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的重慶校友會在交大辦學舊址上建立的「飲水思源」碑
人民網重慶12月9日電(胡虹)8日,國立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落成儀式在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舉行,述說了抗戰期間,國立交通大學曾在重慶辦學,在重慶度過6年烽火歲月。儀式上,100餘位交大新老校友從全國各地來到重慶,一起緬懷渝校歲月,溫故求學時光。
據介紹,經過上海交大校史研究人員與重慶校友會的查考,確認了抗戰期間交通大學重慶辦學舊址就在如今的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因此,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與四川美院商定在黃桷坪校區共建交通大學重慶辦學舊址紀念雕塑,由原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教授親自擔綱整體設計,並由原四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雕塑家葉毓山教授為紀念雕塑題字;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的重慶校友會則在交大辦學舊址上建立了一座「飲水思源」碑,寄託校友們的感恩情懷。
據悉,1939年,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搬遷來渝,度過了6年的烽火歲月。1940年秋,交大分校在重慶小龍坎成立。1942年10月,重慶分校移址九龍坡,上升為總校。「學校逐漸擴充為電機、機械、土木、航空、造船等9個系、2個專修科、1個電信研究所,成為囊括「陸海空」學科門類齊全的工科大學,師生將近2000人,成為大後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鎮。」上海交大黨史校史研究室主任盛懿介紹說,從1940年10月建成小龍坎分校到1946年8月最後一批師生離校返滬,交大師生前後在重慶待了將近6年,雖然當時的辦學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卻是近120年交大發展歷程中一段重要的歷史華章。「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國際著名流體力學家吳耀祖等20位院士,他們都曾在交大渝校求學。
此外,「烽火連天弦歌不輟——交大人的抗戰特展」當天也在四川美術學院展出,展示了交大從建校到抗戰爆發後被迫搬遷、復員的歷程,重現了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