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醫學觀察發現這幾類人有患癌傾向,未雨綢繆提前預防很重要!

2020-12-17 騰訊網

Q1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機體某些正常細胞受到外來因素或內在因素的刺激,發生突變而出現異常分裂現象,這種細胞的分裂繁殖毫無規律,完全不受正常細胞分裂機制的調控,毫無限制的增殖,不斷變大,或擴散移位,最終影響到整個身體,這就是癌症。強烈的刺激、慢性感染、藥物損害、遺傳傾向及負性情緒等都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肺癌、肝癌、鼻咽癌、胃癌、結腸癌、食道癌、直腸癌、乳腺癌、子宮頸癌及白血病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惡性腫瘤,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

Q2哪些人易患癌?

大量醫學觀察發現以下幾類人有患癌傾向:

1、有不良行為嗜好

例如:嗜煙者易患肺癌、肝癌、膽囊癌、膀胱癌等;常飲熱濃茶者、喜食熱食、常食醃菜和黴變食物者,易患食道癌;經常熬夜,有憋尿憋便習慣,偏愛肉食及維生素缺乏者,其發生癌症的危險性增加。

2、有明顯的心理性格缺陷

這類人大都過於敏感,過於內向或長期處於一種壓抑的環境中或心胸狹窄、愛生氣、脾氣暴躁等。另外,精神創傷也是致癌的一個危險因素。

3、伴有其他疾病

若患有其他疾病或慢性炎症反覆發作,發展成癌症的危險性增加。美國有項研究結果表明,高血壓病人的癌症患病率和死亡率是正常血壓者的2倍。過敏體質者中女性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比正常人高30%,男性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性比正常人高41%。

4、家族史陽性

即家族中有人曾患過癌症,這類家庭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為,癌症病人的後代發癌風險增加,例如,胃癌家族的女子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是非胃癌家族的4倍。

Q3容易發生癌變的疾病?

1、慢性萎縮性胃炎

若慢性萎縮性胃炎久治不愈,尤其當局部胃黏膜上皮有明顯再生形成息肉時,癌變的可能性更大。

2、胃潰瘍

創面大,位置較深的潰瘍若經久不愈,經常反覆發作,胃酸長期刺激胃黏膜,會損傷局部黏膜組織,這類潰瘍有可能發生癌變。

3、結腸直腸息肉

家族中有相同患者的癌變發生率可達40%~50%。

4、乳房囊性增生症

患有此類疾病的人,其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5、慢性子宮頸炎

其中宮頸糜爛及宮頸息肉容易發生癌變。

6、皮膚色素痣

若黑痣突然變大或顏色加深,觸有痛感,有可能發生了惡變。

另外,皮膚的慢性潰瘍及黏膜白斑也有可能發生癌變。

癌症的早期報警信號

1、出現可觸及的硬結或硬變。

(如乳腺、皮膚及舌等部位發現的硬結或不消除的腫塊)

2、疣或黑痣發生明顯的變化。

3、持續性消化不正常。

4、持續性嘶啞、乾咳及吞咽困難。

5、月經期大出血,月經期外或絕經後不規則的陰道流血。

6、鼻、耳、膀胱或腸道不明原因的出血。

7、久治不愈的傷口潰瘍。

8、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原因不明的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9、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

如果您出現上述症狀中的任何一種,儘快去醫院做全面檢查,以期早發現、早診斷、早期治療。

遠離癌症

癌症是人類的天敵,如何才能不得癌症或少得癌症,減少患癌症的危險性呢?專家建議:

1、保持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精神,心情開朗,生活豐富多彩。

2、保證充足的睡眠。

3、經常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4、保護皮膚,不要在太陽下暴曬或停留太久。

5、戒菸,因為主動吸菸和被動吸菸患肺癌的危險性同樣增加。

6、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經常飲茶、多食大蒜、多吃新鮮的綠葉蔬菜,適量吃點肥肉,不吃黴變食品,控制飲酒量,少吃巧克力、咖啡等。

7、保持適當體重,不要過輕或過重,成年人應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

8、堅持運動,每周至少三次,每次約1小時,騎車、遊泳、步行及打球都是很好的運動。

9、保持口腔清潔,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及時治療口腔疾病。

10、注意性衛生,保持性器官的清潔,及時治療宮頸糜爛。

11、注意安全用藥。

12、定期檢查身體。

轉自:人衛健康

相關焦點

  • 每個人患癌概率都是22%,但這8類人風險比別人還高很多倍!
    不過這只是平均粗略計算,對於這8類人來說,患癌風險卻比別人高出很多倍,典型的「癌症候選人」! 這8類人患癌風險更高! 1. 腰臀比大於0.9的男性 「成年男子腰臀比例如果超過0.9,患直結腸癌的患病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 什麼樣的人最不容易患癌呢?專家揭秘,這幾類人患癌風險確實低
    比起治療,預防才是解決癌症的最好手段,況且很多癌症至今無法得到完美的解決辦法!有些人患癌機率會更低!很多人說癌症的發生從科學角度出發就是基因突變造成的,沒錯,但導致突變的原因其實才是患癌真正的元兇!雖然我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但伴隨而來的各種壓力也讓很多人變得更加壓抑,生活及情感的不順壓得人們喘不過氣,長時間處於緊張、壓抑等消極的情緒中,長時間一定會導致身體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內分泌開始紊亂,間接導致癌症的發生!你是否也知道一兩個抗癌成功的患者呢?
  • 如何預防肺癌?省中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醫師許茂盛教授:這四種方式...
    浙江省中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醫師許茂盛教授在CT機房介紹採訪時,金句頻出。 每周,許教授有兩個半天坐診醫院的名醫門診和肺結節多學科聯合門診,面對患者及家屬的連珠炮式提問,他的回答客觀、明確。無論國內外,肺癌都排在男性惡性腫瘤發病首位。許教授預防肺癌的方式,是遠離菸草,堅持鍛鍊,飲食均衡,每兩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
  • 這5種癌症最容易「遺傳」,家中有人患癌的,一定要看看
    如果家人中有人患癌,這篇文章你一定要好好看看!癌症確實存有家族遺傳聚集現象梅豔芳是很多人都喜愛的明星,2003年不幸因宮頸癌去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梅豔芳兄妹4人都患上癌症,她的姐姐梅愛芳也是因為宮頸癌2000年去世。
  • 英頂尖醫學專家:患癌是最好的死亡方法
    英國頂尖醫學專家理察•史密斯(圖片來源:《每日郵報》最近,他撰寫的一篇有關死亡本質的博客引發關注和爭議。在文章中,史密斯寫道除了自殺之外,死亡的方式可以分為四大類:猝死、痴呆症導致的或長或短的死亡、器官衰竭致死以及患癌病逝。「很多人告訴我,他們更傾向於猝死,但我認為這種死亡方式對於死者家屬而言太難接受。在我看來,患痴呆症後或長或短的死亡過程是最糟糕的,因為那時你的記憶被慢慢抹掉,然後似乎突然之間死神就降臨了。而器官衰竭致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且這段時間內病人需要長期就醫、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 醫學論文寫作選題有幾類?如何選擇?
    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因此,在醫學論文撰寫中,選題是頭等重要的問題。藍譯編譯認為,在此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醫學論文寫作選題的分類,以及如何選題。
  • 這幾所大學擁有中國最好的醫學類專業
    2.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加大醫學及相關學科建設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均須設置麻醉、感染、重症、兒科學科,大幅度擴大麻醉、感染、重症、兒科研究生招生規模。3.穩步發展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教育,縮減臨床醫學、中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過大的醫學院校招生計劃。適度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調整研究生招生結構,新增招生計劃重點向緊缺人才傾斜。
  • 哪幾種癌症可能會人傳人?如何預防?
    由於大家對癌症的這種害怕心理,甚至會認為癌症會遺傳,可能也聽說過一個家庭中有多人患癌的案例,如果身邊有癌症患者,可能還會刻意遠離,擔心自己會被傳染。癌症到底會不會傳染?如果會,那麼哪幾種癌症最容易傳染,可能會人傳人?下面跟大家介紹一下,早點了解早預防。明確告訴大家,癌症不傳染。
  • 長期喝果汁增加患癌風險!癌症患者該喝什麼?
    為了弄清這一點研究人員對101257名健康的法國成年人(包含21%的男性以及79%的女性,他/她們的平均年齡為42歲)進行了觀察研究。對於這些人的選擇,是在充分考慮一些眾所周知的癌症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教育水平、癌症家族史、吸菸狀況和體育活動水平之後進行的。
  • 患癌醫生的忠告: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常識,很多人卻還在犯
    原創 DrX的醫學江湖 DrX的醫學江湖 來自專輯外科醫生的日常 ▼癌症,這個讓所有人聽了都會恐懼的疾病,每天都在發生。我們從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親手接診自己的醫生,也罹患癌症該是怎樣的絕望?
  • 女子反覆發熱,以為是普通發燒,沒想到竟是……這幾類人容易被盯上
    張曉慎指出,因此,近年感染性心內膜炎除了數量上有增多趨勢以外,在年齡結構上也有年輕化傾向。不明原因發熱需警惕「疾病是不講人情的,無論是健壯的青中年,還是體弱的老年人,都有機會感染心內膜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警惕,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是預防和戰勝它的重要前提。」針對這個疾病,張曉慎做出如下兩個重要提示:1.一個共同點——發熱!
  • 每個人患癌概率是22%?喝水少的人風險更高!
    很多人都「談癌色變」,我一輩子到底會不會患癌?估計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其實每個人一生中得不得癌都是有概率的。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曾發布的《2014年研究解析中國腫瘤流行病譜》顯示,如果按照平均壽命74歲計算,人一生中患癌概率都是22%。
  • 女子反覆發熱以為是普通發燒,沒想到竟是……這幾類人容易被它盯上
    看似普通的發燒,不少人會選擇在家觀察,吃些退燒藥貼上退熱貼以待自愈,實在難受才會到醫院就診求醫。張曉慎指出,因此,近年感染性心內膜炎除了數量上有增多趨勢以外,在年齡結構上也有年輕化傾向。不明原因發熱需警惕「疾病是不講人情的,無論是健壯的青中年,還是體弱的老年人,都有機會感染心內膜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警惕,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是預防和戰勝它的重要前提。」
  • 女子反覆發熱以為是普通發燒,沒想到竟是…這幾類人容易被它盯上
    在該院急診檢查顯示,她的頭顱蛛網膜下腔出血,心臟超聲提示左心房有大量贅生物,二尖瓣腱索斷裂、重度返流!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警惕,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是預防和戰勝它的重要前提。」
  • 女子反覆發熱,以為是普通發燒,沒想到竟是……這幾類人容易被它盯上
    張曉慎指出,因此,近年感染性心內膜炎除了數量上有增多趨勢以外,在年齡結構上也有年輕化傾向。不明原因發熱需警惕「疾病是不講人情的,無論是健壯的青中年,還是體弱的老年人,都有機會感染心內膜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警惕,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是預防和戰勝它的重要前提。」
  • 為什麼歲數越大,患癌概率越高,因為這2個重要因素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後,現代醫學開始迅速發展,人均壽命也隨之大幅增長,從 40 多歲一下子到了 70 多,很多大城市更是突破了 80 歲。 中國癌症發病率最近幾十年大幅增加,壽命的顯著延長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北京和上海,既是人均壽命最高的城市之二,也是癌症最高發的城市之二。這絕不是偶然。
  • 這幾所大學擁有中國最好的醫學類專業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醫護人員的偉大。很多同學都跟老師表達了對醫學類專業的嚮往,希望能讀一個醫學院。
  • 「警惕」女子反覆發熱,以為是普通發燒,沒想到竟是……這幾類人...
    看似普通的發燒,不少人會選擇在家觀察,吃些退燒藥貼上退熱貼以待自愈,實在難受才會到醫院就診求醫。張曉慎指出,因此,近年感染性心內膜炎除了數量上有增多趨勢以外, 在年齡結構上也有年輕化傾向。不明原因發熱需警惕「疾病是不講人情的, 無論是健壯的青中年,還是體弱的老年人,都有機會感染心內膜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警惕,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是預防和戰勝它的重要前提。」
  • 就業篇丨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除了防疫我們還能做什麼?
    開始之前再次說明公共衛生類專業在本科期間基本等同於預防醫學,所以我們這裡以預防醫學替代。公共衛生專業在這次疫情之後被大眾熟知,大家總能在新聞報導裡看到某某名校的公共衛生專家。所以,成為公共衛生專家應該是決心從事該行業同學的遠大志向。
  • 境外入濟需提前申報 3月境外來濟1901人已全部隔離醫學觀察
    記者從發布會獲悉,濟南公安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移民管理局「三提前」「三共享」信息通報機制,嚴把省外入境中轉入濟、省內口岸入境、濟南口岸入境、村居自主排查、旅業流動人口等重要關口,強化科技支撐,完善預警預測,全面掌握境外入濟人員信息。3月1日以來,境外來濟人員累計1901人,全部採取了隔離醫學觀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