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9月10日電 題:大山深處的「英語使者」
新華社記者趙葉蘋、李強
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有7名年輕的「英語使者」。他們自2013年起每人承擔2-3所村小的英語教學,每天騎著電動車翻越崎嶇山路,從一所村小穿梭至另一所村小,風雨無阻,甚至帶病堅持,給山裡娃們啟蒙ABC裡的秘密,他們是這個國家級貧困縣鄉村小學的第一批英語老師。
不能空缺的崗位
2013年之前,保亭縣英語老師嚴重缺乏,為數不多的英語老師只能先安排到鄉鎮中心學校任教。全縣25個村完小和教學點的英語課「空置」,課本成了孩子們看不懂的「天書」。
「沒有空編沒法招聘。」保亭縣教育局人事股股長胡茂珍說,由於生源減少、撤點並校等原因,2013年核編時,全縣2100多名教職工,超編400多個。即便不新招一人,以自然減員的速度,超出的編制都需10年消化。
孩子的教育不能再耽誤10年。
縣教育局想到了一個權宜之計——利用培訓經費招聘10名編外鄉村英語教師,讓孩子們接受一些英語啟蒙。
由於經費緊張、待遇不高,加上山區工作條件艱苦,招聘的10人只有9人到位,很快又有2人辭職,剩下的7名老師則帶著心中的教師夢和對山裡娃的牽掛,一幹就是四年。
「總算解了燃眉之急。」胡茂珍說,這7名老師雖然也不能覆蓋所有村小,但總算讓許多山村孩子第一次開口說了ABC。
必須克服的困難
在山區小學間「走教」,7位老師都經歷了過去不曾體驗的艱辛。
在保亭縣西坡小學任教的黃妮娜是本縣人,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間,她一人承擔了新政鎮3所村級完小12個班的英語教學任務,每天騎車在不同學校往返,還要自己做飯。
「每周27節課,從早上到晚,經常累到不想吃飯。」回憶起那3年的教學時光,淚水禁不住在她的眼眶中打轉。山區天氣多變,雨天溼一身,晴天一身汗,「有一次連人帶車翻到溝裡,好幾處擦傷,被嚇壞了;有時候山坡上還會落石,那些石塊就從面前滾下來,很危險。」
來自廣西的莫方文老師負責加茂鎮半弓小學、界水小學6個班,「兩個學校相隔12公裡,莫老師每天騎著電動車來回跑,她在為山區教育作貢獻。」加茂中心學校校長胡亞洪說。
在三道鎮番親小學,記者5日見到陳小栩時,她正嗓音沙啞地教學生讀單詞。
「這幾天一直低燒。」她說,「只要不是特別嚴重,我都不會請假。因為負責的班級很多,如果我生病耽誤課程,他們學習的時間就更少了。」
番親小學設施簡陋,沒有院牆,也沒有教師周轉房,陳小栩不得不借住在三道中學的男生宿舍樓上,四樓水壓很小,樓下男生一旦用水,樓上便沒有水用。記者5日中午在陳小栩宿舍採訪時,她的午飯做到一半便停水了。
「原先住的宿舍還要差些,是個危房,天花板掉石灰,有一次還掉進了炒菜鍋裡;為了防止石灰掉到床上,我都把蚊帳綁得緊緊的。」山裡生活的艱苦,被陳小栩笑著說了出來。
無法割捨的牽掛
生長在海邊的陳小栩在山村任教已有4年,父母多次提出過來看看都被她拒絕,「怕他們看到這裡艱苦,勸我回去。當老師是我的夢想,捨不得這裡的孩子。」
和陳小栩一樣,儘管沒有編制,沒有高溫和交通補貼,沒有例行體檢,收入只有編制內老師的一半,這7名老師卻都樂守山村,陪伴在孩子們身邊。
剛剛考上特崗教師的曾正海一說到孩子們就咧開嘴笑:「學生們喜歡英語課,對我非常友好,記得有回幾個學生帶著野菜野果來看我,發現我從辦公室出來,他們把東西往地上一丟,然後害羞地跑開了。」
他說,英語教學打開了孩子們的視野,「他們的眼睛裡充滿渴望,有時候還會問,老師,你是從外國來的嗎?」
事實上,這個山區縣的農村小學不只缺乏英語老師,還缺美術、音樂、體育、科學等專科老師。這批英語老師的到來,仿佛給山裡娃們送來一縷陽光。
「孩子們喜歡向我靠攏,我經常陪他們打籃球和桌球,像朋友一樣聊天。」曾正海說,雖然妻兒在儋州,但報考特崗教師時,他仍選擇留在保亭,因為這裡的孩子更需要他。
陳小栩不敢告訴家人真實的工作環境,卻一直動員學英語的男朋友也來山區任教,「多個人出力,就能有更多山裡孩子學到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