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愛與責任踐行公益使命,溫暖足跡遍布助學、助農、助殘等各個領域,這些不期而遇的溫暖,點亮了一盞又一盞名為「希望」的燈
今天 讓我們一同了解中傳MBA的公益道路~
近日,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報導了中國傳媒大學MBA公益項目。中傳MBA「白楊樹下微心願」公益小組走進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高榆小學,舉行圖書和文具捐贈活動。公益的善舉還從校園擴展到老兵,發起「追憶紅色崢嶸歲月,定格沂蒙老兵風採」公益活動,追憶和銘記英雄的壯舉!
2020年,人類面臨歷史上一次重大挑戰,面對新冠疫情,中國交出抗疫勝利答卷。疫情衝擊下,公益慈善事業是不平衡狀態的有力社會補充,參與公益項目是中傳MBA響應「抗疫」號召的實際行動。中國傳媒大學2020級267名MBA新生踐行公益精神,歷時81天,交付13個公益項目,他們以獨特的方式,參與慈善,實踐強國夢想。
這其中有以小見大,從生活細節出發的「環境保護」項目,也有視角宏大,旨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項目,更有響應國家脫貧攻堅號召下誕生的多個項目。在前期幾乎無法進行線下交流的情況下,靠著「雲溝通」、「雲推進」而促成的公益項目,目前進展如何?成果幾多?亮點是什麼?經驗在哪裡?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這些項目,仔細盤點梳理。
談到公益,對孤殘兒童的幫扶,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小水滴匯成愛的海洋」項目致力通過義賣、利用網際網路優勢為小水滴孤兒救助項目持續籌集善款,幫助孤殘新生兒重獲新生。項目藉助騰訊平臺的騰訊「99公益節」,聯合小水滴孤兒救助項目,發起「大家用愛助我重生」主題活動。
「耳邊的光明:人生不只一種可能」項目組通過「開展黑暗挑戰」、採訪身邊盲人朋友,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項目組受邀參加國際殘聯舉辦的「殘障融合發展項目良好案例分享暨項目總結會」,參加中國殘聯主辦的「看見明天」國際盲人節公益音樂會的錄製,並和上海有人公益基金會達成初步合作。團隊將陸續進入各地盲校建立廣播站,開通免費「雲聽APP」音頻會員,定期教授播音、心理學等實用課程。
旅行元素的引入,讓「公益旅行,踏出愛的足音」的項目與眾不同。他們開啟「錯襪」穿越之旅,助力腦癱兒童,聯合兒童希望基金會創新地策劃了線上線下結合的「錯襪」公益義賣活動,線上僅48小時就募集善款過萬,活動也得到了愛心企業贊助。
「一個外教的暴走」項目走進尚比亞卡薩瑪女子中學,為非洲孩子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雲課堂」。通過網際網路或研學旅遊的方式,對外展示中國文化,為外國中小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卡車人的風箏」項目關注了物流行業的從業者的子女。自7月以來推出中國物流運輸行業子女創意書畫大賽,聯合50所高校以抖音短視頻平臺描述卡車司機的困境,開展「益路陪伴築夢童年」暑期築夢大本營沙龍分享會,為來自物流家庭的子女帶來一場生動有趣的線下暑期公益課程。
針對疫情期間出現的求職難、中小微企業生存壓力大、農產品滯銷的現狀,「中傳MBA助農小組」走進平谷,直播助力高山「泉水蜜桃」,活動銷售額達15.1萬元。此次公益助農藉助京東平谷館直播技術和流量支持,匯聚社會多方力量,成功實現了助農惠農目的。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絲路傳奇」公益團隊在北京塑三文化創意園區舉行捐贈儀式,先後走進多座城市,以新聞紀實的形式,促進城市經貿文化合作交流。
13個項目,公益主張不同,幫扶對象各異,但是深植其間的善念是共通的。中傳MBA自2009年創建以來,始終秉承「愛心與責任心」教育,重視MBA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讓活動思政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中傳MBA積極搭建公益平臺,它讓每個學生、家庭以及企業一起參與到其中,以小善微善連結多方資源,傳遞公益精神,力求讓企業公益文化成為社會當中最富有活力的文化,為社會貢獻更多力量。
編輯:顏回
(本文轉載自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繫13331155713)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採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