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在7歲前會形成85%,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孩子7歲前是什麼性格,有什麼樣的行為習慣,那麼長大之後基本上不會有改變。
其實看看我們自己就知道,我們現在保留的很多習慣,都是在7歲前養成的。
在孩子0-7歲這個行為習慣時間段中,又分為3歲前和3歲後。孩子3歲後基本上就要陸續進入幼兒園生活中了,那麼這個時候,對孩子培養的重點是在思維方面。
所以說,在0-3歲這個階段,更適合家長幫孩子養成一些關於自身的好習慣。那麼家長可以幫助在孩子3歲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同時家長以後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也會更省心。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現在也不識字,而且也不知道「書」是什麼,拿到書不是撕就是咬,家長會覺得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看書有點「對牛彈琴」的意思。是其實家長可以想一想,家長這個時候和孩子說話,孩子也有很多是聽不懂的。
但是因為孩子每天生活在這樣一個語言環境中,天天吸收家長說的語言,所以孩子才能沒有系統地學過中文,但是依舊能掌握那麼多詞彙量。
閱讀也是一樣的,讓孩子天天都感受書籍的存在,那麼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就會對書籍產生了興趣,以及愛上了看書這件事情。
在最開始,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其實是比讓孩子讀懂內容更重要的事情。專家也說過,帶著孩子閱讀這件事情,其實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可以開始了。
更何況,孩子在看書的時候,詞彙量也會有所增長,畢竟有很多詞彙,如果不是書籍的存在,在生活中家長是很難提及的。
等到孩子長大了,家長就知道愛讀書的孩子有多優秀了。「書中自有黃金屋」雖然已經被用爛了,但是也確實是一句很有真理的一句話。在孩子3歲前,家長給孩子看的書籍,還是以繪本為主。
孩子3歲後就要進入幼兒園生活了,那麼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肯定是要在掌握的。
不僅僅是因為到了幼兒園孩子太多,老師容易看不過來,早點讓孩子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這也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著想。
當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好的時候,在幼兒園中又看不見親近的人,那麼孩子就會產生焦慮,同時對幼兒園抗拒。如果班級上有別的小朋友自理能力是很好的,孩子也會感覺到壓力和自卑。
所以說,在3歲前,家長就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不要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才開始培養,也不要在孩子上幼兒園前幾周才開始培養。
孩子進入(要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本來就比較焦慮,那麼家長突然又要求他做一些之前都沒有做過的事情,以及家長流露出來的焦慮、緊張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那麼孩子是處在一個不放鬆的狀態下,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會降低很多。
但是如果提前一年,半年家長就用玩遊戲、獎勵、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那個孩子在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孩子就不會對掌握新技能感覺到排斥,同時也不會焦慮,因為時間足夠多,所以家長也不焦慮,孩子可以逐步的、慢慢地去掌握新技能。並且不排斥。
孩子在3歲之前,其實一下子接觸到十多個同齡小朋友的機會是很少的,並且基本上都是家裡的大人圍著他一個人轉。
所以孩子對社交禮儀掌握得並不好,那麼進入到幼兒園中,孩子不知道怎麼和小朋友怎麼相處,那麼其實也很容易焦慮。
所以在平時,家長對孩子的社交禮儀也要循序漸進地幫孩子掌握。在孩子的平時生活中,也要多讓孩子孩子同齡的小朋友交流,不能只是和家裡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