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代理全額退保」、「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為主要形式的「代理維權」問題正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這些專職「代理維權」的團夥,打著為消費者維權的旗號,收取高額手續費,煽動消費者反覆向監管部門「維權」從中牟利,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
9月3日,北京銀保監局發布了「代理維權」的消費者提示,指出了期間四大陷阱,並給出了正確維權步驟。
消費者張某購買某保險產品與保險公司發生爭議,後在某網站上看到一則「代理退保」的廣告,該網站稱可以代理「全額退保」,代理先收取500元,若退保成功,再收取20%-50%的「手續費」。該平臺要求張某籤訂「全權」代理協議,並要求其不得就投訴問題與保險公司協商處理。隨後所有投訴溝通電話均由其平臺代理人接聽,代理人向保險公司索要五倍賠償。雙方協商不成,後訴至法院,法院未支持張某訴求。歷時半年,張某維權失敗,還損失了代理費、訴訟費共計上千元,也失去了及時溝通解決問題的機會。
消費者李某最近接到了一通自稱是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告知李某,其名下的這張保單收益太低,可以幫助轉換成收益為15%的產品。在這位「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李某來到客服中心辦理了退保。辦理完退保後,「工作人員」又勸導李某籤署了一份號稱是「某日進鬥金理財產品」的「轉換合同」。幾個月後,工作人員失聯,理財產品無法兌現,李某才發現自己受騙,後經核實該「工作人員」並非保險公司人員,自己中了非法集資的圈套。
疫情期間,消費者王某由於收入減少,無法按期還款,想向銀行申請分期還款。這時王某收到一條簡訊,號稱可以幫助王某向銀行維權,申請將欠款分成60期,並免除王某的利息和手續費,只需繳納1000元「代理費」。同時,還指導王某「如何躲避欠款催收」、「如何進行以貸養貸」。王某按照「工作人員」的指導,提供了身份證等個人信息,然後籤訂代理維權協議。一個月後,王某收到銀行簡訊,發現因自己未按期還款上了徵信系統,利息和手續費也沒有免除;幾個月後,王某總是收到各種推銷電話,不勝其擾。
近期,部分團夥通過抖音、微信等平臺,大肆宣揚「投訴代理」,慫恿或代理消費者向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投訴,提供統一的投訴模板,使用統一的投訴話術。這些「代理投訴人」一般不具備法律執業資格,對法律條文引用經常有明顯錯誤,阻礙消費者與金融機構正常協商,還會收取高額的手續費。同時,部分人員還會編造或歪曲事實,舉報金融機構存在違法事實,反覆向監管部門進行投訴、舉報、信訪等,人為拉長維權流程,可能錯過了糾紛解決的最佳時期,最終造成消費者損失。
為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北京銀保監局提示:不當維權面臨「四大風險」:
風險一:不當退保無保障。
消費者退保後,會處於無保險保障的情況,一旦發生保險事故,將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消費者如果再次投保將面臨保費增加、重新計算等待期等,甚至可能面臨被拒保的風險。
風險二:信息洩露隱患多。
「代理維權」的團夥一般會索要消費者的身份證、手機等個人信息,有些團夥會將消費者個人信息惡意使用在信用卡套現、小額貸款等業務。如果消費者想終止代理協議,還會被這些團夥利用信息不斷騷擾。
風險三:經濟負擔愈沉重。
代理信用卡維權,一般採取拖延償還信用卡欠款的方式進行,往往導致消費者需承擔逾期滯納金及罰息,加重消費者的經濟負擔。
風險四:徵信汙點影響大。
如果個人徵信系統留有逾期等不良記錄,形成信用汙點,對消費者後續申請銀行貸款、買房、買車、就業等方面將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正確維權「三步走」,渠道暢通且免費:
第一步,投訴。消費者在購買金融機構產品或享受服務過程中發生糾紛的,可以直接向金融機構進行投訴,主張民事權益。
第二步,調解。如消費者未能與金融機構通過協商解決糾紛,可以向北京秉正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促進中心(銀行糾紛)或北京保險行業協會合同糾紛調解委員會(保險糾紛)申請調解。
第三步,舉報。消費者發現金融機構或從業人員違反相關銀行保險監管法律法規的,可以向被舉報人所在地的監管部門進行舉報。但向監管機構舉報並不能解決消費者的民事訴求,消費者如通過投訴、調解仍不能解決民事糾紛的,應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