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國人的網絡談資中,印度似乎永遠不缺熱點話題。一些網民喜歡用「神奇」,「奇葩」、「開掛」來形容這個國家,甚至還圍繞印度演化出「老仙」、「恆河水」等一套套的「黑話」。其間,也不乏盲目談文化,談情懷的「印吹」文章,抑或是通篇充斥對印度不懈的「印黑」文章。然而,無論是我們是主觀上喜愛,厭惡或是無感,印度始終都是一個搬不走的鄰居,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這個鄰居。
很多人不理解的或許是,印度謎一般的大國情結和自信。從地理格局上看,印度處於南亞的中心,其餘七國環拱於印度四周,而印度的人口規模更是位居世界第二,這讓印度有一種天然的大國優越感。印度自認為有充足自信的談資,其不僅肢解了巴基斯坦,而且在領土擴張上更是十分「豪橫」,吞併錫金,侵佔了尼泊爾、不丹、甚至是巴基斯坦的部分領土,儘管印度曾在1962年慘敗於中國消停了數十年,但卻依舊是二戰後領土擴張最多的國家,況且敢同高手過招也並不是誰都敢做的。
眾所周知,印度一直有成為與美、中、俄平起平坐的大國情結,再加上美國不止一次地表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承諾幫助印度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大國,所以印度人總是自信滿滿。對於正在崛起的印度而言,美國是自身所需投資,技術和先進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也是當今印度外交不可或缺的盟友,而華盛頓也希望印度在地區戰略平衡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美印之間在戰略上的契合可見一斑。但是,在所謂的美印同盟中,印度的外交自主權已經被操控。
印度是一個油氣資源十分短缺的國家,其國家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超過85%,所以印度一直大力發展與伊朗的關係。然而,印度與伊朗的能源合作卻並不順利,主要是因為印度獨立外交基本已經被美國操控,儘管新德裡並不會承認這一點,但這就是事實。
早在2005年和2006年,當時正是美印之間迅速走近的時,印度為了取悅後者,連續兩次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投票支持不利於伊朗的決議,結果遭到伊朗方面的報復,一份為期25年價值220億美元的合同不翼而飛。2011年,美國加大對伊制裁,吸取教訓的印度宣稱不會停止進口量,這讓美國極為難堪。結果,美國加大對印施壓力度,新德裡不得不減少進口伊朗石油。而川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並揚言不會讓一滴伊朗石油流向國際市場時,新德裡「舊疾復發」又停止了進口伊朗石油。有西方學者表示,印度在加強與美國的戰略合作過程中,正在逐步喪失戰略自主性,這顯然不符合印度的國家利益,而只符合美國人的利益。
法新社12月3日報導稱,時值美國政府換屆之際,印度官員懇求當選總統的拜登宣誓就職後高抬貴手,恢復來自伊朗和委內瑞拉的石油供應,因為連戰機的油料都快斷了。反觀中國卻源源不斷地從伊朗進口石油,並且在今年的「石油戰」期間囤積充足的油料。報導稱,儘管印度已經為可能的「兩線戰爭」做好了準備,但若進入消耗戰,印度的戰機和坦克就可能因缺乏油料而癱瘓。據悉,印度為了節省油料,坦克不得不用拖車運輸,甚至還因此壓塌過新造的橋梁。
有分析認為,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在糾葛難纏的利益紛爭中,維護戰略尊嚴與核心利益,是印度無法迴避的難題。未來,印度將不得不在各方之間做出平衡,但如此高難度的動作,即便對於善於左右逢源的外交高手而言,也會像走鋼絲一樣,稍有閃失就會面臨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