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播種一個思想,收穫一個行為;
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個習慣;
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成長;
播種什麼樣的成長,收穫什麼樣的命運。
美國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愛默生說:
習慣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壞的主人。
我國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寫道:
人的天性相差無幾,習慣卻各有不同,習慣的養成是個緩慢的過程,越小越容易養成,一旦養成某個習慣,想要改變很難。
所以,孩提時代是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很多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習慣,會對人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會成為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的財富;而壞習慣會成為人生之路的絆腳石,猶如小小的蟻穴,毫不起眼,卻可以毀掉千裡之堤。
而孩子習慣的養成,關鍵在父母,只要從小正確教育、引導孩子,就會促使孩子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人人都喜歡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一個孩子如果表現的蠻不講理,就會被人說成家教不好。
有禮貌、有教養是文明人的基本素養,而培養孩子的基本素質,都在日常父母的行為和指導中。
首先要教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多給孩子輸入美好的詞彙,日常說話多使用「請、你好、謝謝、打擾了、對不起」等文明語言,讓孩子在良好的語言環境裡接受薰陶,慢慢就會形成談吐文雅的好氣質。
3歲的孩子,父母要教會他們在公眾場合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出門要排隊,不要亂扔垃圾,愛護公共財物,不大聲喧譁,看到長輩要問好,等各種社交禮儀。
這些小事兒在生活中如此微不足道,但是一旦內化成孩子的習慣,就會成為未來孩子在社會上的形象。
所有人都覺得家務活是小事兒,很多父母會為孩子安排好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成家立業仍然習慣性的伺候孩子。
殊不知,讓孩子做家務的目的並不是幹活兒本身,而是培養各方面的能力。
古人云「大丈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會做家務的孩子往往獨立能力強,而且對家庭更有責任感,中國教育報曾經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學習能力普遍比較強。
而學做家務,往往從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玩具做起,讓孩子玩完玩具學會「物歸原處」。
一個人如果不會整理東西,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找東西,從而浪費掉大量的時間。
有項調查顯示:一個人一年花在找東西的時間達到60個小時,平均到每天是10分鐘。
學會整理,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律能力,在分門別類中還會讓他們的思維更嚴密,讓環境乾淨整潔的同時,內心的負能量垃圾也會一掃而空。
現在很多成年人作息極其不規律:熬夜、賴床、不愛運動、吃飯不規律,等等。
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從小培養,長大後才會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
不規律的作息危害很大:
所以,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不僅會讓生活有條不紊,保持精力旺盛,更有益於身體健康。
待人接物與為人處世的規矩,必須從孩子小時候起,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滲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很多優良傳統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需要孩子學習。
種種規矩,孩子越早接受越好,它們將成為孩子受用一生的軟實力。
現在很多孩子的運動能力普遍較差,為未來體質弱埋下伏筆,我們會發現城裡的孩子沒有農村孩子皮實,活潑好動、戶外活動多的孩子很少生病。
我們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無論一個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需要有一個好身體來享受一切,如果身體健康是1,那麼其它每一項成就都是0,如果1不存在,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
在西方國家,家長和學校會將運動視為精英教育,運動可以讓人養成很多優秀的品質,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會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讓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多去大自然裡走走,感受下自然的力量,會對人產生不可思議的療愈作用。
孩子小時候,如果能夠堅持親子閱讀,你會慶幸自己最英明睿智的選擇。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應該堅持讀書,不斷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生存的基本技能。
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讀書是一項終生的事業,而不是什麼「敲門磚」,讀書不是為了某個目的,而是因為自己,因為想要讀而讀。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孩子就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富有之人。
請在孩子成長的黃金期,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錯過了就會成為養育路上的很大缺憾。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