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學說上海話顯得很潮。滬語rap、滬語脫口秀……上周末,都市頻道全新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讓觀眾看到了上海話年輕而新潮的表達方式。而正在全國熱播的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明星嘉賓紛紛學說上海話,回憶上海故事……曾經弄堂裡童謠,如今換了形式,走進年輕人的心裡,透出濃濃的上海味道。
圖說:全新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 官方圖
新潮的說法
毛猛達剛開不久的抖音號,讓他自己都沒想到「都退休了,還能紅一把」。其中滬語段子「上海風情」系列是漲粉關鍵,最受追捧的「上海人吃的沒『澆頭』的是什麼面」點讚超過4萬。
圖說:毛猛達的滬語段子 網絡圖
走進《滬語人氣王》的錄製現場,可以看到那些通過網絡報名前來的各路選手,既有來自山東的大學生,也有土生土長的老克勒爺叔,他們的滬語基礎各有不同,展現形式也各有千秋。說唱歌手林吾耀自創的滬語rap燃爆全場,贏得了年輕人的掌聲,也收穫了專業滬語評審的鼓勵。人稱「打浦橋王力宏」的抖音網紅G僧東帶來了滬語脫口秀,引得觀眾爆笑連連。全新形式帶來全新活力,他們在擴大滬語大眾影響力的同時,為滬語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
上周,《極限挑戰》節目中的「極限男團」來到上海百年老字號美食店,工作人員用滬語念出每道菜的名字,觀眾不僅可以學說上海話,還能了解上海的味道。在節目裡,幾位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的嘉賓,還扮成上海市民熟悉的形象——上海球迷、小邋遢、三毛、許文強等,讓觀眾備感親切,踢毽子、丟沙包、打彈珠、翻洋牌這些「上了年紀」的小遊戲沒難倒90後的鄧倫,兒時的簡單快樂溢出屏幕,仿佛把觀眾帶回到石庫門小弄堂,獨具溫度的海派文化至今不曾褪色。
圖說:「極限男團」學說上海話 網絡圖
半個世紀來一直從事搜集整理上海民俗文化的非遺滬諺傳承人周曙明也走上螢屏,不僅讓觀眾欣賞到了優美的滬語童謠,他也希望能尋找到滬諺的傳承人,讓珍貴的本土文化代代相傳。這些綜藝節目通過滬語中多樣化的文藝趣味與獨特的韻味之美,引發新上海人學習滬語、融入上海城市文化的濃厚興趣,進而激起人們對於滬語文化的重視與保護。
承載著記憶
為什麼年輕人喜歡說上海話?因為上海這座城市承載著他們奮鬥的經歷。一代代上海人創新傳承著上海話,滬語不斷豐富的內涵與創新的表達記錄了時代的發展。
上海話裡的確還藏著一代代上海人在這裡奮鬥的故事,觀眾通過《滬語人氣王》的幾位嘉賓——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越劇王子趙志剛、上海人熟悉的「阿慶爺叔」等等,了解到被大眾廣泛熟知的詞彙「阿拉」即來自寧波話;在外國人因貿易、傳教等原因進入上海後,一些英語詞彙也融入滬語,比如「發嗲」的「嗲」是從「dear」音譯而來……
圖說:「阿慶爺叔」上海閒話小課堂 網絡圖
來滬定居18年的雷佳音已是標準的「新上海人」,當他在《極限挑戰》節目中循著記憶,探訪大學畢業後租住的老房子時,變與不變的驚喜讓他感慨萬千,這間小屋陪他度過了成名前的蟄伏時光。郭京飛去了老單位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回顧往昔,他和雷佳音曾在這裡一起演出,並由此打下了紮實的演藝基礎。盧灣體育館記錄了小嶽嶽第一次登臺被轟的心酸,卻也成了他奮發的動力……
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包容、影響著每一個人,兼容並蓄的滬上情懷也讓每一個奮鬥在這裡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且用上海話傳承著影響一生的美好回憶。(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馬上評丨滬語新傳承
又在螢屏聽見親切的上海話。人氣節目《極限挑戰》的挑戰主題融入滬語,來自天南地北的各路明星學用上海話完成挑戰,並扮演上海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角色,玩起上海市民信手拈來的兒時遊戲。
圖說:鄧倫在《極限挑戰》中玩摜結子 網絡圖
剛剛開播的人氣節目《滬語人氣王》,要求選手用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證明自己的滬語基因。於是,選手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唱歌,有的玩起滬語rap,還有的,說起滬語脫口秀。
滬語傳承,是個老話題。隨著社會交往環境的多元化與普通話的廣泛普及,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越來越少的市民開口說方言,熟知滬語的人群逐漸老齡化。但滬語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記錄時代的發展,承載上海的城市記憶,有識之士始終在努力留住滬語的根基。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傳承滬語,有了新氣象,而且在溝通途徑上,更有的放矢。
無論綜藝秀,還是社交媒體的網紅直播,抑或其他新的傳播形式,主要受眾均是年輕人。年輕人被城市多元化的文化所影響,更需要了解、熟悉自己的文化根基。當他們開始一字不落地模仿滬語rap;為了糾正明星的滬語發音向長輩請教;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宣布,剛學的英語單詞發音和某個滬語用詞相近,就會慢慢發現滬語包容性的文藝趣味與獨特韻味,更有興趣融入上海的城市文化,進而激起對滬語文化的重視和保護。(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