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叮噹派好習慣
叮噹派好習慣,持續推送教育熱點、好習慣養成方法、學習乾貨等豐富內容,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鄰居的寶寶9月份就要入園了,鄰居最近擔憂而焦慮:「你說,孩子不適應怎麼辦?哭鬧怎麼辦?不會自己吃飯怎麼辦?尿褲子怎麼辦.......我這顆心啊,真是忐忑不安!」
其實,這也是很多寶媽的擔憂,想讓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老師為大班小朋友上課(圖片來源:源城區嘉和幼兒園)
今天叮噹派好習慣就給家長們準備了一份孩子「入園技能指導手冊」,趁這兩個月的暑假,培養孩子一些好習慣,那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入園。
如今隨著社會的更好發展,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更加科學化了。但仍存在著「父母對於孩子的照顧過度,從而影響了孩子本身自理能力的發展」這樣的問題,新聞上也常有「初中、高中的大孩子了還不具備自理能力」的揪心報導出現。
雖然大多數幼兒園老師都比較負責,可以用心打理好小朋友在幼兒園的飲食起居。
但畢竟一個班有十幾、二十多個學生,卻只有2位老師負責孩子的生活,很難給每個寶寶餵飯,如果孩子不會自己吃飯,容易吃不飽,影響健康,自信心也會受到影響。
疫情期間,上海某幼兒園實行一人一桌分餐(圖片來源:上海長寧)
而孩子的自理能力,其實從上幼兒園前就開始就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了。
對照下面的說明,家長們也可以更好地知道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做的事:
▶ 3~4歲幼兒
能夠在大人的幫助或提醒下穿脫衣服和鞋襪;
能夠把自己用過、看過的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而不是隨地亂扔。
▶ 4~5歲幼兒
能夠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
能夠自己扣紐扣;
能做到整理自己的物品,譬如玩過的玩具、弄亂的房間等。
▶ 5~6歲幼兒
能夠根據天氣的冷熱增添衣物;
能自己穿鞋子、繫鞋帶;
能按照類型,分別類的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我們家長在暑假裡,可以為孩子創造更多的自理機會。比如吃飯、穿衣、收拾東西的時候,不要急著上去幫忙,而是讓孩子自己思考和動手,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
禮貌是一個人的修養!
但是呢,很多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為家庭等因素就表現出了很粗魯不禮貌的樣子。
孩子最早學習禮節往往是從家裡開始的,如果孩子有效仿的榜樣,他們很快就能學會。因此,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禮貌行為。
比如,家長回家後要主動的和家裡其他人尤其是長輩打招呼;出門時說再見;吃飯時先請長輩入座;在家裡經常使用文明用語,如:您,請,謝謝,對不起,再見等。家長在對孩子講話時,或者接受了孩子的關心時,也要使用禮貌用語。
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實驗幼兒園的孩子們走進幼兒園。邯報融媒體記者郝群英攝
有些家長認為在家裡使用文明用語很彆扭,似乎自家人不必這麼客氣。其實不然,對自己家裡人使用文明用語不是客氣,而是尊重。
當一個孩子在家裡習慣使用文明用語,之後在外面也會習慣的使用文明用語,而且是發自內心的。反之,如果一個孩子對自己家裡人呼來喝去,對別人對自己的照顧也心安理得的接受,那麼當他出去和外面的人接觸時使用禮貌用語也會顯得矯揉造作,讓人感覺很虛假。
午睡會直接影響到下午孩子的精力,孩子如果不能在小床上安靜入睡,也會影響到別人,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午睡習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圖片來源:溫州晚報
如果,孩子在家裡習慣被哄著睡覺,而這樣的習慣在入園前又沒有被改掉,那孩子在幼兒園就很不容易入睡,他也會打擾到其他孩子睡覺。
基於此,想要孩子養成睡午覺的好習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
早睡早起,不睡懶覺。很多父母常常會因為看到孩子睡得香而不忍心叫醒孩子起床,孩子賴床,會讓孩子孩子養成懶散、遲到等壞習慣,不僅影響學習,還對孩子的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其實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規律的生活作息,從小讓孩子養成不賴床、不磨蹭、守時間、健康生活的好習慣。
2)營造午睡的環境
環境對於睡眠的好壞非常重要,當孩子準備午睡時,可以拉上窗簾關燈,減少噪音的產生,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睡前不要與孩子進行劇烈運動和過多的逗笑玩耍,讓孩子情緒平穩,能更快地進入睡眠。
3)適宜的午睡時長和地點
睡覺的習慣需要長期培養起來的,孩子的午睡時間和地點最好統一,因為孩子向來敏感,不熟悉的環境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和牴觸心理。
午睡的時長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孩子白天睡太多,晚上自然就會睡不著了。未來在幼兒園裡也會出現下午睡不夠、上課沒精神的情況,這樣只會對孩子的睡眠造成更大的影響。
叮噹派好習慣認為:家長在暑假中可以讓寶寶和同齡的小朋友多玩玩,鼓勵寶貝和夥伴們分享家中的玩具和食物,進一步讓他學習如何進行人際交流。
還可以讓已經上幼兒園的小夥伴跟他講述幼兒園的趣事,緩解孩子入園焦慮。
即使是通過一系列措施緩解孩子的焦慮,但真正送寶寶去幼兒園真正分別時,有些寶寶仍然會哭的很傷心。
孩子入園的時候,我們要認可孩子傷心的情緒,但也要堅持繼續讓他們適應幼兒園。孩子慢慢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