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體育學院緊抓體育特色,把體育所蘊含的優秀德育資源轉化為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力量,形成了一批思政特色項目。12月21日,上海體育學院召開2017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年會暨品牌項目展示會,15個基層單位思政工作品牌項目進行了展示交流。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結合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符合以民族學生教育為主軸,以傳播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為主軸、在實踐中弘揚紅色文化為主軸,實現能夠帶動學院所有本科生共同發展、進步的新思路。分別在2016年暑假、2017年寒假、2017年暑假組織學生團隊「民族大團結合」開展了重走長徵路、雲南國境線上的愛國主義教育、絲路與新疆邊防線前主題教育等專項實踐活動,前後歷時超過60天,形成超過20000公裡。《探尋「消失的」百越力量》榮獲第十五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團隊獲「上海市優秀社會實踐項目」、2016年獲上海市「知行杯」大學生社會實踐一等獎、2017年獲上海市「知行杯」大學生社會實踐三等獎。
武術學院以「培養具有文化自覺、國際視野、社會擔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武術精英人才」為思政工作圓心,形成了一個理念、兩個使命(武術文化傳承;武術文化創新)、三個樹人(武術文化育人:文武並進;武術精神塑人:身心一統;武術道德立人:德藝兼修)、四個計劃(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知識型;創新創業培養計劃——創新型;行業領袖培養計劃——領導型;運動競攀培養計劃——專業型)、五個平臺(星光璀璨——武藝實踐育人平臺、德厚藝精——大師精神育人平臺、通古博今——博物館文化育人平臺、縱橫捭闔——武術聯盟傳承育人平臺、共享共榮——武術國際化傳播育人平臺)的「一二三四五」育人模式。
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則根據學生特點,依託專業優勢,以「思政話語生活化,將價值引領『嵌入』學生話語」為建設策略,以『價值導向』的線上思政陣地建設和『需求導向』的線下師生共同體建設為工作載體,構建「立體交互式」的大學生網絡精神家園,在為學生搭建提升專業能力平臺,加強主旋律文化內容的宣傳與滲透。產出了一批以《顏值只是附加分》、《16條大學愛情真理,你還沒GET》、《其實吧,上體學生的專業壓力也沒有那麼大》、《你走對圖書館了嗎?》、《上體人與航天夢》、《今夜你可曾在上體高唱國歌》等為代表的「網紅文章」和以《從「人民的名義」到「你的名字」》、《武林與武俠》、《電競、我們和未來》等為代表的線下團輔品牌活動。
運動科學學院以「體育育人」為思政理念,以下設的運動人體科學、應用心理學、運動康復學與康復治療學四個本科專業為基礎,探索出了一條「思政教育、公益服務、專業實踐」的三位一體育人平臺,積極孵化出上海市科學商店公益項目、出滬支教公益項目、暑期社會實踐公益項目和生命價值教育公益項目等四大類思政項目。其中,生命價值教育,依託學院實驗動物室,以實驗動物為跳板,引導學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思考。
中國桌球學院以「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專業水平」為目標,以「弘揚桌球精神,傳播國球文化」為己任,團結帶領廣大師生到科研學術與志願服務一線,著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層次桌球人才。先後開展了大滿貫得主、中國桌球學院院長助理張怡寧「體院大講壇」講座、國家隊教練員閻森、劉志強「體育強國」課程、與大滿貫冠軍、十九大代表丁寧面對面、與國家隊教練張琴面對面、與普陀區殘疾人運動員「自強不息、攜手共進」交流學習等活動,組建中國桌球學院學生科研團隊在專任教師的帶領下參與國家桌球隊備戰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等科研攻關任務、國際乒聯訓練營的科研服務工作、參與了國家桌球二隊的科研任務等。組織團隊成員參與了國際乒聯青少年挑戰賽、東亞希望杯比賽、國際夏令營、國際培訓、summer school、盧森堡分院互訪交流等活動的志願服務。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體育高等學府, 上海體育學院注重專業特點,緊抓體育特色,把體育所蘊含的優秀德育資源轉化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實際力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為主線,深入開展體育德育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了「一根植、三滲透」的體育德育工作體系。
一根植,體育德育理念根植於65年辦學興校的歷史魂脈」。上海體育學院校訓「身心一統、兼蓄競攀」,是體育德育理念的源頭活水,它取自於我校首任院長、著名體育教育家吳蘊瑞先生體育思想的核心「身心一元論」:體育之真諦亦在「運用身體之活動, 以教育我人格」;三滲透,是指體育德育滲透於體育項目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生活和兩微一端新媒體平臺。譬如武術學院通過每堂武術專項課之前學生向國旗敬禮、師生互行抱拳禮等武術禮儀教育,以武德塑造學生身心,武術運動的抱拳禮,由作揖禮和少林拳的抱拳禮提煉規範而來。雖然短短十幾秒,彰顯了「未習武先習德」的價值觀,更是對中華武術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而類似武術這樣的課程,目前全校已經試點15門。(光明融媒記者 曹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