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視頻付費業務中,兒童視頻尤其是動畫,成了下一個競逐熱點。
付費會員數突破2000萬,這是6月14日愛奇藝在「開啟全民VIP時代」戰略發布會公布的數字。比起數字變化,更值得關注的是,兒童視頻付費服務成為視頻網站布局重點。「愛奇藝動畫屋」正式納入其會員服務體系,作為國內首款兒童專屬視頻應用,它匯聚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BBC、PBS、Nick Jr等優質動畫內容,推出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認知能力啟蒙、興趣培養等早教視頻服務,涵蓋兒童歌謠、古詩國學、舞蹈韻律、藝術創意、數學邏輯等。
萬變不離其宗,所有內容都圍繞兒童喜歡的動畫展開,《粉紅豬小妹》《海底小縱隊》《卡由》《瘋狂動物城》《頭腦特工隊》《冰雪奇緣》《小王子》《大聖歸來》《天線寶寶》《大象爸爸》等均在「愛奇藝動畫屋」熱播。
「網際網路點擊量排名靠前的居然是一些兒童片,我想現在80、90後父母,可能已經把網際網路、移動傳媒給孩子點播適合的動畫片作為一個傳播渠道。」熊小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導演於勝軍說。尚琳琳所在的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製作了大名鼎鼎的《熊出沒》,「網絡也好,移動視頻也好,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動畫首先在電影院上映,下線之後直接進入新媒體點播平臺,然後進入電視。」
新媒體播出渠道暢通了,付費意味著更多收入,從業者遭遇著與過去一樣的問題:在與美國迪斯尼、日本動漫的競爭中,如何搶奪觀眾注意力?電影院的戰爭又將在網絡打響。有人算了一筆帳,去年國產動畫片票房19.69億元,同比增幅達到75.8%,超過總票房48.7%增幅。看上去很美,實際上,2015年國產動畫片票房增長主要依賴於一部影片——《大聖歸來》。國產動畫片票房增加8.49億元,《大聖歸來》票房6.99億元,如果沒有它,就沒有增長。
還有一組數字不可忽視:去年國產動畫片排片率在10%左右,票房規模只佔到4%;外國動畫片在中國平均票房1.68億元,國產動畫影片只有4000多萬元。去年全國上映所有影片平均票房1億元,而國產動畫片每部4000萬元。
「國產動畫老毛病依然存在,觀念陳舊,手法單一,過度強調教化功能,給小孩子看的動畫片主要是開心而不是教育他;動畫片跟風模仿非常嚴重,從片名到題材、故事、人物造型,甚至出現一些山寨的動漫影片。品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華夏電影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群飛開出藥方,「時間,好萊塢一部動畫片製作周期四年五年,而國產動畫片每年一部;投入,美國動畫片每部投入都在一億以上,國內動畫片投入卻很少;用心,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潛心創作;要講好故事,動畫片沒有演員,故事尤其重要。」
韓國向二百個國家和地區輸出動畫片,尤其是學前動畫。韓國動畫產業協會會長鄭極布並不滿足,「動畫能夠創造產業價值的,恐怕只有美國和日本,其他國家尚處在由政府扶持動畫產業階段,比如西班牙、法國、中國、韓國、加拿大以及馬來西亞。韓國政府也像中國政府一樣,對動漫有很大力度扶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時進行。」中國龐大的觀眾資源吸引著鄭極布加快合作腳步,「亞洲企業擠入前十,需要準備很多,首先在規模上要有中韓合作約兩千人的大型製作公司,每年需要兩到三部現象級的動畫片,這是必備條件。」
《大聖歸來》讓大家看到國產動畫掘金潛力,在上海淘米動畫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毓看來,「本質上,國產動畫片沒有什麼變化,唯一的變化是《大聖歸來》撬動市場,撬動資本,撬動很多投資人對於動漫的關注度。《大聖歸來》之後的幾部片子都輸了,輸掉的共性是什麼?兩三年前,手機遊戲投資熱,三五個人組成一撥團隊,就可以拉到資金進來了。但是三年後我們發現,並沒有那麼簡單。投資人需要耐心,創作人也需要耐心,又要創作快,又要品質高,這是違背業態的。」
有了網絡播出平臺,所謂懷才不遇的機率越來越小。觀眾用真金白銀的會員費,為好作品加油。廣州明星創意動畫有限公司CEO黃偉明說,「無論世界怎麼變,作品一定要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