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對孟浩然高調「示愛」之作,其中5字被爭議千年,詩仙真性情

2020-12-20 美詩美文

古代中國詩壇,詩人相互贈答,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因為同時代的詩人,很多其實關係匪淺,甚至是兄弟。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一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不知感動了多少後人。

唐代並稱的最偉大組合莫過於「李杜」了,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那麼李白和杜甫關係好不好呢?答曰:不好說!因為時代過於久遠,我們已經無法去揣度聖賢之間的關係。不過從互相贈答的詩來說,李白和另一位唐代詩人的關係明顯要好過和杜甫,這位詩人就是孟浩然。李白給孟浩然寫過數首詩,其實最出名的就是這一首《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詩的大意是:李白我十分敬重你孟夫子,你的風流瀟灑不用我說,世人皆知。少年時,你無視功名和排場這些俗氣之物,老了又到山裡隱居起來。孟老你平生最愛喝酒,醉後的你也是風雅至極,如先聖般脫俗。你寧可留戀花草,也不願意做個一味阿諛奉承帝王之人。你就像一座我無法企及的高山,讓我仰望,在此李白我拱手作揖,像你表達我的仰慕。

首句直抒胸臆,一個「愛」字是詩人內心最真實的表達,可謂高調「示愛」了。但這裡的愛與男女之情不同,是包羅更廣的仰慕和友情。孟浩然比李白年長12歲,叫他一聲「夫子」是把他與先賢並列。第二句「風流天下聞」是對孟浩然形象的總括,孟浩然年少時歸隱,40歲才想到出仕,這在當時是世人皆知的事。

三、四兩句是對孟浩然年少和暮年兩個階段的總結,也是將他的風流具體化。以「紅顏」比作對方年少時雖少見,卻更添一絲詼諧。「白首臥松雲」一個臥字,將對方的高潔形象寫得躍然紙上,這正是「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氣度,也正是這氣度令詩人心生敬仰。

第五句寫醉後的孟浩然,孟浩然好酒詩人自然知道,於是給他安了一個「頻中聖」的美稱。第六句是備受爭議之句,「迷花不事君」這個說法並不是事實,以至於被爭議了千年。當初40歲的孟浩然也是十分想入仕的,只是一直得不到重用,哪怕好友王維等人引薦也沒辦法。不過不管事實如何,在李白眼中,他就是一個不願事君的真隱士。這樣不顧事實的「追星」,估計也就是李白這樣的性情中人能做得出來。最後兩句詩人將孟浩然比作高山,以作揖落筆,雖看似有些客套,但結合前幾句,卻更顯真摯感人。

雖然李白也給杜甫寫過詩,甚至給那隻喝過一次酒的汪倫,都寫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經典名句,但對於孟浩然李白有著更精深的感情,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高度崇拜,更是二人氣質上的契合。在後世看來,孟浩然的成就肯定是不及李白的,但這正是詩仙最令人佩服之處。他所結交之人,必是自己心中所好,無論是如汪倫一樣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還是像孟浩然一樣才華不如自己的同行,他都全憑自己的喜好,無論世人如何評說,他全不在乎,這樣的詩仙當真是讓人不得不愛!

相關焦點

  • 孟浩然這樣對仰慕者李白,難道良心就不會心痛嗎?
    但為什麼第一次見到孟浩然的李白卻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說來還是人家孟浩然不但有才,而且妥妥的是一個風流倜儻的「風流才子。」啊。所以,李白獻給孟浩然的第一首詩,就高調的說出了自己如滔滔洪水般的「愛慕之情」。
  • 李白頗具爭議的一首詩,開篇6字驚豔世人,其中一句堪稱不世經典
    李白是中國唐代的偉大詩人,號「青蓮居士」,字太白,生於公元七一零年,卒於公元七六二年。現存李白詩詞有1052首,其餘部分在流傳中失散,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李白的詩作在古代極受時人推崇,是人人借鑑效仿的模本。世人對李白詩歌的讚美或許稱得上文人所受的最高榮碑。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自此,詩仙李白是名動天下。
  • 孟浩然的詩歌為何不如李白杜甫?
    輪到孟浩然,「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一出,舉座嗟其清絕,誰都不敢再往下接。丞相張九齡以下(有王維、裴[月出]、盧僎、裴揔、鄭倩之、獨孤冊等),紛紛與布衣之身的孟浩然結為「忘形之交」。孟浩然的人品和詩歌才華,更是贏得了同時代年歲比他小的李白、杜甫等人的景仰和推崇——中國文學史上兩位最偉大的詩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古今中外可有第二人?
  • 排名李白朋友圈的第一不是杜甫?這個人你可能意想不到!
    第五 孟浩然李白的偶像,謝朓是一個,孟浩然是一個。李白的相思給了孟浩然。早年為了和孟浩然見面,聽聞孟浩然會路過武昌,李白還專門趕過去見偶像,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誕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孟浩然的一首小詩,寫出千年後夢想的春天生活,簡單卻非常難的
    孟浩然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也像王維一樣,給人以清淡之感,但是王維的詩,意境是極美的且富有禪意,而孟浩然的詩,他的意境,更多的是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渾然天成之美。《過故人莊》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亦師亦友——孟浩然與李白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作者生性恬淡的孟浩然與狂放不羈的李白機緣巧合之下,因為李白對孟浩然所作《春曉》的崇拜,倆人在武昌黃鶴樓一見如故,成為好友,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表達了他對摯友無盡的深情,把對孟浩然的離別之情全部寄托在藍天與碧水之間,言雖盡而情未了。
  •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28個字,只要「煙花」二字讀懂了,妙不可言
    甚至有人會覺得李白的詩缺乏嚴謹。還有人覺得李白的詩寫的太隨意。其實這些都可以理解,詩仙這兩個字可不是白來的,沒有那種自由灑脫,那種豪情和瀟灑,哪裡稱得上仙?小時候語文老師特別愛喝酒,甚至他上課的時候都帶著一點白酒,邊喝邊講課。
  •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鑑賞
    李白出蜀後,遊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 杜甫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其中10字輕鬆秒殺李白,詩聖筆力已入化境
    杜甫在世時,唐代詩壇還是謫仙人李白、狀元郎王維等人的天下,哪怕是一身布衣的孟浩然,也比他的名氣大得多。他死後,白居易、韓愈、元稹等人開始推崇他,從此這股迷杜風一刮就是千年。沒了李白的浪漫,沒有王維的空靈,杜甫詩到底高明在哪裡?
  • 《李白那年三十整》:打破詩仙光環,還原一個被誤讀了千年的李白
    身為「詩仙」,李白常年位列詩人頂流的位置。這年頭,誰還不會吟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和一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我們心目中的李白,才氣斐然、灑脫不羈,卻又壯志難酬。歷史上的李白,確實瀟灑,也確實惆悵,他就在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中輾轉反側。
  • 我的偶像作文:狂放詩仙李白
    而我的偶像,是一個半輩子流浪漂泊的狂放詩仙——李白。他出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他經歷過繁華的大唐盛世,遭受過安史之亂的磨難,他總是在失敗與成功之間徘徊。但無論如何,他的詩與情懷,從未被世人忘記。我把李白當作偶像,是因為他有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樂觀。
  •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最浪漫的事,就是為你寫詩!
    1「李杜」「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並稱「李杜」。他們生活的時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時期,坎坷的生涯和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們有了共同的語言。兩人相互敬重,是交誼深厚的摯友。聞一多形容,兩人相遇,就像「太陽和月亮碰了頭」。
  • 代表著半個盛唐的詩仙李白,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詩仙李白的名號冠絕古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口吐出半個盛唐的評價,也讓李白的詩成為了唐朝最富有代表性的詩句。而如人才為何難以入仕,是客觀的影響還是自身的意願?而李白又是怎樣一個讓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人物呢?
  • 李白傳世孤本賞析:書法界內爭議不斷、疑點重重的25字草書
    身處於盛唐,李白自然也是擅寫草書的,大多數人了解李白都是從他放浪形骸、豪邁大氣的詩開始的,而對其書法作品不甚了解,畢竟詩仙李白傳世詩篇一千餘首,而墨寶流世僅一篇《上陽臺帖》。李白的書法師承張旭一脈,風格飄逸恍若有仙氣,與詩作能夠恰如其分的結合。
  • 李白:詩仙之名聞天下
    他回到家,在紙上寫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十個字,並以「鐵杵磨針」的精神激勵自己,勤奮刻苦地學習,從而打下了「開口能文,揮翰霞散」的基礎。 少年時的李白,還有著「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他所作的詩歌也一再表露出自己「濟蒼生」的理想和願望。
  • 孟浩然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 李白大草愛酒帖 飄然物外一詩仙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響譽古今的大詩人,被稱為「詩仙」,似有仙風道骨,飄然物外,不為塵累,任取一詩,可見一斑。說到浪漫主義李白,總離不開兩樣東西,詩與酒,酒與詩。同時代的另一詩聖杜甫有詩讚曰:「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書與酒,特別是最能表達情性的大草書,唐朝在藝術上真是全方位地達到巔峰,「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顛張」(張旭)、「狂素」(懷素),湧現出的兩位傑出的書法藝術大師,把草書推向最高的頂峰!
  • 詩詞朗讀:李白《贈孟浩然》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贈孟浩然》這首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
  • 蓋世詩仙李白的一首《別匡山》,豪情萬丈,早已無心戀清境
    歷代文人中詩仙李白的「俠客夢」是最為濃烈且執著說起一個「劍」字,眼前便很自然地會出現一位身著白衣、星目劍眉的英俊男兒,但見他手執長劍矗立風中,衣袂飄飄盡顯俠客風範。自古寶劍配英雄。這些人之中,想必詩仙李白的「俠客夢」是最為濃烈且執著的。如果此生能被上蒼賦予善於描畫的天賦的話,我定然會為詩仙描摹一個這樣的形象:身著錦緞白衫、手執寶劍,凝神而視,氣概非凡。後人的印象中李白是一位弱不禁風的寒酸文人,手無縛雞之力,整日只是與酒為伴,盡做些與詩為友、以書度日的不切實際的事情。如果你真的這樣想李白,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 僅開頭六字就驚豔世人,更有一句千古佳句,李白最具爭議的一首詩
    其中唐詩可以說是歷史中的一座寶塔,而在這座寶塔裡面最高的一個明珠裡就有李白的名額。李白寫的詩大多都是灑脫飄逸,豪爽,傲慢的風格這是大家的第一印象,因此它被賦予詩仙的稱謂。但凡是人,總會有難過的一關。況且還有英雄難過美人關,更何況是多情的李白了,因此李白也為情所難的時候。但是他的詩和其他的不一樣,有其自己獨特的一面,時而委婉動人,時而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