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其實孩子的世界,才是難難難難難難難。
特別是學齡期的孩子,沒有家長的陪伴,獨自進入學校,和小朋友們相處,不僅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有要求,也很考驗社交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李玫瑾教授說養習慣、立規矩,一定要趁早!「6歲之前父母的引導是黃金,12歲以後父母的嘮叨則是垃圾。」
怎樣的引導才能讓孩子既聽得進去,又能欣然接受,達到黃金效果呢?家長這幾點一定要引導孩子
一、培養交往好習慣
很多孩子在剛進入幼兒園時候,都會不適應,沒有了最親愛的父母在身邊,身邊是陌生的老師和小朋友,孩子就會出現分離焦慮,適應快的孩子可能一周左右就能調整,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所以,孩子在上幼兒園前,多接觸同齡的孩子,教會孩子主動交友、學會分享、樂於助人和友好相處。
二、培養說話好習慣
很多孩子上了幼兒園,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渴了,冷了,要大便,小便這些基本需求,孩子不會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會讓內向的孩子抗拒上學,有的孩子因為是家中的寵兒,在家中是有求必應,所以到了幼兒園就會因為小朋友之間的小摩擦發脾氣
讓孩子不生氣、有話好好說;不頑皮,有禮貌地說;不害怕,勇敢地說;不哭鬧,清楚地說。教孩子不哭鬧,清楚表達
三、培養行為好習慣
幼兒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中午午休,有的孩子在家中就沒有午休的習慣,到了幼兒園就很難遵守規則,所以好的習慣養成非常有必要,有的孩子在家中都是父母代勞穿衣穿鞋,要知道幼兒園了2-3個老師需要照顧30-40個孩子,不可能面面俱到,孩子要是學不會自己穿衣穿鞋,會很受傷
教會孩子按時作息,好好生活,教會孩子事情自己做
四、 培養安全好習慣
幼兒園的孩子們在玩耍的時候,很可能因為擁擠和打鬧產生危險,所以一定要注意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教會孩子學會遵守秩序。不亂跑、不亂吃東西、不要做危險的事。
五、培養生活好習慣
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講衛生、愛乾淨;吃東西不浪費;玩玩具,要愛惜;以及按時作息更健康。
為孩子注入成長正能量,培養積極向上、自信自愛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