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著名科學期刊應對策略看開放存取運動的本質

2021-02-25 出版發行研究

本文刊發於《出版發行研究》2019年1期

摘要:本文考察了若干國際著名科學期刊應對開放存取運動的策略。指出國際科學出版巨頭對開放存取運動態度的快速轉變,一些著名科學期刊採取創辦開放存取子刊的方式,既保持了原有品牌,也不錯過商業利潤;另一些科學期刊自身向開放存取轉型;而某些新創辦的開放存取期刊則採取極度商業化的手法和富有欺騙性的策略。這些考察有助於我們加深對開放存取期刊商業性質的認識,從而進一步理解開放存取運動的本質。

關鍵詞:開放存取 子刊 混合期刊 作者付費

中圖分類號:G231

所謂「開放存取運動」,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在2002年發表的《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宣言》(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及次年的《貝塞斯達開放存取發表宣言》和《柏林科學人文知識開放存取宣言》中,[1]描述了一個科學出版的烏託邦故事。這個故事迎合了人們對交流科研成果的樸素願望,也迎合了科學家對科學期刊訂閱價格越來越高的抱怨,號稱要讓讀者不受限制地在網際網路上獲取文獻:科研成果允許公眾免費從網際網路上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嵌入軟體作為資料,除了保證內容完整性及作者署名權,其他方面不受任何約束。

從已發表的文獻看,國內不少專業人士當真相信了這個烏託邦故事。但是烏託邦故事只是宣傳策略,這個故事背後掩藏著精明的商業算計。

本文分析若干國際著名科學期刊應對開放存取運動的策略,這種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開放存取期刊的商業性質及其對學術生態的影響,避免盲目輕信,人云亦云,從而進一步理解開放存取運動的本質。

科學出版巨頭的態度轉變

當開放存取運動開始風起雲湧之初,國際上某些科學出版巨頭一度視之為洪水猛獸,他們認為,開放存取運動會傷害自己的商業利益。愛思唯爾(Elsevier)、威利(Wiley)和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曾高薪聘請危機公關專家Eric Dezenhall,策劃抵制開放存取的對策。此人以公關手段大膽著稱,他收了近50萬美元諮詢費,給出的幾條對策還未及實施,[2]風向卻迅速改變了。

開放存取期刊雖然讓讀者免費閱讀,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社會不再為此支付成本了。事實上,在大約一半開放存取期刊的運營中,仍然需要付費,只不過從傳統訂閱期刊的「讀者付費」變成了開放存取期刊的「作者付費」——發表論文要先向期刊支付一筆「論文處理費用」。幾大出版巨頭顯然很快意識到「作者付費」其實是盈利之門,對開放存取馬上從最初的敵視轉為擁抱。如愛思唯爾就是典型,2007年起其旗下刊物即大舉發表開放存取論文,施普林格(Springer)則早在2005年就聘請Jan Velterop擔任「開放存取營運長」,成為最先為開放存取業務設置專營部門的商業出版公司。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如今西方知名出版機構幾乎無一例外都已將開放存取列為重要業務,據較新的數據,愛思唯爾、施普林格和Wiley集團旗下的開放存取期刊,已分別達到500家、530家、87家。[3]而一些新興出版機構和期刊,則以創辦開放存取期刊作為強行擠進出版市場的重要手段。這些期刊採用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種:

1. 主刊拒絕開放存取,但創辦開放存取子刊牟取利潤

自2010年起,科學界著名的四大期刊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陸續創辦了開放存取子刊,每篇文章的發表收費從1200美元至5200美元不等。[4]不過,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著名期刊的主刊,都盡力保持紙刊的「高貴血統」,儘量不染指開放存取。

這首先是因為,這四大期刊今天的聲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們超高的影響因子,筆者在先前的論文中已經指出,這些期刊的「可引用項數」(影響因子公式中的分母)多年來普遍呈減少趨勢,因為這是提升影響因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而開放存取期刊恰恰需要以大量發文來追求利潤,這與追求高影響因子的目標背道而馳。

更重要的是,這些著名期刊的主刊和它們的開放存取子刊之間有非常明確的分工。2014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發行開放存取期刊Science Advances,自述規則竟是:此後「投給Science及其姊妹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Science Signaling的稿件,被拒後自動轉投Science Advances,不再進行同行評議,期刊同時也接受別的新稿件」[6]。這等於承認辦開放存取子刊Science Advances就是為了讓它發表被旗下訂閱期刊拒絕的稿件,充分暴露出他們將開放存取期刊視為劣等刊物,其功能就是在保持主刊「純正血統」不受汙染的前提下掙開放存取的錢。

在2017年之前,四大期刊的主刊都沒有發表過開放存取論文。不過2017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和蓋茨基金會曾達成協議,由基金會每年支付10萬美元,Science及其訂閱子刊提供10~15篇文章的版面發表該基金支持的開放存取論文,[7]這意味著Science在開放存取問題上也開始妥協了,但是2018年這項合作已經宣告結束。[8]

除了創辦開放存取子刊,頂級期刊還利用主刊的光環效應,幫助自己的開放存取子刊吸引稿件。它們迎合那些無法將論文發表在著名期刊上的研究者,退而求其次,將論文發表在與著名期刊合作的開放存取期刊上,至少也能獲得一點攀龍附鳳的效果。目前Nature雜誌這一業務開發得最為充分,其官網上開列的相關開放存取期刊分為五類,計有90種,約有半數為SCI期刊,每篇文章的發表費用為2570~5200美元不等。[9]

2. 傳統訂閱期刊的轉型

上述四大期刊已在影響因子排名遊戲中高踞神壇多年,所以,採用辦開放存取子刊的方法,既力保主刊的「高貴血統」不受汙染,同時又不錯過開放存取運動這趟掙快錢的車。而對於某些在業內名聲尚可,但還遠未登上神壇的傳統期刊來說,就沒有那麼多顧慮了,可以選擇更直接的方案。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是著名綜合類科學期刊,創刊於1915年。2004年6月,PNAS宣布轉型為「混合期刊(hybrid journal)」——保持傳統投稿方式的同時,提供發表開放存取論文的選擇,論文處理費每篇1000美元(現為1450美元)。混合模式使得期刊可以緊跟出版潮流,佔據開放存取發表的市場份額,這也留下了足夠的迴轉餘地:如果大多數作者選擇開放存取,期刊可以轉型為完全開放存取期刊;如果多數作者無意於開放存取模式,則期刊仍可保持傳統投稿方式。[10]據Bj?觟rk整理的2009年—2012年相關數據,各大出版商大量啟動混合期刊,愛思唯爾尤為突出,2009年旗下混合期刊僅68份,至2012年已暴增至1160份。[11]

另一些訂閱期刊採取了更激進的做法,不再接受傳統投稿,轉型為完全開放存取期刊。最具代表性者當屬醫學雜誌Medicine,其創刊於1922年,2014年轉型為完全開放存取期刊。Medicine的改革大刀闊斧,一上來就仿照開放存取期刊中的PLOS ONE,直接開啟大量發文的模式:發文數量由原先每年30篇左右劇增至1500篇以上。發文標準不再強調研究的創新性,甚至可以發表結果為陰性的醫學研究及案例報告。Medicine的激進策略,目前還不能明確判斷效果如何,但它的影響因子已從2014年的5.7下降到了2016年的1.8。

3. PeerJ和eLife:商業促銷和宣傳手法

另一些新創辦的開放存取期刊採用極為大膽的經營手法,其中尤以PeerJ和eLife兩種期刊堪稱典型。

PeerJ雜誌2012年啟動之初即赤裸裸搬用固定收費打折促銷的手段,搞「會員制」,其中「研究會員」年收費259美元,即可以無限發文。Science雜誌用譏諷的標題報導此事:「259美元讓科學家發文發到死!」[12]

eLife雜誌創刊之初即得到雄厚的資金支持,頭十年共計投資4300萬歐元。[13]一開始的做法是發表論文一律免費,但是它隨後的手法讓人印象深刻。

eLife首任主編由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Randy Schekman擔任。Schekman上任不久,即在英國《衛報》上高調宣稱他的研究團隊從此以後將不再向Nature、Science和Cell投稿。[14]他指責這三份著名期刊「就類似高端品牌設計師使用飢餓營銷手法通過生產限量產品來維護自身品牌形象一樣」,因為三刊為維護自身高影響因子而將稿件刊用率壓得很低,同時還牽扯到太多科學以外的東西,諸如出版商的利益、研究者的榮譽以及基金申請等等,而這些缺陷能夠在eLife這樣的開放存取期刊裡得到彌補。Schekman的這些言論聽起來情操高尚,一時頗受媒體和科學界關注。當時中國國內對此事的報導也都是正面的。但是緊接著,當eLife進入「SCI俱樂部」之後,馬上就宣布對作者收取論文處理費,每篇論文2500美元。[15]這種手法恰恰和一些商業雜誌慣用之法如出一轍,況且著名期刊對稿件甄選嚴格,本屬正道,所以Schekman對三刊的指責也站不住腳。

此外,PeerJ和eLife都在創刊後很快就進入SCI,這也未嘗沒有引人遐想之處——許多期刊奮鬥多年仍然進不了SCI。

必須認清開放存取運動的本質

所謂的「開放存取運動」,興起至今已有20多年,但它許諾的科學出版烏託邦降臨了嗎?在能夠收費的開放存取期刊那裡,只是從傳統期刊的「讀者付費」改成了「作者付費」,而作者付費使期刊得以規避幾乎全部的財務風險。所以這個運動的結果,只是越來越多的開放存取期刊給大出版集團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但是另一個問題更值得警惕。因為開放存取期刊帶來的利潤,絕大部分是靠發表低端論文甚至垃圾論文而獲得的,而急劇增長的開放存取論文,使得科學發表的學術標準大幅降低陷於混亂。至於那種「259美元發到死」的期刊,簡直就是在顛覆「發表」的基本意義。事實上,海量的開放存取低端論文惡化了學術生態,卻幾乎不會召來真正有意義的讀者(很難設想嚴肅的科學研究者會閱讀這些論文)。現實形成了對《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宣言》中烏託邦敘事的辛辣諷刺。

綜上,筆者認為:「開放存取運動」是一種極具欺騙性又極度商業化的亂流,如果「國際科學共同體」對此還有一點抵抗能力或某種自我修復能力的話,開放存取期刊終將盛極而衰,科學期刊應對此保持理性,沒必要盲目「與國際接軌」而去趟這灘渾水。

參考文獻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EB/OL].(2002-02-14). http://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read.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EB/OL].(2003-06-20). http://legacy.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Berlin Declaration」[EB/OL].(2003-10-22). https://openaccess.mpg.de/Berlin-Declaration.

[2]Jim Giles .「PR’s『pit bull’takes on open access」[J]. Nature,2007(1).

[3]Beata Socha.「How Much Do Top Publishers Charge for Open Access?」[EB/OL].(2017-04-26). http://openscience.com/how-much-do-top-publishers-charge-for-open-access/.

[4]江曉原,穆蘊秋.「開放存取運動」:科學出版烏託邦的背後——Nature實證研究之六[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6(3).

[5]穆蘊秋,江曉原:不公平遊戲:「兩棲」SCI刊物如何操弄影響因子——Nature實證研究之四[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4(2).

[6]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4/02/aaas-launches-open-access-journal.

[7]http://www.sciencemag.org/about/aaas-and-gates-foundation-partnership-announcement.

[8]Richard Van Noorden. Science journals end open-access trial with Gates Foundation[J]. Nature,2018(7).

[9]http://www.nature.com/openresearch/publishing-with-npg/nature-journals/.

[10]Bo-Christer Bj?觟rk. The Hybrid Model for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Articles–a Failed Experiment?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 63(8).

[11]DC Prosser. From here to there: a proposed mechanism for transforming journals from closed to open access[J]. Learned Publishing , 2003 , 16(3).

[12]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2/06/new-open-access-journal-lets-scientists-publish-til-they-perish.

[13]Ewen Callaway. Open-access journal eLife gets ?25-million boost[N]. Nature News,2016-06-01.

[14]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3/dec/09/nobel-winner-boycott-science-journals.

[15]Declan Butler. Open-access journal eLife to start charging fees[J]. Nature,2016(9).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歡迎訂閱2019年《出版發行研究》和《出版參考》雜誌

相關焦點

  • 《運動與健康科學(英文)》喜獲「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B類項目資助
    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以下簡稱「期刊影響力計劃」)始於2013年,由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六部委聯合組織,是國內迄今為止對英文科技期刊資助力度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專項支持項目,旨在引導一批重要學科領域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學術質量,進入學科國際排名前列,促進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與核心競爭能力
  • 「主編講堂」有底氣有行動,海外名校為「開放存取」而戰
    當國內學術圈還在為「開放存取(OA)」是否是圈錢行為爭論不已,相關部門、高校、期刊還對這種新的學術範式畏縮不前,持觀望和不信任態度的時候,由諸多著名學者組成的海外名校已經為開放存取革命與學術期刊出版集團展開了不屈不撓的博弈和戰鬥。
  • 「主編講堂」中國開放存取運動踐行者——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科技成果的認定以論文發布時間來判定,一直以來,傳統的做法是將所發現的科技成果刊登在學術期刊上。但傳統期刊由於編審過程、版面容量等限制,存在著較長的論文發表周期。在中國,核心期刊從投稿到出刊,短則半年,多則一兩年。中國人向國際期刊投稿,受語言和文化表達的影響,發表周期可能更長。
  • 學術期刊數位化發展趨勢及因應策略
    [7]數位化成為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期刊的數字傳播權、文獻的開放獲取等受到關注。[8]數字期刊已逐步成為學術期刊出版、傳播和利用的主流形態。  國外數字出版業發展已近成熟,其科學、技術、醫學類期刊的數位化比例達96.1%,藝術、人文、社科類期刊的數位化比例達86.5%。
  • 威科集團旗下Lippincott期刊和Medknow開放存取期刊影響因子增長
    最新的影響因子(IF)以及專業排名基於2016年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期刊印證報告(JCR)得出。 Medknow 開放存取期刊組合表現出色,在 JCR 列出的32本期刊中,與前一年相比,有78%的期刊影響因子上升。
  • 警惕國際期刊「開放獲取」變圈錢遊戲
    ● 開放獲取期刊商業模式帶來的利潤,是以嚴重傷害科學的學術生態為代價的。中國的絕大多數學術期刊是沒有商業屬性的,就該老老實實保證論文質量,維護好自己的學術聲譽。  近幾年,開放獲取期刊日漸盛行。就連傳統神刊Nature也在不久前宣布加入開放獲取S計劃。  放眼國內,期刊界也正在轟轟烈烈地擁抱這一運動。  開放獲取真的這麼香嗎?
  • 分支機構|《測繪學報(英文版)》被國際著名開放獲取期刊目錄資料庫...
    分支機構|《測繪學報(英文版)》被國際著名開放獲取期刊目錄資料庫「DOAJ」收錄 2020-06-17 0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建師範大學講師林賢祖:收費學術期刊已淪為「斂財機器」
    根據林賢祖介紹,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會對發表論文徵收幾千元到幾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版面費,這些費用名義上是用於維持學術期刊和學術出版社的運營,徵收作者的論文版面費已是中國學術界公開的潛規則。而隨著十幾年來國際學術出版界的變革,許多國外學術出版商瞄準了國內的巨大市場,打著「開放存取」(Open Access)的旗號,大肆徵收版面費。
  • 中國學術界向國外電子期刊繳納數十億「論文版面費」?
    學術期刊是承載學術的「舟楫」,學術論文發表情況作為考量科學技術的評價方式,在國內與評職稱、申報經費等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科研人員在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人員也認可論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學術的真實水平;從管理者的角度看,論文數量也是相對簡單易行的考核方式——所有這些因素,都使論文演變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標。
  • 國內第一本運動醫學領域英文學術期刊 《運動醫學與健康科學》正式...
    》(運動醫學與健康科學)正式出版,創刊號已在Science Direct資料庫上線,這也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本運動醫學領域的英文學術期刊。期刊的創辦是基於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的運動醫學和健康科學研究領域成果出版需要,將主要刊登運動醫學與健康科學領域的新成果、新理論和新技術。創辦目的是為運動醫學和健康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科學研究成果提供一個優秀的、高質量的全球出版渠道。期刊將重點關注運動性損傷防治與康復、慢性病的運動幹預、運動相關基礎生物學研究、中國傳統醫學及傳統體育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等領域的研究成果。
  • 《自然》宣布新舉措:9500歐元換一篇開放存取文章
    據外媒報導,包括旗艦期刊《自然(Nature)》在內的「自然」雜誌今日(當地時間11月25日)宣布,他們將投身於科學出版領域的開放存取(OA)。據悉,這些期刊將成為首批允許任何作者支付出版費從而使其文章在出版後能立即免費面向讀者的高選擇性刊物之一。
  • 愛思唯爾旗下期刊或將遭UCLA抵制 ,原因令人惱怒!
    最近,UCLA 就向愛思唯爾(Elsevier)發出了警告:如果加州大學系統和該學術出版巨頭在今年底還沒有達成協議的話,這家著名學府就要和《柳葉刀》、《細胞》等頂級期刊說再見了。在本周二發出的一封信中,UCLA 的官員要求教師們考慮拒絕評審愛思唯爾期刊的文章,直到合同談判「朝著富有成效的方向發展」。這封信還要求教授們考慮在其他地方發表研究成果,包括一些著名的開放存取期刊。該大學表示,他們希望達成一個更為合理的協議:費用降低,同時可以更加便捷地開放存取。
  • 《摩擦》期刊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收錄
    《摩擦》期刊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收錄清華新聞網10月12日電 在創刊三年半之後,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摩擦》(Friction)於近日成功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
  • 東北大學蔣忠中教授研究成果被國際著名期刊錄用
    近日,工商管理學院蔣忠中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Making the Most of Regret: Workers』 Relocation Decisions in On-Demand Platforms》被管理類國際頂級期刊Manufacturing &
  • 國際著名論文資料庫免費開放!
    國際著名出版方愛思維爾(Elsevier,其資料庫涵蓋自然科學、技術、醫學、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等各學科)對部分學者免費開放論文資料庫,各位訪問學者博士後申請者快來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條件吧!Free tools for scholars!
  • 《運動與健康科學(英文)》躋身SCI體育類期刊前五
    中國大陸第一本英文版體育學術期刊——《運動與健康科學(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日前再迎喜訊:根據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期刊引證數據,該刊影響因子躍升至5.2(去年為3.644),在85種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體育類期刊中排名第五(去年排名第十)。
  • 國際海洋科學Top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創刊50周年紀念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MPB)期刊經歷了五十年風雨歷程,進入了「知命之年」。值此刊慶之際,謹向長期以來關懷、支持本刊工作的各位同行專家、廣大作者和讀者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誠摯的感謝!  MPB是於1970年由愛思唯爾(Elsevier)創刊出版的國際海洋科學領域的老牌一流期刊。
  • 《測繪學報(英文版)》被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收錄
    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是全球權威的期刊書目資料庫。目前收錄200多個國家的近30萬種學術期刊、開放存取出版物、報紙和雜誌等,幾乎涉及所有學科。該指南由美國著名的書目文獻出版公司R.R.Bowker於1932年創辦, 1943年,以紐約公共圖書館期刊部門負責人卡羅琳·烏利希(Carolyn Ulrich)名字命名,現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隸屬於國際著名信息服務商ProQuest公司。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創刊早、收刊全,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搜羅最全的國際期刊檢索工具之一,在全世界享有廣泛聲譽。
  • 過程工程所提出變革科學範式與應對全球性挑戰相結合策略
    為回答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對科學範式變革的本質內涵、全球性重大挑戰背後的核心科學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了將適應和推動科學範式變革與應對全球性挑戰相結合的策略,近期以Paradigm shift in science with tackling global challenges 為題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數字社會的隱喻:開放科學(open science)
    在學術上,之所以能夠實現對機構和教學實體的拋棄,則源於知識本質就是一個虛擬的存在,在線的知識存儲和分發的成本很低。「開放科學」一詞順利地將傳統科學的自我形象領入數字時代,傳統科學也隨之煥然一新。科學再設計:開放科學的勢在必行學術研究始終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的工作,其中的假設會受到頻繁的重新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