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辣粉非凡油條
睜眼實現龍蝦自由
不少澳洲人有生之年可能沒有想過,龍蝦這種高級食材,有一天竟然比牛肉都便宜。買只上好的龍蝦,再做個面底,可以成為一日三餐的一部分。
澳洲雖然產龍蝦,但是過去的龍蝦價格,也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不是個逢年過節,誰家也不能天天吃。
也就是在去年,一隻等級為A的西澳龍蝦至少得花$49澳元才能買得到,就這還是得跑到有漁民的地方,直接從那買才行。可現在去農貿市場只要$30澳元就能買到只好龍蝦。如果是一般品質的龍蝦,參與一個團購,$19澳幣就能買得到。至於龍蝦蝦尾,目前$7澳元就可以在超市買到冷凍的。
中澳貿易衝突不斷升級的這幾個月,不少在澳華人買夠了龍蝦,在家吃瓜看戲,緊跟形勢研究自己生活會不會受影響。
尤其是做生意的,不少都是靠內陸市場支撐起來的。搞貨櫃、海運的老闆們,因為其他國家的疫情因素,還是經營的有聲有色,可是賣紅酒賣牛肉的老闆們,現在可都欲哭無淚了。
11月,中國正式對澳洲紅酒開徵了212.1%的關稅,經營酒莊的華人王老闆,覺得心裡都苦死了。
王老闆說,自己最近接到通知,銷往中國的紅酒,將被加徵160.6%的關稅。這厄運的降臨在意料之內,也在意料之外。
他表示自己六年前買下了這座酒莊,每年往中國賣二十萬瓶紅酒。這兩年自由黨政府對中國的態度,會導致兩國關係變差是所有華人經營者都能意料到的事。
但沒有料到的是,一下子竟然能壞到這種程度。
「一千萬人民幣的產品,你現在至少要準備兩千萬到三千四百萬的現金流。裡外裡就是二到三倍,什麼時候退?怎麼退?我們都不知道。」
澳大利亞葡萄及紅酒協會(Australian Grape and Wine)執行長託尼·白特金預測,因為中國對澳加徵的葡萄酒反傾銷關稅,全澳1400家小型葡萄酒廠目前面臨倒閉的境地,像王老闆這樣的華商,在中國的庫存賣完以後該怎麼繼續經營,誰都不知道了。
點讚一篇推特,回復一個評論是件輕飄飄的事,看得見的地方人們在爭吵,但是在那些看不見的地方,無數人的命運生計,被翻天覆地改變了。
酒賣不回中國是件煩心事,在澳洲也不受待見更是煩心事。12月2日,一個名叫「好酒好友Vino e Amigos」的臉書帳號,整理出了41家位於南澳的酒莊並公之於眾,要求民眾進行抵制,這些酒莊為華人經營者所有或有華人入股,清單背後帶著的是對華商企業深深的惡意。
底下的評論,把這41位老闆拉到了風口浪尖。一個網友留言說:「什麼東西都有他們一半的股份,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完全收購。趕緊把他們都踢出去!」還有評論表示,這些企業會損害僱傭澳大利亞人。
時代在給出像便宜龍蝦和葡萄酒這樣微弱甜頭的時候,往往背後醞釀著浩瀚無邊的苦楚。
澳大利亞,選誰合適?
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澳大利亞面對的情況越來越尷尬。
在政治體制和文化上來說,它是一個西方國家,是五眼聯盟的成員國。
但在經濟方面,澳洲這些年只能發展和亞洲市場的聯繫。
澳方最大的五大貿易國,中日韓都在其中,尤其是與中國的經濟連結,近些年來是越來越緊密。目前,中國是澳洲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根據2019年的統計,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達到了1039億美元,增長了18.3%,佔到了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38.2%,比2018年提高4%。與中國的貿易順差,也達到了488.3億美元。
澳大利亞搭了中國發展的順風車,這個說法可是沒什麼錯。
澳洲當地媒體ABC新聞在2019年發布一篇名為《澳大利亞經濟有多依賴中國?》的統計文章,文章中列舉了幾個有趣的事實:
1. 2017年-2018年,中國高居澳大利亞貿易夥伴第一位,兩國貿易創造了1946億澳元的進出口總值,這個數字超過了澳方與日本及美國貿易的總和(1478澳元)。
2. 自2012年以來,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激增56%,相比之下第二大出口市場日本在過去五年僅增長6%。
3. 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出口產業,鐵礦、煤炭、教育,恰好是中國購買的主要商品和服務。
如果是個澳大利亞人,想想自己的處境也挺頭禿的:美國是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但中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這可怎麼玩得起來?
結果是,澳大利亞選擇了政治上一邊倒朝向美國,經濟上繼續薅中國羊毛的策略。
然而這不對等的買賣很快就要做不下去了。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最近一年來,在大眾傳媒和公共教育上,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輿論卻越來越負面,這在目前的貿易爭端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根據澳大利亞輿情平臺Streem公司2019年的統計,當年8月份,澳大利亞29家媒體,對於中國的報導數量與2018年同期上升了122%,6-8月的中國報導總數上升63%。在研究周期內,有關中國的負面報導上升了226%。關於中國相關話題的報導,是全部話題增長最快的。
雪梨科技大學中澳關係研究院的執行院長羅震(James Laurenceson)就表示,他對這種狀態很擔憂,加大資源了解最大貿易夥伴是好事,但是媒體報導和評論出現了誇張和證據不足的情況。
結果是澳洲大眾對於中國印象也越來越差:奶粉強盜、工作掠奪者、劣質商品製造者……一系列負面標籤,甚至讓在澳華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影響。
墨爾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亞太關係分析者埃文·弗雷丁說:
「澳洲對中國的這種態度,一方面來自於種族歧視,另一方面來自於對冷戰時共產主義國家的慣性思考。對於中國是如何發展的,民眾並不了解,唯一關注的就是媒體上天天強調的負面問題。總得來說,澳大利亞人可能在面對一種「存在感危機」,它對另一個發展迅速的國家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感到萬分恐懼。媒體的膚淺議論和民眾對中國的曲解,混合著自大和恐懼。」
拿錢又罵人,這關係可怎麼持久?
徹底撕裂的關係
疫情以後,中澳關係更是急轉直下。
開端是澳總理莫裡森呼籲對新冠病毒起源發起獨立調查,這一行為得到了美國背後的支持和鼓勵。與此同時,中國海關表示,澳大利亞個別企業輸華牛肉產品存在違反檢疫要求的情況。
混雜著政治意圖的貿易爭端就此開始。
在此之後,來自澳洲的大麥、牛肉、紅酒、銅、糖、龍蝦、木材和煤炭等一些列出口產品,都被中國商務部、海關叫停,或者從進口商處採取了制裁措施。
最近伴隨著「澳大利亞令中國不滿原因的文件」和「阿富汗圖片」這兩件事,兩國關係更是墜入了谷底。在澳總理莫裡森要求中國為趙立堅所發圖片道歉的情況下,中國又停止了更多木材和羊肉製品的進口。
澳大利亞民眾對此的評價這回處在非常微妙的狀態。
2019年以來對中國的習慣性惡意評價不用說了,但是不少人反應過來:出了這種事,我們天天標榜人權的政府,怎麼不先對阿富汗道歉呢?標榜自由、人權和民主的那個偉岸澳洲哪裡去了?
不過這麼批判本國政府歸一碼,對中國的對抗情緒還在繼續。除了一個特別,就是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
作為工黨大本營,維州對中國的態度一向好於澳大利亞其他州。2019年,州政府就繞過了聯邦政府,單獨與中國籤了「一帶一路」框架協議。今年疫情期間,全墨爾本還點亮了所有建築,為中國武漢加油。本次兩國交惡,維州州長在新聞發布會上依舊錶示:「我們希望把維州的產品賣出去,中國是最大的市場,現在兩國關係不在蜜月期,但是我們應該著手去處理由於兩國差異造成的問題。」除此之外,他還表示要堅持「一帶一路」協議。
原本中澳都還有斡旋的空間,但是在12月初,莫裡森政府通過了《反外國幹預法》,該法令背後的政治意義就是限制州政府或當地華人團體與別國政府的聯繫。這意思是,如果聯邦政府願意,分分鐘就能結束維州獨立的「一帶一路」協議,這也是向中國顯示不會軟化的意思。
結果這法案剛通過,中國就不要澳大利亞羊肉了。
要知道澳大利亞農民生活,也是很辛苦的,不光國內市場壓價,現在國際市場也開始動蕩。政治對抗下有錢的資本家可以轉移資產,可是家裡羊賣不出去了,能盼著政府買單麼?能盼著政府一直買單麼?不太容易。
而且澳大利亞對於美國的依賴,在這種節骨眼上根本沒頂什麼用。在中國對澳洲農產品頒布限制後,美國成為了代替澳洲的主要來源供應國。在美國權力交接過程中,中美雙方都對關係非常謹慎。
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梅麗莎·康利·泰勒就認為,中國對於美國需要謹慎,但是不需要對於美國盟友也謹慎對待,完全可以採取「隔山打牛」和「殺雞儆猴」的態度。
關係差了誰買單?
在大勢之下分析細節,個人具體的絕望總是最令人心碎。中澳關係變差,買單的人可都是民眾。
今年在澳華人,在政治上就遭受了嚴重打擊。10月份,澳洲國內的一場由參議院外交、國防和貿易參考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三位華裔澳洲公民姜雲(Yun Jiang)、鄒慧欣(Wesa Chau)和趙明佑(Osmond Chiu)本就在對少數族裔社區面對的問題進行討論。
結果當時自由黨參議院艾瑞克·阿貝茲(Eric Abetz)公開要求三人無條件地譴責中國政府。首先這個譴責議題本身,就充滿了對待中國的偏見。其次,這三位華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澳大利亞人,從族裔出發要求這三人無條件譴責外國政府,本身的愚蠢程度和美國當時麥卡錫主義沒區別。
沒有足夠證據,使用不公正的斷言、調查方式,對其他族裔進行這種程度的公開打擊,放在內政中屬於種族歧視範疇。
這三位還是澳洲公民,對於永居和暫居的中國公民,這些還不是當地公民的人來說,政治權益更得不到保護。
當然,華人和中國人在澳洲對政治不感興趣是出了名的,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經濟生活,大多數人的想法還是經濟上富足起來。
可是在兩國這種關係下,保住經濟收入都成了問題。
眾多當地華企,都依賴著中國遊客、留學生、內陸市場過活。當地幾千家華人移民中介公司,旅遊公司、保健品零售公司、酒莊、媒體,今年的運營狀態都一言難盡。疫情本身就對移民、旅遊和留學產業造成了嚴重影響,中澳關係的交惡對澳洲的華企來說,就是隆冬臘月下出現的冰凍雨雪災害。
當地農民目前也在巨大的絕望裡,多年的乾旱以後,今年澳洲農民眼巴巴盼來了歷史上第二大的豐收年,這原本是件天大的好事,可現在能不能賣出去成了問題。本身中國就對川普政府有140億澳元的農產品購買承諾,如果最近中澳關係使中國轉向,那麼今年的豐收,將會成為一個噩夢。到現在已有70億澳元的農產品,受到了中澳貿易摩擦的影響。
對於中國呢,限制進口自然會推高一些商品的成本。國內蒙古焦煤上漲6.25%,這對於國內的金屬冶煉廠、電廠等能源消耗大的產業不是個好消息,成本提高了,最後誰買單呢?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作為澳洲出口大動脈的鐵礦石,目前還沒有在整體經濟中受到打擊。雙方對此都有著一種精絕的默契,也讓許多學者猜測中國其他的產品限制,只是一個貿易信號,只是想讓澳方重新評估自己在經濟上與中國的關聯,減少負面和扭曲的態度,但又不觸碰其經濟根本,留下談判空間。
吵歸吵,至少讓大家都活下去吧。
不過無論如何,現在的情況與一年前不一樣了。倒是真希望大家都能回憶回憶,曾經美國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時,各自不同的感覺。
仔細想想,自那時起,我們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