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來自勵步英語志願者「為了給孩子們上一節課,從機場馬不停蹄穿越2200米海拔盤山路,將近4小時的車程來到支教學校,一路雖有些顛簸,但看到孩子臉上對於知識的渴望,感到很值得」。來自勵步志願者Summer老師臉上嬉笑著說道。12月3日,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流計劃公益基金、勵步英語等其他愛心企業聯合贊助的GoFun出行「後備箱圖書館」公益之行來到昆明第二所小學——祿勸縣大木廠小學。
大木廠小學位於祿勸縣2200米海拔之上,學校只有26個孩子,1個老師和校長。一到學校,校長帶著孩子們身著苗族,以最高禮儀回饋遠道而來的志願者們,一個個曬得紅撲撲的小臉,綻放著純真的笑容。
山區的路不好走,山區的老師也不好當。近幾年,很多鄉村學校的學生每年呈直線下滑趨勢,而這些學生,最讓老師頭疼的事情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學。為此,老師經常到學生家中做思想工作,動員學生上學。大木廠小學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說到學校為什麼僅有二十名師生的問題,張校長向我們透露:「從2015年開始,學校就實行了隔年招生制度,原因是學校只有兩名老師,已經不能更多的分心去照顧多個班級。去年和我一起教書的老師,今年3月份剛退休,現在整個學校只有和龍老師,我教一、二年級,她教幼兒園。
這裡的生源好比菜農掐豌豆尖,好的學生大多都被挑走了!學校的師資只能支撐2年級以下,3-6年級需要去30公裡外的鎮中心小學,現在二年級走了,就只剩下一年級10個孩子和幼兒園的16個孩子了。對於那些家中農活繁重的家庭來說,無法承擔的交通和時間成本使得他們被迫輟學,剩下的學生中很多都是留守兒童或者是家庭比較困難的孩子,這類孩子沒有安全感,很自卑,導致厭學情緒特別嚴重!」
說到這裡,校長有些哽咽,在這裡教了38年書,不乏有大學生走出了大山,每年回家過年他們都不忘探望校長,「我一方面希望山區的孩子們都能走出這裡,另一方面更希望他們能學成歸來,為家鄉的教育多做貢獻,畢竟在這裡教書需要苗族話和漢語雙語教學,這裡是真正需要他們的地方。」他說道:「還有3年我就要退休了,我已經跟不上現在的教學速度了,電腦我都不會用。感謝你們的到來,讓這些孩子了解大山外的世界,我更希望有年輕的教師願意來到這裡教書,幫助這些山裡的孩子們」。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你可能想像不到
由於飛機比正常時間晚了一些,再經過幾個小時的山路,抵達大木廠小學已是下午5點,但是孩子們和校長依然堅守著我們的到來。
「在接到組織方說這裡的孩子平均年齡在五六歲左右,甚至有些孩子還不會普通話,也沒有任何的條件可以接觸到英文的時候,非常擔心孩子是否能聽得懂我們的內容,但是真正進入課堂,孩子們表現出超強的模仿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最有印象的是他們學「Blue」這個單詞,孩子們像條小金魚一樣努力模仿「布魯,布魯」,然後勇敢地舉起小手卻又怯怯地跟我givemefive.
其實,只要孩子智力正常,不聾不啞,在12歲之前,我認為他們依然擁有這樣學習語言的天賦,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志願者老師能夠加入到公益行動中來,讓更多像這樣山區的孩子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接觸到英文的學習,小心翼翼呵護好這份天賦。」勵步Jatin外教不禁感慨道。
朱永新老師曾經對於教育本質的看法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的活動,把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逐步變成社會學意義上的人把一個相對無知、相對無能的人培養成有知識、有能力,能夠適應社會的人。我覺得這就是教育要做的事,這也是教育的本質。」 以前我們總認為山區的孩子們缺操場、缺電腦,其實,他們真正缺失的是知識上的幫助和內心之光的發掘,教育真正回歸到本質,公益這件事才有了無限的可能。
愛心奉獻不休止,公益之行不停歇。「後備箱圖書館」公益之行已然過半,志願者們載著愛心一路從北至南,已到達海拔2000米處,下一站,大理,我們即刻出發!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