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做到將黨章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認真學習黨章,嚴格遵守黨章》這篇署名文章中指出:「通過學習教育,使全黨同志對黨章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從中我們看出這樣一種辯證關係:內化是外化的基礎和前提,自律是他律的矛盾統一。黨員幹部要不斷地加強政治修養,把黨章作為「心經」讀深讀透,準確把握其精髓,並內化成自己的政治信念、政治立場,才能外化於行表現出具備政治鑑別能力的敏銳性和政治忠誠的可靠性。
如何才能做到內化於心?先從一首小詩說起。
唐代僧尼無盡藏在《嗅梅》中寫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首詩啟示我們「道不遠人」,若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不能「道在邇而求諸遠」,我們如果不能在內心找到遵守黨章的大美境界,也就不可能做到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去工作生活。
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曾說過「漱滌萬物,牢籠百態」,意思是要做到內化於心,首先,要有一面心鏡,照見自我的內心世界,不斷地豐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能像未悟道的僧尼一般,帶著尋春不遇的苦悶、失望四處奔波,勞而無功。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意思就是說人要先具備了包藏宇宙萬物的心境,才能達到「一朵微小的花對於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睛表現出的那樣深的思想」(詩人華茲沃斯語)的程度。可見「內化」的修為和充分的思想歷練,用自律克服小我的私慾和利害計較,讓身心經過一場「肝膽皆冰雪」的純潔過程,是慎獨的必由之路。如果從學理上加以剖析的話,可以從我國古代即概括出的「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理論加以闡發。
春秋時期,伯牙學琴於成連,三年而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未能得也。成連曰:「吾之學,不能移人之情,吾師方子春,在東海中。」乃賫糧從之,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將迎吾師。」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頸四望,但聞海水汩沒,山林窅冥,群鳥悲號,仰天嘆曰:「先生將移我情矣!」乃援琴而作歌,譜出一首流芳千古的古琴名曲《水仙操》。
這個故事說明,伯牙在寂寞中受到大自然的強烈震撼,整個身心受到了洗禮和激蕩,在內心情感劇烈衝擊下,才能獲得最深的體會,並能將這種感悟用加以熟練掌握的技藝完美表達。順便說,我國的「移人之情」理論,比德國美學家慄樸斯的「情感移入論」學說要早,也深刻得多。例如「手舞足蹈」這個成語,我們至今仍在用,歷久彌新。《毛詩卷第一·國風·鄭氏箋》中說: 「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手舞足蹈是「內化」的「外行」表現。如果我們沒有系統地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就是「移入」的過程,即接受和積累的過程,也遠沒有做到消化吸收,達到「移我情」的頓悟之境。
如何才能做到內化於心?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考驗的精神支柱。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共產黨人要自覺做到「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矢志不移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
荀子說過:「道雖邇,不行不止;事雖小,不為不成。」黨性修養是一個長期且艱辛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必定要「上下而求索」。倘若未懷有「平天下」的遠大志向,即共產黨人胸懷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必定落得「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迷茫和遺憾。因此,內化的本質是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強化黨性修養的實踐,在點點滴滴中摸索和積累,在尋常的工作實際中求得「頓悟」,在修煉和頓悟間,念熟《黨章》這本共產黨人的「心經」,做到學懂、弄通、悟透,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世界、分析問題、解決矛盾。古語有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修煉從來就不是速成的功夫,必須下得了水滴石穿的苦力,何況我們共產黨人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
最後,用一首清代女詞人郭六芳的《舟還長沙》來作結語,「儂家家住雨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 黨員幹部必須要明白:如果權力不在籠子裡,人就可能在牢籠裡的道理,身在福中,要懂得知福、惜福、用福、造福。
(作者:張齊安,作者單位: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