製作契合平臺調性、用戶點擊率高的內容產品,以此實現產品的宣傳和用戶轉化。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類似廣告的出現,本質上是相關機構過度下沉、搶奪長尾客戶導致的。此類金融借貸產品廣告的製作風格,以及植入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主要是希望迎合、收割這部分客戶。

  通常而言,這類視頻廣告傾向使用比較低俗的情景吸引低收入人群觀看,然後在視頻中反覆強調「日利率僅XX元」、「XX天免息」等詞語,對借貸產品的風險隻字未提,藉此營造一種借錢消費沒有風險的氛圍,而低收入人群恰恰是風險意識更為薄弱的人群。

  另從分發上來看,「短視頻內容的曝光取決於機器算法,為追求更高的曝光難免會驅動內容創作不斷低俗化、爭議化,最終觸及公眾無法接受的臨界點引發輿情危機。」一位互金行業資深從業者如此說道。

  但普惠金融不是越下沉越好,在董希淼看來,對於金融知識相對匱乏、金融素養相對不足的金融消費者,更應該注重規範營銷宣傳和消費者權益保護,而不是誘導甚至誤導他們。

  在豆瓣上的「負債者聯盟」討論小組中,就能看到許多因借貸廣告而陷入網貸沼澤的人在求助和掙扎。

  一位自稱負債35萬的89年女生詳細列舉了自己的借款金額,包括「有錢花」、「分期樂」、「微粒貸」在內的十多家網貸平臺以及多家銀行貸款。s「我剛開始以貸養貸,累計20萬左右的貸款要還,但後來因為還款心急在網上被引誘『殺豬盤』,到現在本金加利息大概有35萬,至今沒敢跟家人坦白。」她在帖子裡寫道,自己每晚睡不著,睡著了夢裡都是想著怎麼跟家裡人解釋,希望廣大網友以她為前車之鑑,不要步她的後塵。

  董希淼認為,從業務發展模式看,合規地發展業務、推介產品本身無可厚非,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需要借貸甚至過度貸款,而是要精準匹配、精準服務。

  相關監管規則需進一步落實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新宇對第一財經表示,上述過於「誇張」的廣告,難免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歸納而言,這類廣告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包括: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對金融產品或服務未合理提示或警示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承擔風險責任的;片面宣傳金融產品,未正確告知消費者借貸產品實際利率;通過引人誤解的內容誤導消費者,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

  事實上,對於宣傳亂象,監管部門此前曾出臺過針對金融產品營銷宣傳規範的要求,並開展過相關治理。比如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多個部門去年曾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到,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以及其他依法從事金融業務或與金融相關業務的機構應當在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許可的金融業務範圍內開展金融營銷宣傳,不得開展超出業務許可範圍的金融營銷宣傳活動。

  另外,今年9月上海市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廣告監管工作的意見》,而後上海市銀行同業工會、上海市證券同業公會等金融機構、同業公會還聯合發布《金融廣告發布行業自律公約》,明確約定:發布貸款類金融廣告應當清晰準確展示貸款年化利率,不發布僅含有「最低利率」或者「利率低至」等以特定條件低息誤導貸款人的內容,不以「日利率」、「日還款」等與實際執行利率表達方式不一致的方式宣傳貸款利息。

  還值得一提的是,12月15日,在銀保監會官網的專題專欄之「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項下,「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等九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廣告監管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再被列出。

  「種種措施看出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審慎對待金融類廣告的態度。在社會層面,這類視頻廣告還可能有違社會良好風尚,與現在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不符,給社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劉新宇說道。

  但如今,借貸宣傳亂象仍然不止,有業內人士表示相關監管規則需進一步落實,相關平臺也需整改。

  另外,劉新宇還建議,從網際網路金融廣告監管的角度看,未來要加大執法力度,通過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整治網際網路金融廣告案件;同時,重點關注社會關注度高、群眾反映強烈、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這類廣告,加大處罰力度,並對違法違規的行為加強公示效果;此外,金融行業協會、廣告行業協會強化協同共治,健全廣告審查、發現制止違法廣告等相關制度;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價值體系,鼓勵社會廣泛監督網際網路金融廣告秩序;再者從立法的角度,可以出臺規制網際網路金融類廣告內容的細則,明確網際網路金融廣告的製作、發布標準。

  不過,前述互金行業資深從業者表示,從監管的角度講,應更多就產品本身的信息披露做出規定,至於內容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則需要企業和平臺自行把關。市場和輿論會在必要時反擊,因為價值觀無法量化,監管層較難出手幹預。

  (原標題:花式網貸廣告裝無知還是故意找罵?消費者謹記:這錢借了要還的)

相關焦點

  • 花式網貸廣告裝無知還是故意找罵?消費者謹記:這錢借了要還的
    打開某自拍軟體,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各色濾鏡,而是全屏網貸廣告,聲稱「信用積分換貸款」,用戶稍不小心就會點進申請頁面;正想追劇,貼片廣告浮出屏幕,飛機上,一名農民工正因缺錢為母親升艙而抓耳撓腮,一旁西裝革履的男士神採飛揚地勸他一鍵申請貸款,就好像這錢借了不用還似的;刷著短視頻,突然跳出一個情景劇,女生嫌棄男朋友窮酸提出分手,躥出來的路人浮誇地向男生推薦某信貸產品…
  • 「點石成金」花式網貸廣告裝無知還是故意找罵?
    每日金語幻覺不是你的錯,在幻覺中做決定,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羅素今日熱點「花式網貸廣告裝無知還是故意找罵?」網貸廣告正以圖片、視頻、電話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嵌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花式網貸廣告裝無知還是故意找罵?
  • 多視角看待京東金融網貸廣告再爆負面輿情
    近日,某集團旗下網貸平臺系列借貸短視頻廣告因情節價值觀混亂遭到網友質疑,其中一則廣告甚至出現了農民工借網貸升級商務艙的情節。在事件持續發酵下,18日該公司母公司也出面道歉,表示此事責無旁貸,將從源頭查起,不放過每一個環節,圍繞組織、機制、流程進行全方位診斷,從團隊文化的根源深處找問題,並對相關管理者和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 借網貸錢多長時間不還,徵信會受到影響?
    如今人們的水平增高,消費水平也在上漲,但是許多人過度的消費引起了手裡資金緊張,但遇到急用錢時選擇借網貸的錢,但有些人借了網貸的錢仍然肆無忌憚的消費,不考慮如何先還錢最後導致的是借網貸的錢還不上,有人說會影響到徵信,那麼借網貸錢多長時間不還,徵信會受到影響?
  • 消費者被強制貸款 小心小額網貸陷阱!
    內容提要 手頭緊、著急用錢,消費者輕信網貸App「皇冠錢包」的廣告簡訊,點開簡訊中的連結並下載App,本想了解清楚可貸款額度及還款時間後再申請貸款,哪料提交完個人資料沒多久,平臺竟直接自動放款1740元,並提示5天後必須還清
  • 網貸平臺倒閉了,借的錢到底還要不要還?
    之前網上流傳一句話,「我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當時應該是成了部分網貸借貸者佳句。以為平臺倒閉了,還款也無法操作,有些借款人也聯繫不到平臺客服處理,導致一度以為真的不用還,類似這樣的詞條問題搜索,成了百度詞條熱榜。
  • 奇葩網貸廣告,「狙擊」貧下中農
    簡而言之一句話,我們和其他網貸平臺不一樣。輕輕鬆鬆,營造出這些錢借下來可以隨便花的錯覺,妙啊。在這些廣告的語境裡,幫你借錢,等同於給你送錢。即使頂著政策壓力,網貸平臺們依然在追求快速擴展,還把目光投向了社會中下層勞動力。屏幕上的農民工、外賣小哥、農村老漢等角色,毫不遮掩地昭示了網貸平臺的野心。城市白領、大學生、技術工人身上榨取的利益,已經不能滿足他們胃口,他們要沉下去,敲骨吸髓。
  • P2P平臺倒了,借的錢要不要還?警方通報來了
    這消息一出,大家紛紛激烈討論。有很多借款人都在問:自己借的網貸平臺被清退了,錢是不是不用還嗎?有網友反映,由於網貸平臺被清退,還款時就遇到網貸APP打不開的情況,更別說打開還款渠道了。網貸平臺爆雷,APP無人維護,實屬正常。但並不意味著找不到還款入口,就不需要還錢。
  • 國家「動真格」 數千家網貸平臺遭「全面清退」 借的錢還要還嗎?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和借錢門檻「太低」也有很大關係,各大P2P平臺出現了之後,部分年輕人變得是「想借就借」,在借錢的時候一點點都不考慮自身是否有能力償還,讓他們深受負債的困擾。P2P平臺的出現,不僅僅讓年輕人在花錢方面更加「肆無忌憚」,讓不少年輕人年紀輕輕就背上了負債外,還「坑害」了不少投資者,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徹夜難眠」。不過,好在國家這次是下定決心了,要取締P2P網貸平臺。事實上,早在2017年,我國就已經去整頓網貸行業了。
  • 網貸廣告的「溫柔刀」,向底層砍去
    〓 這也能叫「我來買單」?暗示借了不用還嗎?最後又送上金句:急用錢時隨用隨取,別被沒禮貌的人笑話了。整個廣告對白就像一個網貸詐騙群,只有農民工一個人是老實人,其他人都是套路他貸款的託兒。外賣小哥酒店送餐,開門的竟然是妻子,正欲捉姦卻發現這是妻子策劃的10周年驚喜——屋裡一個大蛋糕和保險單是送給他的禮物。錢從何來?妻子笑答:「點擊下方視頻連結,首月只需1塊錢」。這反轉來的,喜劇都不如金融廣告懂預期違背。
  • 網貸雷人廣告鋪天蓋地,如何管?
    這一現象並不是今天才有,監管部門也曾注意到並予以關注,向市場平臺和消費者發出過警告和提示,但這仍未能阻止雷人借貸廣告的泛濫,網絡借貸對於相關機構平臺而言是一項業務,一類產品,但是一種特殊的產品,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對其宣傳和推廣理應有更加嚴格的管理。
  • 歧視嘲諷還忽悠人網貸,京東金融被罵慘了!網友:這是什麼價值觀?
    這時,後排一個西裝革履的男子接話說:「升,升艙的錢我來出。」然後拿過男子的手機,一頓操作在京東金條的備用金上借了150000,並豪氣地說:「急用錢的時候隨用隨取,別被沒有禮貌的人笑話了!」男子提出怕網貸不安全,西裝男子表示,京東金融是「大品牌」,「新用戶30天內免息,萬元日息最低1.9元,還沒有一瓶水貴。」
  • 揭秘陌陌網貸廣告:掛美女頭像、放高利貸?
    帶著疑問野馬財經嘗試下載了陌陌,使用後發現,陌陌上有非常多的網貸廣告,而這些廣告中有些涉及收取變相砍頭息和高額利息,或涉嫌違法。   網貸廣告遍地,利息嚇死人?  野馬財經經過親身體驗發現,該爆料人所提到的「高利貸」並非陌陌自身的金融產品,而是陌陌上推送的廣告。
  • 借1000塊錢就要還30萬?女子控訴自己被網貸平臺「套路」
    所以,小王在一個軟體貸款平臺借了1000塊錢,可是如今卻要還30萬。小王說他們放款的時候會把300塊的手續費扣除,到手只有700塊錢,等到第7天的時候要還清1000元。可是當第7天還清以後,第8天卡裡又會多出這個公司打來的1000塊錢。
  • 借7萬還16萬,除了吃睡就是工作還錢,這些年輕人被網貸拖垮
    這12萬,餘芊已經忘記是如何一步一步累計下來的了,她只知道,大頭來自網貸平臺,小頭是信用卡,如果調出帳單仔細看,才會發現她的錢全花在了「讓自己變美」這件事上了。劉雨的借唄上有5萬的額度,但考慮之後,父母並沒有同意使用。一方面,借唄的年利率高,今年借5萬,明年可能要還6萬。如果還不上,利滾利,債務會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在高額的治療費用面前,這幾萬塊錢不值一提。最後,父母跟親戚借了十幾萬,不需要利息,又在「水滴籌」上眾籌了十幾萬。
  • 欠信用卡、借唄、網貸等渠道的錢無力償還,該如何處理?
    前些年大力倡導提前消費,很多人通過信用卡、借唄、以及其他網貸平臺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但很多自制能力差的人消費起來就剎不住車,導致自己到了該還款時卻無力償還。那麼,當欠信用卡、借唄、網貸等渠道的錢無力償還時,應該如何處理呢?
  • 京東金融借貸廣告被批低俗無下限 誘導農民工借高額網貸
    中國小康網12月18日電 京東集團17日晚發布聲明,就日前京東金融低俗借貸廣告一事再次道歉,表示此事責無旁貸,將從源頭查起,不放過每一個環節,圍繞組織、機制、流程進行全方位診斷,從團隊文化的根源深處找問題,並對相關管理者和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 「我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
    她理財財蜜@Daisy1399  去年我剛剛畢業 12月份的時候有個室友向我借錢,要2000。我那時候也剛剛工作,沒多少錢,留下大概200把其餘的600借了她。雖然她說是馬上還,但我也知道她現在急用,所以就說「等你有了再還我吧」。結果到今天半年過去了,她也沒再跟我聯繫,也沒提起這件事。畢竟錢也不是特別多,要也不好意思,但是我也剛工作,工資也不高,所以也很糾結。
  • 赤裸的網貸廣告,揭示了「易感人群」的弱和痛
    這時候,一個衣著西裝的男士冒了出來,直接拿過他的手機幫他開通網貸,還「好心」地告訴他,「以後急用錢的時候,可以隨用隨取」「別讓那些沒有禮貌的人給笑話了」沒經過別人允許,怎麼就能幫別人開通網貸了呢?這一波操作讓人大跌眼鏡。不伸手援助也就罷了,反而推人家走上網貸之路。廣告還明裡暗裡透露出,不消費就會被人瞧不起,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宣揚拜金主義。
  • 網貸「Low」廣告背後是獲客焦慮
    在飛機上,一位農民工兄弟的母親想吐,空姐讓其升艙,農民工沒有足夠的錢付費,後排老闆向他直接拿過他的手機幫他開通了,幫他申請了15萬元貸款,還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了京東金融。類似廣告還有:姐姐結婚,弟弟突然闖入藉手術費,姐夫急中生智,直接拿著小舅子申請了15萬元貸款;街邊老人暈倒,外賣小哥將其送到醫院,老人為表感謝幫直接拿過他的手機,幫他申請了15萬元貸款等。廣告出圈有多種方式,傳播度、話題度、名人效應等等都是常規方式,但靠著LOW出想像的內容而出圈,這倒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