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有了英語課

2020-09-14 光明網

去哪裡找英語老師?

自從金則友擔任四川涼山州雷波縣八寨鄉一貫制學校校長的第一天起,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他。雷波縣位於大涼山東部,山高路陡,土地貧瘠,在2020年2月之前是國家級貧困縣。這所學校,一共有1200多名學生,但在2019年之前,全校沒有一位專職英語老師。

1000公裡之外的西藏昌都市察雅縣卡貢鄉,33歲的小學教師向巴央宗也面臨著相似的困擾。她是小學語文老師,同時還帶三、四年級的英語課,「教單詞、短語還行,語法根本不會,怎麼教學生?」

大山裡響起英語課

金則友和向巴央宗的煩惱,也是中國眾多偏遠山區和鄉村小學面臨的困境。根據北京新東方公益基金會2020年3月針對青海、甘肅、寧夏等全國20個省份的500所鄉村小學所做的問卷調查,英語學科師生比均值為1:227,有的學校甚至達到了1:2400。

為了填補鄉村小學英語教學空白,提升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而為學生後續學習打好基礎,2018年秋,新東方聯合北京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在前期深度調研,並在部分學校成功試點基礎上,將小學英語雙師直播課帶到四川雅安、涼山、湖南懷化、廣東廣州4地共11所學校,獲得良好反響。截至2019年秋季學期,項目已深入青海、新疆、廣西、雲南等全國15個省,為148所小學,256名鄉村老師,為14025名學生提供了優質的英語課程。

雙師課堂,顧名思義,由線上主講老師和線下老師構成,線上老師由一線城市的優秀教師擔任,通過直播系統,同時面向多所鄉村學校開展雙向互動教學;線下老師由鄉村學校的在職教師擔任,負責課堂管理、輔助教學、課後答疑、批改試卷等,促進學生對內容的消化吸收。雙師通過課前集體備課,課上同步聽課,課後學情反饋各個環節的密切配合,力求將教學效果最大化。

2019年3月,新東方小學雙師課堂正式落地涼山州雷波縣八寨鄉一貫制學校,從此,該校三至六年級的學生,每周有了兩節由一線城市優秀教師講授的英語課。金則友們的難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點亮寒門學子高考路

「很想去上海上大學,但是基礎太差了,考一本很難。」在距離2020年高考還有半年時,付同學已經把作息調整成了早六點、晚兩點。付同學是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第一中學的高三學生,即使已經在班裡排名前五,他仍對於自己的高考目標沒有把握。

付同學的擔心不無來由。據教育學者楊東平主持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顯示:中國本科高校中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斷滑落。為落實教育扶貧,近年來教育部推行教育扶貧傾斜政策,持續實施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得以考入大學的寒門學子們不但能夠改變自身和家庭的命運,還將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

為了幫助更多的寒門學子提升成績,新東方開始利用打磨多年的雙師課堂等教育+科技模式,向貧困地區提供遠程教育。2016年6月,新東方啟動「百縣百校計劃」,通過在線支教的方式,對口支持四川省康定中學、瀘定中學、木裡中學、鹽邊中學,貴州省畢節六中、興仁民中、興義三中,河北省廣宗一中等貧困縣中學,由新東方擁有豐富高考授課經驗的老師擔任主講老師,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備課,組織新的教學內容,堅持晚自習給學生上課,並持續保持和當地中學各科老師的溝通、磨課。2018年這些學校的高考成績和本科上線率平均提升20%。

河北省廣宗一中是第一批接入新東方雙師課堂的24所高中之一,廣宗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教育水平十分落後,每年考上一本大學的學生寥寥無幾。由新東方老師對該校高三生進行了一個多學期輔導後,當年高考,一本上線人數同比增加62人,二本上線人數同比增加276人,創建校最好成績。

為鄉村教師「賦能」

在教育脫貧攻堅戰中,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基本改善、辦學經費得到保障後,教師隊伍的穩定及水平提升就顯得尤為關鍵和迫切。

除了將新東方的豐富教育資源「搬」到大山,新東方還聯合北京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積極探索搭建縣域雙師直播間,通過培養本土主講教師,探索雙師模式的本土化發展。2019年9月,第一所鄉村直播間落地湖南省沅陵縣一所百年老校——鶴鳴山小學。項目在當地挑選了4位功底較好的英語教師,在新東方優秀英語老師的一對一培訓下,面向全縣34所農村學校開展雙師直播教學。

自2008年起,新東方與民盟中央聯合開展「燭光行動——新東方教師責任行」,13年間,新東方500多名優秀教師志願者對3.5萬名鄉村教師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學培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育發展和資源不均衡問題,讓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共享。

教育扶貧能夠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並最終實現貧困地區穩定而長久的脫貧。自1993年成立至今,新東方在捐建希望小學、設立獎助學金、培訓鄉村教師、公益講座等方面的投入,累計達4億元。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希望,未來五年內將教育扶貧範圍擴展到200-500萬農村學子。

俞敏洪表示未來新東方公益將兩條線並行,「第一條線是通過現代科技把優質教育內容輸送給鄉村學生和老師。第二條線是集中全國城市裡最優秀的資源對鄉村老師進行培訓。」並將在後者投入更多資源。

通過一塊屏幕中的「雙師課堂」,教育均衡的夢想,正在加速走進現實。

作者:■本報記者姜虹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大山深處的「英語使者」
    新華社海口9月10日電 題:大山深處的「英語使者」  新華社記者趙葉蘋、李強  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有7名年輕的「英語使者」。  不能空缺的崗位  2013年之前,保亭縣英語老師嚴重缺乏,為數不多的英語老師只能先安排到鄉鎮中心學校任教。全縣25個村完小和教學點的英語課「空置」,課本成了孩子們看不懂的「天書」。  「沒有空編沒法招聘。」
  • 飛進大山深處的「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古郊鄉的馬武寨寄宿制小學裡,特崗教師陳燕子正在給全校僅有的6個學生上音樂課。 馬武寨寄宿制小學地處太行山深處,海拔超過1300米,是方圓幾十公裡內唯一的學校。2019年9月,25歲的陳燕子來到這裡,成為了一名特崗教師。 陳燕子的家在晉城市城區,由於到馬武寨村交通不便,100多公裡的車程需要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
  • 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個老師兩個娃
    58歲的項發權正在給他的兩個學生上開學第一課。在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教學點,項發權是校長、是老師,也是保姆,還是門衛。不知不覺,他堅守在這裡已經37年了。他幾乎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偏僻之地的小小教學點,成為大山深處兒童的守護者。
  • 大山深處的「英語使者」:在山區小學間「走教」
    新華社海口9月10日電 題:大山深處的「英語使者」  新華社記者趙葉蘋、李強  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有7名年輕的「英語使者」。全縣25個村完小和教學點的英語課「空置」,課本成了孩子們看不懂的「天書」。  「沒有空編沒法招聘。」保亭縣教育局人事股股長胡茂珍說,由於生源減少、撤點並校等原因,2013年核編時,全縣2100多名教職工,超編400多個。即便不新招一人,以自然減員的速度,超出的編制都需10年消化。  孩子的教育不能再耽誤10年。
  • 平山縣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名教師一個娃
    今年28歲的樊香英作為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唯一的一名山區教師,已堅守在大山深處七載。如今,該教學點雖只有一名學生,她仍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微黑的皮膚,消瘦的身材,樊香英有著異乎尋常的堅毅。她願一直堅守大山深處,秉承師者初心。
  • 記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長凝小學校長範妹鎖:大山深處的「七彩課堂」
    1985年,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範妹鎖,師範學校畢業後,毅然回到大山深處,來到榆次最偏遠的永紅溝小學,成為一名山區教師。「我是山裡娃,我離不開大山!」這也是之後範妹鎖一次次放棄進城的理由和工作的信條。  剛回到山裡,範妹鎖發現,除了他之外,全村竟再也找不出一位專業教師。他只好承擔起學校的全部課程。
  • 記者探訪越西縣文昌中學:來自大山深處的歌聲
    在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等課程的同時,學校還開設了勞動與技術、禁毒與安全、彝語等具有當地特色的課程,涵蓋了初一到初三學年。「我們學校彝族和藏族孩子大約佔了總人數的80-90%」,道德與法制課的老師葉飛介紹道。「在做好日常教學的同時,我們非常重視培養和打開孩子們的思路,拓寬孩子們的思路,培養他們的奮鬥目標」,葉飛補充道。
  • 大山深處,孩子們的「足球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大山深處,孩子們的「足球夢」】9月7日上午,地處華池縣西北角的喬川鄉楊灣灣小學,陣陣歡呼聲和加油聲在小山村裡久久迴蕩。當全國青少年及社會足球發展調研「走進甘肅」採訪團走進這所大山深處的小學時,這裡正在進行一場精彩的五人制足球比賽。嶄新的籠式綠茵場上,孩子們奮力奔跑,盡情享受著足球帶來的快樂。
  • 巡迴法庭開進大山深處
    福壽山鎮百福村位於福壽山深處,離平江縣城近60公裡。這起案件涉及到對土地的所有權進行確認,僅憑原、被告雙方的口頭表述,法官無法對涉案土地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只有在現場進行調查才能有更直觀的感受。考慮到這種情況,法官和書記員來到百福村村委會,在現場進行調查、審理。
  • 熠熠警徽閃耀在大山深處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從公安戰線奔赴「十萬大山」的扶貧一線,在大山深處盡情揮灑汗水,為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邁入小康奉獻青春。他們把自己比作是黨的事業中的一朵小浪花,他們的故事匯入到雄偉壯闊的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他們是公安部派出幫扶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脫貧攻堅的民警群體。
  • 靈丘大山深處的這所學校小學高年級學生今日復學
    靈丘大山深處的下關中學小學部高年級學生返校復學啦!2020.5.18日,按照山西省委和山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經過前期周密細緻的復學準備,靈丘縣大山深處的下關中學小學部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又重返校園,開始新學期的學習生活!
  • 致敬燃燈者 ▏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教育資源短缺的地區,總有一些人願意奔赴條件艱苦的地區,幫助那裡的孩子們點亮夢想。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致敬燃燈者|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教育資源短缺的地區,總有一些人願意奔赴條件艱苦的地區,幫助那裡的孩子們點亮夢想。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他們,是鄉村教師,也是大山深處的燃燈者;他們,被稱為農村教育 「活的靈魂」,也是農村的孩子看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
  • 致敬燃燈者 ▏大山深處的教書人
    教育資源短缺的地區,總有一些人願意奔赴條件艱苦的地區,幫助那裡的孩子們點亮夢想。日復一日,他們在大山深處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基礎全科教學樣樣不落;年復一年,他們在三尺講臺上見證著鄉村教育的變革,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同行與學生。
  • 雲南大山深處,仍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傳統習俗
    然而,在雲南的大山深處,至今仍有一些少數民族沿用著這一傳統的習俗。刀耕火種就是先把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砍去,再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就會變得鬆軟,不用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不過一般種一年後就要易地而種了。用棍先挖出一個個小坑,投入幾粒種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的肥力而獲得糧食。大山深處的野炊。
  • 甘肅林區白河村脫貧記 大山深處有人家
    甘肅林區白河村脫貧記 大山深處有人家 2017-05-05 22馮志軍 攝 2016年修成的一條綿延水泥公路,終於讓大山深處的白河村不再長期「與世隔絕」。 馮志軍 攝5月初,高海拔地區的白河村氣溫漸暖,村民開始在有限的土地裡精心耕種。 馮志軍 攝由於多為山地,且土壤貧瘠,白河村村民們一般會選擇種植產量相對較高的玉米。
  • 平山|大山深處的堅守:​一所學校,一名教師,一名學生
    作為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唯一的一名山區教師,已堅守在大山深處七載她願一直堅守大山深處,秉承師者初心。一樓的一間屋子用作教室,小院的牆上掛著一個簡易籃球筐,西側有一副單槓和一副雙槓。  今年28歲的樊香英已在這一坐落於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堅守了7年。如今,雖然該教學點僅有一名學生,樊香英依然認真地為學生講課。
  • 「智慧英語」讓大山裡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對於城裡小學的孩子來說,幾乎每天都能夠接觸到英語課,一次英語考試也是那樣的輕鬆平常,但是對於大山裡的孩子來說卻是那樣的奢侈。為了能夠讓大山裡的孩子與山外的孩子同步成長,學校利用北大青鳥文教集團教育資源和優質的英語課程體系,將「培養具有核心素養和國際視野平凡而幸福的人」作為學校的培養目標,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將「智慧英語」定位為萬源北附實驗學校的特色學科,讓孩子們在大山的深處也能夠面對面的接觸到優質的英語課程教育。
  • 全國「最美護林員」:大山深處護林人
    34年紮根大山,慶元吳曉青榮獲全國「最美護林員」稱號——大山深處護林人 34年來,慶元林場隆宮林區主任吳曉青堅守在大山深處,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只為守護好這片鬱鬱蔥蔥的山林。在不久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全國「最美護林員」名單中,吳曉青榜上有名,他也是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護林工作者。
  • 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引路人
    「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是堅持了才有希望!」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9年來,張勇用愛為農村的孩子撐起一片晴空,他深愛著山裡的每一個孩子,他用自己的力量,託起了孩子們夢想的翅膀。 勤奮敬業滿腔熱情為人梯今年33歲的張勇出生在攀枝花米易縣的一座大山裡,「記憶中老家的山很大很大,沒人願意來當老師,我8歲多才上學,去學校的山路綿延,要走好久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