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閱讀700本的圖書,一個普通人能做到嗎?一個原本閱讀一頁內容需要5分鐘甚至10分鐘的人,有可能兌變為平均20-30分鐘讀完一本書, 一個月閱讀60本以上的書的強者嗎?
有人說:「怎麼可能?除非是天賦極高的人。」
也有人說, 能做到這樣的人是「神人」。
就有這樣一個「神人」做到了,他就是印南敦史。
印南敦史原來也只是個普通人,他原來的閱讀速度就是讀一頁內容需要5分鐘甚至10分鐘 ,閱讀效率並不高,甚至一度時間認為自己腦子摔壞了。
這樣的一個普通人,是如何成為一個閱讀「神人」的呢?
在《快速閱讀法》一書中,印南敦史為我們揭密了。
一、改變「存儲閱讀」的理念,為「閱讀只為邂逅一行文字」而讀,為寫而讀。
原來讀書速度之所以慢,主要是因為被傳統的閱讀理念所束縛,認為「讀書就是要一字一句、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記在腦子裡。」導致讀書變成一個「記憶書本內容,避免遺忘」的過程,因此讀書也就成了一件沒有意義且壓力巨大的事。
後來作者認識到,讀書同呼吸是同一道理的,人只有吸氣、呼氣相輔相成,才能呼吸順暢。讀書也只有吸收、輸出相互滲透,才能成就斐然。
二、改變閱讀方式:擺脫對於「存儲閱讀」的執著,邁出大量閱讀的第一步。
閱讀理念轉變之後,思想認識突然變得清朗:與其花一周時間仔細閱讀一本書,僅記住其中的1%內容,不如同樣花一周的時間,快速閱讀10本書,記住10%的內容。這樣通過提高閱讀量來獲取其中的「知識片斷」,積少成多。這樣漸漸積累起來的知識片斷,在閱讀中也將漸漸地產生聯繫,最終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
三、採用更輕鬆的「像聽音樂那樣讀書」的「流水式閱讀」法。
音樂是用來享受的,閱讀何嘗不是呢?
「流水式閱讀法」就是像音樂似的去閱讀,讓書籍像音樂一樣在我們的心中「流淌」。這是相較於「存儲閱讀」而言的一種讀書方法,也是信息化時代最理想的閱讀方式。
那麼「流水式閱讀 」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呢?
1. 一行採集,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斷;
2. 一行精華,採擷最精彩的一行,使閱讀似探險,其樂融融;
3. 一行評論:寫下對那一行產生共鳴的原因,使「一行感想」喚醒「一冊記憶」。
4. 自我評定讀書足跡。
「流水式閱讀 」也有一定的規則可循:
01. 採用「跳讀」的方式 ,只閱讀序言和目錄,僅讀開頭5行和結尾5行;
02. 確定關鍵詞之後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閱讀;
03. 使用令自己舒適的最適合自己的閱讀節奏閱讀
在閱讀《鄉土中國》的時候,我就採用了印南敦史的這種「流水式閱讀」方法,。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先閱讀這本書的序言和目錄,發現這本書由1 篇「重刊序言」、14篇正文和1 篇序言構成 。在明確了它的構成體系和各部分的大致內容之後,接著我讀了它的「後記」,再讀「重刊序言」,最後開始讀正文部分。
在閱讀其中的「禮治秩序」這一文的時候,我先確定好「鄉土社會的秩序」這一關鍵詞,然後選擇跟這一關鍵詞有關的信息進行重點閱讀。明確了作者文中論述的是「鄉土社會的秩序何以可能」這一問題後,接著又梳理了作者在行文中如何回答這一問題的行文思路。
這樣,閱讀的困惑豁然開朗:作者為了闡明「鄉土社會的秩序何以可能」這一問題,先區分了人治與法治的概念,然後將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進行了比較,闡明了「禮」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它所具有的特徵及其在鄉土社會秩序維持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解釋了鄉土社會的禮治特色。
這正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說: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找出其骨架。
運用印南敦史的這種「流水式閱讀法」,就可以輕鬆地找出一本書的骨架 ,輕鬆地解決閱讀中的困惑,使閱讀得以快速順暢地進行。
印南敦史的「流水式閱讀 」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傳統閱讀速度慢的困境,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而且可以使我們的閱讀變得如挖寶般有意義。掌握「流水式」閱讀技巧, 可以幫助我們收穫「一行」的精彩,邂逅「一行」的喜悅,成就「一行「的評論。
你們對印南敦史的這種閱讀方法感興趣嗎?這種方法是否對你有幫助呢?一起來討論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