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像是蓄勢待發的潮汐,像一個巨大的「陰霾」,隨時可能會將抑鬱症患者吞沒,無論怎樣掙扎都逃不出來。但在現實生活中,抑鬱的不被理解,被說成矯情,已是現代社會的常態。殊不知,很可能你隨意說的一句話會對抑鬱症患者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位抑鬱症患者,講述了那段被抑鬱「陰霾」籠罩著的日子:
白天抑鬱不發作的時候,我在微博發我種的花,記錄健身,曬我依然隱約可見的馬甲線。似乎是個酷得不得了的孕婦。
而晚上發作的時候,我整個人崩潰大哭,在極度的自我厭惡中準備著我的遺書,盤算著死。
但幸運的是,即使是在這麼艱難的時候,老公仍然無怨無悔的陪伴在我身旁。有時候,吸一下鼻子,他都心驚膽戰地觀察我是不是抑鬱發作了。
所以,他時常給我買零食、帶我出去玩、給我下載電影、找我可能感興趣的帖子讀給我聽……他用盡渾身解數想讓我開心起來。每每這樣,我都儘量都報以微笑,勉強自己笑,來感激他為我做的每一件事。可事實確實,我嘗不出任何味道,感覺不到任何開心的感覺。
於是我覺得愧疚,他對我這麼好,我卻只能不斷把負面情緒帶給他——這種愧疚進一步加重我的自我厭惡,讓我更加確定我還是死了比較好。
在中國,抑鬱症患者早已超過5000萬。而在全球,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每2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抑鬱症。這些人當中,2/3的人動過自殺的念頭,甚至有人多次嘗試自殘、自殺。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證實在世界範圍內抑鬱症是導致疾病和傷殘的最主要原因。抑鬱症的嚴峻現狀,不容忽視!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
《方案》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同時,在孕檢和老年人精神健康篩查內容中也加入抑鬱症篩查。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所以,在此呼籲:對抑鬱症應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它不是矯情,也不是心情不好,而是真的生病了。因此,當身邊人向你發出求救信號,應引起重視並陪伴他們及時就醫。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抑鬱症的三個特徵:隱蔽性、快感缺失 自毀性
首先是隱蔽性,從外表來看,抑鬱症患者跟普通人並沒有區別,但抑鬱症患者可能每一秒都處於崩潰邊緣。因為抑鬱症屬於心理上的疾病,外人感受不到患者內心的痛苦。
其次是快感缺失,抑鬱症患者會失去對生活的熱情,無法體驗任何美好的事物。最後,是自毀性,抑鬱症發展到非常嚴重時,患者容易出現自殘、自殺現象,也有很多抑鬱症患者想脫離痛苦而最終選擇了自殺。
第一,接受抑鬱症
正確認識抑鬱症,這並不丟人,而是像感冒一樣普遍的疾病。所以,應主動向身邊人尋求幫助,並在他們的陪伴下積極就醫。
第二,積極配合專業人士的治療
積極配合專業人士的治療,並定期檢查。
第三,展開自我調節
與此同時,還可以嘗試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例如:運動、讀書和打開社交圈和好友交談等。
有數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而中國罹患抑鬱症的人數也有近1億。所以說,抑鬱症這個「時代的隱疾」,所以切莫因這一份忽視,讓患者感到恐慌;更不要因這份無助羞恥,讓患者的病情愈發嚴重;最後無法自拔,被無助和壓抑籠罩在其中!
想要走出抑鬱,壓抑和迴避這樣的方式是萬萬不可行的。及時通過治療,是可以擺脫抑鬱「陰霾」以人生再次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