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為天地立心——「抗疫」之下,我們還有古詩詞的力量

2020-12-19 思想界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與國際社會共同對抗人類這一共同敵人。在疫情爆發之初,不少國際友人曾向武漢等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伸出援手,其中尤以日本社會的捐贈活動及其支援物資上所附漢文詩句,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且引發了中國社會各界人士的熱議。這一現象除了表現出中日兩國同處東亞文化圈,同文同種,在諸多方面能感同身受外,也體現出了詩歌對於人和社會的特殊意義。

宇宙、天地、人類到底是何種存在?古往今來皆是大哲、詩人們在面對的問題。宋代哲人張載曾言為學宏願始於「為天地立心」,為什麼要為天地立心?因為天地本無心,廣漠虛無,而人使之有心,從而有了色彩、溫度與冷暖,人在其中才是人的世界!相關思想震鑠古今。在為天地「立心」的過程中,除了需要理性哲思外,也需要文學的參與。文學具有強大的創造力,能「克服」世俗庸常的沉淪。且在文學的各種樣式中,尤以詩歌最具開拓力,可以重造「宇宙」「天下」「邦」「鄉」「家」「身」等各層面的風景與境界。此次日本捐贈物資上所附四首詩歌和引起的人心震動,正是對此的全方面呈現。

「風月同天」對自然殊象的人文同化

隋唐是繼漢朝之後,中華文化東傳日本最為活躍的歷史時期之一。在相關交流中,又以佛教文化的流轉最為興盛。當時日本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中國南北朝時期陳朝的惠思禪師在圓寂後,轉世託身為聖德太子,後者有此因緣,故積極派遣遣隋使,引進中華先進文化,使日本迎來了飛鳥時代。聖德太子仰慕中華文化,同時也篤信佛教。在他的弘揚下,佛教文化在日本如春之櫻花盛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皆浸沐其中。唐朝初年,天武天皇的孫子長屋王也是其中之一。他曾深受天皇重用,連續超遷,最終官至宰執,在執政期間曾委託遣唐使贈送千件袈裟,供養於中土的高僧大德。每件袈裟上皆繡有四句偈語,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他對中華文明、佛學文化的神往之情溢於言表,但也一語成讖,不久便陷入了政治爭鬥漩渦,最終受誣告而被迫攜妻子自殺。長屋王死後,時人哀之,但他的詩的生命並沒有隨之終結,在其誕生的那一刻便已結下了二十年後中日文化進一步交往的「因緣」。

根據唐時日本學者真人元開所撰《唐大和上東徵傳》記載,日本雖傳習佛法良久,制度卻不完備。當時中土佛教界皆以戒律為入道正門,若有不持戒者,為僧侶所不齒,但日本並沒有德高望重的授戒人。為解決該問題,榮叡、普照等學問僧便跟隨遣唐使留學,同時邀請高僧大德往扶桑主持授戒。然而當時中國正值開元、天寶盛世,天子又敬佛道,扶桑遠在東之盡頭,其中滄海淼淼、煙波浩漫,航渡百無一至,性命福禍難知,因此幾乎無人願往。後來,榮叡、普照二人前往揚州大明寺,拜請鑑真和尚。鑑真是當時江淮一帶遠近知名的授戒大師,據史籍記載此前在其足下剃度得戒者已有四萬餘人。在得知榮叡等來意後,被他們的赤誠和長屋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所感,鑑真發願前往。弟子祥彥見此,率先應和,此後原本遲疑的僧眾皆呼應跟隨。

鑑真和尚前往日本傳法之旅並非一片坦途。因受唐朝限制,他們沒有取得「過所」,只能以偷渡方式前往。在此後的十二年裡,多次出航,卻因被告發逮捕、海上颶風、觸礁、沉船等原因,皆無功而返。尤其以第五次出行最為慘烈,當時船隻從揚州起航,後遭遇大風而失控,只得隨波逐流,海上漂泊長達十四天,淡水用盡,一眾性命垂危。後幸得靠岸,登島方知已漂到了海南。之後由海南到廣州,進而重返揚州,一路艱辛。其間邀請他的榮叡積勞成疾去世,普照因故離開,第一個表態支持鑑真前往的弟子祥彥也中道病卒,鑑真受此打擊,雙目漸漸失明。據史籍記載,在鑑真的前五次出行中,先後有三十六人死於船難或傷病,二百餘人退出。但這些始終無法動搖鑑真的東渡之願。第六次,在不顧唐玄宗拒絕其出國的情況下,仍乘坐遣唐使船隻,終達日本,得成其志。得悉鑑真到來,日本朝野震動。此後天皇封鑑真為「大僧都」「傳燈大法師」,統領日本僧尼,為其建立完備的戒律制度,也為中日文化交流史傳下了一段不可磨滅的佳話。

回顧鑑真東渡之行,可知長屋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其發願的機緣,以致此後百折不撓。但這句偈語究竟有何特別,擁有如此催人奮進的力量?想來長屋王在作此詩時,應該是想到了聖德太子的傳說,詩中表達有他希望中土高僧轉世扶桑或自己來世生入華夏之願。除此之外,也是更為重要的,在於該詩所蘊含的佛法境界與人間真諦。

《華嚴經》所說的「萬川印月」,是該詩意境的源頭之一。「山川異域」喻指宇宙廣漠,天南地北,物態殊象,這些如同一堵巨大的無形之牆,隔絕出不同的界域,同時它們也成為了不同的視域對象,使得身在異域中的人生活不同、語言不通。這種割裂與分別,透露著冰冷、孤寂、悽清與無奈。「風月同天」,則是說我們在同一片天空下,擁有共同的「明月」,不論何時何地都可共同仰望。「風」則是天地間的自由之子,從日本到中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它可以吹來彼此文明的氣息。可以說那輪「明月」就是人心,「風」便是我們自由交流的信使。山川等物態景象的隔絕,終究無法也不能阻止我們在同一個「世界」裡感同身受。

在這一文化的薰陶下,唐詩也體現出了這種宇宙一心、跨越時空的境界。如孤篇壓倒全唐詩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以及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等。在這裡,明月穿越了時間與空間,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到了宋代,朱熹則化用「萬川印月」,說他的「理一分殊」,則是詩與理的再次交匯,也是再度讓我們體認到我們擁有同一片天空、同一個道理、同一顆人心。因此「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句震撼人心的話!無怪乎鑑真大和尚從此發願東渡扶桑。

另外,此次日本富士山縣捐贈遼寧救援物資上所附化用《千字文》而作的小詩「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則是將「為天地立心」完全具象化了。遼河與富山物態決然不同,不正是「山川異域」嗎?但天地一氣,東風吹來,雪融花開,所迎為同一春天,所持都是同一賞花心,這不正是「風月同天」嗎?

「何曾兩鄉」對社會人情世故的衝和

王昌齡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早年家境貧寒,常半夜醒來獨坐榻上,暗自流涕,為家中無米、無力供養父母妻子而黯然神傷(《上李侍郎書》)。少年時,一邊漁獵耕種,一邊苦讀經書。其間最為愜意之時,便是偶爾偷得半日閒暇,在長安灞陵下的江邊小澗垂釣,即所謂「林臥情美閒,獨遊景常晏。時從灞陵下,垂釣往南澗」(《獨遊》)。開元十五年,得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從此走上仕途。但他的仕途並不如意,起起伏伏,一貶再貶,最終在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能詩能文,身前便名聲大噪,與王維、李白、杜甫等皆曾同遊,唐人稱其為「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中唐時,日本學問僧空海法師(亦名遍照金剛)隨遣唐使遊學中土,歸國時帶回漢籍多種,其中就有《王昌齡集》。他的詩歌也由此開始散播於扶桑,今日又借抗疫捐贈物資標貼之機傳回故鄉,重新喚起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心靈意蘊。

王昌齡的邊塞詩為人所熟識,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邊塞》)、「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等,皆為稚童耳熟能詳之作。這些邊塞詩既有反映唐朝將士的勇武,也有批判統治者的好大喜功,豪邁、壯烈、悲悽皆蘊意其中。除此之外,他的送別詩感情真摯,「量多而質高」,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便是名例。至於他的婦女詩,則藝術手法多變,細膩入微,亦多有佳篇傳世。如「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採蓮曲》),讀之便有詩中歌聲縈於心頭,繞梁三日。

此次日本社會捐贈物資所附即為王昌齡的送別詩《送柴侍御》,全文為:「沅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寫此詩時,正處於其人生的第二次貶官——貶謫龍標縣尉。龍標即今天的湖南黔陽,當地有沅水,亦即沅江。柴侍御,應是他的好友舊交,同是宦海沉浮之人,至於具體為誰,已失考。柴侍御此次將離開龍標,前往數百裡之外的武岡,雖未知緣由,許是遷任該地。王昌齡因貶謫,身在異鄉為異客,柴侍御則是他在異鄉所遇故知。兩人同事多年,將要分別,王昌齡勸說不必傷感,雖兩地隔著崇山峻岭,但沅江通波,雲雨共沐,且明月所照,皆為故鄉,心同一月,更非兩鄉。

在此詩中,開頭依然有「龍標」與「武岡」的兩地分別與分割,但已不是《繡袈裟衣緣》裡的「異域」,只是「兩鄉」。 在「宇宙」「天下」「邦」「鄉」「家」「身」的格局中,「域」在宇宙之下、天下之中,但超越「邦」。「異域」給人更多的是一種荒蕪的隔絕,中間的時間與空間隔閡感是底色,透露著巨大的天然殊象,使渺小的人難以通達與共情。「鄉」則在一國之內,「兩鄉」已沒了自然殊象,透露著人氣,有著社會性內容。且它們在邦國主流文明教化下,彼此間的差異可能只是風土人情略為不同。在這種景象中,「明月」也是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同此情。有此「明月」,則可穿越「兩鄉」的人情世故之隔,如在一鄉,消息相通、志趣相投、氣息相感。

「與子同裳」對個體隔閡的打破

秦人的祖先伯益曾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嬴氏,其後代多雜居於西戎。後人非子侍奉周孝王,因在汧水渭水間養馬有功,獲封於秦邑,但也只是周之附庸。周宣王時,天子任命非子的曾孫秦仲為大夫,徵伐西戎,後者戰敗被殺。到了周平王東遷時,秦仲的孫子襄公護衛有功,被外封為諸侯,但平王所賜封地是已被犬戎佔據的歧豐之地。為此,秦開國初期的幾代君主奮力開拓,雖多戰死沙場,但也終有西周王畿舊地並俯控戎狄。秦國被封為諸侯,於是有了在《詩經》「國風」裡出場的機會。《無衣》便是《秦風》裡的篇章,全文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關於該詩的內涵解讀,存在一個變化過程。《毛詩傳》指其為諷刺之作,刺周王窮兵黷武,秦君急於邀功、不恤民生。《詩經》裡的國風所收「夷、厲、宣、幽」之世的作品多為「變風」之作,因為當時處於衰亂之世,詩人發言多為諷刺之詩。秦立國恰逢西周末世,又在亂局中開拓疆土,即使身為主君,也多戰死沙場,則將士百姓死傷更不可勝計,那時民生凋敝,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確是實情。故《秦風》裡的篇章也大體是「變風」之作,《黃鳥》等是不爭之例,即使是從宋代朱熹開始被定為男女戀曲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蒹葭》也本是刺君之詩。

《無衣》本是再現君主對將士百姓的訓誡場景:你怎麼能說沒有衣服?我與你穿得一樣!現在天子要發動戰爭,你趕快修治好我的戈矛!你不要害怕,我將與你一同衝鋒陷陣!內容上記錄的是秦君向將士百姓訓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且身為領導的我與你同甘共苦、身先士卒,還有什麼可遲疑!形式上所展現的重章復沓手法也非藝術加工,是現實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在相關場合的強力誅心排比句。在這裡周天子的暴虐無道,秦主的好大喜功、急不可耐、威逼利誘、道德脅迫等都躍然紙上,而將士百姓的饑寒、惶恐、無奈也都隱襯在筆端。

當然,所謂「諷刺」並不是歇斯底裡、毫無體面的咒罵,始終是「哀而不傷」。本詩所截取的生活畫面,咋看之下好像並沒有直接說什麼,只是展示秦君的強力與激切,可能最終將士百姓會被其「道德」激勵,使民氣可用,或者士卒雖無可奈何,也只能與之同往同死。但無論如何,詩人背後的憂傷都在於「生靈塗炭」,其意在於勸誡君王如有惻隱之心,當自損其邀功、嗜血之欲,如此無辜饑寒、可敬可愛的人民,豈忍驅之入死地!這就是《詩經》裡的詩人們共同擁有的品德與格調,即「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不過,詩人總是低估君主的冷酷無情、無恥狡猾,此詩誕生不久便被異化為「尚勇」之作。他們將詩歌的語境與人物關係加以轉化,使之不再是上位者對下民的訓斥,變成了底層士卒彼此間的相互激勵。詩歌畫面因此突變,進而被解讀為將士衣不蔽體、饑寒交逼,但同仇敵愾、枕戈待旦,突顯所謂不畏犧牲的精神。如秦哀公曾為申包胥賦《無衣》,以激勵秦軍出徵(《左傳·定公四年》)。此後漢代的班固、宋代的朱熹無不以此詩論說秦人本性好戰,「(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詩集傳·無衣》)。如果詩人泉下有知,估計也是無顏見詩中亡魂。

當然,轉化後的詩意雖然遮蔽了許多《詩經》固有的偉大精神,但它之所以能流傳千載而不絕,也在於我們對於它有一個最大共識:詩中表露出兄弟之間患難與共、共克時艱,情比金堅。如果脫離具體語境,「患難」「時艱」可泛化為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種困難。那麼在日常相助中,化用「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一句則最為妥帖。若斷章取義,單獨來看此句,相較於前面的穿越「異域」「兩鄉」而言,「衣裳」已融入到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具象而細微,它打破了「身」與「身」的個體隔絕,肌膚相觸、冷暖皆在其中,可謂零距離的「感同身受」。日本友人在捐贈物資上剪貼此句,表現出了他們的得體與涵養,更表現出了當前我們所面對的大患是每個個體的共同之敵,又何以分別心而隔絕彼此呢?

語言是思維的顯象、文明的結晶。在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度,我們更應學習「詩」以及詩篇中的真意,當人人心中有詩意,無韻也是離騷,此即「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作者:陳成吒 單位: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

相關焦點

  • 張載:為天地立心
    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歸有光說人有為天地立心的高尚使命,在他看來,人的道德觀念與道德實踐都有一個外在的檢驗對象,這就是天,天可以用福與禍響應人的善與惡,人為天地立心,便是要求人持之以恆修煉道德,心存善念,廣行善舉,使正氣充盈於天地之間,勿使天賦予人的道德準則沉淪。
  • 張載名言 張載為天地立心
    4、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5、古之能知詩者,惟孟子為以意逆志也。6、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7、教者如洪鐘,洪鐘未嘗有聲,由叩乃有聲。8、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譬之行道者,將之南山,須問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則何嘗有疑?9、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10、學之行之而復疑之,此習矣而不察者也。故學禮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學禮也。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這次武漢冠狀病毒肺炎戰「疫」中,充分展現了醫護人員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黨的核心,看到了強大的綜合國力,看到了雷厲風行的軍隊和人民警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勢不可擋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為天地立心 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
    中華文明歷來重視人的價值,高揚人的主體精神,強調我們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既不要做神的奴隸,更不能做物的奴隸。《孝經》曰:「天地之性,人為貴。」認為在天地之間的各種生命中,沒有什麼比人更加尊貴了。荀子進一步解釋了「人為貴」,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 易經智慧:何為天地之心?如何為天地立心?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這個詞就出自復卦的彖辭,從復卦裡可以看出天地萬物之心來。北宋五子之一的張載張橫渠就有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第一句就是「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是什麼呢?這是一種比喻,指天地的核心、本原、大規律,即天道,從復卦中就可以大概看出天地的規律和本質了。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記南部戰區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黃文杰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施泉江 唐俊 通訊員 林鐸8月的廣州,時而驕陽似火,時而暴雨傾盆。從1995年起,黃文杰便開始專攻肺部感染性疾病診治,逐漸成長為肺部感染領域專家,也成為敢戰能戰勝戰的抗疫先鋒。2002年12月17日,黃文杰所在的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現為南部戰區總醫院)接收了一名呼吸衰竭、全身發紫的危重病人。
  •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 · ·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言簡意宏、擲地有聲,被後儒尊為「橫渠四句」。其作者,正是張載。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 讀張載「橫渠四句」,如何為天地立心?
    被世人稱為「橫渠先生」的張載,在以唯心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以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佔據著重要地位。其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廣為世人傳頌,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張志立美術作品展
    它以頑強的生命力為大漠戈壁繁衍了片片綠洲。胡楊樹活著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敢與風暴、乾旱、嚴寒、酷暑、鹽鹼作鬥爭,以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詮釋了生命的頑強與輝煌。張先生深諳這一道理,他師造化重寫生,重傳統,求創新,滿懷激情描繪祖國大好河山,寫遍江山萬裡情,在傳統中有我,師法自然中顯現個性,善於通過筆墨技法來刻畫胡楊的神韻與靈魂,從而展現作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天人合一的創作思想。他的畫立意高遠,取象平凡,卻凡而不俗;筆墨寥寥,卻氣象萬千。用筆蒼古,流暢自然而不失法度,潑彩簡明而不豔俗。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釋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北宋朝理學大師張載的名言。張載是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因此,這四句話又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稱為「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在古代「天地」一詞並不專指自然界。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傾向於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
  • 抗疫醫生黃子洋:父子兩首詩背後的故事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王小生在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中,沙坪垻區人民醫院的黃子洋,在出徵前還有一段特別而溫馨的經歷,那就是自己寫詩要上前線時,曾經是一名軍人且參加過唐山大地震搶險的父親黃禮文,同樣用一首詩,回贈和鼓勵兒子。
  • 「為天地立心」漢語言文學夢,吸引人的怪圈
    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牛羊下。」此類句子,讀之索然無味,適足以證明其試驗失敗。我讀小說,尤其是日本小說之感受,大抵如是,也證明我之試驗失敗。人的喜好是於經歷中不斷排除、匯集、粹煉而成的。我在找尋適合我的方向,找尋足以滋養我旨趣的樂園。
  • 一日一省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它是以道家文化為本,糅合了儒家中庸、道家無為、釋家出世,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每日一味菜根,同享人生智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原文:不昧己心,不近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 陽信縣實驗小學:求真務實 為天地立心
    為增強班主任工作能力,提高班主任整體素質,進一步增強班級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和班級管理水平,9月17日下午,陽信縣實驗小學在三年級一班召開了新學期第一次班主任工作會議。 接著,高峰分享了《為天地立心》的政教管理經驗,他說到:「班主任是連接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對待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關鍵。」 他說,本學期,本著「求真務實、為天地立心」的工作原則,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英雄志》盧雲篇
    這讓我想起了《遙遠的救世主》裡面,主人公丁元英帶領一群底層人開音響公司的事情,格律詩一個小小的公司把本已是業界大哥的樂聖公司被搞垮的那件事情。這和盧雲所追求的道其實是同一個事情,盧雲要做的和丁元英一樣,要「殺富濟貧」,「殺富」本就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情,這需要你具有超強的個人能力,放棄個人的幸福,甚至是犧牲個人的生命。
  • 寶雞歷史上為天地立心的名人——漢武帝獲「白麟」立志
    編者按:宋代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創立了「橫渠書院」,並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字字珠璣,流傳至今。
  • 【頭條刊發】習主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古以來是我們的志向和傳統
    中央電視臺近期披露了一段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視頻:我國自古以來的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2014年,在"中國夢"的語境之下,領導人明確提出"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如果說前三個自信源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對國情的深刻把握、對民族命運的理性思考、對人民福祉的責任擔當,那文化自信則是中華民族由傲慢到失落再到輝煌後幾千年中國智慧的理性回歸。堅持理論自信 走向偉大復興
  •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先生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稱為橫渠四句。歷史上對橫渠四句有諸多研究。以下只是個人淺讀體會,聊記於此,備忘。【為天地立心】天地這個詞,應是我們經常表達的世界及一切。天地,本來是無「心」的。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四句教」:影響中國歷史上千年!
    張載「四句教」:影響中國歷史千年的四句話[摘要]:道統煥然而大明的標誌性的表述,莫過於北宋哲學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句教。這四句經典性話題,道出了道學的生命安頓、文化旨趣、道德重建、價值目標、理想境界的指向。
  • 略說孔子11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看儒家的第二次革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橫渠語錄》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由於其言簡意宏,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比天高,想想看,「為天地立心」,何其壯哉。能為天地立心,瞧你能的。再一來,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為生民立命」,好傢夥,這個點位搶的,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