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英文學系畢業紀念合影照片

2021-02-09 驕陽荷飄
照片: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英文學系畢業紀念1930年

              前右二為時任校長張瀾先生

      各位看倌,可否有您的老老太爺爺、老太爺爺、太爺爺、爺爺在這張照片裡面?

      這張照片現存於四川大學檔案館,展示於二樓會議室。我看了無數次,僅僅認得出校長張瀾先生。

      我們希望藉此尋找照片上的人員信息和他們的後裔,希望聽到關於他們的人生、家庭、家族的故事。如果有幸,請記得聯繫我哈:499543272@qq.com ​​


        根據baidu資料,國立成都大學到國立四川大學的歷史沿革入下:

      1896年,四川中西學堂創辦。

      1902年,四川中西學堂和尊經書院、錦江書院合併為四川通省大學堂,年底改稱四川高等學堂。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擔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頒發了《大學令》《大學教育規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稱「壬子學制」,四川高等學堂改名為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四川通省師範學堂改名為四川優級師範學校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將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轉入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同時改名為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與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今武漢大學)、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今中山大學)、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今東北大學)並稱全國六大高師。

      據民國教育部1918年統計,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專任教師和在校學生人數,僅次於北京高師,名列第二,全年經費數名列第四。

      1925年6月,「國立成都大學」開始籌辦。這是川內最早以「大學」命名的高等學校,校址設在市區中心皇城。張瀾是首任「成都大學」校長。

       1925年9月25日,四川省公署以照會方式,聘請德高望重、在四川辦新學有特殊貢獻的張瀾出任成都大學校長。

      1925年12月,四川善後會議迫於社會公眾輿論壓力在成都召開,張瀾以代表身份出席。在他的多方周旋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成都大學學生的強烈要求下,善後會議於1926年2月3日,通過了成都大學學生會請求撥鹽稅作成大經費的提案。決定「成立國立成都大學,年撥鹽款60萬元以作校費」,並撥前四川高等學堂校地和陸軍醫院舊址及附近地產200畝作校地。這樣,成都大學的辦學經費和校地問題,終於得到了較圓滿的解決。

       1926年,成都高等師範學校一分為二,原四川官立高等學校部分搬回南校場而重建國立成都大學,原四川高等師範學校部分改建為國立成都師範大學。成都大學和成都高師獨立分辦後,原有的教師一分為二,人才十分缺乏。

       1928年,在成都南較場原四川高等學堂舊址,設「成都大學」理學院及理預科。

       1929年下半年,國立成都大學由皇城全部遷至南較場新校址,分文、理、法三院及預科、理預科。

       

        張瀾主持成大,思想開明,主張學術自由,張瀾認為,大學辦得好壞,關鍵在於教師質量。為了把成都大學辦成一流大學,針對四川歷來較為閉塞,人才引進比較困難的狀況,他上任後,提出了「打開夔門,歡迎中外學者來川講學」的口號,並千方百計廣延名師。國內不少著名學者及一些外籍學者應聘任教,成都大學的著名教授有吳虞、熊曉巖、吳芳吉、李動人、伍非百、龔道耕、趙少鹹、廖天祥、葉秉誠、何魯之、張禹九、蒙文通、楊伯愷、吳君毅、李植、魏時珍、周太玄、宋居田等人。據1929年統計,成都大學有正、副教授83人,講師56人,不僅居四川三大學之首,而且在全國教育部立案的21所國立大學中,也名列第七。(1926-1931年,張瀾任校長)

      1931年11月9日,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三校合併,「三水匯流」,並由教育部定名為國立四川大學,至此國立成都大學成為歷史。

相關焦點

  • 成都大學——成都的第一所國立大學
    1924年春,北京政府委任楊森為四川軍務督理,實際上是楊森獨攬了四川軍政兩權。他一上臺就把他的秘書傅振烈派到成都高等師範學堂當校長。那個時候的成都高師的校園就是在成都的中心位置:皇城。傅振烈當了高師的校長,就想把高師變成大學,這個想法得到了楊森的支持。其實,在早就有人提出辦大學的事情。
  • 1930年清華大學劉歷榮事件追溯·民族學會會員
    《國立清華大學校刊》第249期載1931年1月19日《紀念周校務報告》:「學生會代表大會原提案人的第三條理由是說:『蕭先生秘密開除學生不知凡幾』,還有關於劉歷榮君的事情。……至於關於劉歷榮君事情的經過,我們早就在紀念周及校刊上宣布過,今天就不必再談了。」(來自 馮友蘭.
  • 成都,竟然有三所「成都大學」?
    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1916年改名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又接收了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即原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高等學堂)的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當時的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與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今武漢大學)、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今中山大學)、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今東北大學)並稱全國六大高等師範學校。
  • 成都,竟然有三代「成都大學」?
    後來,「公立四川優級選科師範學堂」和成都第一師範學校合併為成都師範學校,而成都師範學校現在併入了成都大學,這也是成都大學「百年辦學歷史」的起源。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1916年改名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又接收了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即原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高等學堂)的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
  • 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在渝舉行
    5月17日上午,「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在重慶大學「中大遷渝紀念亭」舉行。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相關領導、東南大學「重走西遷路」團隊成員、校友代表,重慶大學師生代表等參加了儀式。1937年,東南大學前身——國立中央大學在戰火中被迫轉移至重慶、成都兩地辦學,今與重慶大學和西遷來渝的數十所兄弟高校共同開啟了抗戰興學之路。
  • 國立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在四川美術學院落成
    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的重慶校友會在交大辦學舊址上建立的「飲水思源」碑人民網重慶12月9日電(胡虹)8日,國立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落成儀式在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舉行,述說了抗戰期間,國立交通大學曾在重慶辦學,在重慶度過6年烽火歲月。
  • 成都,竟然有三所「成都大學」?
    1925-1931第一代成都大學說起最早的「國立成都大學」,可以去四川大學的校史中去了解,因為它已經成為了川大的一部分。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1916年改名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又接收了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即原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高等學堂)的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當時的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與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今武漢大學)、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今中山大學)、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今東北大學)並稱全國六大高等師範學校。
  •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四川歷史上竟然有三個「成都大學」
    第一個成都大學(1925-1931) 說起最早的這個「國立成都大學」,可以去四川大學的校史中去了解,因為它已經成為了川大的一部分。 在清末新政中,四川開辦了一批現代學堂,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四川通省大學堂(1902年由四川中西學堂和尊經書院、錦江書院合併而成),是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
  • 成都大學:此成大,非彼成大
    我沒有找到以前的老成都大學的照片,用這張照片代替。我擺的成都大學是張瀾當校長的成都大學,我昨天就說了,張瀾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那個時候的成都大學在張瀾的領導下,充滿了自由的陽光。加上資金充足,聘請來了最好的老師,成大除羅致四川各方面有學識的專家到校任教外,每年還派專人到省外各地禮聘國內外有名的教師來校講學。
  • 1920年代燕京大學師生合影照,中外成員合影與植樹節師生合影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之一,創辦於1919年,創始人司徒雷登長期擔任燕大校長、校務長,他將燕大的校訓確定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圖為1920年師生合影。
  • 紀念江姐誕辰100周年 四川大學展出多份相關紅色文獻
    安源 攝中新網成都8月20日電 (記者 賀劭清)20日是四川大學校友、紅巖英烈江竹筠(江姐)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四川大學圖書館於當日開展了紀念校友江竹筠烈士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通過紀念江姐誕辰100周年主題文獻展覽和四川大學江姐專題文獻資料庫展出多份珍貴紅色文獻。
  • 老成都也不一定知道,在成都,竟然有三所「成都大學」!
    後來,「公立四川優級選科師範學堂」和成都第一師範學校合併為成都師範學校,而成都師範學校現在併入了成都大學,這也是成都大學「百年辦學歷史」的起源。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1916年改名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又接收了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即原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高等學堂)的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
  • 四院士同榜:1930年交通大學獲獎學生的傳奇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熊大惠(1909-1970),南昌縣岡上鄉人,1930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鐵道管理專業。運輸管理學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運輸管理碩士。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鐵道學院、北京外貿學院教授。他也是熊光楷上將的父親。
  • 那些被出身耽誤了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的拆分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以及江蘇境內四所公立專門學校的9所公學合併組成1928江蘇大學江蘇大學校名遭到師生反對;金陵大學向國民政府立案國立中央大學抗戰期間分為兩部分: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
  • 國立師範學院檔案
    本檔雖僅為兩個年級印製的紀念冊或同學錄,但從中可全面了解國立師範學院的校史,對研究抗日戰爭時期湖南高等師範教育史具有很高的價值。 國立師範學院為今湖南師範大學的前身,1938年創建於湖南省安化縣藍田鎮(今屬漣源市)。抗日戰爭時期,藍田是著名的教育重鎮。省會長沙大多數私立中學,如周南、明憲、長郡、大麓、兌澤、含光等,都遷至藍田繼續辦學。
  • 大學畢業了 你拿什麼當紀念?
    為了紀念四年大學生活,海南師範大學化學系的畢業生蔡同學正忙著製作網絡同學錄。他介紹說,之所以製作網絡同學錄是為將來畢業後,同學之間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交流平臺。有了同學錄,同學們畢業後如果遇到了人生大事,都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告知其他同學或者向他們諮詢。作為化學系的學生,實驗室是他和同學們最難割捨的地方,因此他特意到以前工作學習過的實驗室裡拍了許多照片,傳到同學錄上。
  • 國立政治大學的昨天和今天
    中央黨校校訓與1924年成立的黃埔軍校相同,並於1927年經首任校長蔣中正敲定。創校初期借用國立東南大學校舍,再遷江蘇省立法政大學校址。課程著重黨務及社會運動、政治宣傳,授課內容則分為理論、歷史、地理和組織。
  • 民國時期六大高等師範學校今何在,全都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 年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師範大學,1931 年和 1952 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先後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併。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定名國立東南大學,後經歷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院系調整前),校址位於今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為院系調整前的原南京大學文、理學院,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合併而成。
  • 中國一所大學的120年,看這150多張珍貴的歷史照片!
    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國立」兩字,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著名教育家蔣夢麟、邵裴子先後出任校長。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籤署第389號訓令,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28年5月25日)191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49年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教育部發文,任命竺可楨為國立浙江大學校長(1936年4月8日)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在中山先生逝世之後,為紀念中山先生為中國所做的貢獻,他所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是中國南方最富盛名的高校,在民國時期以其優秀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養位列全國高校第八,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許多院系被分離出去,後又經過多次重組才形成現在的中山大學。現在中山大學也是中國南部最出名的高校,時至今日,它的聲譽日隆,已經邁向世界名校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