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德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何在

2020-12-14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隨筆:德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何在

  2015年06月15日 17:58:21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柏林6月14日電(記者郭洋)好好的大學擺在面前不上,非要去接受職業培訓。這事兒要是擱在中國,很多家長定會覺得這孩子「瘋了」。但在德國,這還真不算什麼新鮮事兒。

  現年21歲的克裡斯託夫來自德國西部小城哈廷根,目前正在一家銀行做學徒。克裡斯託夫的高中畢業成績優秀,本可以申請上不錯的大學,他卻毅然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按他的說法,畢業時還沒想好上大學學哪個專業,萬一不喜歡怎麼辦?

  由於在中學11年級時已在一家銀行實習過兩周,而且感覺不錯,克裡斯託夫決定先在銀行做學徒,看看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幹這行。如果以後決定上大學,作選擇就更容易了。克裡斯託夫說,他當年放棄上大學並沒有遭到父母反對,相反,母親很支持他的選擇。

  今年年底,克裡斯託夫即將結束兩年半的學徒生涯,取得銀行職員從業證書。而他已經發現自己學的這些還不夠,打算到大學裡進一步深造,學習經濟相關專業。他說,學徒期間,他學到了很多大學裡學不到的東西。例如,老師會讓他們模擬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況,為顧客提供諮詢,並將整個過程錄像,隨後分析什麼地方做得好,什麼地方還有不足。

  在德國,像克裡斯託夫這樣高中畢業後接受職業培訓的人不在少數。德國聯邦統計局2013年數據顯示,當年籤約職業培訓的新生共有52.6萬人,其中13.2萬人持有高中畢業文憑,即擁有申請大學的資格。

  德國職業教育為何如此吸引人?這與它的高質量密切相關。德國的職業教育以「雙元制」為主,學生同時在企業和學校學習。

  通常情況下,學生會先和企業籤訂培訓合同,然後再到學校學習相關專業。職業培訓期間,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做學徒,少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德國職業教育制度的設計,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進而培養出符合企業所需的人才。

  培訓結束後,大部分學生會留在企業工作。企業得到親手調教出來的人才,學生也順利開始職業生涯。不留在企業工作的原因可能是企業不願要,也可能是學徒不願留。克裡斯託夫的情況是,他覺得留在銀行工作應該不難,但還想「多學些東西」。

  利用兩三年時間,能了解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又真正學了門本事,德國大約六成年輕人選擇接受職業教育也就不難理解了。雖然平均來看,學歷越高,工資越高,就業形勢越好,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當工程師或在高校搞科研。很多接受職業教育的人表示,自己更喜歡動手類的工作。

  德國年輕人樂於接受職業教育還在於,技工、售貨員、農民等職業有很高的社會接受度,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也不會輕易看低自己。況且,德國人的工資收入差距並不算太大。從德國《2012年教育報告》的數據看,受過職業教育和受過高等教育人群的月均收入,前者是兩三千歐元,後者三五千歐元。

  另外,從失業率看,受過職業教育和受過高等教育人群的失業率分別為5%和2.5%,均處於較低水平。

  與接受高等教育相比,接受職業教育通常會更早進入職場。這對家庭條件欠佳者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如果這些人日後覺得所學不夠,依然可以走「第二條教育之路」,即通過上夜校等方式補考高中畢業證,進而申請上大學。

  一個很勵志的故事就是德國前總理施洛德的經歷。施洛德自幼家貧,14歲就去當學徒,成為售貨員。後來,他邊工作邊上夜校,最後考上大學,成為律師,甚至德國總理。在德國,這樣的成功例子不少。

  德國職業教育常被視為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其成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企業參與的高效人才培養,較小的收入差距,樂觀的就業前景,社會對不同職業的尊重,以及學生個人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德國職業教育考察:德國職業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德國對職業教育高度重視,也得到全民認可,職業教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德國職業教育採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這是一種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培訓相結合、以企業和實踐培訓為主的一種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既滿足了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又滿足了不同層次人群對職業教育的的選擇要求。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高級技工短缺,職業教育體制不完善,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正經歷著種種困難。
  • 報告顯示德國職業教育面臨學徒與僱主難以匹配問題
    新華社柏林9月19日電(記者田穎)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日前發布的德國職業教育調查報告顯示,德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徒人數逐年增加,但學徒申請者與僱主難以匹配的問題突出,一方面大量年輕人找不到學徒機會,另一方面大量學徒崗位空缺。
  • 德國教育:德國職業教育模式的主要特點
    德國職業教育模式的主要有這麼幾個特點。其一,德國職業教育的申請入口是企業德國的青年學生要想接受職業教育,首先必須自己向某個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申請,從企業中獲得一個培訓位置。其二,德國職業教育建立了相當完備的企業訓練系統德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儘管很多的德國企業自身經營存在各種困難,但辦職業教育的經費預算也是不會減少的。由於企業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國家對受職業教育的每個學生的支出實際上要低於對受普通教育的學生的支出。
  • 德國《世界報》:中國嘗試德式雙軌制職業教育
    參考消息網7月3日報導 德國《世界報》網站7月1日發表題為《中國複製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的文章,作者為約翰尼·埃爾林。文章稱,2011年,擁有1400萬人口的中國西南部大都市成都將6所中專學校整合,成立了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它將幫助滿足中國西南部6個省份對技術工人不斷增長的需求。
  • 德國的教育靜悄悄
    來源於《隨筆》雜誌,作者:羅瑾瑜到了德國,你根本看不到鋪天蓋地的教育公司和補習班招生的廣告,然而德國的教育水平卻是世界頂尖的,特別是它的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更是聞名世界。任何人在德國都可以上大學,因為德國沒有高考,只有申請和推薦制度(老師推薦),通過了申請就可以上大學了,並且德國上大學是不用交學費的,這樣的福利也惠及外國留學生。在德國,老師和家長並不會緊緊盯著名牌大學。
  • 淺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和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們在探索德國科學技術與經濟迅速發展的奧秘時發現,德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質和發達的職業教育是促成該國強盛的關鍵所在。在德國,企業界人士更是認同職業教育就是產品質量保證——德國經濟發展的柱石。
  • 德國是如何進行職業教育的
    德國是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強國,工匠精神在德國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這與德國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密不可分。概況與基本模式德國教育的基本結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的四個基本層次。按照憲法規定,各聯邦州享有文化主權。也就是說,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都屬於州文教部的管理權限。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 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模式最完善的國家之一
    德國是職業技術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職業技術教育在德國歷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將職業技術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圍的國家,其「雙元制」堪稱「職業技術教育」的典範,下面循著歷史的軌跡探詢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脈絡,以求獲得一些啟示。
  • 大學生1/3中途輟學,職業教育大國德國怎麼了?
    事實上擁有強大工匠傳統的德國,正在改變中:德國大學的中輟率,每年都穩定地維持在大約三分之一,在大學教書的第一線教授,必須面對越來越多其實無能力讀大學的學生。德國,職業教育之國?我們向來相信德國有強大的職業教育傳統,也常常援引德國來批判臺灣甚至亞洲的高等教育情結,德國自己樂於宣傳自己是職業教育之國、是雙軌教育制之國、是工匠、手藝達人與工程師之國,而我們也都相信並羨慕這個「德國製造」傳統。
  • 德國年輕人為何鍾愛職業學校?
    德國把科學技術視為強國之本,向來以獨特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為榮,認為這種教育模式是保持其經濟穩健增長和年輕人高就業率的有力武器。 在德國,每年大約2/3的年輕人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經過嚴格的學習與培訓就業。
  • 解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歷史淵源德國雙元制職教培訓的成功首先源於德國中世紀就開始的學徒文化。這種側重實踐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歡迎,以至於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半職業的大學課程。"你在其他任何(教育)理念中都找不到這種組合",27歲的貝格(Marius Berger)說。
  • 姚永明:德國是如何進行職業教育的
    德國是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強國,工匠精神在德國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這與德國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密不可分。概況與基本模式德國教育的基本結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的四個基本層次。按照憲法規定,各聯邦州享有文化主權。也就是說,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都屬於州文教部的管理權限。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分布介紹
    德國教育體系由德中護理協會簡單介紹一下。德國首先有一個普通教育,6歲上學,10歲左右開始分流到不同的中學去。德國各個州決定學制,各個州有自己的立法權。德國職業教育包括雙元制教育,還有不是雙元制的,有點像我們的職業高中,也有全日制學校體制的職業教育。
  • 德國職業教育的做法和經驗
    在德國,不論擔任那一種工作,完成那一種任務,「資格」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普通教育、基礎知識教育固然重要,但他們更重視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成人教育也是職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的「資格」,決不是單純的一種學歷文憑或證書,除一般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應用,有動手能力。
  • 科學網—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與思考
    需要強調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形式之一,德國職業教育還包括全日制職業學校教育等。 《中國科學報》:德國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重要的參考對象。那麼,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是怎樣的?
  • 教育部答覆是否設置副學士學位 以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
    教育部答覆是否設置副學士學位 以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 【教育部答覆是否設置副學士學位】近年來,高職是否設置副學士學位的話題引發大討論。
  • 德國2019年《職業教育法》修訂案述評
    在此背景下,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數位化,增強學生適應未來要求的能力,尤為必要。 (三)青年人教育路徑選擇變化要求職業教育提高吸引力和競爭力 隨著知識經濟深入發展,德國青少年追求更高的普通教育文憑以及接受高校教育興趣不斷增強。
  • 關注中等職業教育他山之石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圖)
    上世紀90年代芬蘭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組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合併85所職業教育機構的基礎上新組建了22所試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其目標是提高高職的學歷層次,適應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視學科專業設置情況,學制3-4年或5年,實行學分制,課程的設置分基礎課、專業課、實習課和畢業設計。
  • 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值得借鑑 中國試水德式職教
    德國推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德國產品質量精良,靠的是嚴格的管理和優秀的技術工人。中國職業教育要改善要優化,需要多借鑑學習德國的經驗。當年英國引領的工業革命,傳到歐洲大陸,法國、義大利、德國、比利時等各國,工業起步並且發達起來,西歐北歐以及南歐部分國家逐步形成了發達國家群。
  • 芬蘭職業教育和培訓具有高吸引力
    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教育概覽》(Education at a Glance),這是一份用於比較教育體系指標的年度出版物。它審查了諸如教育水平、教育入學率、教育和培訓費用、以及經合發展組織成員國和一些夥伴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人數和就業水平等領域。今年,教育概覽還包括了2018年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