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凌隨筆:母親的「理論」

2021-03-03 張亞凌的文字作坊

【張亞凌,《讀者》等籤約作家,《語文報》等專欄作家。小小說傳媒籤約作家,數十篇美文被選作中、高考試卷,收錄進寒暑假作業及多種課程輔導資料。出版散文集《回眸凝望》《心似花開》《時光深處的柔軟》《歲月,芬芳了記憶》《草也有自己喜歡的模樣》《有多深愛就有多美好》《為你搖響一串風鈴》《努力,只為不辜負自己》《味道》等,散文集曾獲「葉聖陶教師文學獎」「杜鵬程文學獎」。】

朋友說,不要看我媽沒文化,說啥都一套一套的。見識,有時真與文化無關。

母親的「理論」

文/張亞凌

母親沒多少文化,看什麼卻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

 牛糞

小時候拾糞,母親總叮嚀:要拾就拾羊糞拾豬糞,不要拾牛糞,——看起來一大泡,只佔地兒不肥田。事實上,說是「拾糞」,人數湊齊了,我們就有玩不盡的花樣。時間耽擱得差不多了,該回家交差了,哪管什麼糞,見糞就拾,也就常常被母親擰著耳朵訓斥。

長大了,工作了,有時為了面子,做事貪大求洋,結果,淘神費心卻沒什麼實效,也就想起拾牛糞的事來。母親教訓的是,不要拾牛糞,也不要做拾牛糞的事。

 蛇吞象

表哥賺錢上癮,看人家貨車軲轆轉自家就心急。眼角熬爛,嘴巴上火,即使瞎折騰也不甘心停下來。和人搭腔,說不到兩句,一準就扯到自家生意的賠賺上,恨不得見了爹娘都推銷自己的東西。

母親說:順鎖呀,老一輩人說得沒錯,廣廈千間,夜眠八尺,心不要太重了。吃著碗裡看著鍋裡,還惦記著地裡長的,蛇吞象的事,太累人。

 人情論

在單位,為了所謂的人情忙得焦頭爛額,總怕一不小心撞了這個傷了那個弄成「孤家寡人」。事事盡心時時上心處處小心,可還是惹了別人不高興。我的不痛快總是不加掩飾地掛在臉上。

母親搖頭笑了,她說,你就是圍著所有人轉圈圈,轉得你眼冒金星看不見自己的影子,誰顧惜你?世上人多了,巴結不完也得罪不完,自自然然就行了。

 精身子穿皮襖

左邊鄰家旺財叔好勝要強。我家蓋了門樓後,他家立馬開工,——高出我家半尺。據說,門樓高就能壓住福氣,高出了左鄰右舍的住戶,也就將他們的福氣集中到自己家裡。第三年,他的左鄰破土了,門樓連同廈房一起升高。旺財叔憋了三年,終於東挪西借再次動工。以後幾年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缺鹽少醋,很是恓惶。

母親勸住了同樣蠢蠢欲動的父親:沒錢還那樣,就是精身子穿皮襖,圖洋著涼。有多大力,做多大事,才是正理。

母親說,不要說謊,謊話得連串串,人家只要問下去,就得不停瞎編,太累人。

母親說,借人一升還人一鬥,做事長遠,才能細水長流。

母親說……

我常常想起母親的各種理論,就是想想,腳底下也會踩實在。

 (圖片來自網絡,很是感謝)

「心愉悅」微寫作邀你同行

寫作,是在家長裡短、雞毛蒜皮裡尋找快樂,是在懊惱沮喪、疲憊不堪中依然心向美好。微寫作,你也行!一個人會茫然會懈怠,會忘了初衷。加入我們,一起前行。學習人群:熱愛生活並渴望表達者(只接收成人)。學習方式:微信群分享,每天十分鐘,感受細微捕捉美好,快樂並滋養自己。學習費用:年費1000。

願您從「心愉悅」出發,遇見越來越美好的自己!

聯繫微信:dx7098999

歡迎直接掃碼諮詢或學習。

相關焦點

  • 亞凌隨筆:母親的愛很零碎
    母親就將紅辣椒在熱熱的鍋裡翻炒一下,——她覺得翻炒過的更香,而後再用擀麵杖擀成小碎片。裝前,母親在裡面放好了鹽、花椒、芝麻沫、花生沫,我只需潑些熱油就可以吃到很香很香的紅油辣椒了。 兒子喜歡吃花卷,或者說只吃花卷,一家人的口味也就隨了他,這就需要很多的花椒葉。夏末秋初,母親都在花椒地裡為兒子刁鑽的嘴巴而忙活,摘好椒葉,洗乾淨,曬乾,擀碎。
  • 亞凌隨筆:母親的愛
    母親的愛張亞凌小友孫婷說了一件事:不到三歲的兒子記性真好,只要去過兩三次的飯店,一進門小傢伙就能準確地說出這家爸爸愛吃啥。年少的兒子不理解我,已成家已為人母的我,何曾理解過自己的母親?陪著母親領著兒子出門,見到啥好吃的都想買兩份,想想吧,看著兒子跟他外婆吃著開心,我才最開心。總被母親拒絕,而當我只買了一個時,母親會像個鬧彆扭賭氣的小孩,自己再買一個硬塞給我,理由很簡單:你娃是娃,我娃也是娃,也有她媽寶貝著。
  • 亞凌隨筆:餐桌上的記憶碎片
    我說給母親,母親說,就是只有紅蘿蔔一樣,你外婆也能切成蘿蔔絲調成涼菜,蘿蔔丁蔥花沫沫包成餃子,蘿蔔片拌麵芡過油炒成一盤熱菜。 外婆的話,好女人就是好飯桌。 朋友聳聳肩一臉無奈地說,奶奶的牙早掉光了,爸爸幾次把她帶到牙所想給她鑲牙,她執意不肯,說「嘴裡裝什麼假東西,不自在」,——母親每次做飯炒菜都很煮很炒怕奶奶嚼不動。小腿拗不過大腿,我們是有看法沒辦法的。 我突然覺得,那是個沒有冬天的家庭!
  • 高倉健憶母隨筆曾獲獎:母親的教育是斯巴達式的
    在高倉健的人生旅程中,對他影響最深的女性還是他的母親。他之所以如此衝刺,就是為了博得母親的一句誇獎。這篇飽含著追憶母親之情的《期待著您的誇獎》,為他贏得了1993年第13屆日本文藝大獎的最佳隨筆獎。
  • 【隨筆】懷念母親 鄭智文
    懷 念 母 親 鄭智文(亳州)母親離世已十三個春秋,我常常想念母親,尤其一個人獨坐時。母親命苦。十一歲那年父母雙亡,而大她九歲的唯一的哥哥,十八歲就到淮北煤礦當工人去了。失去了雙親,母親像一隻孤獨的羔羊。母親說,那時最怕過冬天,鄰居送了一件露著棉絮的破襖,一雙單鞋更是前露趾頭後露跟。由於年齡小,又不會做飯,靠吃百家飯生活。
  • 關於《蒙田隨筆》的隨筆
    看完了80多萬字的《蒙田隨筆》。好多年沒閱讀文學作品了,聽說蒙田是隨筆這一體裁的發明者,自己平時雜亂無章、嘮嘮叨叨書寫的那些東西也算是隨筆,飲水思源去翻翻祖師爺的作品也好。從1572年正式開始寫作,到1592年逝世,在長達20年時間內,斷斷續續寫出了《蒙田隨筆》這部被稱為「生活的哲學」的宏篇巨著,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寫作的時期正好是明朝萬曆的早期。就西方而言,文藝復興運動已經開始,啟蒙運動尚未開啟。他比培根、莎士比亞要大上30來歲,對兩位巨子都有過很大的影響,培根的散文直接脫胎於蒙田隨筆,而莎士比亞則時常從蒙田這裡尋找靈感。
  • 蒙田的遺產:現代隨筆四百年
    作為現代隨筆的創立者(隨筆的源頭可以追溯至柏拉圖的蘇格拉底),蒙田的地位就如塞萬提斯之於現代小說。著名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就說過類似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塞萬提斯)是蒙田再世,不過是在另一種文體中。」事實上,相較塞萬提斯之於小說,蒙田對於隨筆的影響更為深遠。甚至可以說,他是現代隨筆的立法者,1580年蒙田《隨筆》前兩卷的出版,標誌著現代隨筆元年的確立。
  • 大偉隨筆:說蟹
    60年代初,我母親曾在張華浜教過書,夜晚燈下批作業,開著門透風,一會兒就湧入一片鎧甲武士的蟹,順著牆根橫行。夜深人靜,絲絲噴沫聲,好一片《秋色賦》,仿佛夜之嘆息。那時,蟹比人兇。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農藥的普及,河蟹銳減;高收入階層的出現,蟹價倍增。「今年我吃過蟹了」,這是鑲金牙、戴金表、掛金鍊、箍金戒子的「金」先生炫耀的「標的」,剔著牙睥睨群雄的。
  • 隨筆:德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何在
    原標題:隨筆:德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何在  2015年06月15日 17:58:21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柏林6月14日電(記者郭洋)好好的大學擺在面前不上,非要去接受職業培訓。這事兒要是擱在中國,很多家長定會覺得這孩子「瘋了」。但在德國,這還真不算什麼新鮮事兒。
  • 現代禪詩系列理論隨筆之14:空靈之境
    空靈之境——現代禪詩系列理論隨筆之14
  • 劉振華隨筆:關於做生意【小說】(第190篇)
    只是有些人總是傻啦吧唧地一下子去搞五六個賣點,他們在盲目擴張的過程中,還用一些傻缺理論來給自己洗腦子,說什麼這個不響那個響,什麼瞎貓也能碰見死耗子。【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劉振華隨筆」】我說別傻筆了,接觸了那麼多風景,大家看到的只有:要賺錢,必須聚焦所有精力做一個賣點
  • 讀法國《蒙田隨筆》,我最喜歡這句話,太精闢了
    (劉向) ———題記讀罷《蒙田隨筆》,原本想好生地寫點感想和體會。哪知愚人天賦欠佳、能力不足,正如前篇所言,好作罷,當起文抄公算了。作這份特殊的文字工作前,我還要作點說明。為了讀者明白哪是蒙田的原話,我特地用符號「[]」括起來另立成段;第二自然段才是凡人所思所想———「教育人王福明說」。
  • 隨筆小記:隨筆這一文體是一種偉大的發明
    隨筆這一文體應該被列為一種偉大的發明。它不需要什麼中心思想,不需要咬文嚼字,不需要推敲結構,而且很能直接表達情緒而不必用什麼飄渺而繁瑣的修辭手法。高興就寫高興,難過就寫難過,憤怒就寫憤怒。反觀隨筆則沒有這種憂慮,如果讀者不喜歡,那也沒關係,反正也沒花多少時間。而且這本來也只是為宣洩自己而不是向讀者討喜,沒人喜歡本來就是正常現象。人總是要表達的,每個人的方式不一樣,對於想用文字來表達情緒的人來說,隨筆一定是最佳選擇。
  • 送給所有愛書人的思想下午茶 | 《光啟文庫 · 隨筆》
    汪民安,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當代文化理論研究。已出版中文著作有《福柯的界線》《尼採與身體》《什麼是當代》等11部,英文著作有《論家用電器》(Routledge)。本書收錄了作者30年來18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內容涉及美國史、國際外交史、中美關係史、史學研究方法等。
  • 張國民:教學隨筆——我教學生寫詩歌
    教學隨筆——我教學生寫詩歌文/張國民新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為我們提供了一首詞、四首現代詩歌。同時我也宣布,我會將此次教同學們寫詩的經歷,寫一篇教學隨筆,希望同學們的作品能出現在我的文章中。同學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情緒高昂,事情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始。
  • 隨筆裡隱藏的那些秘密
    其實,一些語文老師或者學生沒有意識到隨筆寫作的意義,隨筆對於學生素材的積累、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幫助的最現實的益處,就是可以應對考試;從長遠來看,那是成長記錄,是生活感悟,是情感儲蓄,日後翻翻自己曾經寫過的厚厚的隨筆本,定然會引起無數美好的回憶,也會感謝寫作陪伴自己度過的一個個美好或者悲傷的日子,對自己的健康成長又未嘗不是一種幫助。對於語文教師而言,批改學生的隨筆也是十分有益的,能通過這種方式與學生展開交流、對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引導學生愛上語文、對寫作不斷產生興趣。
  • 《蒙田隨筆》:充滿哲理性的散文
    《蒙田隨筆》中譯本眾所周知,法國作家蒙田的隨筆是西方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或者可以去掉之一)。和培根的隨筆相似(當然,蒙田的時代要更早),也是以說理為主,充滿哲理性的散文。蒙田的隨筆有一百多篇,而這部《蒙田隨筆》選集(中華書局,2018)共收錄有其中的二十篇文章。喜歡引經據典,這是蒙田寫作手法的特徵之一。其中又可分為三類,一是哲學家的觀點看法,二是歷史事件,三是詩人的詩句(充滿哲思的)。不難發現,蒙田所喜歡引用的經典多為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畢竟那是西方文化的源頭,就像我們古代作家言必稱四書五經一樣。
  • 學術隨筆不是誰都能寫的
    好在一種新的文體正紅火,名曰學術隨筆。既然是隨筆,就可以不受論文體例的束縛,怎麼有趣怎麼來,不必故作高深,故弄玄虛,也不必掉書袋,玩學術魔方,搞長篇大論。不過,這學術隨筆也不是誰都能寫的。    看看現在是什麼人在寫學術隨筆?    一種人是學術大師。大學者如季羨林、張中行等,微言大義,字字珠璣。
  • 《蒙田隨筆全集》新譯本出版
    本報訊 (記者 周凡愷)由翻譯家馬振騁耗時5年翻譯完成的《蒙田隨筆全集》近日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自1987年梁宗岱、黃建華合作翻譯出版《蒙田隨筆》選譯本以來,圖書市場上林林總總的「蒙田隨筆」有幾十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1996年出版的《蒙田隨筆全集》。
  • 【生活隨筆】葉國芳 | 凡人的心願
    滿漢全席自然只能是一個母親疼兒憐兒的心願,我的廚藝也實在不敢恭維。但每餐為孩子準備的一葷一素,卻是我精挑細選、乾淨放心的。曾經年少輕狂不知天高地厚的我,骨子裡總是不安現狀,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我一刻不停地折騰,也隨時隨地的碰壁。孩子也跟著我東飄西泊、嘗盡顛簸艱難。但獨自帶著孩子和他相依為命的那段時光,雖然艱辛艱難、卻也溫馨溫暖,成為我生命中最溫暖美麗、無法忘懷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