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美聯儲在2020年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會議上表示,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並將繼續購買債券,在通脹超過2%前不會考慮加息。受疫情影響,今年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多家央行採取降息行動,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為經濟減壓。
量化寬鬆大潮為全球經濟流動性及資產價格帶來怎樣的影響?展望2021年,存在哪些風險和機遇?對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廣州金羊金融研究院院長胡志浩,他表示,明年全球經濟形勢有復甦態勢,廣東可從產業轉型和全球金融大循環中尋求更大的發展。
全球流動性處於「緊平衡」
南方日報:今年以來,全球多家央行加碼量化寬鬆,您如何看待當下的全球流動性變化?
胡志浩:市場關注到各家央行都在「放水」,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全球流動性是不是泛濫了?但我認為,流動性的寬鬆與否,實際上取決於供給和需求是否平衡。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全球流動性發生了幾輪顯著的變化。從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中可以看到,貨幣政策稍有回歸常態的跡象,流動性就會發生緊張,儘管當時的利率水平很低,還有大量的貨幣和資產存量。
究其原因,在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影子銀行成為金融循環中更為關鍵的節點,導致金融體系對流動性的需求非常大。這就使得預期稍微變化,機構對流動性的需求會增加得更快,而即使有流動性注入仍然滿足不了快速擴張的流動性需求。因此,市場流動性始終處於一種「緊平衡」的狀態。
南方日報:這對資產價格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胡志浩:今年疫情發生以來,當金融市場意識到疫情可能對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時,市場的反應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開始追求流動性,一時間,連避險資產也遭到拋售、變現,當時美國國債被拋售就是一個實例。
黃金的價格也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年3月黃金價格下跌,就反映出了市場的預期變化——當時全球通貨膨脹率預期大幅下降,市場認為全球甚至可能進入通貨緊縮狀態。在此預期下,預期實際收益率上升,黃金價格大幅下跌。
長期的低利率,實際上是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調整的現實的結果,某種意義上具有必然性。
中國產業優勢不可替代
南方日報:在新形勢下,如何理解中國提出推動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胡志浩:中央強調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並不是去被動應對形勢的變化,而是主動作為。目前,全球經濟正處於長周期的下行區間,下行周期的末端往往也意味著下一個長周期的開端,全球經濟結構要面臨劇烈調整,資本邊際收益率承壓。「雙循環」的過程就是調動一切市場中可以調動的力量,提高資產的邊際收益率的過程。因此,「十四五」期間,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個順應經濟周期邏輯的舉措。
南方日報:如何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胡志浩: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很清晰地給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可以用「三新」高度概括。
首先是新發展格局。當前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有來自政治和社會,以及整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調整的大問題。這時中國需要形成自己的新發展格局。
其次是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發展階段有新困難和挑戰,也有很多新機遇。例如,中國在產業方面取得優勢,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重要的樞紐地位。逆全球化動向並沒有改變這種地位,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讓人更意識到中國產業鏈優勢的不可替代性。未來,隨著產業鏈優勢不斷鞏固,人民幣也會更多地參與到全球金融大循環中。這個過程不是要擺脫現有的國際金融循環體系,而是要利用它為產業鏈提升創造新的機遇。
最後是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到新發展格局,中間還要秉承新發展理念。中央也反覆強調新發展理念。只有秉承新發展理念,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新格局。
廣東金融可再上新臺階
南方日報:廣東金融業應如何定位,以更好地支撐廣東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
胡志浩:中國要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新發展格局,一定要有突出的亮點和拳頭產品。從地域上講,率先發展的地區應該成為破局的關鍵,粵港澳大灣區責無旁貸。
廣東省是經濟強省,因為經濟運轉需要「金融血液」,沒有金融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廣東經濟發展的成績。廣東未來金融的發展有兩個關鍵:第一是服務好產業轉型。廣東正好處在內外雙循環的結合點,市場條件和基礎都很好,市場主體意識也很強。秉承好新發展理念,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第二是做強做精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廣東的金融發展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培育出一批領頭機構,把握好數位化轉型和綠色轉型的歷史機遇。
南方日報:廣東金融可從哪些領域突破,尋找發展機遇?
胡志浩:首先是做好各類「金融+」的業態,如「金融+供應鏈」和「金融+貿易」。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隨著企業面向海外循環,金融自然也會走出去。
其次是金融與科技的融合。一方面,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廣州在智慧財產權融資方面有良好實踐,比如廣州開發區,這些經驗可在國內推廣。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本質是金融面臨數位化革命的主動作為,金融機構在這方面應該主動擁抱科技,加快實現數位化轉型。
最後是綠色金融。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綠色發展可能迎來一個風口,「綠色」絕不僅僅是一種限制或者負擔,而是更多地成為資產。廣州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擁有良好的土壤和環境,可通過積極開展綠色金融相關經濟活動,讓中國擁有更強的話語權。
南方日報記者 唐子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