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

2020-12-09 Ta說故事會

謝謝你這麼好看還關注了我

特別聲明: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 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 [J] . 中華血液學雜誌,2016,37 (10): 837-845.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6.10.002

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見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約佔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國際上有比較統一的診斷標準和不同研究組報導的系統治療方案,完全緩解(CR)率可達70%~90%,3~5年無病生存(DFS)率達30%~60%[1];美國癌症綜合網(NCCN)於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診斷治療指南,我國於2012年發表我國第1版成人ALL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2],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認可。最近2016版WHO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3]發表,對於ALL的分類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對於成人ALL的臨床指南也先後幾次修改[4]。基於此,對我國成人ALL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進行了更新。

一、診斷分型(一)概述

ALL診斷應採用MICM(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診斷模式[5],診斷分型採用WHO 2016標準。最低標準應進行細胞形態學、免疫表型檢查,以保證診斷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細胞比例≥20%才可以診斷ALL;免疫分型應採用多參數流式細胞術,最低診斷分型可以參考1995年歐洲白血病免疫學分型協作組(EGIL)標準(表1)[6],疾病分型參照WHO 2016版分類標準[3]。同時應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確定建議參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組織腫瘤分類的標準(表2),可以同時參考1998 EGIL標準(表3)[7]。

預後分組參考Gkbuget等[8]發表的危險度分組標準(表4)。細胞遺傳學分組參考NCCN 2016建議:預後良好遺傳學異常包括超二倍體(51~65條染色體)、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預後不良遺傳學異常包括亞二倍體(<44條染色體)、t(v;11q23)[t(4;11)和其他MLL重排]、t(9;22)(q34; q11.2)、複雜染色體異常。

建議開展相關的遺傳學檢查,提供診斷分型、預後判斷所需的標誌,如:IKZF1缺失、CDKN2A/B缺失、CRLF2重排、JAK2重排、NOTCH1突變等(有條件者可以行ABL1、ABL2基因分離探針的分析)。

ALL診斷確立後應根據具體分型、預後分組採用規範化的分層治療策略,以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二)WHO 2016版前體淋巴細胞腫瘤分類1.原始B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

具體見表5。

2.原始T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

根據抗原表達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早期前T、前T、皮質T、髓質T。建議分類:早期前體T淋巴細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

(三)幾種特殊類型ALL的特點1.BCR-ABL1樣ALL(BCR-ABL1-like ALL):

(1)和BCR-ABL1陽性ALL患者具有相似的基因表達譜。

(2)共同特徵是涉及其他酪氨酸激酶的易位、CRLF2易位。還包括EPO受體(EPOR)截短重排、激活等少見情況。CRLF2易位患者常與JAK基因突變有關。

(3)涉及酪氨酸激酶突變的易位可以累及ABL1(夥伴基因並非BCR)、ABL2、PDGFRB、NTRK3、TYK2、CSF1R、JAK2等,形成30餘種伴侶基因。

(4)IKZF1和CDKN2A/B缺失發生率較高。

2.伴21號染色體內部擴增的B-ALL(with intrachromosomal amplification of chromosome 21, iAMP21):

(1)第21號染色體部分擴增(採用RUNX1探針,FISH方法可發現5個或5個以上的基因拷貝,或中期分裂細胞的一條染色體上有≥3拷貝)。

(2)佔兒童ALL的2%,成人少見。

(3)低白細胞計數。

(4)預後差,建議強化療。

3.ETP-ALL:

(1)CD7陽性,CD1a和CD8陰性。CD2、胞質CD3陽性,CD4可以陽性。

(2)CD5一般陰性,或陽性率<75%。

(3)髓系/幹細胞抗原CD34、CD117、HLA-DR、CD13、CD33、CD11b或CD65一個或多個陽性。

(4)常伴有髓系相關基因突變:FLT3、NRAS/KRAS、DNMT3A、IDH1和IDH2等。

(5)T-ALL常見的突變,如NOTCH1、CDKN1/2不常見。

(四)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BL)的診斷

儘管WHO造血及淋巴組織腫瘤分類將BL歸入成熟B細胞腫瘤,但由於該疾病的高度侵襲性、多以骨髓受累起病、治療較為特殊的特點,仍然將該疾病納入本指南討論。

1.細胞形態學:

①典型BL;②變異型——漿細胞樣BL和不典型Burkitt/Burkitt樣。

2.免疫表型:

細胞表達輕鏈限制性膜IgM和B細胞相關抗原CD19、CD20、CD22及CD10、Bcl-6。CD5、CD23、TdT陰性,Bcl-2陰性。漿細胞樣變異型細胞內可檢測到單一的胞質內免疫球蛋白,幾乎100%的細胞Ki-67陽性。

3.遺傳學:

腫瘤細胞的免疫球蛋白重鏈和輕鏈基因為克隆性重排,所有患者均有t(8;14)(q24; q32)/MYC-IgH改變或較少見的t(2;8)(p12;q24)/Igκ-MYC或t(8;22)(q24;q11)/MYC-Igλ。

根據WHO 2016淋巴腫瘤分類建議,懷疑BL者注意查TCF3和ID3突變(發生率可達70%)。注意與"伴11q異常的Burkitt樣淋巴瘤"鑑別(一種新的建議分類,形態學類似BL,但無MYC基因重排;伴有11q改變。和BL比較更易出現複雜染色體異常、MYC低表達、細胞形態多形性,偶爾可類似濾泡類型,常常呈結節改變)。

BL的預後不良因素包括:年齡偏大、疾病晚期(Ⅲ期以上)、體能狀況差、骨髓受累(尤其是外周血出現原始細胞)或中樞神經系統(CNS)受累、LDH增高等[9]。

二、治療

患者一經確診後應儘快開始治療,治療應根據疾病分型採用合適的治療方案、策略。

以下患者予以預治療,以防止腫瘤溶解症候群的發生:確診BL的患者;ALL(Ph陰性或Ph陽性)患者,若WBC≥50×109/L,或者肝、脾、淋巴結腫大明顯,或有發生腫瘤溶解特徵。預治療方案: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等)口服或靜脈給藥,連續3~5 d。可以和環磷醯胺(CTX)聯合應用(200 mg·m-2·d-1,靜脈滴注,連續3~5 d)。

(一)BL的治療

1.由於該類型患者腫瘤細胞增殖速度快,治療方案建議優先採用短療程、短間隔的治療。治療療程一般不少於6個,如MDACC的Hyper-CVAD、大劑量甲氨蝶呤(HD-MTX)+大劑量阿糖胞苷(HDAra-C)方案;GMALL方案(A、B方案)。鑑於抗CD20的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單抗)可以明顯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後,有條件的患者可聯合抗CD20的單克隆抗體治療[10]。

2.治療中應注意早期開始、充分的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預防和治療,包括鞘內注射化療藥物和頭顱放療的進行。

3.考慮預後不良的患者推薦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有合適供者的患者可以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無供者的患者可以考慮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HSCT)。

推薦方案:

1.GMALL B-NHL86(A、B方案)方案(Hoffmann C. Leuk & Lymphoma, 2006, 47: 1872-1880. Oriol A. Cancer, 2008, 113:117-125)±利妥昔單抗。

2.Hyper-CVAD±利妥昔單抗(Thomas DA. J Clin Oncol, 2010, 28: 3880-3889)。

3.CODOX-M/IVAC(Magrath I. J Clin Oncol, 1996, 14: 925-934)。

(二)Ph--ALL的治療1.誘導治療:

(1)治療原則:

年齡<40歲的患者:臨床試驗或多藥聯合化療(優先選擇兒童特點方案)。

年齡≥40歲的患者:①<60歲者,可以入組臨床試驗,或採用多藥聯合化療;②≥60歲者,可以入組臨床試驗,或採用多藥化療(不強調門冬醯胺酶的應用),或糖皮質激素誘導治療。

臨床試驗:如常規的、前瞻性系統治療方案;CD20陽性的ALL患者可以採用化療聯合抗CD20的單克隆抗體治療方案;其他有科學依據的探索性研究方案等。

(2)具體治療方案組合:

一般以4周方案為基礎。至少應予長春新鹼(VCR)或長春地辛、蒽環/蒽醌類藥物[如柔紅黴素(DNR)、去甲氧柔紅黴素(IDA)、阿黴素、米託蒽醌等]、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等)為基礎的方案(VDP)誘導治療。推薦採用VDP方案聯合CTX和左旋門冬醯胺酶(L-Asp)或培門冬酶組成的VDCLP方案,鼓勵開展臨床研究。

也可以採用Hyper-CVAD方案。

(3)誘導治療中注意事項:

①蒽環/蒽醌類藥物:可以連續應用(連續2~3 d,第1、3周,或僅第1周用藥);也可以每周用藥1次。用藥參考劑量:DNR 30~45 mg·m-2·d-1×2~3 d,IDA 6~10 mg· m-2·d-1×2~3 d,米託蒽醌6~10 mg·m-2·d-1×2~3 d(如果為2 mg/支,劑量調整為6~8 mg·m-2·d-1)。

②單次應用CTX劑量較大時(超過1 g)可予以美司鈉解救。

③誘導治療第14天複查骨髓,根據骨髓情況調整第3周的治療。誘導治療第28(±7)天判斷療效,未能達CR的患者進入挽救治療。

④儘早開始腰椎穿刺、鞘內注射,預防CNSL(可選擇在血細胞計數達安全水平時進行)。

2.CR後的治療:

為減少復發、提高生存率,誘導治療結束後應儘快開始緩解後的鞏固強化治療(誘導緩解治療和緩解後治療不要有過長的間歇期)。應根據患者的危險度分組情況判斷是否需要行allo-HSCT,需行allo-HSCT者積極尋找供者。

(1)治療原則:

年齡<40歲的患者:①繼續多藥聯合化療(尤其是MRD陰性者);②allo-HSCT(尤其是MRD陽性、高白細胞計數或伴預後不良細胞遺傳學異常的B-ALL,T-ALL患者)。

年齡≥40歲的患者:①<60歲者,繼續多藥聯合化療(尤其是MRD陰性者);或考慮allo-HSCT(尤其是MRD陽性、高白細胞計數或伴預後不良細胞遺傳學異常的B-ALL, T-ALL患者)。②≥60歲或不適合強烈治療者(高齡、體能狀態較差、嚴重臟器併發症等)可考慮繼續化療。

(2)具體注意事項:

緩解後強烈的鞏固治療可清除殘存的白血病細胞、提高療效,但是鞏固治療方案在不同的研究組、不同的人群並不相同。一般應給予多療程的治療,藥物組合包括誘導治療使用的藥物(如長春鹼類藥物、蒽環類藥物、糖皮質激素等)、HD-MTX、Ara-C、6-巰嘌呤(6-MP)、門冬醯胺酶等。因此,緩解後治療可以有1~2個療程再誘導方案,2~4個療程HD-MTX、Ara-C、L-Asp的方案[11]。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強調參考兒童ALL方案的設計,強調非骨髓抑制性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長春鹼類、L-Asp)的應用[12,13,14,15,16,17,18]。

①一般應含有HD-MTX方案。MTX 1~3 g/m2(T-ALL可以用到5 g/m2)。應用HD-MTX時應爭取進行血清MTX濃度監測,注意甲醯四氫葉酸鈣的解救,至血清MTX濃度<0.1 mol/L(或低於0.25 mol/L)時結合臨床情況可停止解救。

②應含有Ara-C為基礎的方案。Ara-C可以為標準劑量、分段應用(如CTX、Ara-C、6-MP為基礎的方案),或中大劑量Ara-C為基礎的方案。

③可以繼續應用含L-Asp的方案(大腸桿菌或歐文氏菌來源,或培門冬酶)。

④緩解後6個月左右參考誘導治療方案給予再誘導強化1次。

⑤幹細胞移植的問題:考慮allo-HSCT的患者應在一定的鞏固強化治療後儘快移植。無合適供者的高危組患者(尤其是MRD持續陰性者)、標危組患者(MRD陰性者)可以考慮在充分的鞏固強化治療後進行AHSCT。AHSCT後的患者應繼續給予一定的維持治療[19,20,21,22,23]。

無移植條件的患者、持續屬於低危組的患者按計劃鞏固強化治療。

3.維持治療:

ALL患者強調維持治療,維持治療的基本方案:6-MP 60~75 mg/m2每日1次,MTX 15~ 20 mg/m2每周1次。注意:①6-MP晚上用藥效果較好。可以用硫鳥嘌呤(6-TG)替代6-MP。維持治療期間應注意監測血常規和肝功能,調整用藥劑量。②ALL的維持治療既可以在完成鞏固強化治療之後單獨連續進行,也可與強化鞏固方案交替序貫進行。③自獲得CR後總的治療周期至少2年。

維持治療期間應儘量保證每3~6個月複查1次。

推薦方案:

1.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協作組(CALLG)——CALLG-2008治療方案。

2.CALGB8811方案(Larson RA. Blood, 1995, 85: 2025-2037)。

3.BFM強化方案(Stock W. Blood, 2008, 112:1646-1654)。

4.Hyper-CVAD方案(MDACC)(Kantarjian H. Cancer, 2004, 101: 2788-801)。

5.MRC UKALLXII/ECOG E2993(Rowe JM. Blood, 2005, 106: 3760-3767)。

6.DFCI Pediatric ALL Consortium regimen(DeAngelo DJ. Leukemia, 2015, 29: 526-534)。

7.ALL IC-BFM 2002(Star J. J Clin Oncol, 2013, 32:174-184)。

(三)Ph+-ALL的治療1.非老年(<60歲)Ph+-ALL的治療:

(1)誘導緩解治療:①臨床試驗;②多藥化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

誘導治療和一般Ph--ALL一樣,建議給予VCR或長春地辛、蒽環/蒽醌類藥物、糖皮質激素為基礎的方案(VDP)誘導治療;鼓勵進行臨床研究。

一旦融合基因(PCR方法)或染色體核型/FISH證實為Ph/BCR-ABL陽性ALL則進入Ph+-ALL治療序列,可以不再應用L-Asp。自確診之日起即可以加用(或酌情於第8或15天開始)TKI,推薦用藥劑量:伊馬替尼400~600 mg/d、達沙替尼100~140 mg/d;優先推薦TKI持續應用。若粒細胞缺乏[尤其是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ANC)<0.2×109/L]持續時間較長(超過1周)、出現感染髮熱等併發症時,可以臨時停用TKI,以減少患者的風險[24,25,26,27]。

誘導治療第14天複查骨髓,根據骨髓情況調整第3周的治療。誘導治療第28(±7)天判斷療效,同時複查骨髓和細胞遺傳學(診斷時有異常者)、BCRABL融合基因,判斷療效。有allo-HSCT條件者,行HLA配型,尋找供者。

儘早開始腰椎穿刺、鞘內注射,預防CNSL(可選擇在血細胞計數達安全水平時進行)。

(2)CR後的治療:

Ph+-ALL的緩解後治療原則上參考Ph--ALL,但可以不再使用L-Asp。TKI優先推薦持續應用,至維持治療結束(無條件應用TKI的患者按一般ALL的治療方案進行)。

①有合適供者的患者可以選擇allo-HSCT,移植後可以用TKI維持。

②無合適供者的患者,按計劃繼續多藥化療聯合TKI。

③無合適供者、BCR-ABL融合基因轉陰性者(尤其是3~6個月內轉陰性者),可以考慮AHSCT,移植後予TKI維持。

④應定期監測BCR-ABL融合基因水平,CNSL的預防治療參考一般ALL患者。

(3)維持治療:

①可以應用TKI治療者,用TKI為基礎的維持治療(可以聯合VCR、糖皮質激素或6-MP、MTX;或聯合幹擾素),至CR後至少2年。

②不能堅持TKI治療者,採用幹擾素維持治療,300萬U/次,隔日1次[可以聯合VCR、糖皮質激素,和(或)6-MP、MTX],緩解後至少治療2年。或參考Ph--ALL進行維持治療。

維持治療期間應儘量保證每3~6個月複查1次骨髓象、融合基因(BCR-ABL)定量和(或)流式細胞術MRD。

2.老年Ph+-ALL(≥60歲)的治療:

老年Ph+-ALL的治療原則上參考老年Ph--ALL,同時聯合TKI。TKI優先推薦持續應用,至維持治療結束。

(1)誘導緩解治療:①臨床試驗;②TKI+糖皮質激素;③TKI+多藥化療。

(2)CR後的治療:繼續TKI+糖皮質激素,或TKI+化療鞏固。之後參考非老年患者的維持治療方案進行維持治療。

推薦方案:

1.GMALL 06//99和07/03方案(Wassmann B. Blood, 2006, 108:1469-1477)。

2.Hyper-CVAD方案聯合伊馬替尼或達沙替尼(Thomas DA. Blood, 2004,103: 4396-4407; Ravandi F. Blood, 2010, 116:2070-2077)(MDACC)。

3.Northern Italy Leukemia Group Protocol 09/00(Bassan R. J Clin Oncol,2010,28 :3644-3652)。

4.JALSG ALL202(Yanada M. Br J Haematol, 2008,143: 503-510)。

5.GIMEMA LAL0201-B(Vignetti M. Blood, 2007, 109:367)。

三、MRD的監測(一)MRD監測的時機

ALL整個治療期間應強調規範的MRD監測,並根據MRD監測結果進行危險度和治療調整。

1.早期監測:

誘導治療期間(第14天)和(或)結束時(第28天左右)。

2.緩解後定期監測:

應保證治療第16、22周左右的MRD監測。

早期的MRD檢測主要用於預後的判斷。緩解後MRD水平高的患者具有較高的復發危險,應進行較強的緩解後治療,以改善長期療效。

(二)MRD的監測方法[28]1.經典的MRD檢測技術:

①IG-TCR的定量PCR檢測(DNA水平);②4~6色的流式細胞術MRD檢測;③融合基因轉錄本的實時定量PCR(如BCRABL)。

2.新的高通量MRD檢測技術:

①基於EuroFlow的≥8色的二代流式細胞術MRD檢測;②IG-TCR的高通量測序。

(三)Ph+-ALL疾病反覆時應注意進行ABL激酶突變的分析。

四、CNSL的診斷、預防和治療

CNSL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ALL)復發的主要根源之一,嚴重影響白血病的療效。診斷時有CNS症狀者應先進行CT或MRI,排除出血或佔位病變後再考慮腰椎穿刺,無CNS症狀者按計劃進行CNSL的預防。

(一)CNS狀態分類

CNS-1:白細胞分類無原始淋巴細胞(不考慮腦脊液白細胞計數)。

CNS-2:腦脊液白細胞計數<5個/μl,可見原始淋巴細胞。

CNS-3:腦脊液白細胞計數≥5個/μl,可見原始淋巴細胞。

(二)CNSL診斷標準

目前CNSL尚無統一診斷標準。1985年在羅馬討論關於ALL預後差的危險因素時提出下列CNSL診斷標準:腦脊液白細胞計數≥0.005×109/L(5個/μl),離心標本證明細胞為原始細胞者,即可診斷CNSL。

流式細胞術檢測腦脊液在CNSL中的診斷意義尚無一致意見,但出現陽性應按CNSL對待[29,30,31,32]。

(三)CNSL的預防

任何類型的成人ALL均應強調CNSL的早期預防。預防措施可以包括:①鞘內化療;②放療;③大劑量全身化療;④多種措施聯合。

1.鞘內化療:

誘導治療過程中沒有CNS症狀者可以在血細胞計數達安全水平(PLT≥50×109/L)後行腰椎穿刺、鞘內注射。鞘內注射主要用藥包括地塞米松、MTX、Ara-C。常用劑量為MTX 10~15 mg/次或MTX+Ara-C(30~50 mg/次)+地塞米松三聯(或兩聯)用藥。

鞏固強化治療中也應進行積極的CNSL預防,主要是腰椎穿刺、鞘內注射(一般應6次以上,高危組患者可12次以上),鞘內注射頻率一般每周不超過2次。

2.預防性頭顱放療:

18歲以上的高危組患者或35歲以上的患者可進行預防性頭顱放療,放療一般在緩解後的鞏固化療期或維持治療時進行。預防性照射部位為單純頭顱,總劑量1 800~2 000 cGy,分次完成。

(四)CNSL的治療

確診CNSL的患者,尤其是症狀和體徵較明顯者,建議先行腰椎穿刺、鞘內注射:MTX(10~15 mg/次)+Ara-C(30~50 mg/次)+地塞米松三聯(或兩聯),每周2次,直至腦脊液正常;以後每周1次,共4~6周。

也可以在鞘內注射化療藥物至腦脊液白細胞計數正常、症狀體徵好轉後再行放療(頭顱+脊髓)。建議頭顱放療劑量2 000~2 400 cGy、脊髓放療劑量1 800~2 000 cGy,分次完成。進行過預防性頭顱放療的患者原則上不進行二次放療。

五、難治復發ALL的治療[4,33,34,35](一)Ph--ALL

難治復發Ph--ALL的治療目前無統一意見,可以選擇的方案如下:

1.臨床試驗。

2.強化的Hyper-CVAD方案。

3.含Ara-C的方案。

4.CD20陽性患者可以聯合抗CD20的單克隆抗體治療。

5.烷化劑聯合方案。

6.T-ALL可以採用奈拉賓(Nelarabine)治療。

(二)Ph+-ALL

1.臨床試驗。

2.規律應用TKI為基礎的治療復發或不緩解的患者,以ABL激酶突變結果、前期用藥為依據更換TKI(如達沙替尼、尼洛替尼等)。

3.TKI聯合的化療方案調整(選擇以前未應用的化療方案)。

4.TKI耐藥的患者可以採用治療復發難治Ph--ALL的方案。

無論是Ph--ALL,還是Ph+-ALL,在挽救治療的同時即應考慮allo-HSCT的問題並開始尋找供者,取得CR後儘快行allo-HSCT。

六、ALL治療反應的定義[4](一)骨髓和外周血療效標準1.CR:

①外周血無原始細胞,無髓外白血病;②骨髓三系造血恢復,原始細胞<5%;③外周血ANC>1.0×109/L;④外周血PLT>100×109/L;⑤4周內無復發。

2.CR伴血細胞不完全恢復(CRi):

PLT<100× 109/L和(或)ANC<1.0×109/L。其他應滿足CR的標準。總反應率(ORR)=CR+CRi。

3.難治性疾病:

誘導治療結束未能取得CR。

4.疾病進展(PD):

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細胞絕對數增加25%,或出現髓外疾病。

5.疾病復發:

已取得CR的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又出現原始細胞(比例>5%),或出現髓外疾病。

(二)CNS疾病的治療反應1.CNS緩解:

CNS-2或CNS-3患者取得CNS-1狀態。

2.CNS復發:

出現CNS-3狀態或CNSL的臨床症狀(如面神經麻痺、腦/眼受累,或下丘腦症候群表現)。

(三)縱隔疾病的治療反應

縱隔疾病的療效判斷依賴胸部CT和PETCT。CR: CT檢查縱隔腫大完全消失或PET陰性。部分緩解:腫大的縱隔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SPD)縮小50%以上。PD:SPD增加25%以上。未緩解:不滿足部分緩解或PD。復發:取得CR的患者又出現縱隔腫大。

(執筆:秘營昌、鄒德慧)

參加共識討論的專家:

參加共識討論的專家: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李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劉卓剛);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方美雲);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豔);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任漢雲);解放軍總醫院(高春記);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吳彤);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周道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江濱、常英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克曉燕);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楊林花);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羅建民);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陳協群);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劉利);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白海);青海省人民醫院(馮建明);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明);山東省立醫院(王欣);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紀春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李軍民);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王健民);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王椿);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梁愛斌);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建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德沛、陳蘇寧);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黃河、金潔);安徽省立醫院(孫自敏);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國安);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胡建達);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兵);河南省腫瘤醫院(宋永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周劍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張廣森);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劉啟發);廣東省人民醫院(杜欣);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林東軍);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杜新);海南省人民醫院(姚紅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霆);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陳潔平);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張曦);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王季石);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賴永榕);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白曉川)

參考文獻[1]HaferlachT, KernW, SchnittgerS, et al. Modern diagnostics in acute leukemias[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5, 56(2):223-234. doi:10.1016/j.critrevonc.2004.04.008.[2]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血液學雜誌, 2012, 33(9):789-792.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2.09.028.[3]ArberDA, OraziA, HasserjianR, et al. The 2016 revision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J]. Blood, 2016, 127(20):2391-2405. doi:10.1182/blood-2016-03-643544.[4]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2016 Version I)[DB/OL]. http://www.nccn.org.[5]HaferlachT, BacherU, KernW, et al. Diagnostic pathways in acute leukemias: a proposal for a multimodal approach[J]. Ann Hematol, 2007, 86(5):311-327. doi:10.1007/s00277-007-0253-2.[6]BeneMC, CastoldiG, KnappW, et al. Proposals for the immu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leukemias. 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ukemias(EGIL)[J]. Leukemia, 1995, 9(10):1783-1786.[7]BeneMC, BernierM, CasasnovasRO, et al. The relia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c-kit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s and undifferentiated leukemias. The 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Leukemias(EGIL)[J]. Blood, 1998, 92(2):596-599.[8]GkbugetN, HoelzerD. Treatment of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Semin Hematol, 2009, 46(1):64-75. doi:10.1053/j.seminhematol.2008.09.003.[9]HummelM, BentinkS, BergerH, et al. A biologic definition of Burkitt's lymphoma from transcriptional and genomic profiling[J]. N Engl J Med, 2006, 354(23):2419-2430. doi:10.1056/NEJMoa055351.[10]ThomasDA, FaderlS, O'BrienS, et al. Chemoimmunotherapy with hyper-CVAD plus rituxi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 Burkitt and Burkitt-type lymphoma 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Cancer, 2006, 106(7):1569-1580. doi:10.1002/cncr.21776.[11]RoweJM. Optimal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ALL[J]. Br J Haematol, 2009, 144(4):468-483. doi:10.1111/j.1365-2141.2008.07513.x.[12]HuguetF, LeguayT, RaffouxE, et al. Pediatric-inspired therapy in adul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nega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he GRAALL-2003 study[J]. J Clin Oncol, 2009, 27(6):911-918. doi:10.1200/JCO.2008.18.6916.[13]RoweJM, BuckG, BurnettAK, et al. Inductio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esults of more than 1500 patien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LL trial: MRC UKALL XII/ECOG E2993[J]. Blood, 2005, 106(12):3760-3767. doi:10.1182/blood-2005-04-1623.[14]BarryE, DeAngeloDJ, NeubergD, et al. Favorable outcome for adolesc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reated on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onsortium Protocols[J]. J Clin Oncol, 2007, 25(7):813-819. doi:10.1200/JCO.2006.08.6397.[15]StaryJ, ZimmermannM, CampbellM, et al. Intensive chemotherapy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esults of the randomized intercontinental trial ALL IC-BFM 2002[J]. J Clin Oncol, 2014, 32(3):174-184. doi:10.1200/JCO.2013.48.6522.[16]De AngeloDJ, StevensonKE, DahlbergSE,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a pediatric-inspired regimen used for adults aged 18-50 years with newly diagnose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Leukemia, 2015, 29(3):526-534. doi:10.1038/leu.2014.229.[17]孫秀娟,秘營昌,傅明偉,等.不同誘導化療方案對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療效的影響[J].臨床血液學雜誌(輸血與檢驗版), 2010, 23(3):350-353. doi:10.3969/j.issn.1004-2806-B.2010.03.011.[18]趙邢力,魏輝,林冬,等.成人Ph陰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優化治療[J].中華血液學雜誌, 2014, 35(10):873-879.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4.10.001.[19]王婧,江濱,劉開彥,等. 2000-2013年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療效單中心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誌, 2015, 36(9): 726-732.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5.09.002.[20]RiberaJM, OriolA, BethencourtC, et al. Comparison of intensive chemotherapy, allogeneic o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 post-remission treatment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high-risk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esults of the PETHEMA ALL-93 trial[J]. Haematologica, 2005, 90(10): 1346-1356.[21]WillemzeR, LabarB. Post-remission treatment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first remission: is there a role fo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 Semin Hematol, 2007, 44(4):267-273. doi:10.1053/j.seminhematol.2007.08.004.[22]RiberaJM, OrtegaJJ, OriolA, et al. Comparison of intensive chemotherapy, allogeneic, or autologous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as postremission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very high risk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ETHEMA ALL-93 Trial[J]. J Clin Oncol, 2007, 25(1):16-24. doi:10.1200/JCO.2006.06.8312.[23]HuangJ, ZouDH, LiZJ, et al. An auto-SCT-based total therapy resulted in encouraging outcom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eport from a single center of China[J].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12, 47(8): 1087-1094. doi:10.1038/bmt.2011.220.[24]BassanR, RossiG, PoglianiEM, et al. Chemotherapy-phased imatinib pulses improve long-term outcome of adult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Northern Italy Leukemia Group protocol 09/00[J]. J Clin Oncol, 2010, 28(22):3644-3652. doi:10.1200/JCO.2010.28.1287.[25]OttmannOG, WassmannB, PfeiferH, et al. Imatinib compared with chemotherapy as front-lin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J]. Cancer, 2007, 109(10):2068-2076.[26]VignettiM, FaziP, CiminoG, et al. Imatinib plus steroids induces complete remissions and prolonged survival in elderly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out additional chemotherapy: results of the Gruppo Italiano Malattie Ematologiche dell'Adulto(GIMEMA)LAL0201-B protocol[J]. Blood, 2007,109(9): 3676-3678. doi:10.1182/blood-2006-10-052746.[27]MalagolaM, PapayannidisC, BaccaraniM.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in Ph +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facts and perspectives[J]. Ann Hematol, 2016, 95(5):681-693. doi:10.1007/s00277-016-2617-y.[28]van DongenJJ, van der VeldenVH, BrüggemannM, et al.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diagnostic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need for sensitive, fast, and standardized technologies[J]. Blood, 2015, 125(26):3996-4009. doi:10.1182/blood-2015-03-580027.[29]BürgerB, ZimmermannM, MannG, et al. Diagnostic 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significance of low leukocyte counts with blasts or traumatic lumbar puncture[J]. J Clin Oncol, 2003, 21(2):184-188.[30]SurapaneniUR, CortesJE, ThomasD, et 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lapse in adul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Cancer, 2002, 94(3):773-779.[31]SanchoJM, RiberaJM, OriolA, et 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currenc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frequency and prognosis in 467 patients without cranial irradiation for prophylaxis[J]. Cancer, 2006, 106(12):2540-2546. doi:10.1002/cncr.21948.[32]HillQA, OwenRG. CNS prophylaxis in lymphoma: who to target and what therapy to use[J]. Blood Rev, 2006, 20(6):319-332. doi:10.1016/j.blre.2006.02.001.[33]OriolA, VivesS, Hernández-RivasJM, et al. Outcome after relapse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adult patients included in four consecutive risk-adapted trials by the PETHEMA Study Group[J]. Haematologica, 2010, 95(4):589-596. doi:10.3324/haematol.2009.014274.[34]FaderlS, ThomasDA, O'BrienS, et al. Augmented hyper-CVAD based on dose-intensified vincristine, dexamethasone, and asparaginase in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salvage therapy[J].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11, 11(1):54-59. doi:10.3816/CLML.2011.n.007.[35]SaltmanD, BarlevA, SeshagiriD, et 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relapsed or refractory Ph(-)B-precursor ALL: a web-based, double-blind survey of EU clinicians[J]. BMC Cancer, 2015, 15:771. doi:10.1186/s12885-015-1745-4

你學會了嗎?關注我,了解更多醫學科普小知識。

當前用藥指導,停藥評估,病情預估,病友加群等服務,可以通過【私信】獲取免費幫助。

相關焦點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指南在手教你如何應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竟然還有分型! 那麼針對不同類型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又如何治療的呢?圖片來源網絡 ◎維護治療的目標是預防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復發,治療通常持續2至3年。
  •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中國診療指南(2017年版)
    謝謝你這麼好看還關注了我特別聲明: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國診療指南(2017年版) [J] . 中華血液學雜誌,2017,38 (3): 177-182.
  • 陸道培醫院 CD7CAR-T 治療急性 T 淋巴細胞白血病取得三連勝
    CD7CAR-T 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 CD7+的急性 T 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近日,燕達陸道培醫院血液科二病區再次傳來好消息,來自山西大同的 10 歲男孩小爍入組「抗原 CD7CAR-T 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 CD7+的急性 T 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試驗。
  • 雙特異性抗體(倍利妥)國內獲批,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迎來新曙光
    2020年12月8日 ,百濟神州宣布全球首個且唯一的CD3-CD19雙特異性抗體——倍利妥(Blincyto, 通用名:注射用貝林妥歐單抗)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治療成人復發或難治性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國診斷與治療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國診斷與治療指南(2020年版) [J] . 中華血液學雜誌,2020,41 (05): 353-364.現參照2020年《慢性髓性白血病NCCN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NCCN 2020)[13]、2017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 2017)[14]、2013年及2020年歐洲白血病網(ELN 2013、2020)[15,16]專家組的治療推薦,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經過國內血液學專家研究討論後制訂了本指南,為血液科醫師和腫瘤科醫師提供最新的臨床指導。
  • 白血病新藥!阿斯利康BTK抑制劑Calquence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2020年12月09日訊 /生物谷BIOON/ --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在第62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上公布了接受靶向抗癌藥Calquence(acalabrutinib,阿卡替尼)單藥治療的762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成人患者心血管(CV)安全性數據的匯總分析。
  •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是急性白血病?
    血片顯示: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見大量異常細胞,建議骨髓檢查。初步診斷:急性白血病可能?病毒感染待排?立即骨髓穿刺檢查,兩小時後骨髓初步報告:急性白血病?當患者父母拿到初步報告時,如晴天霹靂。孩子父母拿著檢驗報告單來到醫生這問:真的是白血病嗎?我的孩子一向很健康。醫生建議到上級醫院檢查。
  • ...CD19特異性CAR-T細胞治療CD19表達的復發/難治急性非B細胞白血病
    CD19 CAR-T細胞治療在復發或難治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中取得了顯著療效。然而,目前還沒有一種較好的CAR-T產品治療非B細胞白血病。本次EHA大會上北京博仁醫院童春容主任團隊劉雙又主任匯報了CD19特異性CAR-T細胞治療CD19表達的復發/難治急性非B細胞白血病的初步探索成果。我們特邀劉雙又主任對研究內容進行分享。
  • 艾伯維產品唯可來在華獲批用於治療特定人群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唯可來®(維奈克拉片)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准,與阿扎胞苷聯合用於治療因合併症不適合接受強誘導化療,或者年齡75歲及以上的新診斷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 作為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獲批的B細胞淋巴瘤因子-2(BCL-2)抑制劑,唯可來®(維奈克拉片)的獲批打破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領域近幾十年無突破性創新療法的僵局,開啟了中國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療時代。
  • 依維替尼聯合阿扎胞苷治療新確診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療效探討
    一般可根據白血病細胞系列歸屬分為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兩大類。
  • 西安寶寶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需好心人獻血
    他的家人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血小板供應不足對萬子涵治療造成的影響。  化療需要血小板來維持  昨日,萬子涵的媽媽李女士告訴華商報記者,孩子出生後,一直由她帶著在旬邑縣生活,孩子的爸爸在西安打工。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孩子被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李女士說,孩子得了這樣的病,一家人覺得天都塌了。化療過程中,孩子需要輸入血小板,但目前血小板緊缺,血站需要家屬獻血之後,才能優先提供血小板。  「目前已經輸了5次血小板,每次都是找人去獻血。家裡的親戚朋友都求遍了,下次再不知道向誰求助了。」李女士難過地說,真擔心沒人獻血,孩子的治療受影響。
  • 瑞金新技術(十二)| 急性白血病和髓系腫瘤基因突變組合(panel)檢測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於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徵為異常的(白血病性)原始細胞及幼稚細胞大量增殖而正常血細胞生成障礙。急性白血病主要分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和浸潤等症狀,進展迅速,自然病程僅數月。
  • 史上最全癌症治療指南匯總,推薦收藏
    ,它們由國家衛健委、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O)、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等撰寫發布,幾乎包含所有癌種的治療方案(極罕見癌種除外),而且全部為中文版本,便於學習。 白血病、淋巴瘤、淋巴癌、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衛健委-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規範(2018年版)衛健委-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診療規範(2018年版)衛健委-成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診療規範
  • 2020版成人過敏性肺炎診斷指南出爐,更新要點看這裡
    由於缺乏HP的臨床實踐指南,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於HP的診斷標準難以達成共識,許多臨床醫師仍然在沿用30年前的HP臨床評估指南[1]。為此,美國胸科協會(ATS)聯合日本呼吸學會(JRS)以及拉丁美洲胸科協會(ALAT)在今年共同發布了《2020版成人過敏性肺炎診斷指南》[2]。
  • 一例「獨特」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明顯活躍,異常細胞胞體圓或類圓形,核圓,可見扭曲、摺疊,染色質細緻,核仁清晰或隱匿,胞漿量豐富,布滿顆粒,漿內可見柴捆狀奧氏小體,考慮異常早幼粒細胞(圖A、圖B所示),腦海中初步診斷意見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ML-M3)。
  • 資源 | 2020最新的NCCN實踐指南匯總,快來收藏一下
    2006年被引入我國,指南的落地和更新推動了我國惡性腫瘤診療的規範化進程,指導著臨床實踐也確保了患者的最佳臨床獲益。最新英文版B細胞淋巴瘤 / 膀胱癌 / 不明原發部位腫瘤 / 成人癌痛 / 多發性骨髓瘤 / 肝膽腫瘤 / 肛門癌 / 霍奇金淋巴瘤 / 毛細胞白血病 / 皮膚基底細胞癌 / 前列腺癌早期檢測
  • 12歲男孩高燒做新冠核酸檢測,卻被查出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據英國《鏡報》8月1日報導,12歲英國男孩科迪·洛基出現了高燒和類似感冒症狀,小男孩的媽媽帶他到醫院檢查是否感染上新冠肺炎,結果查出他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科迪·洛基來自英國達勒姆郡的達靈頓,他的家人稱如果沒有及時治療,他可能「在幾周之內」就會死去。這位小男孩7月27日住進醫院,他的媽媽發現他在發高燒並且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他自己還告訴醫生腹股溝和臀部感到疼痛,想做檢查看看是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是陰性,但是他出現這些症狀的真正原因是患上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癌細胞蔓延到了骨髓。
  • Blood:靶向白血病幹細胞才是治療白血病的關鍵
    研究人員解釋道,現在一些治療急性白血病的新藥攻擊白血病細胞表達的一些特定蛋白,但是他們發現隨著疾病進展,白血病幹細胞(白血病的根源)會出現變化,經常表達一些在癌症初期並未出現的其他蛋白,或者在癌症復發階段關閉一些基因的表達。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Blood上。
  • 如何根據基因檢測制定治療方案?童春容主任分享白血病治療經驗
    Q2019年7月診斷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ph陽性,腦白,化療緩解後2019年11月15回輸兒子13歲幹細胞移植,移植3個月後復發,移植後復發基因突變T315I,2020年2月20號骨穿免疫殘留MRD為9.185%,T315I基因突變,用藥情況:普納替尼,一天一次一粒。請問有什麼治療方案嗎?是否可以進行CAR-T治療?緩解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