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胡志浩:廣東金融可從三大領域突破

2020-12-27 南方網

12月17日,美聯儲在2020年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會議上表示,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並將繼續購買債券,在通脹超過2%前不會考慮加息。受疫情影響,今年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多家央行採取降息行動,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為經濟減壓。

  12月17日,美聯儲在2020年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會議上表示,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並將繼續購買債券,在通脹超過2%前不會考慮加息。受疫情影響,今年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多家央行採取降息行動,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為經濟減壓。

  量化寬鬆大潮為全球經濟流動性及資產價格帶來怎樣的影響?展望2021年,存在哪些風險和機遇?對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廣州金羊金融研究院院長胡志浩,他表示,明年全球經濟形勢有復甦態勢,廣東可從產業轉型和全球金融大循環中尋求更大的發展。

  全球流動性處於「緊平衡」

  南方日報:今年以來,全球多家央行加碼量化寬鬆,您如何看待當下的全球流動性變化?

  胡志浩:市場關注到各家央行都在「放水」,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全球流動性是不是泛濫了?但我認為,流動性的寬鬆與否,實際上取決於供給和需求是否平衡。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全球流動性發生了幾輪顯著的變化。從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中可以看到,貨幣政策稍有回歸常態的跡象,流動性就會發生緊張,儘管當時的利率水平很低,還有大量的貨幣和資產存量。

  究其原因,在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影子銀行成為金融循環中更為關鍵的節點,導致金融體系對流動性的需求非常大。這就使得預期稍微變化,機構對流動性的需求會增加得更快,而即使有流動性注入仍然滿足不了快速擴張的流動性需求。因此,市場流動性始終處於一種「緊平衡」的狀態。

  南方日報:這對資產價格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胡志浩:今年疫情發生以來,當金融市場意識到疫情可能對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時,市場的反應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開始追求流動性,一時間,連避險資產也遭到拋售、變現,當時美國國債被拋售就是一個實例。

  黃金的價格也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年3月黃金價格下跌,就反映出了市場的預期變化——當時全球通貨膨脹率預期大幅下降,市場認為全球甚至可能進入通貨緊縮狀態。在此預期下,預期實際收益率上升,黃金價格大幅下跌。

  長期的低利率,實際上是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調整的現實的結果,某種意義上具有必然性。

  中國產業優勢不可替代

  南方日報:在新形勢下,如何理解中國提出推動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胡志浩:中央強調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並不是去被動應對形勢的變化,而是主動作為。目前,全球經濟正處於長周期的下行區間,下行周期的末端往往也意味著下一個長周期的開端,全球經濟結構要面臨劇烈調整,資本邊際收益率承壓。「雙循環」的過程就是調動一切市場中可以調動的力量,提高資產的邊際收益率的過程。因此,「十四五」期間,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個順應經濟周期邏輯的舉措。

  南方日報:如何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胡志浩: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很清晰地給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可以用「三新」高度概括。

  首先是新發展格局。當前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有來自政治和社會,以及整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調整的大問題。這時中國需要形成自己的新發展格局。

  其次是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發展階段有新困難和挑戰,也有很多新機遇。例如,中國在產業方面取得優勢,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重要的樞紐地位。逆全球化動向並沒有改變這種地位,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讓人更意識到中國產業鏈優勢的不可替代性。未來,隨著產業鏈優勢不斷鞏固,人民幣也會更多地參與到全球金融大循環中。這個過程不是要擺脫現有的國際金融循環體系,而是要利用它為產業鏈提升創造新的機遇。

  最後是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到新發展格局,中間還要秉承新發展理念。中央也反覆強調新發展理念。只有秉承新發展理念,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新格局。

  廣東金融可再上新臺階

  南方日報:廣東金融業應如何定位,以更好地支撐廣東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

  胡志浩:中國要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新發展格局,一定要有突出的亮點和拳頭產品。從地域上講,率先發展的地區應該成為破局的關鍵,粵港澳大灣區責無旁貸。

  廣東省是經濟強省,因為經濟運轉需要「金融血液」,沒有金融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廣東經濟發展的成績。廣東未來金融的發展有兩個關鍵:第一是服務好產業轉型。廣東正好處在內外雙循環的結合點,市場條件和基礎都很好,市場主體意識也很強。秉承好新發展理念,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第二是做強做精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廣東的金融發展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培育出一批領頭機構,把握好數位化轉型和綠色轉型的歷史機遇。

  南方日報:廣東金融可從哪些領域突破,尋找發展機遇?

  胡志浩:首先是做好各類「金融+」的業態,如「金融+供應鏈」和「金融+貿易」。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隨著企業面向海外循環,金融自然也會走出去。

  其次是金融與科技的融合。一方面,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廣州在智慧財產權融資方面有良好實踐,比如廣州開發區,這些經驗可在國內推廣。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本質是金融面臨數位化革命的主動作為,金融機構在這方面應該主動擁抱科技,加快實現數位化轉型。

  最後是綠色金融。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綠色發展可能迎來一個風口,「綠色」絕不僅僅是一種限制或者負擔,而是更多地成為資產。廣州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擁有良好的土壤和環境,可通過積極開展綠色金融相關經濟活動,讓中國擁有更強的話語權。

  南方日報記者 唐子湉

相關焦點

  • 保持定力把握節奏 打好防風險攻堅戰——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保持定力把握節奏 打好防風險攻堅戰——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工作重點,為明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記者29日就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相關問題採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
  •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廣東農信改制為可持續發展奠定製度基礎
    本周,南方日報「廣東農信化險改制攻堅戰」甫一推出,便獲得業界高度關注。其中,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農信改制將風險化解與全面的體制改革相結合,為農信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國內金融科技靠需求興起,未來要...
    作為2020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首屆國際區塊鏈產業博覽會重要活動之一,10月30日,2020金融科技創新成都峰會在成都舉辦。峰會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以《金融科技:補短板與鍛長板》為題,講了兩個故事。與其說是「故事」,不如說是兩把看懂當下形勢與把脈未來趨勢的鑰匙。
  •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進一步提升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性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進一步提升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性本報記者 焦源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預計,短期的物價變化不會對貨幣政策調控正常化節奏形成明顯幹擾。
  •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行業首部《國民財商教育...
    據悉,備受財商教育業內人士關注的《國民財商教育白皮書》編著工作已接近尾聲,1月2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爾灣科技協辦的「新起點 開啟『牛』時代」《國民財商教育白皮書》發布會將在京舉辦,會上
  • 每經專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成立理財子公司說明銀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在2019國際貨幣論壇上採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他為我們詳細剖析了這些行業所關注的焦點。理財子公司助力銀行轉型理財子公司崛起對於資管市場領域將會產生怎樣的變局?
  • 發力金融科技 助推戰略轉型 銀科控股金融創新實驗室在美正式揭牌
    實驗室負責人和與會嘉賓共同為金融創新實驗室剪彩當前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科技為核心的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深刻影響並改變著全球傳統金融業的格局及形態。2016年8月8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金融科技的發展創新正式被提升至國家意志層面。
  • 深圳模式:文化金融發展的新態勢
    與會專家、金融機構和文化企業代表共商文化金融的「深圳模式」,探討獨具深圳特色的文化金融發展新態勢、新視角、新思路。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副總編輯、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於德江講述了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和深圳文化金融業界在圍繞「雙區建設」推動文化金融發展上取得的成績,介紹了2021年深圳文交所文化金融工作方向和重點。
  • 錢塘江金融港灣金融科技實驗室正式成立!
    實驗室特聘專家、國家「千人計劃」成員 吳拓華恒生電子執行總裁 範徑武 實驗室將提供包含錢塘江金融港灣金融教育平臺,錢塘江金融港灣資產配置平臺和錢塘江金融港灣金融科技園區等三大領域的服務,為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貢獻力量。
  • 謀自貿試驗區擴區新發展 浙江:做好金融賦能三大文章
    浙江省商務廳副廳長、浙江省自貿辦副主任張錢江介紹,浙江自貿試驗區特色發展之路的「特色」二字在於聚焦油氣全產業鏈,全力打造「一中心三基地一示範區」。具體而言,國際油氣交易中心方面,浙江自貿試驗區組建全國首家原油非國營進口貿易企業,推動浙江國際油氣交易中心做大做強,油氣等大宗商品貿易交易額累計突破10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國家海事服務基地方面,浙江自貿試驗區以保稅船用燃料油為突破口,帶動海事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保稅油年供應量突破400萬噸,年均增長61%,躍升為全國第一、全球第八大加油港;國際油氣儲運基地方面
  • 金融自主創新、金融超腦、場景金融?2020神州信息將三箭齊發
    信中肯定了公司在2019年戰略聚焦下所取得的成果,並指出:「2020年,仍是需要我們以極大勇氣迎接挑戰的一年,因為國家的數位化戰略,為我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那麼神州信息在2019年取得了怎樣的突破?又將如何面對2020年的機遇和挑戰?「聚焦金融科技」是神州信息2018年提出的戰略發展方向,於2019年全面落地執行。
  • 金融科技未來如何發展?之江實驗室舉行「金融安全與區塊鏈論壇」
    之江實驗室人工智慧領域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帶來演講(之江實驗室/供圖)  浙江在線6月1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楊希 張吉 通訊員 陳航 徐畫)6月16日下午,由之江實驗室主辦的  之江實驗室人工智慧領域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以及來自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華為等學界、監管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和行業大咖齊聚中國(杭州)人工智慧小鎮,共話金融科技前沿熱點。
  • 現金白卡:合規利用金融科技 助力汽車金融發展
    近年來,網際網路汽車金融平臺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金融科技。「現金白卡」表示,從業務模式、獲客方式、風控環節,金融科技可以簡化信貸業務流程,通過大數據識別潛在優質客戶,加強風險控制,進一步增強用戶服務體驗。
  • 「第五屆京津冀金融協同發展論壇」在河北金融學院成功舉辦
    此次論壇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河北金融學院黨委書記楊兆廷、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彭建強出席論壇現場。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等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相關單位的100餘名專家學者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平臺參加論壇。論壇開幕式由河北金融學院副校長、德融研究院院長韓景旺主持。
  • 金融科技國際聯合實驗室入駐團隊招募通知
    實驗室秉承「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實驗室建設理念,以赤誠之心鑽研技術難題,以報國之行提供社會服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為金融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 工行廣東分行以綠色金融助推灣區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中央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並對綠色發展理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方向。粵港澳大灣區是作為我國的改革前沿陣地,也是綠色金融的重要實踐地。201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聯合相關部委發布《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廣州成為首批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地區。
  • 築牢國家金融安全 中國電子發布「PKS+金融」全棧解決方案
    PKS+金融:築牢國家金融安全雲時代,科技使金融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金融科技迎來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也面臨著風險和挑戰。金融安全是國家網絡安全的重要一環,作為網信產業國家隊,中國電子始終全力突破網絡安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構建了技術先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計算機軟硬體「PK」體系。
  • 《中國金融》|歐陽衛民:發展與金融——國家開發銀行26年的實踐探索
    金融報國、為國分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彰顯擔當 26年來,開行認真履行「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的崇高使命,主動發揮中長期投融資優勢,積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傾力支持國家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支持國家戰略性重大項目建設,築牢經濟發展基礎。國之所需,業之所向。
  • 招聯金融與同盾科技共建聯合創新實驗室
    該實驗室是國內首家消費金融機構牽頭髮起成立的智慧實驗室,旨在圍繞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反欺詐機器學習等領域進行深入挖掘,融合招聯金融實際案例,探索利用先進技術制定反欺詐策略,實現對欺詐行為的精準防控和智能攔截,轉化應用消費金融創新技術成果。目前,該項目已發表多篇專業論文和申請多項專利。  在風險管理創新上,招聯金融在業內一直走在前列。
  • 騰訊雲聯合招聯金融共建實驗室,攜手推動金融安全與服務智能化升級
    騰訊雲在金融領域擁有覆蓋從基礎架構到業務場景的新基建和新連接能力,在服務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方面經驗豐富。此次雙方成立聯合實驗室,將以消費金融真實業務場景為依託,開展全場景的風控能力研究與攻關,為招聯金融以及消費金融行業提供可複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