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PET-CT室主任郭佑民認為,「整合影像學」是醫學影像學發展的必然趨勢,3D影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臨床學科對影像專業的需求,根據專業不同其需求有所不同。如在胸部外科專業,需要在3D條件下進一步了解可切除肺癌與周圍組織、淋巴結、血管之間的關係,明確肺癌的分期,以便於實施精準手術。而在神經內科專業的急性腦缺血診療中,除了需要了解顱內的解剖結構之外,還需要了解其病變區的功能狀態,而MRI的腦灌注技術則提供了很好的手段。PET-CT、PET-MRI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將為臨床學科提供更好的支撐,使疾病顯示更為精準、臟器結構和功能顯示更加全面、預後判斷更為客觀。而3D影像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對於放射科醫師而言,除了觀察斷面圖像之外,結合3D技術可以為臨床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診斷依據,因此,3D在放射科的應用勢必會越來越多。隨著64、128、256、320、640層CT和高場MRI 3D技術的出現和逐步完善,放射科做3D影像後處理的工作越來越多,目前在大多數醫院3D影像已是一項常規的工作。
在教學方面,3D圖像與2D圖像結合,將有利於學生對影像學結構圖像的理解和應用。因為醫學生從學習人體解剖課程開始,就逐步地建立了人體組織和結構的空間概念,而對橫切面的2D圖像理解不夠透徹。藉助3D圖像可以更好地對照和理解每一幅2D圖像與3D圖像之間的關係,為後續的學習奠定基礎。目前有很多院校在教授人體解剖學的同時,也開展了人體結構的橫斷面教學。
在科研方面,我覺得一個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是,現在各個單位,不管是CT、MRI和PET-CT等設備,每天都產生大量的數據,而這些數據並沒有得到深入的挖掘、開發和再利用,大量的數據被「浪費」了。如果與計算機工程學緊密結合,基於臨床問題,研究開發適用於不同專業的應用性軟體,將會使影像學科由目前對疾病的定性診斷逐步邁向對疾病的定量診斷、預測診斷、評估診斷等。這無疑將擴大影像學專業的內涵,使之更為貼近臨床的整個診療過程。
(摘自《中國信息界e醫療》2013年09月刊。)
e醫療
醫療衛生信息化資訊平臺
分享給朋友
點擊右側頂部菜單
選擇「發送給朋友」
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關注 e醫療
微信:
微信公眾號 e醫療
微信搜索 e-healthcare
微博:
微博ID e醫療
http://weibo.com/chinae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