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女童吞下12顆磁力球 險!

2020-12-19 環京津網

圖為我市兒童醫院專家在為吞食異物的兒童實施內鏡下取出術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讓小兒外科醫生深惡痛絕的玩具,就是「磁力球」。玩具怎麼會影響到醫生呢?因為這個玩具傷害了許多小朋友。日前,家住河北省的1歲女童萌萌(化名)莫名發燒引起家長的注意,他們連夜帶孩子來到我市兒童醫院,該院急創外科、消化科、過渡病房、影像科等多科室聯合終於「挖」出「罪魁禍首」,成功從孩子體內取出了12顆直徑5毫米的磁力球。據了解,近年來,磁力球已經超過紐扣、電池成為兒童最可怕的消化道異物,雖然醫生們已經呼籲了無數次,但因為誤吞磁力球被送來急救的病例還在不斷發生,醫生提醒家長,給孩子購買玩具一定要三思後行,確保安全。

「萌萌到院是凌晨5點,他們是從河北省趕過來的,當時孩子的症狀是發燒,看到焦急的家長,我們立即按照醫院的相關入院流程收入過渡病房。隨後,我們聯絡相關科室對孩子進行檢查。」我市兒童醫院北辰龍巖院區過渡病房主治醫師高龍介紹,「當時,家長說孩子一個月前拉出過磁力球,這句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經CT檢查,發現在孩子體內有12顆磁力球。」「當天上午,我們就給孩子做了胃鏡,經檢查確認,胃裡有8顆磁力球,而且已經嵌入胃壁中,通過胃鏡已經無法取出。」該院急創外科主任萬鈞、消化科主任趙煜介紹,「此外,我們在孩子的小腸和結腸還發現了4顆磁力球,如果不立刻進行治療,可能會危及孩子生命。」經過2個多小時的手術,醫生們從萌萌體內取出了12顆直徑5毫米的磁力球。

「萌萌體內的磁力球沒有直接連在一起,而是分別停留在小腸不同位置。受磁力影響,不同位置的小球隔著腸壁吸在一起,使得腸管『摺疊』了起來,導致腸管不通,繼而造成了腸梗阻和腸穿孔。」萬鈞說,「磁力球體積雖小,但是吸附力極強,兩顆磁力球相互吸附作用下,已經造成了萌萌七處腸穿孔。」遺憾的是,萌萌手術當天萬鈞主任還接診治療了另一個誤吞磁力球的孩子。

磁力球「穿腸壞肚」本領大

家長購買益智玩具需慎重

「近些年,小兒誤食異物的病例越來越多,尤其是磁力球這樣的危險玩具成為頭號『殺手』。每年這樣的病例我們得接診十幾例,甚至二十幾例,且逐年增多。」趙煜介紹說,「磁力球也叫『巴克球磁鐵』,不少商家稱為『益智解壓玩具』。能不能益智,能不能解壓尚不知道,但如今我們知道它是個能『穿腸壞肚』的『妖孽』。每顆磁力球的直徑只有3至5毫米,本來是成年人的辦公桌玩具,但是越來越多的兒童和青少年也喜歡上了這種五顏六色的益智玩具。殊不知,如果小朋友吃了這磁力球,它就能進入『九曲十八彎』的腸道,真的會演繹一場『磁球穿腸過,痛苦心中留』的人生驚險大戲。」

趙煜說,「我們來看看這場大戲是如何演繹的。磁力球是有磁力的,它的益智也是來源於磁力,而危害更是源於這磁力。當磁力球被孩子吃進肚子裡,進入腸道,由於磁力球之間的磁力會相互吸引,就會把腸壁夾到磁力球之間,在磁力球持續的壓迫下,腸壁會出現缺血壞死,導致腸穿孔,腸子裡的糞便就可能會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因此孩子才會出現腹痛、嘔吐、發熱等症狀。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只能通過手術取出磁力球,再進行腸管修補了。其實,現如今這樣的病例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在這些病例中絕大多數都會導致腸穿孔,都需要手術。這本是孩子們不應該發生的疾病,不應該經歷的痛苦。」

專家們呼籲,隨著「二孩政策」的落實,很多家庭都孕育了第二個孩子,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差比較大時,正在上小學初中的少年購買小玩具後帶回家裡,由於弟弟妹妹年齡較小,對事物還沒有辨別能力,很容易出現誤吞現象。因此,父母要加強對適齡兒童的教育和引導,也要加強對嬰幼兒的監管,避免孩子發生危險。

兒童吞食異物「禍從口入」

家長看護預防遠遠大於治療

兒童天性好奇活潑,喜歡把一些小東西放到嘴裡含著,一不小心誤吞入體內,異物多嵌於消化道狹窄處,造成食管、胃及腸道等消化道異物,延誤治療會引起消化道周圍炎及膿腫、消化道穿孔及縱隔炎縱隔氣腫膿腫等併發症,若尖銳異物刺破鄰近大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出血,十分危險。

據我市兒童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沈蓓介紹,兒童消化道異物種類眾多:以動物性最常見,如魚刺、雞骨、蔬果塊等;其次為金屬類,如硬幣、小首飾等;此外,還有化學合成類及植物類,如磁力球、紐扣電池、玩具零件、棗核等。其中紐扣電池較為特殊,其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從而引起食道化學腐蝕傷,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出,把對食管黏膜的腐蝕程度降到最低,如果時間過長,預後容易出現食管瘢痕狹窄等併發症。在這些異物當中,有些特別尖銳,容易劃傷食道,甚至可能會引起局部的感染、穿孔或者大出血。目前適用於消化道異物取出的方法有:經硬食管鏡異物取出術、Foley管法、經電子纖維食管鏡或消化內鏡取出術、頸側切開或開胸手術、等待觀察法等。

沈蓓提醒家長,對於消化道異物,預防遠遠大於治療。家長們應加強嬰幼兒的看護,教育糾正孩子將硬幣或玩具等含在口中玩耍的不良習慣。同時將這些小物件放到兒童夠不到的地方。定期檢查玩具有無破損,及時處理已經損壞的用品,避免小零件掉落,造成孩子誤食。進食時不宜匆忙或嬉笑玩鬧,不要飯菜混吃,以防誤吞。一旦感覺孩子有可能出現了消化道異物,莫要慌亂,應立即停止進食,千萬不要盲目地採用喝醋、吃饅頭、大口喝水、摳嗓催吐等方法,以免加重病情。及時就醫才是上上之策。另外,家長要認識到尖銳或腐蝕性的異物固然極其危險,但不代表著一些光滑或小一些的異物就不危險,雖然一少部分種類的異物可以自行排出體外,但是否可以進行等待療法,還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發生其他意外。

超六成兒童傷害發生在家中

兒童家居用品安全遵循5S原則

全球兒童安全網絡的調研顯示,超過60%的兒童傷害是發生在家中。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為孩子建立一個安全溫馨的家呢?家居用品安全5S原則對預防兒童意外傷害非常有用。

「看 See」:學習用兒童的眼光審視物品擺放。

「繩帶 Strings」:避免繩帶過長。

「尺寸 Size」:越是小的孩子,家長們要給予越大的物品。

「表面 Surface」:應儘量確保物品表面平滑柔軟,油漆、小部件無脫落。

「標準 Standard」:仔細檢查與兒童用品相關的安全標準。

另外,孩子在家時,要始終確保有成人的有效看護。家庭中帶尖頭的用具和小件物品,如剪刀、刀具、針、珍珠項鍊、筆帽等放在上鎖的抽屜中(或兒童不易拿到之處)。家用食品加工電器,如磨豆機、榨果汁機等,機器工作時成人不離開,若成人需要離開,請關閉機器電源後再離開。家中低的桌子,如茶几等,四邊做成圓角或加防撞保護措施,特別是玻璃的桌子。為孩子挑選玩具時,要注意玩具的邊角是否銳利。不宜為年齡小的孩子挑選體積過小的玩具。另外,有些大人們習慣性地把常用藥放在床邊,把點火用具放在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把剛做開的水放在孩子能夠到的地方,這些對兒童來說恰恰是潛藏的危險,家長一定要避免。

相關焦點

  • #5歲女童誤吞190顆磁珠#
    七月三十日.山東濟南一個五歲女童就因吞下190顆磁珠被送醫急救.萬幸沒引起腸穿孔.保住了性命。這190顆磁珠.是兩個月前.該五歲女童在玩磁珠的過程中.逐漸吞下的。據家長說.有發現少了一些磁珠.但未引起重視.直到女童腹痛發病送醫.拍片才發現是吃下這麼多顆磁珠。
  • 臨沂兩歲女童誤吞15顆磁力珠 腹內互吸致兩處腸穿孔
    這不,臨沂一名2歲女童就因誤吞磁力珠受盡了折磨。4月8日,臨報融媒記者從臨沂市婦幼保健院獲悉,就在不久前,該院兒外科接診了這樣一名患兒,成功為一名2歲多的女童實施了微創取異物手術,在其腹中取出了15顆磁力珠。該院兒外科主任魏華向臨報融媒記者介紹了這位女童的救治情況。
  • 33顆磁力球導致11處腸穿孔 5歲男孩腹痛到休克
    而差點就要了鑫鑫性命的罪魁禍首,竟又是很多孩子都喜歡玩的磁力球。  5歲孩子腹痛到休克,搶救了一夜才達到手術狀態  8月24日晚上,來自長清的5歲男孩鑫鑫,因腹痛、嘔吐,被緊急轉送到山一大一附院(省千佛山醫院)。而在轉院之前,他曾在外院拍過X光片,顯示其消化道裡有金屬異物,懷疑是誤吞的磁力球,需手術取出。
  • 東莞1歲男嬰吞了8顆磁力珠,家長當天就知道,但一個月後才送醫院……
    小冬是個活潑可愛的男嬰,今年才1歲,一個月前,他見哥哥的玩具磁力鋼珠好玩,趁家長不注意,就抓起幾顆吞了下去。雖然家長當天就知道了,但他們認為磁力珠是圓的,孩子應該能拉出來,就沒太在意。結果腸鏡探查發現,磁力珠在食物的包裹下,遊走到了腸道的不同位置:4顆在小腸,4顆在大腸。
  • 一歲半幼兒吞下18顆磁力珠
    昌樂王女士的小女兒軒軒今年才一歲半,前些天軒軒突然出現食欲不振、嘔吐等症狀,王女士便帶女兒到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經檢查,軒軒體內竟然有18顆磁力珠。所幸經過悉心治療,8月16日,軒軒已出院回家。
  • 益智玩具磁力球竟惹了這麼多禍!家有小寶要慎入
    家裡孩子長大一點會跑能玩了,總想著給Ta買些玩具來玩,有時候不明確要買什麼就搜索「益智玩具 男/女童」,平臺給出很多推薦,前些天正巧就被可可愛愛又神神奇奇的磁力球巴克球吸引了,小小的珠子,能打撒、能吸在一起,能擺出各種造型,太好玩了。當時就想,這磁力球買回來小孩能玩兒,大人偶爾玩幾下還能減壓,親子遊戲一起玩也是妥妥的。
  • 1歲男嬰吞8顆磁力珠,家長1個月後送醫院開刀取出
    小冬是個活潑可愛的男嬰,今年才1歲,一個月前,他見哥哥的玩具磁力鋼珠好玩,趁家長不注意,抓起幾顆吞了下去。雖然家長當時知道,但他們認為磁力珠是圓的,孩子應該能拉出來,就沒太在意。結果一個月過去了,磁力珠還是沒有被拉出來,家長這才慌了神,趕緊把小冬送到東莞市人民醫院。
  • 春節不少幼兒因異物受傷:一根棒棒糖險奪走男孩性命
    一根棒棒糖險些奪走3歲男孩性命  孝感王先生有個3歲兒子天天,從大年三十開始,天天頻繁嘔吐,喊肚子痛,全家都以為是胃腸炎,大年初二孩子幾近休克,送到武漢兒童醫院。醫生做完手術交給他一根7釐米長的棒棒糖棍子,王先生非常意外,媽媽這才想起幾天前孩子吃完棒棒糖後沒找到棍子。
  • 女童從五樓窗口掉下 1歲多孩子吞下長鐵釘
    女童從五樓窗口掉下 1歲多孩子吞下長鐵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3日 11:17 來源:     大河網訊    1歲多孩子吞下近5釐米長鐵釘
  • 3歲女童顱腦損傷,這些玩具,別再給孩子玩了
    但需要提醒的是,市面上不少玩具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安全隱患……近日,福建一位3歲女童小美,在家玩一款名叫回彈軟軸桌球的玩具,不料卻發生了意外,小美的左眼上方被插入了可回彈的碳纖維棍。隱患三 磁力球上個月,河北省1歲女童萌萌莫名的發燒引起了家長的注意,經過醫院急創外科、消化科、過渡病房、影像科等多科室聯手終於找到了「罪魁禍首」——12顆直徑5毫米的磁力球。
  • 6歲女童吞下1枚1元硬幣 以為能長出更多零花錢
    昨天,一則小女孩信了家長說的「吃什麼長什麼」原理將1元硬幣吞下,期待「長出」更多零花錢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一位自稱女孩媽媽朋友的陳女士透露,這名女孩名叫小燕(化名),家住平陽,今年6周歲,吞下的硬幣已到她的胃部,暫時沒有大礙。  女童想:吞下硬幣就會長出零花錢  昨天,一位陳女士自稱是小燕媽媽的好友,她講述了小燕吞食硬幣的經過。
  • 3歲男童吞下32顆磁力珠,在體內串成串!腸道多處穿孔,捲成麻花
    從3歲福建男童體內取出的磁力珠,整整32顆。3歲孩子半個月來老喊「肚子疼」,醫生一查大吃一驚浩浩(化名)今年3歲多,家住在福建省福鼎市。「從手術的情況來看,孩子是分次吞下的這些磁力珠,一共取出32顆。」秦樂介紹,目前好好還在兒科住院病房,還需要幾天的觀察和恢復。X光片拍到浩浩體內的磁力珠。
  • 5歲小男孩吞食了這種能致命的玩具!快看看你家有沒有
    8月24日晚,來自濟南5歲的小男孩鑫鑫,因嘔吐腹瀉被緊急送往省千佛山醫院進行手術,而手術的原因便是孩子吞食了以一種叫磁力球的玩具!術中一共取出33顆磁力球,這些帶有磁性的磁力球相互吸引,導致鑫鑫腸道多處穿孔!
  • 西安一男子尿道塞入28顆磁力球 稱是睡夢中無意識行為
    醫生都沒有想到,男子尿道裡的巴克球竟然有28顆之多。幾天前,西安市大興醫院泌尿外科來了一位58歲的男子。面對醫生,他有點不好意思。醫生幾經詢問後,才支支吾吾地說,自己將一個金屬球放到了尿道裡面。這次,醫生採取了經尿道微創手術,只用了十幾分鐘,便將進入男子體內、各種顏色的磁力球成功取出。數一數,居然有28顆。10月29日,醫生提醒說,從尿道塞異物是非常危險的,「平時,大家千萬不能有類似的行為。」在拍了X光片以後,醫生都有些吃驚,金屬球可不止一顆,而是一串。金屬球已通過尿道已經進入到了膀胱裡。
  • 2歲孩童誤食磁力珠致胃腸穿孔,這種玩具不要再給孩子玩了
    信息稱一位2歲孩童誤吞磁力珠14顆導致胃後壁穿孔,空腸上段穿孔,送至梅州市人民醫院小兒外科進行緊急搶救。記者從梅州市人民醫院小兒外科獲悉,此信息屬實。「梅州已有多例案例了,提醒廣大家長注意,不要再給孩子們玩磁力珠這種玩具了。」梅州市人民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楊海說。據了解,這位2歲的孩童為五華橫陂人。
  • 漳州女童腰果嗆到險喪命 醫生:5歲以下小孩不宜吃
    原標題:2歲女童腰果吸進氣管險喪命 醫生:5歲以下小孩不宜吃 「如果送醫不及時,可能會危及小孩的生命!」昨日,漳州市醫院耳鼻喉科醫生成功地從一名女孩的氣管中將腰果取出。看著轉危為安的女兒,其父母心有餘悸。 這名女孩才兩歲,平時比較好動。當日上午,她在家裡順手從桌子上抓了一顆腰果,隨手就放進嘴裡。
  • 濰坊一歲半幼兒吞下18顆
    經檢查,軒軒體內竟然有18顆磁力珠。所幸經過悉心治療,8月16日,軒軒已出院回家。女童嘔吐就診經檢查發現胃部有一串珠子樣異物因為覺得磁力珠是一種益智玩具,王女士之前從網上給八歲的兒子買了一些她發現一歲半的女兒也非常喜歡玩磁力珠,她只叮囑婆婆看著點,也沒再注意。前些天,王女士發現女兒不愛吃飯,食慾很差,眼袋明顯而且發青,身上還起了一些乾性溼疹。王女士察覺女兒有點不對勁,便到家附近的診所買了一些健胃的藥給女兒服下。
  • 2歲男童誤吞16顆 9歲女孩吞下8顆 益智玩具「磁力珠」頻頻惹禍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近日,西安接連發生兩起兒童在家玩耍時,不慎將數顆玩具磁力珠(又名巴克球)吞下導致的意外事件。雖經送醫救治,最終都化險為夷,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卻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醫生提醒廣大家長:別讓「益智型玩具」,成為傷人利器。
  • 「溜娃神器」險釀悲劇,2歲女童被電梯懸空吊起近百秒
    「溜娃神器」險釀悲劇,2歲女童被電梯懸空吊起近百秒 5月28日,湖北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