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初秋,要一睹「網紅」粉黛亂子草的芳容,家住浦東南路的倪阿姨要坐近80公裡的車去金山。5年後,踱步最多20分鐘,黃浦江東岸濱江沿線的多座公園就有粉黛亂子草。倪阿姨的「追粉之旅」不再折騰。
越來越多上海市民都有類似獲得感
在他們看來,上海近幾年的綠意
似乎一下子就在身邊「噴湧而出」
一組數據印證了這種普遍的獲得感。
2015年底,上海僅有165座城市公園。截至今年8月,這一數字已經翻倍,品類也多了:上海不僅有352座城市公園,還有7座郊野公園和4座國家級森林公園。
到今年底,上海公園總數將超過400座,向「公園裡的城市」又邁進了一大步。
這種「房間」,上海市民人均一間
回望近5年,上海這座城市編織綠意的決心和力度,都堪稱「空前」。
預計到今年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將達到8.5平方米。
繼「一雙鞋」「一頁報」「一張床」後,不少市民對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有了全新的形象比喻——「一間房」。
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世界知名的城市公園,從不只追求「多」和「大」,公園的生態效應和「以人為本」才是規劃建設的重點。
深諳這一點,上海近年來新建或改造的公園綠地不斷提升其生態品質和服務功能。
2018年11月,上海桃浦中央綠地部分建成並試運營開放。這一綠地是近年來上海市中心最大的開放式綠地項目,未來總規模預計將拓展至100萬平方米左右。
整個綠地橫跨古浪路公路隧道兩翼,這個隧道也為綠地帶來了一個十分優美的坡度,使得公園的地形充滿了多樣性和趣味性
但這片綠地重點不在大,其總體景觀方案極其重視人與自然的交互。
設計中融入了傳統書法、舞蹈和太極藝術,既有起伏的地形,也有蜿蜒的水系,還有「上海市中心第二高山」,行雲流水般起伏的動態空間酷似一幅連續變化、層疊展開的山水長卷,吸引市民遊客去探秘。
今年8月開工的「上海大花園」也延續了上海打造生態空間的工匠精神。
「上海大花園」有一大功能,就是推廣普及經過馴化、在上海適應性良好的新優品種植物,它們經過「生存考驗」,能大量應用到城市綠化中去,更能走上居民的窗臺、陽臺,播撒看得見摸得著的「綠色幸福」。
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工程俯瞰效果圖
口袋公園,「家門口」的幸福
曾經看花只能往郊野跑,隨著一處處口袋公園的落地,上海市民在「家門口」踏青賞花的願望正逐一實現,成為上海「十三五」公園綠地建設「以人為本」的縮影。
截至2019年底,上海已建成151個口袋公園,數量比2018年底增加了66%。今年,又有50座口袋公園計劃落成。
這些市民「家門口」的小型綠色公共空間,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園綠地布局的均衡性,更是公眾生態獲得感最直接的源泉。
口袋公園,指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常常以斑塊狀散落或隱藏在城市結構中,為當地居民休憩、社交所用。城市中的各種小型綠地、小公園、街心花園等都是口袋公園的一種形式。
小區後門一開,就是口袋公園,獲得感滿滿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大多數口袋公園要「見縫插針」,充分利用一些城市的「邊角料」改造而成,加之周邊市民的殷切期望,倒逼著規劃設計和建設者們「螺螄殼裡做道場」。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九裡亭街道杜巷小區居民項忠本總愛往家附近的口袋公園跑,坐在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看著緩緩流淌的亭子涇河,「不要太愜意哦!」
可就在今年6月前,這裡還是一片走不進的荒地。一下大雨,周邊道路便泥水橫流。經過整治,這片5000平方米的空間搖身一變,成為口袋公園,8000多名小區居民直接受益。
通州路上的童夢園才1000平方米出頭,卻因為毗鄰居住區、幼兒園、商業廣場,要兼顧多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因此,所有設施都力求有多重功能。
比如,在塑膠步道上噴塗含有英文字母的方格,讓孩子能玩「跳房子」的遊戲;灌木和小廣場之間的隔離欄,嵌入了卡通動物頭像、黑板和哈哈鏡,老少皆宜;金屬廊架安裝了照明燈,白天則是爬藤植物覆蓋的「遮陽傘」;花壇故意降低高度,邊緣做成高低錯落的流水型,讓大人和小孩舒適地「對號入座」。
特意用涼亭保護兩棵古樹
高品質的公園綠地,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們既是享受者,也是「建設者」。尤其是家門口的公園綠地,更離不開沿線居民和單位的支持配合。
芳草園和清溪園是閔行區新建的兩座口袋公園,一度因為部分區域「踩」在了莘莊鎮政府、閔行區綠化市容局等單位的圍牆內,在規劃設計上進退兩難。
為了給綠色空間讓道,沿線單位主動把圍牆後撤了8米。事後,許多居民才知道,其實退5米已經足夠,但這些單位仍堅持再多擠出一些空間,讓他們非常感動。
和諧的氛圍貫穿了整個建設過程,建設者和受益者有商有量,最終化成了清溪園內多個因地制宜又充滿鄉土情結的景點。
周邊居民捨不得動兩棵櫸樹,建設方徵詢意見後,設計出兩個煙圈狀的涼亭,每個煙圈「套」住一棵樹,既美觀大方,又不影響樹木生長。
園內還設計了一條旱溪景觀帶,既呼應了居民的澱浦河情結,還打造出一個可親近的「河道」遊憩空間,深得孩子喜愛。
榕樹被「煙圈」保護起來
和以往不同,上海「十三五」的公園綠地建設更重視「串珠成線」「長藤結瓜」,通過建設綠道等生態廊道,使公園綠地彼此不再割裂,與周邊居民區、交通樞紐等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多功能的生態網絡。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綠道總長881公裡,且正以年均200多公裡的速度不斷加長——到「十三五」末,將增至1000公裡;2035年長度預計翻一番,達2000公裡。這些綠色動脈設計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也凝聚了社會共治的智慧。
2018年建成的黃興公園綠道是上海首條藉助公園退牆讓出空間建設的綠道,在幾乎不改動沿線喬木的基礎上,設計方在水杉林密集的區域增種了紅楓,打造錯落有致、遠近結合的鏽紅秋色;在垂柳密集的區域,增種碧桃、二月蘭等觀賞植物,讓河道「桃紅柳綠」,色彩更加豐富;在靠近地鐵站的這段綠道,在原有植被的基礎上,補充了鼠尾草、百子蓮等花草,形成「藍色暢想」空間。
黃興公園綠道
「綠道建了就是為人服務的,所以服務對象的意見特別重要。」上海經緯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張鑫彥表示,通過前期調研,周邊居民最關心綠道能否「物盡其用」。
設計方因此考察了上海多條綠道,認為緊靠公園外牆的環形設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綠道的利用率,加之緊鄰公園,還可以拓展公園夜間關門後的服務功能,24小時滿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陳璽撼
微信編輯:納米
校對: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