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詩壇,詩人相互贈答,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因為同時代的詩人,很多其實關係匪淺,甚至是兄弟。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一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不知感動了多少後人。
唐代並稱的最偉大組合莫過於「李杜」了,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那麼李白和杜甫關係好不好呢?答曰:不好說!因為時代過於久遠,我們已經無法去揣度聖賢之間的關係。不過從互相贈答的詩來說,李白和另一位唐代詩人的關係明顯要好過和杜甫,這位詩人就是孟浩然。李白給孟浩然寫過數首詩,其實最出名的就是這一首《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詩的大意是:李白我十分敬重你孟夫子,你的風流瀟灑不用我說,世人皆知。少年時,你無視功名和排場這些俗氣之物,老了又到山裡隱居起來。孟老你平生最愛喝酒,醉後的你也是風雅至極,如先聖般脫俗。你寧可留戀花草,也不願意做個一味阿諛奉承帝王之人。你就像一座我無法企及的高山,讓我仰望,在此李白我拱手作揖,像你表達我的仰慕。
首句直抒胸臆,一個「愛」字是詩人內心最真實的表達,可謂高調「示愛」了。但這裡的愛與男女之情不同,是包羅更廣的仰慕和友情。孟浩然比李白年長12歲,叫他一聲「夫子」是把他與先賢並列。第二句「風流天下聞」是對孟浩然形象的總括,孟浩然年少時歸隱,40歲才想到出仕,這在當時是世人皆知的事。
三、四兩句是對孟浩然年少和暮年兩個階段的總結,也是將他的風流具體化。以「紅顏」比作對方年少時雖少見,卻更添一絲詼諧。「白首臥松雲」一個臥字,將對方的高潔形象寫得躍然紙上,這正是「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氣度,也正是這氣度令詩人心生敬仰。
第五句寫醉後的孟浩然,孟浩然好酒詩人自然知道,於是給他安了一個「頻中聖」的美稱。第六句是備受爭議之句,「迷花不事君」這個說法並不是事實,以至於被爭議了千年。當初40歲的孟浩然也是十分想入仕的,只是一直得不到重用,哪怕好友王維等人引薦也沒辦法。不過不管事實如何,在李白眼中,他就是一個不願事君的真隱士。這樣不顧事實的「追星」,估計也就是李白這樣的性情中人能做得出來。最後兩句詩人將孟浩然比作高山,以作揖落筆,雖看似有些客套,但結合前幾句,卻更顯真摯感人。
雖然李白也給杜甫寫過詩,甚至給那隻喝過一次酒的汪倫,都寫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經典名句,但對於孟浩然李白有著更精深的感情,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高度崇拜,更是二人氣質上的契合。在後世看來,孟浩然的成就肯定是不及李白的,但這正是詩仙最令人佩服之處。他所結交之人,必是自己心中所好,無論是如汪倫一樣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還是像孟浩然一樣才華不如自己的同行,他都全憑自己的喜好,無論世人如何評說,他全不在乎,這樣的詩仙當真是讓人不得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