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2020-12-27 陽光的屁屁蟲

佛經上,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稱為「婆娑世界」,意思是能容忍許多缺憾的世界。一方面,這個世界沒有一樣事物是完美的,一切都在矛盾中;另一方面,你不覺得這種不完美本身就已經很完美了嗎?

一位禪師想從兩位徒弟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一天,禪師對徒弟們說:「你們出雲給我檢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徒弟遵命而去。時間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師父一片並不漂亮的樹葉,對師父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見到的最完整的樹葉。」二徒弟在外面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父說:「我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是怎麼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最後,師父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世界上沒有最完美的樹葉,也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如果我們一味苛求完美,到最後將得不償失。

害怕失敗可以與苛求完美聯繫在一起。由於我們過多地考慮別人對我們努力的成功有什麼看法,因此我們就會無止境地努力去把事情完全做好,這樣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著扼殺我們自發性與創造性的危險。

缺憾是與生俱來的,想盡一切辦法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就算是利用基因技術將人的DNA組合到最完美的地步,隨之也會有新的問題產生,只能算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因此,可以說遺憾是伴隨著生命的。

追求完美並沒有錯,可是不宜凡事都苛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錯誤想法,就是認為不完美便毫無價值。譬如說,一個每科成績取得優等的學生,偶爾在一次考試中有一科拿了中等成績,便大感沮喪,認為那是失敗。這類想法使苛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錯,而且一旦犯錯後又做出過分的反應。

他們的另一個誤解是相信錯誤會一再重複,認為」我永遠不能把這件事做好。「苛求完美的人不會自問能從錯誤中學到什麼,而只是自怨自艾,說:「我真不該犯這樣的錯,我決不能再犯了!」這種自責態度導致產生一種受挫和內疚的感覺,反而會使他們重複犯同樣的錯誤。

美國的D.伯恩斯教授曾進行過一項調查,作為他研究工作交果和情緒健康的一個環節。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萬~15萬美元的推銷員提出一系列問題,結果發現,他們之中約有40%的人所受的壓力,比其餘那些不苛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們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說來奇怪,答案卻是否定的。這些苛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顯然較常感到焦慮和沮喪,可是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們的收入比其餘人高。

為什麼苛求完美的人特別容易情緒不安?為什麼他們的工作效果會受到損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以一種不正確和不合邏輯的態度看待人生。

實際上,追求完美的人由於經常遭遇到挫折和壓力,因此可能降低他們的創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伯恩斯所說的「苛求完美」,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些人以爭取高水準為樂,他們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現,這種健康的追求,並非我們所說的「苛求完美」。當然,不重視素質的人根本就難以獲得真正的成就。但「苛求完美的人」卻強迫自己勉強達到不可能的目標,並且完全用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結果,他們變得極度害怕失敗。他們感到自己不斷受到鞭策,同時又對自己的成就不滿意。

事實證明,強迫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礙健康,會引起像沮喪、焦慮、堅張、情緒不安等症狀,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際關係、自尊心等方面,亦會招致失敗。

其實,存在缺憾並不代表沒有價值。失去斷臂的維納斯,她的美不僅徵服了西方也徵服了東方。曾幾何時,多少藝術家絞盡腦汁,想為她重塑雙臂,然而,欲成其表,適得其反。許多悲劇之所以那麼耐人尋味就在於它的缺憾,留給觀看的人很大的思考餘地。正如狄德羅所說:「月亮因為有陰晴圓缺,所以才那麼的豐富多彩。卓越、出色者並非完美,奇才常常有大缺憾。

著名的影星索菲亞.羅蘭,有人說她嘴太大,身體則豐滿的有點偏胖,然而她卻被評為20世紀最美的女人。美國偉大的總統林肯,形象醜陋,不修邊幅,嗓音粗啞,但他卻是美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演說家之一。

為了幫助苛求完美的人戒除這個心理習慣,伯恩斯教授首先請他們列出追求完美的好處和弊端。一名向他求助的法律系學生只舉出一個好處:」這樣做有時會得到優秀的成績。「接著他列出六個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經非常緊張,以致有時連普通成績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願冒險犯錯,而那些錯誤卻是在創作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第三,我不敢嘗試新的東西;第四,我對自己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樂趣;第五,由於總是發現有些東西不算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鬆弛下來;第六,我變得不能容忍別人,結果別人認為我是個吹毛求疵者。」

根據這個利弊分析,他終於認為若放棄苛求完美,生活可能有會更有意義和更有成就。

伯恩斯指出:「假如你目標切合實際,那麼,通常你的心情便會較為輕鬆,行事也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會感到更有創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棄努力奮鬥,不過,事實上你也許會發現,在你不是追求出類拔萃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確實良好的表現時,反而可能會獲得一些最佳的成績。」

你也可以用反躬自問的方式來苛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們從錯誤中可以學到什麼?」你可以做個實驗,想想你犯過的一項錯誤,然後把從中得到的教訓列出來。千萬別放棄錯誤的權利,否則你便會失去學習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能力。你要牢記,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後隱藏著恐懼。當然,追求完美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無須冒著失敗和受人批評的危險。不過,你同時也失去進步、冒險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機會。說來也奇怪,敢於面對恐懼和保留犯錯誤的權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樂和更有成就。

相關焦點

  • 我,喜歡你:刻意追求完美不可取?適當追求確定目標努力才是正道
    她做了惠靈頓牛排,做了鮑魚湯,加入了新的創意讓菜品簡直完美。路晉吃著自然滿意,可對於真正要享用這道菜的鄭董事長,完美就不足為奇。刻意追求完美不可取?適當追求確定目標努力才是正道!路晉指點她不必追求完美,當一個人見過了太多完美的東西,對完美已經快麻木的時候,那完美就變得再普通不過,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反而是那些不完美造成的缺憾,遺憾會有滋味,酸的甜的苦的澀的都是風味。路晉說起他媽媽一個人帶著他創業,一步一步到如今的董事長位置,各種辛酸滋味都是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刻意追求完美不可取?適當追求確定目標努力才是正道!
  • 大自然饋贈的物件,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文玩這玩意就是講究一見鍾情才是緣,不要過意的講究多麼完美,必定是大自然產物,哪裡有十全十美就如雞蛋裡挑骨頭,你要是完美主要者麥尚感覺你還是買玻璃製品或塑料製品吧!想要啥就要啥樣的可以給你做啥樣的,而且做出來的物件相當完美。天然的無瑕疵的物件倒是有,你能捨得您銀子嗎?
  • 陪讀媽媽日記17:孩子啊,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完美
    她還說:「媽媽不要被開心衝昏了頭,要看清你閨女的實力。如果去了表現不好,李老師臉上也沒光,與其浪費了名額不如讓老師帶別人去。」雖然女兒如是說但是我還是想說服她去看看。因為沒有說服女兒我很是鬱悶,也暗自埋怨她沒有冒險精神。我們可以去感受一下活動的氣氛,雖然不能全部表現的很好,但是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有優勢的那倆項表現好啊,不一定什麼事都要那麼完美,過程也很重要啊!
  • 人生一世,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時光最終會給你答案
    我們的聲、臺、行、表都在無時無刻的上演,我們極力追逐完美來討好所謂的觀眾。其實,翻看起寫有我們名諱的這場歲月大戲,觀眾和主角也只是我們自己一人。不要過於計較別人評價,他並不會替代你承受任何感知。真的喜歡自己才會用心擁抱生活。煩惱只是暫時的憂慮,時光最終會給你答案,何必憂心自擾,自在做自己。
  • 追求完美的孩子就會很優秀?過度追求完美反而不利,父母該警惕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的孩子在生活中會用比較高的標準要求孩子,比如一個玩具要怎麼擺放他們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將就,不允許別人破壞自己的完美。父母在對待這樣的孩子時,有的就是會下意識的要求孩子不要追求完美,故意和孩子作對。
  • 說外語追求完美是件好事嗎?
    整個過程對任何人來說都挺丟臉的,尤其是對於總是追求完美的人。外語學生面對這些最初的、痛苦的外語對話時心態很重要。學生應該明白只要繼續讓自己面對跟別人開口說話的挑戰,自己的口語很快就會提高。總是試著完美表達的學生通常依靠自己的意識來刻意形成句子。在說這一句話時他們腦子裡經常還在分析剛剛已經說完的上一句話。他們因為過度地分析自己在說的話,就會講話很慢,並聽上去不自然。世界著名語言學家Steven Krachen教授提出的「Moniter Hypothesis」概念就解釋了這樣的問題。
  • 追求完美的完美陷阱
    追求完美的完美陷阱一位學習踏實,而天賦中等的學生,上課不允許自己走神兒,可是她越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越是走神,她一走神兒就懊惱,一懊惱就生氣,一生氣就更不能聽課了,由此導致她上課的走神越來越厲害。她為此焦慮不已,邊說邊抹淚:「老師,我上課總走神兒,怎麼辦啊?……」老師通過談話了解發現她的問題根本所在——父母給她定的目標是考本一,上名校。要求太高,嚴重脫離孩子的實際。
  • 強迫症之追求完美主義
    不要追求完美,世界上沒有完美。有的患者朋友背東西,必須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背的滾瓜爛熟,一字不落。而且即便是已經背的很熟了,背完以後又擔心剛才是不是漏了某個字,然後又一遍一遍的背,直到自己滿意。有的求助著朋友寫完作業後,拿答案來對, 可明明知道都對完了 都沒錯,可總感覺哪裡不對勁,要反覆對照4、5次才安心,不過對這麼多次還會焦慮不安。
  • 不刻意追求完美的詩人,但卻追求詩的完美,但卻一生仕途不順
    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有很多,並且有很多都是河南的,河南仿佛是一個盛產詩人的地域,並且這些詩人都很有名氣,而特別是唐代的時期,詩人更是高產,但是似乎詩人都是一些鬱郁不得志的文人,他們的仕途不順,所以才會寫一些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還有就是像杜甫一樣的憂國憂民的詩人,他們時常為百姓疾苦和國家危難感到擔憂和痛心,而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皇帝,據說是和皇室有著血親,但是也是一生都未得到重用,結果就成就了現在的一個詩歌完美的詩人
  • 追求卓越——克服完美主義
    不要對自己說要不就做到完美,要不就不做。這就是區別。還有一個80/20的運用就是我們每個人在一天中有不同的最有效率的時間,所以,如果我們找到了合適的時間點,我們完全可以在一天中20%的時間完成80%的事情,這一點需要自己去嘗試,一般網上的辦法都是試驗2周找到自己效率最高的時間,你也可以試試。
  • 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八分也滿含幸福
    然後,她就開了這個小旅館,她總是特別有感慨地說這是她小時候的夢想,沒有朝九晚五的壓力,也沒有追求升職的競爭力,每天,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去做事,養養花養養草,空閒還可以遛遛狗,對於外在的好多東西她都可以放下,她會覺得這種生活是無憂的,可以安度晚年,是一種完全不同以往的生活體驗。
  • 給孩子報了N個培訓班,他卻不珍惜:養孩子要不要追求完美?
    只是,父母追求完美,並以此要求孩子,孩子將來就一定會有出息嗎?她的父母追求完美,想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想不到卻害了孩子。更可悲的是,生活中很多父母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味覺得「我也是為了孩子好」,以此來安慰自己,逃避責任。當父母過於追求完美時,對孩子來說是場災難,這樣的孩子很難成大器。
  • 真正的喜歡,是不用刻意躲避,也不用刻意追求的
    不要太過於一廂情願。左右搖擺不定的感覺。你又何必苦苦等待。喜歡你的人不用追,不喜歡你的人追也追不上。愛情不能勉強。更無法強求。既然你不能打動她的心。就別再死纏爛打了,何必把時間放在不確定的人身上。你的真心換不來真情,你的愛她不稀罕,不領情。更不會感動,不要去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決然的離開,去迎接明天的美好人生。
  • 劉恆:追求完美,永無止境
    我認為這兩句話代表著他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代表著他的文學藝術觀,也是理解他所有作品的一把鑰匙。他說:「我每做一個東西,下意識地在追求完美。」劉恆的意思我明白,我們的創作必須有大量艱苦的勞動,才會有靈感的爆發。必須先有長期有意識的追求,才會有下意識的參與。也就是說,對完美的追求意識已融入劉恆的血液裡,並深入到他的骨子裡,每創作一件作品,他不知不覺間都要往完美裡做。
  • 「完美媽媽」和「剛剛好媽媽」哪一個更值得追求?
    小編只能從相關行業相關從業者的角度,給你些建議和意見↓↓一、不要追求當一個完美的母親很多母親(或即將成為母親的女性)迫切希望自己能夠完美勝任「母親」這個角色,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母親。她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能夠不生病、不受任何傷害、學習好、興趣愛好廣泛、性格好、健康完美地成長。她們每天在自己親手編織的牢籠枷鎖裡掙扎,越掙扎越緊,自己越是透不過氣。她們覺得只有自己完美了,100分了,才有可能教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來。小編想勸大家,不要去追求當一個完美的母親,且不說能不能成功實現追求,即使實現了,完美的母親她也教養不出一個完美的孩子!
  • 《黑天鵝》:不要做職場中的完美主義者,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不過,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黑天鵝》,從職場層面來聊一個有趣的話題:【不要做職場中的完美主義者,完成比完美更重要】。01、職場中的完美主義真的完美嗎?《黑天鵝》中,尼娜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很多時候,職場中的完美會導致求勝心切的強迫和等待完美時間的拖延,最後的結果都不會太好。那麼,有些職場人為什麼會盲目的追求完美主義呢?
  • 我的「完美」孩子:追求完美,其實是最大的不完美
    就像父母永遠不覺得自己完美一樣,孩子,無論多麼聰明、伶俐,可以達到優秀或者卓越,卻永遠無法達到父母的願望 ……如果希望培養一個極為優秀的孩子,那麼,可能就要接受她平衡高壓力生活的某些怪方式;如果完全不能接受,那就要放棄對培養一個「完美」孩子的追求。
  • 我們都追求完美,卻不知不完美才是完美:老子《道德經》智慧
    《道德經》第二章前言我們常談追求完美,好像無可厚非,正因為,眾人皆以完美為美,於是讓大家都走上了追求之路,永不停歇。應了那句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然而,拼死拼活,到頭來,卻無異於竹籃打水一場空。回頭看,這個追求完美,真是害人不淺。
  • 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過得很不完美.
    所以類似於「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他們早就應對自如,用一個看似貶低自己,實則抬高自己的所謂缺點「過於追求完美」來「完美地」應對過去。 然而,接下來這個經理又接著補充了一句:這幫年輕人根本不知道,其實完美主義在我們職場一丁點都不吃香。他如果真的有完美主義這樣的缺點,甚至比粗心大意、不拘小節這些缺點更令我們擔憂。
  • 追求完美帶來的痛苦,你都知道嗎?
    我們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過抑鬱的情緒,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抑鬱的情緒,大多和我們追求完美的願望有關係。追求完美的人,內心深處時時刻刻在經歷這樣的事情。每當他想要開始做事,內心深處就會出現這種聲音,不停的幹擾他,讓他無法沉下心來,幾乎不能堅持做任何事情。除了這種幹擾的聲音,過多過高的要求,也讓內心充滿了焦慮,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時間很緊張,以至於不能接受慢慢進步,不要積跬步,而是要大踏步;不要駑馬,而是要快馬加鞭。這種焦躁心情,也讓人難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