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唱弄堂童謠,現在念滬語rap,年輕人越來越歡喜上海閒話了!

2020-12-11 新民晚報

這兩年,學說上海話顯得很潮。滬語rap、滬語脫口秀……上周末,都市頻道全新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讓觀眾看到了上海話年輕而新潮的表達方式。而正在全國熱播的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明星嘉賓紛紛學說上海話,回憶上海故事……曾經弄堂裡童謠,如今換了形式,走進年輕人的心裡,透出濃濃的上海味道。

圖說:全新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 官方圖

新潮的說法

毛猛達剛開不久的抖音號,讓他自己都沒想到「都退休了,還能紅一把」。其中滬語段子「上海風情」系列是漲粉關鍵,最受追捧的「上海人吃的沒『澆頭』的是什麼面」點讚超過4萬。

圖說:毛猛達的滬語段子 網絡圖

走進《滬語人氣王》的錄製現場,可以看到那些通過網絡報名前來的各路選手,既有來自山東的大學生,也有土生土長的老克勒爺叔,他們的滬語基礎各有不同,展現形式也各有千秋。說唱歌手林吾耀自創的滬語rap燃爆全場,贏得了年輕人的掌聲,也收穫了專業滬語評審的鼓勵。人稱「打浦橋王力宏」的抖音網紅G僧東帶來了滬語脫口秀,引得觀眾爆笑連連。全新形式帶來全新活力,他們在擴大滬語大眾影響力的同時,為滬語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

上周,《極限挑戰》節目中的「極限男團」來到上海百年老字號美食店,工作人員用滬語念出每道菜的名字,觀眾不僅可以學說上海話,還能了解上海的味道。在節目裡,幾位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的嘉賓,還扮成上海市民熟悉的形象——上海球迷、小邋遢、三毛、許文強等,讓觀眾備感親切,踢毽子、丟沙包、打彈珠、翻洋牌這些「上了年紀」的小遊戲沒難倒90後的鄧倫,兒時的簡單快樂溢出屏幕,仿佛把觀眾帶回到石庫門小弄堂,獨具溫度的海派文化至今不曾褪色。

圖說:「極限男團」學說上海話 網絡圖

半個世紀來一直從事搜集整理上海民俗文化的非遺滬諺傳承人周曙明也走上螢屏,不僅讓觀眾欣賞到了優美的滬語童謠,他也希望能尋找到滬諺的傳承人,讓珍貴的本土文化代代相傳。這些綜藝節目通過滬語中多樣化的文藝趣味與獨特的韻味之美,引發新上海人學習滬語、融入上海城市文化的濃厚興趣,進而激起人們對於滬語文化的重視與保護。

承載著記憶

為什麼年輕人喜歡說上海話?因為上海這座城市承載著他們奮鬥的經歷。一代代上海人創新傳承著上海話,滬語不斷豐富的內涵與創新的表達記錄了時代的發展。

上海話裡的確還藏著一代代上海人在這裡奮鬥的故事,觀眾通過《滬語人氣王》的幾位嘉賓——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越劇王子趙志剛、上海人熟悉的「阿慶爺叔」等等,了解到被大眾廣泛熟知的詞彙「阿拉」即來自寧波話;在外國人因貿易、傳教等原因進入上海後,一些英語詞彙也融入滬語,比如「發嗲」的「嗲」是從「dear」音譯而來……

圖說:「阿慶爺叔」上海閒話小課堂 網絡圖

來滬定居18年的雷佳音已是標準的「新上海人」,當他在《極限挑戰》節目中循著記憶,探訪大學畢業後租住的老房子時,變與不變的驚喜讓他感慨萬千,這間小屋陪他度過了成名前的蟄伏時光。郭京飛去了老單位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回顧往昔,他和雷佳音曾在這裡一起演出,並由此打下了紮實的演藝基礎。盧灣體育館記錄了小嶽嶽第一次登臺被轟的心酸,卻也成了他奮發的動力……

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包容、影響著每一個人,兼容並蓄的滬上情懷也讓每一個奮鬥在這裡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且用上海話傳承著影響一生的美好回憶。(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馬上評丨滬語新傳承

又在螢屏聽見親切的上海話。人氣節目《極限挑戰》的挑戰主題融入滬語,來自天南地北的各路明星學用上海話完成挑戰,並扮演上海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角色,玩起上海市民信手拈來的兒時遊戲。

圖說:鄧倫在《極限挑戰》中玩摜結子 網絡圖

剛剛開播的人氣節目《滬語人氣王》,要求選手用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證明自己的滬語基因。於是,選手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唱歌,有的玩起滬語rap,還有的,說起滬語脫口秀。

滬語傳承,是個老話題。隨著社會交往環境的多元化與普通話的廣泛普及,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越來越少的市民開口說方言,熟知滬語的人群逐漸老齡化。但滬語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記錄時代的發展,承載上海的城市記憶,有識之士始終在努力留住滬語的根基。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傳承滬語,有了新氣象,而且在溝通途徑上,更有的放矢。

無論綜藝秀,還是社交媒體的網紅直播,抑或其他新的傳播形式,主要受眾均是年輕人。年輕人被城市多元化的文化所影響,更需要了解、熟悉自己的文化根基。當他們開始一字不落地模仿滬語rap;為了糾正明星的滬語發音向長輩請教;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宣布,剛學的英語單詞發音和某個滬語用詞相近,就會慢慢發現滬語包容性的文藝趣味與獨特韻味,更有興趣融入上海的城市文化,進而激起對滬語文化的重視和保護。(金雷)

相關焦點

  • 【滬語悅讀】大熱天裡憶「兒歌」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大熱天裡憶「兒歌」作者:侯寶良眼看大熱天就要來了,想起小辰光放暑假,阿拉搿點小巴辣子一道做遊戲,唱兒歌童謠個事體。小辰光一到大熱天,阿拉男小人辣穿衣裳方面是最隨便嗰,往往渾身只有一條短褲、一雙木拖板,一整天赤膊到處跑,無拘無束。有辰光有鄰居小姑娘看阿拉穿得風涼眼熱,也想學樣,阿拉就會一邊用手指刮面孔,一邊唱:「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
  • 宛南實驗幼兒園:參加滬語童謠傳唱比賽
    宛南實驗幼兒園:參加滬語童謠傳唱比賽時間:2017/5/31 9:17:06 來源:上海市徐匯區宛南實驗幼兒園        選稿:陳樂 那些曾經朗朗上口的經典上海童謠在當今兒童生活中逐漸消失。如今上海能夠說得一口流利方言的學齡前孩子,鳳毛麟角…… 為了豐富幼兒生活,保護並傳承滬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近日,徐匯區文明辦、徐匯區教育局聯合舉辦了「2017未成年人童謠傳唱展演」活動。宛南實驗幼兒園組建了一支天真可愛的參賽隊伍,參加了角逐,最終進入決賽。
  • 聽上海爺叔講正宗上海閒話!這些快要被「遺忘的詞」,你都會讀嗎?
    老底子上海人的上海話上海有種喝水叫吃茶 在阿拉上海,「喝」這個動作基本都講做「吃」。喝水是「吃茶」,喝酒是「吃老酒」,喝奶茶叫「吃奶茶」。上海有種出門叫動身 明朝要動身,但是我到現在箱子還沒整理好。出門旅行,上海人就叫動身。老上海人嘴裡的「去外碼頭」就是去外地的意思。
  • 上海基層開展未成年人優秀童謠傳唱和中華經典誦讀
    新華社上海12月22日電(記者李榮)上海市徐匯區持續開展未成年人優秀童謠傳唱和中華經典誦讀。在近日舉辦的展示活動中,學生們帶來了原創優秀童謠和經典誦讀節目,說童謠、唱童謠、演童謠,讓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紛呈。
  • 上海閒話真靈光 傳承滬語好小囡-記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滬語比賽
    上海閒話真靈光 傳承滬語好小囡-記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滬語比賽時間:2019/4/6 14:45:09 來源:華師大附小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 ...瓢羹兒」 有杭州話童謠了!會杭州話的伢兒越來越少 該怎麼傳下去?
    (註:孤山雞毛信雕塑群是無數杭州伢兒的春秋遊必到之處,就是現在這個地方,以前有一組梅花鹿雕塑,名為《鹿苑》,共有十隻。)會杭州話的孩子越來越少不會杭州話怎麼唱童謠?陸哥說,現在他用杭州話最多的地方,就是和家人溝通,但到了女兒的下一輩,可能都不會說杭州話,更別說童謠了。「覺得這是蠻可怕的,因為一個城市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語言,像老底子童謠的存在,反映了杭州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狀態,在那個沒有微博微信網際網路的年代,就像詩人用詩表達心情,老百姓用當地的方言去訴說。」
  • 拼樂高積木,學滬語童謠……普陀這些孩子的周末快樂又充實!
    近日,上海樂高探索中心舉行了「我和我的家鄉,尋味滬語童謠」活動,孩子們在沉浸式的樂高互動場景之下,結合積木拼搭的模型,學唱了滬語童謠《啥物事》,用稚嫩的童聲歌唱對上海的情感。滬語童謠教學在樂高創意工作室,上海童謠創作人王淵超彈著吉他,將原創童謠《啥物事》一句一句地教給現場的小朋友們。小朋友們專心地看著老師學唱,有時還會跟著旋律擺動腦袋。
  • 滬語童謠唱響申城 音樂劇《搖啊搖》傳承本土文化
    上周末上海迎來了38度的酷暑,同樣熱火朝天的是在上海五角場合生匯舉辦的「上海小囡唱童謠」活動。來自上海各個區近500位4-11歲的「小囡」現場表演了各自的「本事」。「篤篤篤賣糖粥」、「小巴臘子開會了」——耳熟能詳的滬語童謠在合生匯的大廳唱響。
  • 讓小囡開口說方言 滬語有了小學教材
    教材裡有各種上海俗語、童謠、謎語,故事、繞口令、滬劇臺詞,故事《瞎子摸象》、《小人國》等,很符合小學生的閱讀口味。這些內容都由錢乃榮翻譯成正宗的上海話,並用拼音標註。「老克勒、飯泡粥、夜神仙、好戶頭……」這些上海閒話的常用詞彙也一一作深入淺出的解釋。就連造句用詞也充滿生活氣息,如「姆媽昨日發調頭了,禮拜天勿許我脫儂一道去白相了。
  • 「倒啥垃圾」這位上海爸爸為9歲女兒寫的滬語童謠火了
    「倒啥垃圾」這位上海爸爸為9歲女兒寫的滬語童謠火了 李穎/「新民晚報」微信公號 2019-07-26 20:16
  • ...燕子姐姐」陳燕華將「飛到」周到直播間,用上海閒話講成語故事
    直播海報預告本周三下午,「燕子姐姐」陳燕華老師將「飛到」阿拉新聞晨報·周到直播間,用上海閒話講成語故事。「燕子姐姐」陳燕華老師上海閒話(滬語)是吳方言的代表方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上海閒話裡承載著上海異彩繽紛的歷史文化,是屬於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符號。如何幫助小朋友學習上海話呢?除了朗朗上口的童謠之外,將成語這一文化經典融入孩子們喜歡的故事去表達也是一個好方法。
  • 本地學生不會說地道上海話 進"滬語社"重修
    蝌蚪原來叫「拿摩溫」 「滬語社」成立於5年前,創辦者原本的想法是讓外地同學學會上海話,消除外地生與上海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在交流上所產生的膽怯心理。誰知,越來越多的上海學生加入這個社團來學習正宗的「上海閒話」。
  • 學唱滬語童謠 上海幼兒園試點教學「儂」「阿拉」
    上海市教委日前正式發布消息稱,上海將在幼兒園開設滬語教學試點,並將開展對幼兒教師的上海話培訓。試點不設數量限制,幼兒園可自願參加,滬語教學主要融於遊戲、生活和運動,學習板塊仍以學習普通話為主。  在遊戲和運動中學滬語  上海市教委表示,方言作為漢語的地域分支,同樣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方言口語能力有利於標準語、書面語的進一步學習。
  • 【滬語悅讀】熱天介,哪能勿講講、吃吃「冰磚」啊?
    【滬語悅讀】熱天介,哪能勿講講、吃吃「冰磚」啊?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熱天介,哪能勿講講、吃吃「冰磚」啊?
  • 僅6成本地學生會說滬語 多數發音「洋涇浜」
    唱上海童謠 贏豐富禮品「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臘子開會了……」在一段滬語童謠聲中,一項針對青少年的「小八臘子講上海閒話」網絡視頻大賽昨日啟動。最近,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在上海市中心、近郊和遠郊三個區分別抽取了21個小學班級、24個初中班級,對全體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當前上海中小學生的日常習慣用語為普通話,滬語則相對處於弱勢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學生,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聽懂和會說上海話。
  • 滬語綜藝節目創滬近五年收視之最 滬語亟待"正音"
    編者按  近年來,憂患於90後、00後的上海小囡缺乏學講上海閒話的環境與氛圍,市政協委員多次提案,要讓小學生學上海閒話。漸漸的,公交車報站名有了滬語版、電視臺做節目有了滬語主題,就連滬劇院也面向孩子開辦了滬語訓練營……學說上海閒話的氛圍有所好轉。
  • 滬語大賽喊你來PK!
    滬語大賽喊你來PK!時間:2019/3/27 8:55:58 來源:縱相新聞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上海小朋友不會說上海閒話,這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注。
  • 延長版寒假考驗親子關係,這位爸爸創作滬語童謠戳中家長心聲
    這兩天,一首《寒假生活補充版》的滬語童謠在朋友圈熱傳,由於疫情影響,全國的學生都迎來了超長待機的寒假,老母親老父親們又要帶娃又要工作,難免疲累。小學生家長、上海童謠創作人王淵超以《寒假生活》補充版為切入點,用孩子跟大人的對話形式創作了一首滬語童謠。
  • 聲音哈嗲|「燕子姐姐朗讀」滬語版《狐假虎威》周到小夥伴現場錄製...
    《往事》節目也是「燕子姐姐」較早用滬語主持的電視節目之一。特邀主持人燕子醫生表示:「作為一位八零後,我相信很多年輕人和我一樣,從小就聽過燕子姐姐講故事的磁帶。我覺的,沒聽過『燕子姐姐講故事』的童年是不完整個。」有在清華大學工作的網友表示:「小時候生病躺家睡覺,陪伴我的就是一盤「燕子姐姐」的磁帶,A面放完翻B面,B面放完再翻A面,可以放一天。」
  • 劇場報滬語潤物細無聲 觀眾點讚誇親切
    「請大家來欣賞演出呃辰光勿要吃么子……」上周五晚,走進上海音樂廳欣賞音樂會的觀眾驚喜地發現,開場前的劇場提示鈴聲,在例行的普通話、英語播報基礎上,加入了一段地地道道的「上海閒話」,「第一次在劇場聽到滬語,覺得挺親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