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我國科學家銀屑病易感...

2020-12-11 生物谷

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皮膚遺傳學研究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國際合作項目、教育部皮膚病遺傳學創新團隊項目、疑難重症皮膚病協同創新中心等項目的資助下,最新研究成果"全外顯子組研究鑑定出15個新的銀屑病易感位點"(Whole exome analysis SNP array identifies 15 new psoriasis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psoriasis)和全基因組meta分析發現多個新的銀屑病易感基因及揭示種族異質性(Genome-wide meta-analysis identifies multiple novel associations and ethnic heterogeneity of psoriasis susceptibility)分別於4月9日和23日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以表皮增殖和炎症為特徵的免疫相關性皮膚病,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遺傳因素在銀屑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已發現銀屑病40多個易感基因,極大推進了銀屑病遺傳學研究進程。不同人群銀屑病GWAS的meta分析進一步驗證了之前研究結果的真實性,並且能夠探明銀屑病的易感性在不同人群中存在遺傳異質性。外顯子晶片(Exome BeadChip)技術覆蓋了推定的功能性外顯子變異,這些變異精選自12,000多個個體的外顯子組和全基因組序列,代表了不同群體多種常見病,成功彌補了GWAS的在發現與疾病直接相關的外顯子區編碼遺傳變異即直接改變蛋白結構和功能的致病變異上的不足。

近年來,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再次聯合中國、美國、新加坡、瑞典、加拿大、德國、西班牙等多種族人群共計15369病例和19517對照開展銀屑病GWAS的Meta分析,發現4個銀屑病相關聯的易感基因LOC144817、COG6、RUNX1和TP63,以及位於IFIH1 和IL12B基因上的3個提示易感位點。MHC區域精確定位分析發現HLA-I區域3個基因均與銀屑病相關聯,並且在加拿大人群和中國人群中存在異質性。種族遷移比較分析表明11個位點存在人群特殊效應和等位基因異質性。研究成果發表在Natrue Communications上,該文第一作者尹先勇博士說道:本研究不僅為銀屑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生物學角度,而且通過人群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銀屑病遺傳異質性,對研發藥物及個體化醫療具有指導意義。

為探索基因功能性編碼變異在銀屑病遺傳學發病機制上的作用,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遺傳學研究團隊,通過對3個獨立漢族人群(包括42,760例樣本)進行外顯子晶片研究,發現23個遺傳變異(16個編碼變異和7個非編碼變異)與銀屑病顯著相關,這些易感變異分別位於15個新的銀屑病易感基因(C1orf141、ZNF683、TMC6、AIM2、IL1RL1、CASR、SON、ZFYVE16、MTHFR、CCDC129、ZNF143、AP5B1、SYNE2和 IFNGR2)和4個既往GWAS研究已報導易感基因(TNIP1、NFKBIA、IL12B和LCE3D-LCE3E基因)。此外,通過蛋白質功能預測發現位於AIM2基因上的編碼變異可能會影響該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的結構,從而引起生物學功能上的改變。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文第一作者左先波副教授提到:通過外顯子晶片技術,有望找到銀屑病發病直接相關的功能性變異,與傳統銀屑病GWAS研究形成優勢互補,從而全面揭示銀屑病的遺傳學發病機制,為銀屑病藥物靶點研發、疾病預防與診療提供新的契機,為實現銀屑病的精準醫學奠定堅實基礎。

據悉,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在銀屑病遺傳學研究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原創性科研成果。該團隊於2008年利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我國首個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成功發現控制銀屑病表皮角質形成細胞角化過程的易感基因LCE,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Nature Genetics, 2009)。2010年作為牽頭單位領銜中國、德國和美國多家單位開展銀屑病GWAS聯合分析,發現6個新的銀屑病易感基因和遺傳異質性(Nature Genetics, 2010)。2013年採用二代測序技術發現銀屑病3個新的易感基因(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2014年利用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和靶向基因測序,發現GWAS鑑定的銀屑病易感基因中7個基因存在編碼變異。(Nature Genetics, 2014)。這些研究極大的推動了銀屑病病因學研究進程,闡釋了銀屑病發病的遺傳機制,為銀屑病的預防提供了依據,風險預測提供了生物學標記,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具有明顯應用前景,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生物谷Bioon.com)

參考文獻:

Whole-exome SNP array identifies 15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psoriasis

Genome-wide meta-analysis identifies multiple novel associations and ethnic heterogeneity of psoriasis susceptibility

相關焦點

  • 勵志發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作者孫博士總結四大關鍵點
    前兩個特點,使之被有些學者指為「高級水刊」,但第三個特點卻又使科學家們趨之若鶩。實際上,NC並不容易發表,早期接受率是7.7%;而長期維持在10分以上的影響因子,也意味著其論文質量很高,被廣泛引用。我們的臨床科研群主,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孫博士,在讀博士期間發表了一篇NC,在祝賀之餘,也請孫博士給我們介紹該期刊的特點。
  • 電子科技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封面論文!
    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標誌著我校在材料表面科學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作者還有我校物理學院陳龍泉教授和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朱順鵬教授。但由於接觸面積的降低,必然導致微/納結構承受更高的局部壓強,從而更易磨損,這就意味著超疏水性和機械穩定性在提高一種性能時必然導致另一種性能下降。該論文基於全新思路,首次通過去耦合機制將超疏水性和機械穩定性拆分至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並提出微結構「鎧甲」保護超疏水納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損的概念。
  • 溫州醫科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klotho-FGFR-FGF23-HS對稱的四元複合物模型(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5451)  溫州網1月1月17日,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0)。陳高幟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生付麗麗和梁廣教授為署名作者,李校堃教授和紐約大學MoosaMohammad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這是溫州高校首次在《Nature》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 Nature Communications投稿科普
    對發表在NC上的原創性研究的特別感興趣和及時的科學評論和澄清可作為Matters Arising發表。由於本身第一輪編輯部決定周期很快,所以期刊不接受投稿前諮詢(pre-submission enquiries)。NC把透明同行評議作為長期制度採用。透明同行評議的目標是通過提供讓編輯作出決定發布論文的相關信息,將同行評議過程開放化。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的潛在驅動機制10月27日,環境與規劃學院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題為「Local community assemblymechanisms shape soil bacterial β diversity patterns along a latitudinal gradient」的研究論文,從大尺度調查研究了我國東部南北森林樣帶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局域群落構建機制,在中國東部緯度梯度上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形成中起主導作用。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這裡多說一下,一般論文很難登上《nature》,有些科學家一輩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兩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論有多麼重要。 論文的發表 其實科學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樣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過明星面對的是普通觀眾,而科學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學家。 科學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創新性工作,然而他們研究的成果究竟對不對呢?
  • 長春光機所與Nature合作 著力打造光學期刊國際知名品牌
    為開拓國際學術市場,提升中國出版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爭創國際一流刊物,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與英國麥克米倫出版有限公司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以下簡稱NPG)就英文國際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下簡稱LSA)達成合作,並於3月29日在網上正式發行
  • 四川大學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近日,四川大學化學學院的李峰教授團隊在國際前沿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Expanding detection windows for discriminating 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 using rationally
  • 我國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情況
    易智編譯EaseEdting統計了今年我國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這些頂尖期刊上發表的情況。易智編譯隸屬於北京易智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科研論文一站式服務,專業、高效、安全,期待為您服務!
  • 多學科類科學期刊影響因子:Scientific Reports與Natur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位列前五
    在這份本周發布的報告中,開放獲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多學科類期刊中的排名前進到第五位,超過了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依然是自然出版集團(NPG)發展最為快速的期刊。期刊影響因子是衡量期刊引用影響力的一個指標。
  • 我院李強、李洪森團隊和孫彬教授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李強、李洪森研究團隊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
  • 頂級期刊,為什麼你只認識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會
    這兩本經典期刊在中國普羅大眾心中的地位是如此高舉,以至於產生了很多都市傳說,比如在珠海市某區,發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論文獎勵一百萬人民幣。甚至有一本非著名期刊,給自己起名叫Nature and Science,由旅美華人馬宏寶主編,發表的論文以中國人的文章居多。
  • 西安交大理學院本科生在國際著名光學期刊發表文章
    在李福利、高宏等教授指導下,理學院物理學本科生呂陽和金宇同學在光的自旋Hall效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以他們為第一作者的論文近期分別發表在國際著名光學期刊Opt.Lett.( 「Spin polarization separation of light reflected at Brewster angle」, Opt.
  • 從國際著名科學期刊應對策略看開放存取運動的本質
    這個故事迎合了人們對交流科研成果的樸素願望,也迎合了科學家對科學期刊訂閱價格越來越高的抱怨,號稱要讓讀者不受限制地在網際網路上獲取文獻:科研成果允許公眾免費從網際網路上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嵌入軟體作為資料,除了保證內容完整性及作者署名權,其他方面不受任何約束。從已發表的文獻看,國內不少專業人士當真相信了這個烏託邦故事。
  •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 著名期刊《Nature》宣布開放獲取(OA),版面費7萬多!值不值?
    Nature出版集團近期宣布:從明年開始,研究者可以付費在Nature及其幾十種子刊上發表論文(圖1)。首批試點僅向德國境內研究機構開放,中國對此計劃很感興趣。按照Nature的定價,一篇文章收費折合人民幣7萬多,是其它刊物費用的2~4倍。
  • 張忠華教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連續發表論文兩篇
    張忠華教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連續發表論文兩篇 編者按: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日前,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尹金龍教授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 「ARS2/MAGL signaling in glioblastoma stem cells
  • 我國儀器和微納科技領域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胡小唐逝世
    我國儀器和微納科技領域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胡小唐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23 19:10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