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pke Gerhard介紹說,德國法律賦予了職業證書與普通學歷證書同等的地位。德國人最看重的是「工作的資格」。
國內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或許可以從國外得到借鑑。在「中等教育持續性發展論壇」上,德國弗林斯堡職業學院副院長PipkeGerhard先生、來自荷蘭的歐洲商務港學院院長Jellep.marchand介紹了一些他們在發展職業教育上的經驗。
荷蘭:三成中職畢業生順利讀大學荷蘭的歐洲商務港學院院長Jellep.marchand介紹,在荷蘭17歲以前從事基礎教育,高中畢業後進大學或是進職業學校培養技能,在人才市場上找到自己的職業。
但最關鍵的是,他們通過法律,讓許多中級職業院校的學生可以順利升入高校,進行升學深造。
Jellep.marchand表示,過去,荷蘭絕大部分職高學生畢業後進入勞動力市場,僅有個別學生有機會繼續接受高職教育。從1980年年初開始,政府允許更多的學生報考高等職業教育。到上世紀80年代末,職高學生升入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比例達到10%,1998年上升到30%。統計分析表明,到2000年可達到45%,有不到50%的職高學生畢業後進入勞動力市場。25年來中等職業教育學生人數從7.7萬人增加到29萬人,佔16—19歲年齡組學生的一半。到1995年,有29%的職高學生升入了高職院校,但專業間有些差別,技術專業為30%,農業18%,經濟32%,衛生保健和社會服務23%。目前,歐洲商務港學院致力於培養適合全球發展的國際商業型人才,教育項目包括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已經與國內有關教育機構合作,將一些職業項目引進了中國。
芬蘭:提升學歷 增強吸引力芬蘭實施初中後和高中後兩級分流,注重職高和高職的相互銜接。
9年義務教育後實施第一次分流,高中後再進行分流,職高學生經考試合格可進入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個別的職高學生也可報考大學,普高學生經全國大學入學考試既可升入大學也可進入高職院校。這就形成職高、普高與高職、大學相互銜接與溝通的局面。上世紀90年代芬蘭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組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合併85所職業教育機構的基礎上新組建了22所試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其目標是提高高職的學歷層次,適應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視學科專業設置情況,學制3-4年或5年,實行學分制,課程的設置分基礎課、專業課、實習課和畢業設計。這樣同原來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相比,提升了學歷層次,學生的畢業資格相當於大專或本科層次,增強了高職的吸引力;建立了職高和高職的相互銜接的機制,為高中階段學生提供了進一步受教育的機會。
德國:學生免費讀職業學校德國的職業教育被譽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德國弗林斯堡職業學院副院長PipkeGerhard先生介紹,在相關法律的規範下,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學校和企業為並列培訓主題的「雙元制」職教體系,已經成為德國職教的通用體制。
75%以上德國學生都直接進入了企業和職業學校接受「雙元制」教育培訓,只有25%的學生接受普通高校教育。德國法律同時賦予了職業證書與普通學歷證書同等的地位。德國人最看重的是「工作的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在素有工業強國之稱的德國,生產精湛技藝和高超質量的產品,首先得益於系統的、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
PipkeGerhard先生介紹,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它不同於學校制體系,可稱為部分學校制職業教育形式和校企結合教育形式。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綜合中學或實科中學畢業證書之後,自己或通過勞動部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同企業籤訂培訓合同,獲得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取得理論學習資格,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在企業是學徒工,在學校是學生。他有兩個學習、受訓的地點,分別是企業和學校。
而德國學生職業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企業分別承擔。學生學習期間不僅實行全免費,而且還能得到月薪400到800歐元的工作報酬。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是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的典範,課程內容按照企業和學校不同的特點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學生在職業學校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實操訓練等一般在企業開設,在制定課程計劃時,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統籌雙方互動辦學的有利因素,雙方充分考慮了企業崗位的人才需求。
近年來,在德國又出現了第三種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
權威觀點教育應注重各類人才教育部原副部長楊海波認為,目前中國教育處在一個重要時期,主要在於提高國民的素質,如何提高,最根本的辦法就在於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最關鍵的又是人才問題。如果說人才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建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所以說發展教育,目前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頭。
做教育要把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教興國結合起來,因為全民素質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用各種力量,把教育搞好,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在。發展教育,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注重各類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發展教育要加強與國外院校的往來,外國的職業院校在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上值得我們借鑑,在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上值得我們學習。
留德博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運動訓練學會主任委員、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生導師田麥久表示,當年他在德國,看到了德國發展職業教育的力度。因為在德國,一個崗位,一般配有一個管理者、一個設計者還有一個高素質的技能人員。可是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形成這樣合理的用人機制。
田麥久教授認為,職業教育應該是個有活力的教育產品,我們必須根據市場的變化,要以跟得上市場變化的腳步,對職業教育進行必要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