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國教育報》整版報導中傳「光明影院」公益項目

2020-12-19 澎湃新聞

2年時間,中國傳媒大學師生團隊

製作208部無障礙版本電影

為視障群體鋪設「文化盲道」

今天,《中國教育報》以《「講」電影的大學生》為題

對我校「光明影院」公益項目進行了專題報導

原文如下:

「媽媽,紅色是什麼顏色?」

電影散場時刻,從嘰嘰喳喳的人聲中,捕捉到一個視障小朋友的問題,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學專業碩士生胡芳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工作並不簡單。

那是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為視障群體特別設置的一次放映。

在此之前,中國電影產業已高歌猛進十餘年。銀幕佔領都市後又進軍城鎮,把看電影培養成十數億人次的日常生活方式。

但對於全國1700多萬視障人士來說,實現這種「日常」並不容易。

看不見,聽不懂,所以無法參與,這是視障群體面對電影時的無奈。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讓電影同樣豐富視障群體的精神生活,2017年,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與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東方嘉影電視院線傳媒股份公司合作,發起「光明影院」公益項目,依託師生講述,製作無障礙版本電影,為視障群體鋪設「文化盲道」。

「光明影院」項目團隊製作的無障礙電影《英雄兒女》片段

從視覺到聽覺——「紅色,是火焰的顏色」

「啪!您能聽到嗎?」

「好像是拍了一下手?」

「我現在是用一個拳頭打另一個手掌,光聽這個聲音,您知道我哪只手握拳嗎?」

視障群體理解電影的難點在哪兒?採訪中,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廣播電視學專業博士生蔡雨在電話那頭做了個小實驗。

科學研究表明,普通人獲取的信息,80%以上來源於視覺。面對電影這種被稱為「光影盛宴」的文化產品,失去視覺就意味著,《霸王別姬》的眼波流轉、《英雄》的大漠胡楊、《戰狼》的激烈交鋒、《流浪地球》的未來世界……一切源於光影的情節、美感和想像力,統統歸於混沌。

而無障礙電影要做的,正是把視覺轉化為聽覺,幫助視障群體將流失的信息找回來。

事實上,隨著我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無障礙電影早已不是新生事物。

在上海等城市,部分影院會定期開設無障礙專場,志願者會在電影放映的同時為觀眾補充講述畫面內容;此外,一些志願機構嘗試模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電影錄音剪輯手法,利用影片中的人物對白、音樂、聲效等,結合志願者講述,對電影進行二次加工,製作出類似於廣播劇的聽覺產品。

但這兩種無障礙電影也有其局限性:前者受志願者數量和質量的影響,無法廣泛傳播;後者則無法將視障群體真正帶入影院。

怎樣製作一種既能反覆觀看、廣泛傳播,又能讓視障人士與家人、朋友共同欣賞,甚至吸引他們走進影院的無障礙電影呢?「光明影院」的辦法是,不改變電影原片的聲畫節奏,由志願者在電影背景音、人物對話的間隙,插入對電影畫面關鍵信息的講述。

「光明影院」師生志願者參與無障礙電影製作

這是一項聽上去並不困難的工作,卻讓許多志願者在深夜裡抓耳撓腮。廣播電視學專業(新媒體方向)研究生李怡瀅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冬天,加入「光明影院」沒多久,李怡瀅就接到了重磅任務——根據視障朋友們的票選結果,她講述的電影《西虹市首富》將登陸次年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放映活動。

2019年10月15日,「光明影院」項目獲得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全國金獎

「那是我們的無障礙電影第一次走進專業影院,也是『光明影院』第一次登上國際電影節並成為固定公益單元。」李怡瀅回憶,「我的緊張多過激動。」

為了講好這部電影,她拖著進度條反反覆覆地看,花了一周時間靜坐在電腦前,完成了2.7萬字的講述稿。

可有耐心坐冷板凳不等於講得好電影。師哥的一句話點醒了她——「你得想想,盲人能懂嗎?」

影片裡,男主角從保險柜拿出一捆錢,支持一個虛偽作家的演講。這捆表現男主角揮霍無度的錢,正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信息。

可怎麼向視障朋友解釋這捆錢有多少呢?李怡瀅和師哥開始推敲——

「小臂那麼長的現金?」「日常生活不這樣說,觀眾乍一聽不一定能反應過來。」

「像四五塊磚頭摞起來那麼高呢?」「表現男主角有錢、揮霍,用磚頭作比不合適。」

「像枕頭那麼高?」「沒躺人的枕頭還是躺了人的枕頭?」

……

這個細節最終確定為「約20萬元的一捆錢」。「我明白了,要精確講述電影的意義,並不在於簡單的畫面描述。」李怡瀅說。

「詞窮」「懷疑自己不會中文」,講述稿寫作的困難,在碰見動作片、動畫片時尤甚。講不好《尋龍訣》的打鬥場面和《大魚海棠》的東方美學意境,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碩士生李超鵬就去網上搜劇本,借劇本文字啟發寫作靈感。

「光明影院」項目志願者胡芳(左)、譚蕾為無障礙電影配音

每部電影有300至500個畫面,稍不留意就會錯過關鍵信息。藝術碩士楊明把每個畫面看10遍以上,「每寫一部電影,都需要按3000次以上暫停鍵」。

要把觀眾帶入電影表達的情緒,講述就不能平鋪直敘。面對《少林寺》的經典武打場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電視編輯方向)本科生陳敬瑜乾脆放下講述稿、推開桌椅,站在麥克風前一邊比畫武打動作一邊完成了配音。

而最大的困難,莫過於真正站在視障群體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需求。

作為「光明影院」的老成員,蔡雨目前負責對志願者們的講述稿進行審核。她記得,一位志願者在講《小兵張嘎》時,為了烘託戰爭氣氛,為中日雙方交火的槍炮聲留下了很多時間。這種時候,蔡雨就會請志願者閉上眼睛聽作品,站在視障朋友的角度思考,僅僅聽到槍炮的「砰砰」聲,能否判斷戰況,能否理解電影情節。

先天失明的人群更為特殊,對於他們來說,顏色這種僅能靠視覺理解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大家都說盲人的眼前是黑色的,其實他們看不到顏色,他們的眼前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空洞感。就像你用手捂住一隻眼睛,然後突然鬆開,那一瞬間的感覺。」蔡雨說。

沒有視覺概念怎麼辦?志願者們討論許久,決定將顏色與觸覺、嗅覺聯繫起來。於是,在胡芳的講述稿中,視障小朋友的問題有了答案:「紅色,是火焰的顏色」,它們一樣溫暖而熱烈。

從幾名成員到500多人的師生志願者團隊,從試水的5部影片到每周2部、每年104部影片,從北京一個社區活動室的線下放映到全國30個省份的公益推廣傳播,兩年多來,「光明影院」穩紮穩打,積累了豐富的成果,也實實在在服務了全國的視障人士。正因如此,在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該項目榮獲「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全國金獎。

項目團隊在「內蒙古大青山革命老區」

但比起獎盃與鮮花,更讓志願者們開心的或許還是來自視障朋友的肯定。

「過去看電影,裡面能看懂的東西只有10%。如今有了『光明影院』,我100%都看懂了。」海南省三亞市盲協主席黎紹雲說。

從給予到收穫——「其實我最想感謝的是他們」

做公益能有什麼回報?幾年前,李超鵬就被問過這個問題。

本科時,他學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曾到訪過當地的盲校。發現盲校的孩子對課外書和外面的世界特別感興趣,就創辦了一個專門為盲校孩子讀書的社團,取名「我是你的眼」。

「社團維持了兩年,我畢業後就沒有再進行下去。」說起這事兒,李超鵬的語氣中不無遺憾,「一些同學不理解,我們為什麼要花精力和金錢去做這樣一件事,付出又沒有回報。」

如今加入「光明影院」,他獲得了回報。

在電視學院,學生最基本的專業實踐就是理解分鏡頭,看他人如何運用視聽語言完成作品,表達了什麼內涵。而在「光明影院」,志願者把畫面轉化為文字的過程,正是一種基本的分鏡頭訓練。

「講電影前,一部片子要反覆地看,就像學電影的學生們拉片一樣,要知道這部電影裡哪些畫面、哪個細節很重要,這就是一種視聽語言感知的鍛鍊。」蔡雨笑言,她愛看視覺效果震撼的大片,去影院主要追求一個「爽」。加入「光明影院」後,故事片、文藝片,她都逼著自己看,「現在在同學中間,我的閱片量應該是很高的」。

在學院教授趙淑萍看來,鍛鍊學生的作品把握能力,從專業學習角度來看也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分析電影的能力,把握作品的能力,這些對學生來說特別重要。將來他們不管做記者、編導、攝像還是其他職業,首先要有對社會現象的認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水平、認識水平往往決定創作水平。」

比起專業能力提升這種具體可感的進步,內心的所得讓志願者們更充實、更有歸屬感。

擔任放映推廣組組長後,李超鵬先後與全國30個省份的盲協主席有過交流。這些視障群體中自強不息的代表,常常以親身經歷感染著他。「不想跳出舒適區的時候就會想,他們都那麼努力,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前,李怡瀅把她的「西虹市」來來回回剪成了「番茄醬」。「我這樣講還有沒有笑點啊?」「觀眾要是不能接受怎麼辦?」充分的準備沒有給她帶來自信,反而增添了自我懷疑。

參賽隊員

( 從左到右依次是:溫莫寒 陳紅 王海龍 李超鵬 蔡雨)

放映當天,坐在影院最後一排上方、架設器材的「小黑屋」裡,隔著厚厚的窗玻璃,李怡瀅聽不到觀眾發出的聲音,向前望去,滿滿一片後腦勺,她的內心更加忐忑不安。好不容易熬到放映結束,她馬上衝入觀影區,挨個問志願者們觀眾的反應如何,有沒有笑。

收到小夥伴們的肯定,看到視障朋友臉上的笑容,聽他們一聲聲說著「謝謝」,李怡瀅的心從嗓子眼歸位。「其實,我最想感謝的是他們,感謝他們願意來,感謝他們願意看,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意義。」後來她這樣寫道。

「參與『光明影院』的過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在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決賽的答辯臺上,蔡雨被問到了這個問題。

這道題團隊在賽前就精心準備過,但那時那刻,面對臺下的十餘位評委,蔡雨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畫面,是在青海放映時經歷的一幕。

2019年6月,「光明影院」來到青海。交流時,聽到蔡雨的聲音,青海盲協主席田起民突然轉頭說出了她的名字。正當蔡雨為沒有進行過自我介紹納悶時,田起民接著說:「我是你的粉絲呀!我聽過你配的《無問西東》,你是講述人蔡雨。」

「『我是你的粉絲呀』,這句話如今一直銘記在我的心中,就像一束溫暖的光亮。每當我為配好一部電影精疲力竭時,它都在激勵指引著我不斷向前。」最終,蔡雨沒有說準備好的答案。

分工各異,經歷不同,每個志願者都有自己的故事。但談及參與「光明影院」最大的收穫,所有人幾乎都提到了一個詞:同理心。

「要讓視障群體能夠看懂我們的電影,就必須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考慮,這也讓我有了更多元的視角。」李超鵬說,「以前做事情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加入『光明影院』後,會更多考慮別人的感受。」

同理心更體現在與視障朋友相處的細節上。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放映活動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活動地點,定在北京西單一座繁華商場頂樓的影院內,志願者們需要把前來參加活動的視障朋友從地鐵站、公交站、大巴車上接進室內。

考慮到志願者們與視障群體相處的經驗並不多,李超鵬在活動策劃階段就對他們進行了培訓,特別強調在引導視障朋友的過程中不要拉扯攙扶,要走在他們的斜前方,讓他們自己選擇要不要把手搭在志願者肩上。

「同學們能說出『同理心』,我覺得挺欣慰的。」電視學院黨委副書記秦瑜明坦言,當下做教育,特別困惑也特別希望避免的一點,就是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個人在專業上的建樹不僅僅依靠專業能力。對於傳媒類學生來說,社會責任感、共情能力的培養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不是說有價值觀的灌輸,這個課就是好課。學生需要的是引導。」秦瑜明強調,「『光明影院』項目本身的設計,就是讓學生有獲得感,讓他們感受到人和人之間互動所產生的真情,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從忽視到平視——「每個人都是某個人的光明」

1732萬人,這是目前我國視障群體的總數,它相當於荷蘭全部的人口,意味著平均每100人當中,就有1人承受著視覺功能受損帶來的生活不便。

但與這個龐大數字不相符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少看到視障朋友的身影,為他們建設的盲道常被各種車輛擠佔,導盲犬被抵制搭乘公共運輸的新聞隔段時間就會冒出來。

普通人與視障群體,似乎生活在兩個平行空間。

而「光明影院」,成了其中的蟲洞。

2019年9月25日,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左一)攜「光明影院」志願者走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視障人士家中

和大多數人一樣,在加入「光明影院」之前,廣播電視學專業(國際新聞傳播方向)本科生徐劭航從沒有接觸過視障群體。可完成了兩篇電影講述稿後,他的「雷達」忽然變敏感了。

「以前一直都沒注意到,原來我們小區裡就有視障鄰居。」徐劭航說,疫情期間待在家,關注鄰裡群信息,聽到一位視障鄰居說自己出門回家都很不方便,呼籲業主們不要把機動車停在單元門口。

蔡雨也是在「光明影院」舉行第一次線下活動時,才意識到視障群體與自己的距離之近。在那次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的電影放映中,50多位視障人士應邀而來,讓蔡雨覺得很「震撼」,「工作一下子有了對象感」。

像是戳破了一層窗戶紙,志願者們看見了視障群體,心裡也有了他們。

「其實他們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特殊,和他們聊天,看他們之間互開玩笑,會發現他們和我們沒什麼不同。」李超鵬說,面對殘疾人群體,大多數人會不自覺地想到「我們要幫助他們」,「但其實他們不需要我們的俯視或仰視,他們需要的只是平視。」

青海放映推廣的經歷也讓蔡雨深刻理解了什麼叫作「平視」。

在現場,有位聽力障礙的女孩非常想說兩句。因為聽不到,她說話的聲音比一般人大,再加上話筒擴音,聽起來就更有力量:「我們不希望別人說我們是特殊的,我們只是特別的。如果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我也只是萬花叢中的一朵。」

「他們和我們一樣有多彩的人生,不能因為他們有某個感官的缺失,我們就把注意力全都聚焦於此。」蔡雨說。

盲道、無障礙電影,這些基於物理、文化的無障礙建設,最終目標都是人心的無障礙,即對某個特定群體的「平視」和「去特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光明影院」的志願者們已先行一步。

而要讓無障礙意識播撒到社會的角角落落,「光明影院」想做的還有更多。

帶隊參加海南國際電影節時,一對母子曾讓趙淑萍印象深刻。他們中間,孩子是明眼人,母親是視障人士,兩人之前從沒有一起看過電影,更不用說討論一部電影。

「電影不僅是文化產品,也是社會交往的儀式,是社會生存權利保障非常重要的部分。」秦瑜明認為,在無障礙電影推廣過程中,視障人士進入影院看電影這種儀式和獲取電影內容同等重要,前者意味著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生活。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影院已為視障群體設置單獨的放映聲道,視障人士與普通人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影院的同一個放映廳,同時欣賞一部電影的無障礙版本和普通版本。

我國的無障礙建設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推進。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名導演賈樟柯提出了《關於發展我國無障礙電影事業的議案》,建議國家為無障礙電影立法、建設無障礙電影標準、減少對於無障礙電影的版權限制、完善影院的無障礙觀影設施,並對「光明影院」給予肯定。

「今年兩會,這一話題同樣受到關注。」趙淑萍表示,目前「光明影院」要做的,就是依託高校科研資源,嘗試為無障礙電影設立專業標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都能夠解決。」

「雲上光明」直播活動現場

在秦瑜明看來,依託「光明影院」項目,研究今天的媒介環境下,視障群體與普通群體的數字鴻溝是在彌合還是增大,是很有價值的議題,它關係著視障群體的媒介權利保障問題。「我們也要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方面的問題,讓他們感受到平等、社會公平,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社會公平的守護者。」

宏大詞語的意義往往體現在小處,一張電影票也可以是社會公平的註解。

回想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放映活動,讓秦瑜明印象最深刻的,是視障朋友們入場的階段。為了給他們作紀念,志願者特意準備了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張電影票作為禮物。「他們拿著電影票去找自己的座位,電影放完也不肯走,想要再感受感受電影院的氛圍。那個場景,看到的人都會覺得非常感動。」

「做『光明影院』項目,和其他的教學、研究工作不太一樣,它的成就感不體現在成果、論文上,因為它的對象是人。當你通過自己的工作,進入、豐富、滿足、提升了他人的生活,那種成就感是沒法兒用語言來形容的。」秦瑜明說,「不僅僅是我們為視障群體付出,他們也帶給我們很多珍貴的東西。」

「每個人都是某個人的光明」,莎士比亞曾這樣說過。

●●● 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平臺 ●●●

來 源 | 《中國教育報》2020年7月14日第04版

記 者 | 劉亦凡

責 編 | 郭 妍

編 審 | 王維家

原標題:《重磅 |《中國教育報》整版報導中傳「光明影院」公益項目》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長春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項目正式落地吉林
    >中國長春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項目正式落地吉林 無障礙電影放映活動拉開帷幕9月7日上午,值此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期間,「光明影院」公益項目落地吉林的啟動儀式在長春舉行,拉開吉林省無障礙電影放映活動的帷幕。
  • 公益|就在明天!「光明影院」全國聯動公益放映活動開啟啦~
    10月15日是第37屆國際盲人節「光明影院」項目將與各省、區、市聯合開展「走向小康生活,共享文化成果」全國聯動公益放映活動
  • 學習強國報導中傳MBA公益項目,活動思政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他們用愛與責任踐行公益使命,溫暖足跡遍布助學、助農、助殘等各個領域,這些不期而遇的溫暖,點亮了一盞又一盞名為「希望」的燈今天 讓我們一同了解中傳MBA的公益道路~近日,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報導了中國傳媒大學MBA公益項目。
  • 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築「文化盲道」
    自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政策以來,貧困殘疾人的脫貧成果顯著,但是新時代脫貧工作不只在物質經濟方面,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項目圍繞「脫貧攻堅」展開文藝創作與公益推廣,從文化角度助力精準扶貧、文化扶貧。據統計,全國有1700多萬視障人士,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1人視障。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放映「講」電影給視障人士「看」
    12月9日,「光明影院」公益放映單元影片《山丹丹花兒開》在三亞海棠灣萬達影院放映,視障人士通過對話和音樂以外的旁白講述,了解電影表達的故事。記者 李昊 攝據了解,「光明影院」項目是中國傳媒大學與北京歌華有線、東方嘉影共同創立的為視障朋友們釋讀電影的公益項目。
  • 3年製作出300部無障礙口述電影 「光明影院」讓愛被看見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張亞雲) 12月18日,伴隨著「光明影院」三周年紀念展示活動和「決勝脫貧攻堅:無障礙信息傳播與文化扶貧」論壇系列活動精彩亮相,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智庫大家庭喜添新成員——中國傳媒大學無障礙信息傳播研究院成立。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放映 「講」電影給視障人士「看」
    記者 李昊 攝  據了解,「光明影院」項目是中國傳媒大學與北京歌華有線、東方嘉影共同創立的為視障朋友們釋讀電影的公益項目。2019年10月15日,三亞市首次與「光明影院」項目團隊合作,在第36個國際盲人節舉行「光明影院」十省聯動公益放映活動,邀請120位視障朋友走進電影院,一同觀看無障礙版電影《開國大典》。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放映
    據了解,「光明影院」公益放映單元已經成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固定單元,助力無障礙電影放映常態化發展。李昊 攝據了解,「光明影院」項目是中國傳媒大學與北京歌華有線、東方嘉影共同創立的為視障朋友們釋讀電影的公益項目。2019年10月15日,三亞市首次與「光明影院」項目團隊合作,在第36個國際盲人節舉行「光明影院」十省聯動公益放映活動,邀請120位視障朋友走進電影院,一同觀看無障礙版電影《開國大典》。
  • 中國傳媒大學打造「光明雲影院」拓展無障礙觀影
    據「光明影院」項目團隊介紹,本次系列活動包括「無障礙電影直播放映」、有聲書《光明·用心聽》喜馬拉雅電臺節目、「雲上光明」——5.17全國助殘日平面公益廣告徵集活動以及抖音、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的互動推廣活動等。  17日上午,大型直播活動「光明影院——把電影說給視障朋友聽」將在騰訊新聞客戶端拉開帷幕。本次活動分為演播室訪談、無障礙電影放映兩個部分。
  • 全國首創電影公益服務「光明影院」啟動 讓視障人「看」上了《戰狼...
    這標誌著全國首創的為視障人群打造的電影公益服務「光明影院」項目正式啟動。據悉,「光明影院」項目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東方嘉影電視院線傳媒股份公司共同推出,旨在通過為視障人群提供電影公益服務,構築「文化盲道」,以公益之心傳播文化精品,讓視障人群共享文化成果
  • 長春電影節:「光明影院」為視障觀眾「講」電影
    新華社長春9月10日電(記者金津秀、李典)工作人員隨著銀幕上畫面的切換將故事娓娓道來,臺下的觀眾仔細聆聽,感受情節的跌宕起伏……在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光明影院」內,上映著一場用聲音代替光感的特殊電影。
  •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光明影院」關注視障人群
    海南文明網訊 12月9日上午,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光明影院」公益放映單元在海棠灣萬達影城開啟。30餘名視障人士在家屬的陪同下,體驗了一場無障礙的觀影。據介紹,「光明影院」是由中國傳媒大學聯合北京歌華有線、東方嘉影共同推出的公益項目,旨在為視障人群講解優秀影片,通過覆蓋全國的公益推廣,讓視障人群共享電影這一文化成果,傳播新時代的新思想、新氣象,為國家公益事業與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 「光明影院」項目在九江普及推廣
    九江市大力推動「光明影院」的普及,用聲音去點亮盲人的黑暗世界。在九江市圖書館的光明電影院裡,一場專為盲人放映的電影吸引了潯城60多位盲人來觀看。今年45歲的市民曹海萍從幾歲開始因為疾病雙目失明,如今靠按摩手藝維持生計,每天除了工作,就只能靠收音機、手機與外界進行聯繫,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對於像她這樣的盲人來說渴望而不可及。
  • 【聚焦】《光明日報》整版報導!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鑑於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特殊意義,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分別赴雲南、北京、湖南進行調研,並對有關展館負責人、研究員、參觀者及西南聯大校友開展深度訪談,在探尋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教育救國文化記憶基礎上,剖析了其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了未來更好構建西南聯大記憶的文博創新之路。
  • 「光明影院」:講個電影給你「看」
    前不久,這一服務殘障人士的公益項目「光明影院」落地吉林省。「紅色是火焰的顏色,流星是冰涼的雨,風是透明的河流……」在無障礙電影裡,經常聽到將各種感覺聯繫起來的旁白。「光明影院」項目聯合發起人之一、中國傳媒大學教師付海鉦告訴記者,視障人士很難感受影視作品的視覺衝擊,更難察覺演員表情和肢體語言,需要用講述的方式彌補這些空白,讓他們通過聲音「看」到故事。
  • 「光明影院」牽手絲路電影節:把電影講給你聽
    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光明影院」公益放映活動為視障觀眾帶來了一場無障礙的觀影體驗。  「光明影院」是中國傳媒大學與歌華有線、東方嘉影共同創立的,為視障人群釋讀電影的公益項目。
  • 走向小康生活 共享文化成果——「光明影院」舉辦系列活動慶祝第37...
    中國西藏網訊 為豐富視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精準文化扶貧,10月15日第37屆國際盲人節來臨之際,「光明影院」項目聯合北京、天津、重慶、黑龍江等三十多個省、區、市共同舉辦「走向小康生活共享文化成果」全國聯動公益放映活動。項目團隊攜手各地殘聯、盲協、盲校、社區,邀請視障群體走進電影院,欣賞精彩的無障礙電影,共享新時代的文化成果。
  • 光明影院:把電影和希望帶到視障人群身邊
    但同時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一直在努力建立「光明影院」,把電影、光明和希望帶到視障人群身邊。7月7日,由愛奇藝社會責任和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項目團隊聯合推出的無障礙版影片在愛奇藝首次播出。9月3日,「光明影院」專題正式在愛奇藝上線,這是「光明影院」項目首次與網絡視聽平臺進行深度合作,也是綜合視頻娛樂平臺首次上線無障礙解說版電影專題,為視障人士打通了一條更加平等、便捷的觀影渠道,也讓視障人士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
  • 重磅|《棗莊日報》整版報導棗莊中院工作紀實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棗莊 10月11日,《棗莊日報》「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棗莊成就大型主題報導」整版報導棗莊中院70年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1983年7月,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地點從中心街人民路遷至龍頭路18號,2006年10月,又隨市駐地改變遷至新城光明大道1959號。以此為契機,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始對軟、硬體進行全面升級,開啟了現代化管理的新曆程。
  • 「光明影院」走進內蒙古:為視障人士釋讀百部經典影片
    啟動儀式現場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劉曉君 實習生 閆旭) 7月12日上午,由中國傳媒大學、內蒙古自治區殘疾人聯合會、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聯合主辦,呼和浩特市殘疾人聯合會、呼和浩特市盲協協辦的「光明影院」走進內蒙古大草原啟動儀式在內蒙古圖書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