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免疫療法效力不足?瘤內異質性或為關鍵

2020-12-15 健康界

肝癌是全球第四大致死性癌症,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中肝癌位列第四。來自兩項使用PD-1抑制劑的2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約18%的肝癌患者顯著受益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提示我們進一步了解肝癌與免疫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幫助識別新型腫瘤標誌物,助力臨床診斷。

近日,來自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者於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新文章,揭示了嚴重影響肝癌的元兇——腫瘤內異質性(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ITH),並在分子水平上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失效原因進行研究,為肝癌治療方案發展提供了新途徑。

該研究收集了14個患者體內71個區域樣本的數據(包括51個腫瘤和20個非腫瘤的相鄰區域)。在其中30-40%的肝細胞癌(HCC)中都發現了腫瘤內異質性。

腫瘤內異質性是指同一惡性腫瘤在同一患者體內不同部位腫瘤細胞間從基因型到表型上存在的差異,正是這種不一致性導致了惡性腫瘤在演變過程中的高度複雜性和多樣性。

直擊痛點,ITH低誤差肝癌預後

為了測試腫瘤內特異性對肝癌預後的影響,研究者使用了多區域基因表達數據集進行特徵選擇,並利用TCGA-HCC隊列作為測試集進行患者生存率預後驗證,結果發現相較於任何單一活檢結果,利用ITH表達特徵對肝癌預後的誤差最小。該研究指出了目前通過局部取樣活檢結果進行診斷的弊端,有助於更好地進行臨床決策。

TCGA-HCC中ITH模型的生存分析

火上澆油,免疫浸潤助燃腫瘤內異質性

作者對71個樣本進行組織學檢測,發現腫瘤細胞純度最低的區域正是免疫浸潤程度最高的區域。這表明肝癌免疫浸潤程度與腫瘤內異質性密切相關。結合TCR-seq數據,作者進一步確認了在腫瘤內異質性高的肝癌結節區域中,免疫反應更為成熟。

肝癌腫瘤內異質性與免疫浸潤具有一致性

鹿死誰手,腫瘤新抗原或為免疫療法最大阻力

該研究樣本中包含包括B型肝炎病毒(HBV),睪丸癌抗原(CTA)在內的多種抗原,那麼到底是哪一種抗原主導了對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募集呢?作者利用免疫基因組學方法來尋找與ITH相關的腫瘤驅動的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證據。結果發現,HBV和CTA對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的募集作用有限,而即使在HBV驅動的肝癌中,腫瘤新抗原依舊佔據著招募TIL的主導地位。並且在ITH最為顯著的樣本中,研究者發現了區域適應性的免疫反應,這提示免疫療法失效可能與腫瘤細胞去分化和染色體不穩定增加有關。

HBV抗原結合親和力和CTA免疫原性

相較於目前肝癌的一線治療方案索拉非尼, PD-1抑制劑聯合抗血管生成劑療法在3期臨床試驗中可以進一步地提升了患者生存期,研究其作用抗性機制意義非凡。本研究通過對14名患者同一腫瘤結節的不同區域的基因表達,免疫活性和DNA突變進行了綜合分析。旨在探索肝癌免疫療法特異性根源,為腫瘤治療生物標記物的發現提供了新方向。

參考文獻:Losic, B., Craig, A.J., Villacorta-Martin, C. et al.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and clonal evolution in liver cancer. Nat Commun 11, 291 (2020) doi:10.1038/s41467-019-14050-z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異質性的發生及研究進展
    【2】Nature子刊:如何解決黑色素瘤腫瘤異質性腫瘤內異質性(intratumor heterogeneity)是導致抗癌療法失敗和患者死亡的關鍵原因之一,也是研究人員力圖解決的重要課題。【6】Nat Med::Treg細胞異質性決定結腸癌亞型及免疫療法策略doi:10.1038/nm.4086調節性T細胞(Treg)通常表達FoxP3轉錄因子,因此FoxP3也被認為是Treg的lineage marker。
  • Nature提出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的良好療效受到極大的鼓舞,得到了全球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實際上,如何選擇免疫治療的作用靶點仍然是治療的難點,並不是所有腫瘤均適合免疫療法,其根本的原因還是腫瘤異質性在作祟。並通過對人體胃和直腸腸癌的腫瘤幹細胞分析,結果顯示直接來源於人體癌組織腫瘤幹細胞可以分化為與人體癌組織相同的腫瘤細胞,癌組織生長需求的支持組織包括血管系統和神經細胞等,顯示癌組織可以形成自身生長和維持需要的所有細胞與結構,表明癌組織可能是一種新生的組織。這一結果將為認識癌症包括癌異質性等特徵提供新認知並為以幹細胞為靶點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案與手段。
  • Cell:黑色素瘤的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的免疫反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黑色素瘤中,如果腫瘤中的細胞能夠分化為更加多樣化的亞型,那麼它就不太可能受到免疫系統的影響,這就降低了免疫療法發揮療效的機會。這些研究結果可能為設計針對癌症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並且為研發抗癌疫苗指明了新的途徑。
  • 癌症免疫療法新技術——溶瘤假病毒
    文丨白露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首次成功應用於黑色素瘤患者以來,抗癌免疫療法已經變得多樣化,並聯合放療、化療成為多種惡性腫瘤適應症的治療標準。目前批准的免疫療法包括針對免疫檢查點和腫瘤相關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免疫刺激細胞因子、CAR-T細胞、基於樹突狀細胞的癌症疫苗,以及局部應用的溶瘤病毒療法。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
    廣義而言,腫瘤異質性可分為腫瘤間異質性和腫瘤內異質性兩類,其中前者指的是不同腫瘤的細胞之間的基因與表型不同,後者指的是相同腫瘤的不同細胞之間的基因與表型也不同。在此,若無特別提及的話,談及的腫瘤異質性指的是腫瘤內異質性。
  • 腫瘤異質性可削減黑色素瘤的免疫響應
    腫瘤異質性可削減黑色素瘤的免疫響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5:20:32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Yardena Samuels與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Eytan Ruppi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UVB
  • Nature子刊發文!華南理工科研團隊發現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
    Nature子刊發文! 雜誌封面與論文頁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SC是腫瘤發生、轉移和復發的關鍵細胞。CSC如何產生和維持?腫瘤內免疫細胞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惡性行為?近日,該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進展。
  • Nature子刊:少年時期的社交隔離會破壞大腦,導致成年後社交障礙
    Nature子刊:少年時期的社交隔離會破壞大腦,導致成年後社交障礙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珍藏版』Nature Reviews Genetics綜述 | 深度解析腫瘤異質性
    遺傳性瘤內異質性已在大多數癌症中得到證明,這些可作為研究克隆進化的基礎。  腫瘤克隆進化的生物學機制與無性繁殖物種進化的生物學機制相似:複製、遺傳變異、遺傳漂變、選擇和環境適應。  進化生物學中新達爾文合成論的核心是分子進化,也就是說,DNA序列水平的進化,這一點可以將孟德爾遺傳與達爾文適應性聯繫起來。
  • Science:癌症免疫療法的「七大關鍵因素」
    免疫療法對臨床癌症治療的影響正在迅速攀升。然而,不同的免疫療法解決的是癌症-免疫系統交互作用中的不同問題。那麼,對每個病人而言,究竟哪種療法最有效呢?5月6日,在線發表於Science上的題為「The cancer immunogram」的文章中,作者們提出了個體中癌症與免疫系統不同互相作用的框架。
  • Nature:新發現!三級淋巴結構或能幫助改善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治療...
    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improve immunotherapy and survival in melanom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三級淋巴結構(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或能幫助改善黑色素瘤的免疫療法和患者的生存率
  • ​神操作,32分Nature子刊2篇背靠背文章,作者竟然是同一個人
    幾天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最近背靠背發表的兩篇Nature子刊文章,看別人如何用臨床結果發高水平文章。這兩篇文章於6月6日背靠背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雜誌上,影響因子為32.621。這兩篇文章講述的是探尋針對BRAF突變黑色素瘤組合療法的臨床效果,下面具體來看一下。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華西醫院莫顯明教授:如何讓腫瘤異質性顯山露水?
    對患病病人包括腫瘤病人個體間差異也即疾病異質性的探索與研究,可為個體病人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提供更加準確的認識,為病人提供更準確的診斷、專屬的管理和治療方案,使病人能夠獲得更好的預期與預後。腫瘤病人的異質性研究,可為腫瘤的精準醫學統計模型提供數據,優化腫瘤的統計模型,使統計模型更接近腫瘤的規律,提高認識腫瘤的準確性。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和索尼聯合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期刊不用過多介紹,出版集團為英國的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世界上最負盛名科技期刊之一,只有《Science》能與其比肩。《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
    免疫治療領域現狀 個性化醫學的發展伴隨腫瘤免疫療法的發展,基因組學的創新促進了新的免疫靶點的發現,並推動了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設計的合理方法。 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生物標誌物來預測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但是高腫瘤突變負擔、新抗原、DNA損傷修復和錯配修復途徑的突變都被認為是預測性生物標記物,因為隨著體細胞突變數量的增加,潛在的生物標記物也會增加作為回應。腫瘤內的異質性和HLA基因的遺傳變異參與了腫瘤新抗原向T細胞的呈遞,也被證明會影響免疫治療的反應。
  • Nature 中文摘要 16 June 2016
    /nature/journal/v534/n7607/full/nature18282.html目前,蛋白質合成與細胞內應激反應通路是否可以相互作用來控制幹細胞功能,還屬未知。位於日本西南部、臨近經濟活躍和人口稠密的地區的日本南海海槽(NankaiTrough),已經發生過此類巨型逆衝斷層地震,並且被預測近期內會再次發生同類型地震。巨型逆衝斷層地震是板塊俯衝機製造成的,發生在滑動不足區域(又稱為耦合區域)。在這一區域內,摩擦力阻止板塊相互滑動,積累的能量最終激烈地釋放。為了預測地震,許多研究嘗試獲取滑動不足速率(slip-deficitrates,SDRs)的分布。
  • 金屬領域突破性進展:兩月2篇Science,6篇Nature和Science子刊
    但是自9月份以來,金屬材料似乎也進行了一波爆發,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斷地問鼎Science以及Nature和Science子刊。筆者在這裡梳理了這些突破性進展,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吧!1.《Nature Materials》重大突破:追根溯源!原子角度揭示金屬硬化機理人們對金屬硬化的理論解釋是位錯密度的增加導致加工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