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教育的「中庸之道」:教育的目的是延長孩子的學習之路

2021-03-01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
荷蘭學校制度的優點,在於積極延長孩子的學習之路,而不是讓他們為搶奪第一名而相對削減了學習的機會。

不崇尚競爭的荷蘭小學教育很有趣,沒有所謂「班上第一名」的目標可以追求,中學教育也是相同的道理。只要進入特定的類組就讀,平均分數只需要保持在滿分十分的六分──也就是及格分數,就能繼續接受這個程度的教育。

在此,我們必須清楚說明,荷蘭的成績系統和英美不一樣,並非根據百分比計算。在荷蘭,錯誤就扣分,而滿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大多數的學生,分數都會落在六到七分,而這樣的分數就足以取得畢業證書。

 

以高中畢業來說,平均分數為6.4,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學生能夠取得平均8分的成績──這已經算是非常高的分數。

在學術類組,如果學生能夠以及格的成績畢業,表示他們的程度足以在大學取得一席之地,絕對不會有在英美泛濫的「成績灌水」問題。正因如此,學生不會為了擠進大學追求最高分,競爭狀況也不至於惡化,似乎是相當公平而且可避免精英主義的教育體系。

荷蘭教育政策聚焦在最大範圍具備中等能力的一群,而不是成就最高的一群:透過把中心目標設定在「讓最多學童與學生拿到文憑」,也就是將所謂「中庸之道」概念貫徹到各個層級的教育系統。

因此,及格成績就夠好了,而如果想要表現得更好,完全是個人選擇。

亞裡斯多德的「中庸之道」指的是平衡的中間點,可以避免兩個極端的缺失,這是荷蘭思維裡很重要的中心概念。

儘管學校裡沒有強烈的競爭氛圍,荷蘭人還是在注重想法、有創意以及具備創業精神的事業表現傑出:看看那些知名的荷蘭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更不用說有二十一名諾貝爾得主來自荷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維基百科上的荷蘭發明列表(包括DVD、CD、藍芽和Wi-Fi)。

然而,現在的荷蘭教育制度卻也面臨一些內部批評聲浪:荷蘭國內有一波新勢力主張:讓強者更強。

有人則公開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適中」及「平均」是荷蘭體制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這能囊括和保障最多數的學生。如果改成重點培育表現最佳的極少數人,將會降低人民整體創新能力以及整個國家的發展與健康。

目前荷蘭學校制度的優點,在於積極延長孩子的學習之路,而不是讓他們為搶奪第一名而相對削減了學習的機會。我決定和認識最久的荷蘭好友以及她母親,談一談學校的事。艾文和我年齡相近,她的大兒子和我兒子在託兒所變成最好的朋友之後,我們也變得熟識。艾文是個身形勻稱的金髮女性,先生是前奧運選手──和她同樣高大且一頭金髮,夫妻和兩個可愛又喜歡運動的兒子是快樂的一家四口。一個夏日午後,艾文和她母親一起來到我家,享用午茶和花色小蛋糕。艾文的母親寶琳是位七十多歲的優雅女性,曾經在教育部門擔任特殊需求顧問。艾文的母親說自己不怎麼在乎三個小孩就讀的是哪一種學校,之後接受的訓練類型才更重要:「你是什麼樣的人才是重點,你的興趣是什麼?青少年時期在周六打什麼工?如果你想讀大學,就需要VWO證書。至於是以六分或十分拿到證書,根本無關緊要。」總之,最後她的三個孩子都從事了和訓練領域不太一樣的工作:一個女兒本來念法律,現在則是為兒童製作影片;另一個女兒在學校是專攻南美洲研究,現在卻在百貨公司就職;艾文接受的是護理師訓練,現在則是自由作家。這證明了一件事:到頭來,學校生涯並沒有那麼重要。艾文對兩個兒子也沒有什麼期望,她說:「如果他們想要走運動這條路,我希望他們可以進去好一點的隊伍。至於在學校方面,大概,只要他們開心就好吧,至少有一部分是這樣。不過,我也有點私心,希望他們有好表現。」我不認為艾文真的屬於那一小群,集中在荷蘭最像好萊塢山莊一帶的富裕區的,高標準家長,她自己也證實了這一點:「就算哪個兒子沒有進入學術類組,我也絕不會煩惱到睡不著。」在我的人生中,我發現從學校和大學的競爭氛圍(我總是拚命想成為最優秀的一群),過渡到沒有考試和比較指標的工作生涯,是相當困難的過程。競爭激烈的童年很容易讓人在往後的人生中時常感到失望。當評分制度消失,自尊心的來源也隨之消失;於是有人可能會用財務狀況、銷售數字衡量自我價值,或者投入大把時間為孩子尋找「最好」的資源。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承受這種源於競爭的壓力,我寧願他們學會如何珍視自己的成就,而不是需要外界不停的稱讚或肯定他們「比其他人好」。在《今日心理學》的一篇文章中,波士頓學院研究教授寫出了他認為美國教育所出現的問題,不過我覺得,套用在英國也適用:在學校,孩子很快就了解到自己對活動的選擇和對能力的判斷都不算數;老師的選擇和判斷才重要。然而,你可能認真念書卻還是拿到很糟的成績,因為你不懂老師究竟期望自己學會什麼,或是猜錯老師想要問的問題。在絕大多數的學生心中,課堂的目標不是習得能力,而是好成績。把重點放在成績和考試結果,會造成學生錯失教學過程中其他同樣重要的事:學習科目相關的廣泛知識、啟發智能,以及擴展視野。畢竟,隨著好成績而來的工作機會和物質享受,並不是孩子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物。不過,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即使在小學,荷蘭學生每年都要接受兩次正式考試,測驗重點主要是閱讀和算術能力。這些考試算是必要之物,而且會儘可能以低調的方式進行。考試成績並不會讓學生本人知道,也不會以成績單的形式交給家長,只有在每年兩次的家長之夜可以讓父母快速一瞥。考試可以輔助家長們去判斷,孩子在十一或十二歲時適合接受哪一類組的中學教育。但是並沒有所謂的總分,學校也不會搜集或比較學生的考試成績──如我先前所提,荷蘭根本沒有所謂的「第一名」。這種不崇尚競爭的態度在學校生活的其他面向也顯而易見:「當我兒子第一次參加學校運動會後回到家,我想都沒想就問他跑步有沒有贏,他卻一臉疑惑地看著我。」難道他們沒有比賽跑步嗎?嗯⋯⋯,確實有,他們有一起跑步。不過他選擇等朋友追上來,手牽手,一起跨過終點線。顯然,運動會的重點不在於贏,基本上也沒有什麼贏家或輸家之分,畢竟連獎牌、獎牌或隊伍都沒有,孩子一群群的在運動場上跑來跑去,嘗試各種不同的活動和挑戰,象是充氣溜滑梯、彈簧床城堡和撞柱遊戲,以及跑步、跳躍等等體育活動。這和我小時候參加的運動會一點也不像,我被第一個欄架絆倒,從此留下一生難以磨滅的記憶,當時甚至連我的朋友也忍不住笑了。2015年的「生活狀況」調查,衡量了許多歐洲國家的幸福程度,其中荷蘭小孩是承受最少「課業壓力「」的兒童。而不出所料,英語國家如愛爾蘭、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孩子壓力最大。在「喜歡學校」的學童人數上,荷蘭獲得高分,而且綜合統計調查中所有項目之後,在「孩子在校的快樂程度」方面,荷蘭顯然表現最佳。

也許是因為荷蘭將技職學校納入教育制度,大多數的孩子在十九歲前都有持續接受教育,僅有非常少比例的孩子提早離開學校。

有趣的是,荷蘭小孩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也獲得高分,雖然西班牙和土耳其的排名更高(這項同樣由OECD執行的全球調查,主要是衡量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英國和美國僅分別排名第二十六和三十六。

荷蘭教育體系證明了,學業成就未必要建立在菁英教育和激烈競爭之上

報告也顯示,荷蘭教育制度注重高標準的教育,學校優質的表現,加上仰賴實踐以及實際鼓勵孩子運用想像力的教學方法,就是荷蘭教育成功的關鍵。

離開學校之後,荷蘭人仍然維持高教育水平:根據針對十六歲到六十五歲成人的PISA統計數據,荷蘭人在數學與讀寫熟練程度的平均分數排名第三,僅次於韓國及芬蘭。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親子天下,作者瑞娜·梅·阿考斯塔。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偏愛「中等生」的荷蘭教育,竟比英美更成功?
    正因如此,學生不會為了擠進大學追求最高分,競爭狀況也不至於惡化,似乎是相當公平而且可避免精英主義的教育體系。荷蘭教育政策聚焦在最大範圍具備中等能力的一群,而不是成就最高的一群:透過把中心目標設定在「讓最多學童與學生拿到文憑」,也就是將所謂「中庸之道」概念貫徹到各個層級的教育系統。因此,及格成績就夠好了,而如果想要表現得更好,完全是個人選擇。
  • 荷蘭:賈伯斯學校創新教育使孩子愛上學習
    2013年8月荷蘭以「賈伯斯」命名的11所學校中,8所開學迎接學生,這些學校在蘋果設備以及技術平臺的支持下,儘可能地採取無紙化教學。  據2014年10月7日荷蘭有關報導顯示,一年前,7所賈伯斯學校為1000名4到12歲的孩子提供基礎教育。而目前荷蘭已經開辦22所賈伯斯學校,位於阿姆斯特丹、阿米爾等城市。
  • 荷蘭教育
  • 作為父母,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被教育做好好學習,這樣就能考上好大學,以後工作也會很輕鬆,很多事情都不用憂愁,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等我們真正思考,就會很疑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難道只教著我們去做這些嗎?
  • 教育的最終目的——自我教育
    自我總結與自我反思的合力,就是自我教育。是自我教育讓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是自我教育成就了現在的我們。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考量,「自我教育」正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其道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夠激發孩子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實現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 說說荷蘭的教育體系和「高考」「轉」
    所以他們可能並不知道「家庭作業」是什麼,在這段「學習」的時光裡,他們的主要任務更多的應該就是玩…當然,除了玩,他們還是要學一點東西的。這8年分別是Groep1到Groep8(可以理解為,1年級到8年級)。隨著孩子長大,開始逐漸接觸除了玩以外的學習了,諸如算數、讀寫、地理、歷史等,以及第二門外語的學習(荷蘭這裡的小朋友雙語切換分分鐘完爆國內小朋友)。
  • 南京一中校長被喊「下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沒有「中庸之道」
    可對於孩子參加今年高考的家長來說,恐怕就不會有這樣的理性認知,他們會傾向於認為名校就該有名校的成績,類似的邏輯在當下的應試教育體系中無疑是成立的。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名校在高考成績上基本都有穩定的輸出,好生源等於好成績的推論通常沒有什麼問題。
  • 荷蘭的教育
    荷蘭最古老學府萊頓大學、擁有12位諾獎得主的最強綜合性大學烏特勒支大學、三國交界處的世界排名前50大學馬斯垂克大學都是城市與校園文化相互交織和互補的案例,甚至在國際大都市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大學、伊拉斯姆斯大學、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等著名學府也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  雖然荷蘭國小,研究型大學僅有15所,但根據2008年經合組織的世界教育排名中,荷蘭位列第9。
  • 【荷蘭教育詳解】僅次於英美的教育強國
    豐碩的教育成果得益於荷蘭政府對國民教育的重視,荷蘭政府對教育的總投入達國民預算的20%(國防投入為15%-17%),政府提供長達12年的免費義務教育,學前教育階段也提供高額補貼。今天,小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荷蘭引以為傲的教育體系。荷蘭的教育體制大致劃分為三個層次: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
  • 荷蘭師範教育的改革實驗
    經考察,專家組向荷蘭教育部提交了一份面向21世紀師範教育改革的報告。在荷蘭教育部開展實驗性師範教育的倡議下,阿姆斯特丹職業教育大學和荷蘭職業教育大學的兩所教育學院合二為一,組建了阿姆斯特丹教育學院(EFA)。1997年,阿姆斯特丹教育學院師資培養新模式的建議得到荷蘭教育部的首肯,正式批准阿姆斯特丹教育學院開展實驗性師範教育。實驗性師範教育的特色是實施以今後職業環境為基礎的動態課程。
  • 教育改革的「荷蘭角度」
    教育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改革是教育順應發展的原動力。本期國際教育版帶您瀏覽西歐國家荷蘭的教育改革熱點。   荷蘭政府在教育領域改革的目標是:加強教師教育,全面提高教師質量。構建學習型文化和研究氛圍,強化因材施教,著力提高學生學術能力和就業能力;改革助學貸款,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完善留學生政策,增強荷蘭教育的國際吸引力等。
  • 荷蘭移民分享:荷蘭不但福利好,教育體制也優秀,究竟優在哪兒?
    荷蘭移民,子女的教育怎麼辦?荷蘭的教學質量,教育體制怎麼樣?中國家長普遍有對孩子的教育存在擔憂,作為家長一方面心疼孩子覺得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另一面又擔心不好好學習沒有出路。小編為你整理了荷蘭的教育體制信息,究竟荷蘭的教育制度如何造就了世界大學排名top100中小小的荷蘭就佔了8所,而且諾貝爾得獎者有18名之多?
  • 荷蘭教育和研究
    荷蘭是中國學生最喜歡的留學國家之一。2009年申請到荷蘭深造的學生數量竟然比2008年增加了40%。名列世界前茅的商業環境和教育、英語教學、費用低廉、獎學金名目繁多以及高就業率等都是吸引中國學生的原因。
  •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長
    生命:「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目的》開宗明義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必須警惕學校辦學目標的異化。在這裡,「獲獎」成了社團的目的,「人」被功利遮蔽,被異化成了學校追名逐利的工具。目標異化,教育的失敗不是必然的嗎!正如懷特海所言:「我實在信奉這樣一條教育原理:在教學中,一旦你忘記你的學生是有血有肉的,那麼你就會遭遇悲慘的失敗。」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故事:日本小提琴家鈴木鎮一上小學時,升學競爭很激烈,所有家長關心的是小孩的學習成績。
  • 教育的目的
    大部分人都有一段長達十幾年的學生時光,家長在孩子上學讀書的十幾年中,也會不遺餘力的為孩子創造求學的條件,為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
  •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
    教育不是修幾所希望小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一輛車的發動機壞了,不是換換外殼就可以改善的。我們一直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嗎?如果一個孩子德智體美勞都很好,但是在社會上仍然不會與人相處、解決問題、面對困難無能為力,這樣的素質教育到底對嗎?
  • 為何荷蘭教育總是被讚揚,淺談荷蘭優秀的教育制度之大學篇
    荷蘭是歐洲留學的熱門國家之一,高等教育享譽歐洲。許多歐洲人都喜歡前往荷蘭,荷蘭的學生中有十分之一是國際生,每年在荷蘭讀書的國際生超過9萬名,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上次給大家介紹了中小學篇,這次介紹荷蘭的大學教育以及其優勢。
  • 看看荷蘭如何做到教育從娃娃抓起
    荷蘭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在荷蘭5到16歲的青少年要接受義務教育,中小學校分為公立和私立兩類。2000年,荷蘭共有9195所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總數335萬人,教育和科研經費184.13億歐元。
  • 荷蘭教育聯盟:荷蘭留學現狀分析
    荷蘭教育聯盟(http://www.studynl.com)專家介紹,前往荷蘭留學的中國優秀學子越來越多,大大加深了中國學子對荷蘭教育的了解。荷蘭農業方向實力最強的瓦格寧根大學(http://www.studynl.com/wur),在農業學科方面排名世界第二,在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方面排名世界第一。
  • 「逼迫式」教育橫行,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把每個孩子都逼成才?
    真正喜歡學習,適應學習的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 。他們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改變人生之路。我們也一直提倡因材施教,對於這些完全放棄了學習的孩子,是不是可以換一種教育方式?不要不承認差別,孩子和孩子 真的是有差別的。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們也不要自欺欺人,教育不可能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學霸,培養成人才。這裡並不是說,從小就對學習文化知識不感興趣的孩子,就可以放棄對他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