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好燃的電影。豆瓣9.1分。就在正能量滿滿升起時,忽而細思極恐。冒出一個熟悉名詞:怪獸家長。
其實,一切緣起,不過都是怪獸爸爸要圓自己的冠軍夢。
真父權包裹下的偽女權。
以冠軍夢為中心,為了生兒子,為了子繼父業,爸爸不斷讓媽媽生育,四次生下的女兒,皆為浮雲。
王道夢想一次次破滅後,一次偶然機會,爸爸發現女兒的潛力,立馬燃起B計劃,讓女兒代父圓夢。於是,剪掉長發,束胸,穿短褲,粗暴壓制女兒們一切性徵,以使她們集中精力,練習摔跤。
一切的一切,都是爸爸為了自己的冠軍夢。這裡面到底有沒有為女兒考慮的成分,暫按下不表。
貳。 與怪獸社會相比 爸爸並不那麼怪獸
出於自然天性,女兒們曾經做過一些非暴力不合作抗爭。但轉折點發生在與參加的朋友的婚禮上。她們被告知:她們被迫走上的摔跤之路,怎麼都比其他女生嫁給陌生人的唯一道路更好一些。
別人被爸爸甩包袱 VS 自己為爸爸圓抱負,後者顯得哎喲不錯哦。
如果是二選一,也是現實,無奈,功利的三合一。
編導似乎也是借女兒朋友的口,說出一個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大寶劍:爸爸這都是為了你好。
因此,就算爸爸動機再自私,也是把結果帶去一個更利於女兒的可能嘛!是不是這樣?容後再述。
叄。 與怪獸教練相比 爸爸並不那麼怪獸
女兒進入國家體院,遭遇教練的訓練方法,顯然披上反角的色彩,建制是腐敗的,教練是自私的。
體制與教練居然怪獸到讓女兒忘記爸爸的訓練方法!居然讓女兒還原成為一個女人!居然讓女兒報復性地把爸爸KO掉!太讓爸爸傷心了。
這裡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呢?似乎邏輯上說不通,如果一開始就是放在一個現實的情境裡,二選一是無奈之選,那麼其實進入體院的女兒不是同樣有現實的無奈嗎?
她無法去抵抗龐大的體制,就如她當初無法抵抗龐大的父權一樣。如果訓練方法存在對與錯二元對立,那麼就用結果來說話,這便是現實的邏輯,而事後發展也是如此,既然如此,那麼前面父親的黯然神傷是不是更多的還是基於自己不容侵犯的至尊父權受到侵犯而起的呢?
因此,如果能接受爸爸的冷血無情,那麼應該也要接受體制的冷血無情,不能因為爸爸的阿米爾汗飾演而感情上有所傾斜吧?否則你們就中計了。
肆。這其實只是一個卓越教練的奮鬥史
回到「爸爸這都是為你好」的問題上,這裡隱藏了另一層有預設的邏輯,那就是: 只有你成功了,才能證明爸爸為你做主是正確的。只有你成功了,你才能感覺得到爸爸的「愛」。
但是,如果失敗了或者訓練過程中意外致殘了呢?是不是就形同摧毀女兒的一生?是不是並不比嫁給一個陌生人好太多呢?那個殘廢遭社會拋棄的女兒還會用溫情脈脈來回看爸爸的怪獸行為嗎?
也許,這只是卓越教練奮鬥崛起的故事, 有愛的爸爸可能一直缺席。
爸爸是卓越的教練,但絕不是優秀的爸爸,毫無疑問+1,他的女兒們也是幸運的選手,但未必是幸運的女兒。
如果把編導的敘述與渲染技巧都統統過濾掉,我們就看到那麼一個荒謬而無奈的結果。如果觀眾對阿米爾汗餘情未了,可以用「局限性」作解。
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世界上大概沒有幾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遭受這樣的折磨,如果有的話,他們首先得拋棄溫情,又或置身於一個沒有太多選擇的環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裡,就像當初王軍霞被父母交給馬俊仁一樣。在今天的中國看這個故事,頗有點前現代的意味。
這部影片英文片名Dangal,其實只是叫做摔跤,但中文譯名改成《摔跤吧,爸爸》,可謂傳神,也在暗示,在這個摔跤事業當中,爸爸才是主角,爸爸的意志幾乎貫穿始終。如果有更傳神的名字,我認為,應該叫做:摔跤吧,教練。呵呵
伍。慢著 還有一條光榮的尾巴
影片最後,其實留了一條光榮的尾巴。
女兒在父親缺席,建制(教練)指導失效的情況下,在一比一平之後的第三局最後幾秒險奪冠軍。
因為女兒想起兒時爸爸的話:爸爸不是每一次都會在你身邊。
女兒終於完成了獨立自由的蛻變。
被鎖在密室,最後在國歌聲中,狼狽逃回頒獎現場的爸爸,這一刻,才終於變回了爸爸。
父親與女兒相擁。父權與女權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