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考制度的最深度分析!值得一看。回顧我國的歷史,人才選拔和培養一直佔據著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從察舉制到科舉的演變,無一不體現人才的重要性,那麼當年的高考真的有那麼難嗎?
中國的高考制度發展甚是曲折,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是,建國初期的過渡階段,此時的教育是以改造舊教育體系,建立新教育制度為主要特徵的,各個院校單獨招生,錄取比例極低;
二是,1952年以後統考制度的建立階段,直到1965年停止,此時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全面建設期,急需選拔大量人才,建設社會主義,其篩選標準是政治可靠,善於學習;
三是,大革命的十年,我就不多說了,那個時候大學生主要是看成分,以推薦制為準;
四是,1977年恢復高考到1784年,恢復後的考試採取各高校自主命題的形式,當時最為有趣的就是出現了師生同場、夫妻同考,全家一起高考的景象,十年來積蓄了560萬考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最高紀錄,也是世界最大規模的考試;
五是,1985年後的改革階段,開始實行國家統一計劃招生,並輔以自主招生的方式,基本就是現在高考的雛形了。
雖說高考發展曲折,但不管怎麼說,高考都不失為一種最公正的選拔人才方式,它不僅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力資源的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經濟建設、社會文明的進步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最敬重的一位歷史學家羅志田教授就是在77年恢復高考的那年考上的川大,他回憶道,高考通知的較為突然,可謂是時間短、任務重,他只能拼命地複習,每天睡覺時間分成了兩段,一次約睡三個鐘頭,剩下的全部時間基本都坐在窗邊的桌前學習。
羅志田教授說:七七級的高考生群體的構成是多元化的,換言之就是工農兵商,做什麼的都有。對於一些有豐富閱歷的人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個小插曲;對於那些年少的人來說,不過是按部就班地上了大學。但是對於像他這樣的人來說,這卻是一場重大的轉折。
羅志田教授反覆重申,七七級是不可複製的,對於,我深信不疑。
如今的我們恐怕再也體會不到當時人的心情了,甚至是忘掉了這段歷史,不然怎麼會有學歷貶值論的盛行呢?
據悉,學歷貶值論最初起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日美國家,當時主要盛行於發達國家之間,其產生原因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企業人才戰略的實施,使得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時,經濟的繁榮以及社會的發展也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優勢互補之下,社會極容易產生一種「高教狂熱」的現象,這也促使了學歷貶值論的泛濫。
中國雖說不是發達國家,但是一直以來具有重視教育選拔人才的歷史傳統,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極容易產生高教狂熱,現在大家對於大學生早已習以為常了。
隨著高等教育的又一輪擴招,研究生人數也水漲船高,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再次打破紀錄,達到三百多,而在90年代,碩士研究生的報考人數僅有24.2萬人。一方面是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人才的供給,很明顯現在處於供過於求的局面。
到底是我們辜負學歷?還是學歷拋棄了我們?以前的大學生基本都是包分配的,只要考上基本就衣食無憂的,頗有些像古代的科舉制,高中即發達,而現在呢,研究生畢業還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還記得我研一入學之初,我的老師就告誡我,歷史這一行,現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你們如果考上了博士,或許就可以找到一個好工作了。
對此,我認為應該理性分析,看到事物的本質,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與收穫是成正比的,想當初的科舉時代,多少人一考就是一輩子,付出了一生,那麼等他高中,就理應飛黃騰達,再看看羅志田教授的七七級,每天幾乎也是全部時間都放在學習上,而我們現在呢,有多少人會把全部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呢?即使是學霸,恐怕每天也要打兩局王者榮耀吧!!!
個人認為:高考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雖然至關重要,但並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不管考上還是沒考上,都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都要一直挺起胸膛,理直氣壯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