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各大科技巨頭仍然在大力投入醫療保健領域,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或在保持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改變經營方向,試圖在醫療行業佔有一席之地。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Facebook……他們在醫療的布局上也沒錯過一場場好戲——除了惦記著降低醫療成本,布局各自的醫療體系,積極投資,這些跨界巨頭們還在創新醫療科技、推出各種新項目上動作頻頻。
(圖源:Raconteur)
(一)蘋果
2014年,蘋果發布健康應用和HealthKit。
2015年3月,蘋果發布專為科研人員獲取大量一手數據而生的ResearchKit,以及其醫療核心設備Apple Watch。
2016年春季發布會,推出CareKit——是在HealthKit+ResearchKit兩者的平臺上打造的,以患者為中心、醫患共享健康數據的一對一患者服務框架。
2016年蘋果開始在醫療保健方面建立夥伴關係,開始併購(收購數字健康公司Gliimpse、Beddit)以及聘請醫療領域高管。
2017年,從與健康有關的Apple Watch多項應用、功能更新到臨床研究,再到多項醫療保健人才計劃和收購計劃,蘋果公司繼續證明它正在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公司邁進。
2017年10月,蘋果向醫療初創公司Crossover Health伸出了收購的橄欖枝,希望為員工們提供內部醫療保健服務,但最後無疾而終。
2018年年初,蘋果宣布建立自己的醫療品牌AC Wellness Clinic(AC 健康診所)。但蘋果並不急於將診所全面鋪開,而是在其加州總部附近開張兩家,目的是為公司總部員工提供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公司還悄悄上線了acwellness.com網站,更詳細地介紹了健康診所的開辦宗旨,網站的一個招聘頁面發布了幾條招聘信息,涵蓋初級保健醫生、運動教練、護理領航員,以及負責管理實驗室現場測試的採血醫師。
在2018年春季發布作業系統iOS 11.3時,蘋果在其健康應用中增加了醫療信息記錄,整合了醫院、診所以及用戶現有的健康數據,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看到自己的醫療信息。
6月,在2018年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向開發人員和研究人員公布推出Health Records的應用程式編程接口(API)。這可讓來自500多家醫院的患者通過iPhone獲取源自多家機構的醫療信息,為疾病管理和生活方式監控創造了新的機會。
8月初,蘋果公司AC健康診所已招聘40多名員工,但是其中大部分都不是醫生,而是健康領域專業人士,如營養師、運動專家和執業護士,許多員工都有替代醫學或功能醫學背景。這樣做的原因是AC健康診所還擔負著另一個任務:幫助實施專注於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行為的計劃。
12月初,芒果健康(Mango Health)CEO詹森·奧伯費斯特(Jason Oberfest)加盟了蘋果醫療團隊,該公司是一家旨在幫助人們記錄藥物使用情況的初創公司,其最主要的產品是一款幫助人們跟蹤自己用藥情況的App,這款App對於服用多種藥物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有幫助;此外,該公司還為按時正確服藥的用戶提供禮品卡等獎勵。
今天,蘋果被傳出已經招募了多達50名醫生「安插」在各個團隊和項目之中。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蘋果公司對醫療科技的重視,也有助於蘋果公司的產品被更多醫療專業人士所認可。
(圖源:Medium)
蘋果公司一直在努力嘗試將醫療健康技術整合到Apple Watch、iPad和iPhone等產品中,希望逐步建立一個臨床研究生態系統。在蘋果的Health設備版塊,涵蓋了健身(Gymfit)、心理、營養、睡眠四大版塊的數據分析,並搭配相應的使用APP。最新發布的可穿戴產品Apple Watch Series 4,甚至通過了FDA的批准。前些天,一位網友在reddit上分享了自己被Apple Watch「救了一命」的經歷,最終即使就醫服藥。
(二)谷歌
2015年,谷歌改組為Alphabet,此前前屬於Google X研發實驗室(谷歌秘密特別項目實驗室)的醫療保健項目成為Alphabet的新子公司。這次調整將谷歌的健康業務相對分離了出來。
谷歌旗下目前主要有三家專注於醫療保健的子公司—— Verily、DeepMind和Calico。Verily是Alphabet旗下承載大部分醫療保健業務的公司。該子公司專注於使用數據通過分析工具、幹預措施、研究等來改善醫療保健。DeepMind致力於人工智慧研究。其主要任務之一是尋找人工智慧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方式。Calico專注於研究與抵禦衰老以及與年齡有關的疾病。該子公司使用AI來理解大型數據集,同時,實現實驗室流程的自動化。
此外,谷歌還通過其風險投資部門GV在醫療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
目前,谷歌做得比較精細的醫療領域主要有:1)眼科疾病;2)糖尿病;3)心臟病;4)帕金森綜合症;5)多發性硬化症。接下來可能會探索的其他領域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癌症、精神/行為健康和衰老。
2018年1月,谷歌向Quartet公司投入4000萬美元,該公司計劃將資金用於擴展其機器學習團隊。
同月,谷歌和微軟向精準醫學公司DNAnexus投入5800萬美元,以幫助該公司升級其基因學和生物醫學資料庫的雲平臺。此外,微軟在7月正式宣布成立新部門——「微軟醫療」(Microsoft Healthcare),希望藉此實現其在醫療領域的擴張計劃。
2月,Alphabet成立了一家名為城區健康(CityblockHealth)的公司,該公司計劃通過研究患者數據為低收入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他們中許多人都參加了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這是一項為貧困美國人提供的保險計劃。
2018年6月14日,谷歌發布招聘信息,僱人開展醫療數字助手項目。其項目旨在利用語音和觸摸技術提高醫生看診量,並利用語音識別幫助醫生記錄筆記。
7月,谷歌開始針對患者設計產品。其銷售家庭自動化產品的部門——Nest嘗試探索老年護理產品,例如利用運動傳感器通過自動開燈幫助老人半夜去衛生間,以幫助老年人儘可能長時間獨立生活。
8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向健康保險公司Oscar Health投資3.75億美元並獲得大約10%的股份。據悉,此前谷歌也向Oscar Health投資過3250萬美元。
谷歌在其醫療戰略布局中優先考慮AI,在5大科技巨頭(Facebook,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中,谷歌強調其在機器學習方面的進展遠遠超過其他方面。
(三)亞馬遜
亞馬遜希望主宰的不僅僅是在線零售,這家電子商務巨頭一直在嘗試改變醫療生態,背靠客戶、員工、資金、品牌四大優勢和技能,顛覆醫療的各個環節——從醫藥供應鏈到醫療保險管理,為這個行業帶來非傳統的商業模式、物流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並提高客戶的滿意度。
1999年到2000年,亞馬遜向Drugstore.com進行投資,計劃將其電子商務業務擴展到藥店領域。但最終因為中間商、監管機構等原因,它的雄心壯志戛然而止。
2017年6月,亞馬遜以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這將為亞馬遜銷售藥品提供「合適的場所」。
2017年7月,成立名為「1942」的秘密團隊進行網際網路醫療技術的開發。
2017年11月,亞馬遜宣布和電子健康記錄巨頭Cerner(塞納)合作,將業務拓展至醫療健康領域。此次合作是亞馬遜真正進入醫療領域的一大動作,旨在助醫療提供商一臂之力,利用數據預測患者的健康狀況。
2018年1月,亞馬遜、摩根大通、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三巨頭宣布合作組建獨立醫療公司。他們的目標是為多達120萬名員工提供醫療服務,降低醫療成本。半年不到,三家公司在6月宣布任命知名外科醫生和作家Atul Gawande(阿圖)為新公司CEO。
同樣在1月,亞馬遜拿下美國12個州的批發藥房許可證(wholesale pharmacy licenses)。
2018年8月,亞馬遜宣布將在西雅圖本部開設診所,為自家員工提供醫療健康服務。早期計劃是先僱傭少量醫生,為部分指定員工開設試點診所,然後在2019年初擴大到更多員工。
2018年5月,亞馬遜在語音助手Alexa部門組建了一個醫療團隊,目的是把語音技術帶入家庭、醫院和診所,希望語音助手Alexa在用戶身體健康和醫療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8年6月,亞馬遜宣布以10億美元收購美國網上藥店PillPack。這是亞馬遜在進軍醫療行業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與傳統藥房不同的是,PillPack不僅能為客戶送藥上門,還有相關應用提醒客戶每天按時吃藥。PillPack在美國50個州均有郵寄藥品許可證,加上亞馬遜的零售經驗和資源,這些都將有利於亞馬遜在醫藥領域的快速拓展。
2018年8月,亞馬遜與數字醫療初創企業Xhealth等以及至少兩家醫院合作,推出新項目。項目具體為:醫生在患者出院前開具醫療產品和服務的「處方」,而這些產品由亞馬遜或其他電子商務公司送達至患者家中,其中亞馬遜Prime會員還可享受折扣優惠。
2018年11月,谷歌宣布計劃將旗下DeepMind人工智慧公司的健康部門更嚴密地置於其控制之下。
據CB Insights今年發布的一篇報告分析,亞馬遜進軍醫療領域,主要可以突破的路徑和方向包括:
- 背靠客戶、員工、資金、品牌四大優勢,抓牢兩大戰略(關注消費者體驗和標準化);
- 收購網上藥店,有望代替藥品福利管理者;
- 深入索賠管理,利用平臺與產品推動福利管理;
- 針對不同患者需求,多管齊下促進健康管理,主要有幾個患者接觸點(家庭、雜貨店、網絡等),亞馬遜可以成為醫療補助和醫療保險人群的生活方式管理者;
- 逆向整合,實現高效的信息管理;
- 發展雲計算服務,搶佔醫療雲市場;
- 打破當前格局,與現有玩家展開競爭。
(四)微軟
2017年2月,微軟推出由AI驅動的醫療研究計劃Healthcare NExT,利用微軟在AI和雲技術方面的優勢來推動醫療創新,包括HealthVault Insights(AI驅動的健康聊天機器人)、Microsoft Genomics(精準醫療)、Health Bot(AI驅動的健康聊天機器人)和Project InnerEye(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四大板塊。
2018年3月,微軟在2018年醫療信息與管理系統學會(HIMSS)年會上分享了相關輔助項目,以協助發展Healthcare NExT計劃。這些項目包括:微軟「AI+醫療」網絡擴建項目,與印度的阿波羅醫院合作,在心臟學領域建立以AI為核心的網絡;EmpowerMD項目,與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合作,以AI為動力,解放醫生,減輕醫生的負擔;發布可擴展的全新開發者模板,以幫助醫護人員從工作中受益;提供端到端應用程式開發基礎,幫助醫療機構將數據遷移到雲端;辦公軟體新模版,幫助醫療工作者更好地使用Microsoft Teams服務。
可穿戴設備方面,微軟曾與Graphnet Health合作推出過腕錶Microsoft Band系列,還推出過Emma Watch、Emma Watch、FReAD、Growable,但這一類產品銷量慘澹。
比較突出的研究項目包括Hanover(AI研發癌症藥物)、BioMedicalNatural(AI篩選資料庫)、Language(醫院管理)。
(五)Facebook
Facebook的產品團隊發現,平臺上逐漸建立起有諸多患者討論小組,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用戶常常會在社交網站中尋求建議。此外,像PatientsLikeMe之類的以患者為服務對象的網站正呈現快速發展之勢,這說明人們越來越樂意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症狀及治療經歷。還有很多運動手環等相關設備也會跟Facebook連結,這明擺著Facebook如果要進行健康方面的資料搜集,會有先天的優勢。
對醫療方面,Facebook已在進行相關的研發,初期目標是成立「支持社區」,將用戶與各種疾病連結在一起。另一個研發方向是開發「疾病保健」的應用,讓人家可以藉由這個應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圖源:The Healthcare Marketer)
(六)IBM
(圖源:IEEE Spectrum)
2015年4月,設立Watson Health(IBM沃森健康),之後收購Phytel和Explorys,並跟蘋果、強生和美敦力建立合作關係。
2015年5月,IBM與美國和加拿大的多家腫瘤中心合作,用沃森系統,根據患者的腫瘤基因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另外,IBM還與在線心理治療公司Talkspace合作,沃森系統基於後者人工生成的心理醫生匹配數據,幫助醫生給出最佳治療方案。
2015年8月,IBM宣布以10億美元收購醫療影像公司Merge Healthcare。另外IBM還與美國第二大連鎖藥店CVS合作,使用沃森系統通過分析相關指標和用戶行為,來預測其健康狀況。
2015年12月,與諾和諾德合作,希望為糖尿患者開發出「虛擬醫生」,為患者提供胰島素用量等治療建議。
2016年2月,IBM花費26億美元,併購Truven Health Analytics。
競爭&挑戰:誰最有可能勝出?
美國Reaction Data曾經對97名醫院和醫療機構的管理人員做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59%的高管認為亞馬遜將成為進入醫療行業最具「顛覆性」的科技巨頭,原因是亞馬遜本身業務佔據了很大市場,其進入醫療行業的影響將最大。而從2018年年初至今亞馬遜的一系列動作來看,亞馬遜確實有致力於形成自己醫療體系的勢頭。
但醫療這個行當的錯綜複雜,包括監管、合作、生態構建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 安全監管
不同於其他消費類產品,數字健康產品與用戶「生死攸關」。在醫療科技落地籤,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獲得FDA的批准,但至今很多監管流程仍然很繁複,等到批准通過,早已錯過了最佳的應用契機。
FDA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調整對數字健康產品的監管措施。2017年夏天,FDA啟動數字健康創新行動,調整了對數字健康產品的監管措施,增加開發醫療軟體的專家數量等。同時推出數字健康軟體預認證試點項目,改變了以往著重審查醫療產品和設備的風格,轉而將審查的重點放到負責軟體開發的企業上,確定蘋果、強生、羅氏等9家企業為試點企業。在某些情況下,試點企業不需經過FDA和一系列其他上市之前的審查,就可以直接銷售自己公司開發的低風險醫療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FDA的「Approved」與「Cleared」雖然都是審批,但像蘋果獲得的是級別較低的「Approved」的話,作為醫療產品的成色,還需質疑。
- 隱私監管
在雲端被分析或與不同公司共享的患者數據越多,被黑客攻擊或濫用的風險就越大。在美國,幾乎四分之一的數據洩露發生在醫療領域。如果醫療保健公司對安全敷衍了事,就應面臨嚴厲的處罰,但指望永遠不發生洩露就太天真了。今年9月的一份報告稱,健康數據遭黑客入侵激增,2010年以來已丟失8000萬條記錄。
使用健康記錄的公司市場價值如今已達到3.2萬億美元,卻一直因隱私問題招致不少批評。亞馬遜(Amazon)開發的一款令人毛骨悚然的醫療工具Amazon Comprehend Medical,可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生之前很久就能發現你是否生病——雖然一直口口聲聲表示不會分享和洩露信息,但最終還是被揭穿了。
- 與藥企、醫院(+醫生)、醫療機構、保險公司、患者的合作
科技企業需醫學專家來注釋圖像,以教授算法如何識別異常。科技巨頭和政府正大力投資這一板塊,並將資料庫開放給研究人員。此外,他們還需要聯手醫院、保險公司、社區醫院和眾多病患,以更好決策要繪製怎樣的藍圖。
科技公司開發出的數字健康產品,也同時需要用戶、醫療保健提供者(如醫生、護士、醫院)的支持,任何一環不接受和使用,都會造成失敗。
對蘋果而言,它面臨的最直接挑戰在於如何彌補消費電子與醫療設備之間的巨大鴻溝——繁複的監管措施使數字健康產品從開發、審批到上市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在風險投資基金Rock Health發布的第3次數字醫療產品消費模式數據(2017年)中,1/4用戶選擇棄用可穿戴設備!
除了監管,如何利用好海量的健康數據,也是蘋果公司需要回答的問題。蘋果公司CEO庫克此前曾對股東表示,公司可以在醫療保健方面做出「重大貢獻」,但醫療科技這條路明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AI可能會成為蘋果在醫療方面的致命弱點。CBinsight的研究指出,儘管蘋果已經在過去5年中進行了12次與AI相關的收購,但種種跡象表明,這些公司與醫療並沒有直接聯繫。與其他幾家巨頭相比,蘋果在健康相關專利方面的組合也並不佔優勢,在醫療領域的創新也沒那麼迅速。
而就谷歌來說,其一開始進軍醫療領域連連挫敗。雖然其致力於通過人工智慧來解決醫療保健問題,但公司仍然必須處理公眾的看法和信任問題。考慮到健康數據的敏感性,消費者對谷歌保留個人數據隱私能力的信任至關重要。另外,預計谷歌在開發硬體方面將面臨更多困難。谷歌開展醫療保健的眾多領域的不同分支的人工智慧研究,以致失敗的機率很高。
亞馬遜——面臨著沃爾瑪和一系列其他醫藥分銷機構的競爭搶食。它不得不思考:進軍醫療,哪些公司受到的影響最大?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會被淘汰?索賠管理和福利管理,也是需要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
Facebook——面臨的最大風險在於隱私監管。
IBM——IBM沃森健康今年5月瘋狂裁員50%-70%,由於集團最近幾年正在經歷轉型期,整體收入下降得非常嚴重。而Watson手術機器人這個「天之驕子」也被爆出了一系列隱患以及醫學倫理問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