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滅亡的教訓:南方人瞧不起北方客

2021-02-07 歷史研習社

順時針研習歷史,逆時針解毒世界

微信公眾號:歷史研習社


作者:佳文

本文是「王朝的興衰」專欄文章的第2篇

 審核:二師兄  編輯:耕讀


南宋在海外漢學家的筆下充滿商業活力與文化魅力,但卻最終在13世紀中葉亡於蒙元。歷代史家多以為南宋覆滅因為賈似道等人貪汙腐敗,濫竽充數,最終釀成南宋覆滅,其實質未能跳出吏治成敗的圈子。


在我看來,南宋的覆亡中隱藏著很深的一條線索,那就是南北人矛盾,具體來說是南人和北人針對北方金、蒙古和戰政策的不同而產生的系列矛盾。換句話說,南宋亡於南人和北人長期的不和。



兩宋之交是一個兵荒馬亂的歲月,許多百姓被迫輾轉南遷,形成了中國移民史上的一次規模浩大的南下運動。據初步估計,12世紀初就有大約百萬百姓南遷。在整個南宋時期, 有大量的北方人投奔南宋, 既包括為躲避戰亂和災荒而來的流民, 也包括北方義軍和叛逃的官兵等, 南宋一般稱這些北方來的客人為歸正人。簡單地理解,這些人就相當於是淪陷區投奔解放區的有志青年,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早年就是歸正人中的佼佼者。



因此對歸正人的處置是否得當, 就直接關係到南宋國家和政權的安全穩定。南宋朝廷安置和利用歸正人的一項重要措施便是將強壯者、義軍和叛逃來的官兵編入南宋軍隊。這些歸正人組成的軍隊被南宋稱為北軍。由於南下的北人大多來自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民風強悍,嫻熟弓馬戰陣,因此構成了南宋初期乃至整個南宋北方防禦體系裡的重要一環。


在南宋剛立國之初的時候,因為宋高宗趙構身邊的軍隊有限,又面臨金軍南下的侵襲,因此不得不注意安撫和招徠這些歸正人作為基層軍隊的補充。


對歸正人, 南宋除發放賑濟錢糧, 分配土地、耕牛、種子進行安置外, 將男丁收入軍中更是安置歸正人的常規做法。比如我們熟悉的民族英雄嶽飛的隊伍裡的猛將牛皋、董先都是歸正人,因為他們之前一度效力女真人扶值的傀儡政權——偽齊。根據李心傳的紀錄,甚至在宋金開始和議時, 嶽飛仍派人持蠟丸、賞金到北方招誘中原好漢。


嶽飛第四次北伐之前, 已有大量偽齊、金朝軍民投奔嶽飛, 所謂:


「李通之眾五百人, 胡清之眾一千一百八人, 李寶之眾八千, 李興之眾二千, 懷、衛州張恩等九人相繼而至。白馬山寨首領孫淇等、敵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覲、秉義郎李清及崔虎、劉永壽、孟皋、華旺等, 皆全率所部至麾下。以至敵將之腹心、禁衛, 如龍虎大王噶克察, 千戶萬勇之屬及張仔、楊進等, 亦密受先臣旗榜, 率其眾自北方來降。」


嶽家軍之所以能讓金軍聞風喪膽,很大程度上是離不開北方歸正人的不斷加入和後方策應的,所以在南宋初期歸正人發揮了重要的穩固政權、恢復失地的作用。


然而正如對嶽飛等武將的猜忌,趙構對北人來歸的也逐步加強了警惕。特別是在「紹興和議」籤訂之後, 為了防止授金朝南侵的藉口, 宋高宗在遣返新歸正人的同時, 嚴禁邊將收納渡淮而來的北方人民。甚至是直接發布文書,告誡嶽飛等將領,不得招納北方來歸的人民。然而每當宋金出現軍事對峙的緊張形勢時,就又會再次派遣邊境的官員招募北人投奔,厚加賞賜。


1149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瓜州被部下刺殺後,南宋開始了著名的隆興北伐,旨在收復失地。


隨著隆興北伐中南宋軍事上的勝利, 南宋加大了招納的力度, 沿淮河一線的金朝官兵和歸正人紛紛降宋。比如在隆興元年 (1163) 五月, 金將蒲察徒穆、大周仁等萬餘人降宋, 蕭琦也率部分兵馬自宿州歸宋, 金河南都統奚撻不也叛金降宋, 並被收入李顯忠軍。沿淮的忠義歸正人如倪震、孟昭、秦弼等叛金降宋。


南宋軍隊正是在大量的歸正人的幫助下, 在西自川陝、中至襄漢、東達兩淮的廣闊地域發起了收復失地的戰役, 大片戰略要地一度重新為南宋掌握。洞察了歸正人對南宋軍力的補充和作戰的重要支持作用的話,我們就不難理解這支特殊力量在13世紀之後有多麼大的決定性力量


這些南下投奔的北人大多為武將,躋身軍界高位,繼續統領本部人馬作戰。


如前文所說的降將蕭琦為都統制,統領二千軍馬,有的部隊還被賜給了象徵榮譽的軍號如忠順軍,忠義軍。但是南人和北人之間合作的蜜月期並不長,隨著金朝逐步致力於內政和宋金關係的緩和,歸正人的地位就日漸尷尬,辛棄疾這類渴望北伐的歸正人就成了很多南人心裡的異類,覺得無法理喻。


其中尤以南宋大儒朱熹為典型,他曾經這樣說:古今禍亂, 必有病根。漢宦官、後戚, 唐藩鎮, 皆病根也。今之病根在歸正人, 忽然放教他來, 州縣如何奈得他何!」(大意就是說古往今來禍亂都有病根,我們現在的病根就在這些北方佬歸正人,忽然放進這麼多州縣地方官也管不動他們。)


在南宋朝臣普遍地對北軍、歸正人的擔憂背景下,南宋朝廷開始分割處置北軍和歸正人的安置,把他們打散編制,分配到南軍之中。


南宋長期以來面臨女真金朝、蒙元這樣的強敵,選擇抵抗到底的以戰止戰策略還是外交談和一直是朝廷內部的主要論戰,影響到文武關係。


王夫之曾經評論:「宋自南渡以後,所爭者唯和與戰耳。」為了小朝廷的生存和發展,也為了爭奪政治利益,和戰問題就不單單是政見之爭,更上升為人事恩怨和所謂的南北人問題,關於此點宋史專家黃寬重曾著力探討,指出南宋時代和戰問題涉及到南人和北人的不同利益選擇,激烈異常。


我們在中學時學過靖康之難以來中原戰亂,經濟、人口重心南移,南宋偏安江左,這是中國歷史的大趨勢。在宋代以後,貴州、雲南、嶺南等地區也漸次開發,總體南北經濟地位再未大變。


因此南宋是中國近世的一個定型時期,陳寅恪先生所云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極為形象地點明了此點。


經濟上南強北弱,政治上南方人掌握了南宋政壇,北方人大多流離失所且多為武將。所以你看在北宋時的新舊黨爭,隱隱地就在南北地域上有了大分野。新黨大多為南方人如王安石(江西人)、章惇(福建人)、呂惠卿(福建人)、曾布(江西人),而舊黨代表人物如司馬光(河南人)、程顥程頤(河南人)、劉摯(河北人)、韓琦(河南人),而司馬光批評王安石變法的理由之一居然是南人不可當政,曾輕言:「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引鄉黨之士,天下風俗,何由得更淳厚!」換言之某種意義上這是北宋時代朝堂裡的南北人地域歧視的公開化!


到了南宋,南人和北人的矛盾更厲害了,非但大儒朱熹瞧不起北方人擔心這些賊子作亂,很多南方士大夫在詩文隨筆裡也多有批評北人粗魯愚蠢。但是當我們打開《宋史》,你看《奸臣傳》幾乎全是南方人,這就很有意思了。南宋朝廷遷都臨安也是更有利於老家在閩浙(當時是福建路、浙西路、浙東路)的士大夫,於是南人主政北人主軍的局面逐步固定下來,為他們日後的混戰埋下了隱患。


☟南宋一代著名歸正人統計表

歸正人

時間

籍貫

備註

牛皋

紹興三年(1133年)

汝州魯山人(河南)

嶽家軍猛將

董先

紹興三年(公元1133 年)

河南洛陽人

穎昌大捷參與

李寶

紹興九年(1139)

乘氏(今山東菏澤)人

南宋水軍名將

辛棄疾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

南宋著名詞人、軍事家、政治家

姜才

少被掠入河朔,稍長亡歸,隸淮南兵中,以善戰名

濠州人(安徽)

南宋名將,民族英雄

劉整

不詳,貞元年間

鄧州穰城(今河南鄧縣)

蒙元大將,獻策

張世傑

少時隨從張柔戍守杞州,有犯法的行為,於是奔逃到宋州,隸籍淮兵中

涿州範陽(今屬河北範陽)人

宋末三傑

李全

宋嘉定十一年(1218)

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

金末地方武裝集團的首領

張林

興定二年(1218)

不詳

益都金元帥

彭義斌

1218年(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一年)

山東人

抗蒙名將,英雄

開趙

1161

河北豪傑


以上所統計人物為比較著名的歸正人,具體人數當在數萬乃至十數萬不等從南宋初到晚期。


根據黃寬重、王曾瑜、吳娟、寺地尊等人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受到生存空間發展的影響, 北人和南人在軍事與政治所居的地位差異明顯,因此南宋時代形成北人主軍、 南人主政的政治形態。 


北人多屬武人, 沙場宿將, 志在恢復自己的家園,自然是主戰(代表人物辛棄疾); 而出身自經濟發達、 社會繁榮背景的南方人, 經由科舉入仕, 多著眼於穩定江南政局, 對戰爭並無勝算, 贊成偏安、 主和。 


南北人對政治環境、 宋金、宋蒙關係既有不同的立場與觀點,由此而衍生出對生存與發展 、現實與理想、偏安與恢復等不同的看法。這種認知差異和南北地域問題及文武問題糾結在一起,使得問題更為複雜。


尤其在宋朝重文輕武國策下,由科舉入仕的南方文人佔優勢之政治環境中,對從北方來的人而言,自然築起一道智力防波堤,用人取捨之間,南北便有親疏內外的不同,就容易產生政治生態失衡的現象,形成政爭。


從南宋開國以來,幾次重大的事件,如嶽飛之死、苗傅、 劉正彥 、酈瓊之叛及曲端的被殺,孟珙的抑鬱而終,固然各有不同的原因,然而南北地域情結似乎也有相當的關聯性。


你看嶽飛的出身和經歷,對北人的招撫正是觸動了南人大臣和皇帝的心結,招降納叛往往是地方圖謀不軌的先兆;再看南宋初年著名的曲端之死、苗劉兵變,都毫無例外地涉及到南人主將、文官和北人武將的錯綜複雜的矛盾。


接下來我將以南宋末期一些經典的個案來詮釋這一理論的解釋力,不當之處仍望諸位讀者海涵。


13世紀早期,由於蒙古南下滅金,中原幹戈四起一時間很多金朝境內的將領、平民大局南下進入南宋境內,成為了新的歸正人。在這批人裡很多人因為卓越的戰功成長為南宋的方面大員,軍隊悍將,比如:


劉整在金亂之際投宋隸屬孟珙麾下, 信陽戰役中「整為前鋒, 夜縱驍勇十二人, 渡塹登城, 襲擒其守」, 孟珙贊其「賽存孝」, 後累遷至潼川安撫使、知瀘州事。


姜才年少時被掠到河朔, 後逃回南宋「隸淮南兵中, 以善戰名」, 在淮西地區配合名將李庭芝抗擊元軍的戰鬥中寧死不降。


張世傑原在元將張柔軍中, 畏罪投宋後屢立戰功。元軍攻至臨安附近時, 張世傑率軍勤王,力戰不降直到崖山海戰,是為宋末三傑之一!(張世傑的堂兄張弘範則是元軍大將)


在南宋和蒙古的最初交鋒中,正是從北方招募的歸正人(包括蒙古、回鶻歸附兵馬)極大地遏制了強大的蒙古鐵騎。端平三年 (1236) , 大安軍戰役中曹友聞僅以兩萬人同數倍於己的蒙軍展開激戰。雖然全軍覆沒, 但蒙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應當說在戰爭激烈的時期,南宋整體對北軍的薪餉待遇都是一流的,甚至要優於南軍。但隨著時光流逝,卻造成南軍官兵的不滿,南軍不服北軍的好待遇,也要分一杯羹。於是問題來了,著名的山東紅襖軍首領李全等人就一度因為南宋的猜忌遊走金、蒙古之間,給南宋兩淮防禦造成了嚴重損害,甚至讓一度居於優勢的南宋連連敗北,可謂血的教訓。


比李全的例子更為著名的則是劉整。賈似道控制了朝政後, 推行「打算法」, 目標是以整治軍中的貪汙腐敗為幌子, 藉機打擊那些功勞卓著、不尊重賈似道權威的將帥。換言之賈似道玩的是清除不服從自己的力量,扶持自己的手下比如李庭芝、呂文德、呂文煥等人。


為此他先後清洗掉對自己不敬的多名南宋高級將領。由金入宋的劉整在對蒙軍作戰中屢立戰功, 因擔心禍及自身而叛宋。


史書記載說「 (劉) 整, 宋驍將, 號鐵胡孫。己未大 (元) 兵渡江, 止遷蹕之議者丞相吳潛也, 盡守臣之力者帥臣向士璧也, 奏斷橋之功者曹世雄其一, 而整次之。 (賈) 似道功賞不明, 殺潛, 殺士璧, 殺世雄。整守瀘州, 懼禍及已, 遂叛, 獻策南伐, 上急攻緩取之書。」


深諳南宋江防部署的劉整反而成了蒙元軍滅宋的急先鋒, 故劉整的叛宋給南宋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劉整駐防的瀘州本來就是南宋長江上遊防禦的重鎮,有著名的神臂城,而劉整提出的中央突破,直取襄陽;組建水軍,橫掃南宋的大戰略是事實上決定了宋蒙決戰的最終走向。


宋史專家王曾瑜曾高度評價劉整是13世紀的決策型將領,如此整治北人自然削弱了南宋防禦的力量,不久之後國門打開,襄陽失守,江南危矣!



現在我們回望南宋的歷史,就會清晰地看到圍繞著和還是戰的問題。南宋朝堂之上,地方之下,南人和北人,文臣和武將展開了漫長的拉鋸戰。這場南人和北人的論爭矛盾最終顛覆了南宋政權,其代價不可謂不大。


辛棄疾曾經感嘆:「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今天讀完本文,也許你會有新的感覺。因為辛棄疾正是一生矢志不移,創立飛虎軍,準備北伐的歸正人。你看詞裡的楚天是南方的風景,而我卻不過是江南的遊子,客居他鄉倍受排擠,誰能理解我們這一群北人的思鄉之情,故國之念呢?北人英雄終於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作東家種樹書!」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回想800多年前的南宋歷史,南北人這一條暗線伏於地下,一經發掘便覺得豁然開朗,地域之間人群的矛盾古來皆有,我想重要的是包容理解,展望未來。


1、中國歷代戰爭史,中信出版社

2、明王夫之《宋論》 卷十三寧宗,(臺北: 世界書局, 民62), 頁208

3、吳涓〈 南宋初期文武關係之消長〉(西元1127~1189年), 收錄於《嘉南學報》 第三十一期人文 

類(臺南: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民94), 頁647—664

4、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卷一九六, 紹興三十二年春正月壬辰

5、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M].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288.286.

6、丁建軍,張衝.南宋的「北軍」考論[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9

7、[元]佚名, 著.王瑞來, 箋證.宋季三朝政要箋證[Z].北京:中華書局, 2010:22.

8、王茂華.南宋降將與蒙[元]戰爭進程[J].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1) 

9、裴淑姬.試論南宋政府對歸正人的政策——以科舉、授官為中心[J].中國史研究,2003(04):119-

10、吳娟《試探南宋中、 後期之文武關係(西元1190—1279年) 》

11、圖片資料來源:李永熾,《歷史中國》(臺北:錦繡出版公司,民國71 年),頁167。

12、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




♦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歷史研習社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編排:邱邱    審核:二師兄 

相關焦點

  • 南宋滅亡後,趙氏皇族結局如何?
    1276年初,元朝大軍兵臨南宋都城臨安。二月初五,宋恭帝正式宣布投降。自此,南宋在實體上已經滅亡。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不幸,那麼南宋滅亡後,趙氏皇族結局如何呢?
  • 北宋滅亡南宋延續趙宋國祚一百多年,而明朝滅亡南明卻不行呢
    同樣是漢人政權,北宋滅亡,南宋能夠延續國祚100多年,可是明朝滅亡後,為何南明就不行呢?豆包認為這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南宋和南明面臨的外敵人不一樣。北宋滅亡之時有太多的偶然性,而明朝滅亡當時已經有著必然性。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建立金國,最初僅僅要在東北建國,獲得遼國承認即可,結果沒想遼國沒有同意,天祚帝幾次要親徵金國,結果被金國大敗,渤海人也乘機造反,遼國的皇族重臣耶律餘睹也投降金國,將成為金國滅遼的帶路黨,於是金國在偶然間就滅掉了遼國。
  • 從古到今的戰爭,南方為何從來都打不過北方,這張圖告訴你答案
    在我國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南方,秦嶺以北為北方,既然有這樣的差異,那就自然少不了資源的掠奪和領土的紛爭,所以戰爭也必不可少。分裂到統一,統一再到分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改變不了的一個趨勢。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到順治成功入關,在整個過程中南方人基本都是失敗告終,這樣的格局也從未改變。
  • 南宋滅亡,日本舉國吃素跪拜,文天祥絕食八天,朝南而死
    最近,一直在看一部紀錄片《南宋》,大大顛覆了對於這個王朝一些固有的印象。也許是受《射鵰英雄傳》的影響,也許是受《嶽飛傳》的影響,一直對於整個朝廷不懷好意,以至於牽扯到其他方面。其實,南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是科技氛圍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科技水平領先同時期的世界一百年左右,是當時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中國歷史上一半以上的重要發明都來自這個朝代。著名的學者李約瑟所說:對於科技史家來說,唐代不如宋代那樣有意義,這兩個朝代的氣氛是不同的。唐代是人文主義的,而宋代較著重科學技術方面。
  • 小年的傳說,為什麼南方北方小年不是一天?原來如此
    小年的傳說,為什麼南方北方小年不是一天?原來如此文/景凌讀文史今天是小年了,是傳統的祭灶節,那麼大家知道小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今天我們來說說小年的傳說,為什麼南方北方小年不是一天?作為我們漢族傳統的節日小年夜,有著不同的名字,灶王節,祭灶節,謝灶等等,在農曆二十三這一天,不過根據不同的人祭灶節並不是同一天,有著這樣一句俗話「官三民四船五」,而因為以前的政治中心多以北方,所以現在北方多數以二十三為主,而南方因為離京城比較遠,所以就多以二十四為主。
  • 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蒙難,百年後金國滅亡,南宋是如何向金國復仇的?
    從此北宋宣告滅亡,曾經五胡亂華的恥辱再次上演,趙氏皇族被金人百般羞辱,讓兩位皇帝披上羊皮扮演牲畜在地上匍匐前進,後宮妃嬪更是難逃魔爪。 但是靖康之恥一直被南宋的君臣牢記心中,前有嶽飛收復河山,後有韓侂胄開禧北伐,一直到蒙古崛起,南宋聯合蒙古消滅了金國,完成了復仇。
  • 客家人:「客」從何方來,「客」到何處去?
    有人說客家先民的主體是南方的土著百越人,有人說客家人的主體是東遷的畲族。有人說客家人在唐宋之際形成,有人說在宋元時期形成,也有人說在明清時期才形成的。▲客都梅州「客天下」景區客家人是漢族中稍後形成的民系,要晚於南方其他民系如廣府人和閩人。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還要「聯蒙滅金」?
    北宋和南宋的滅亡極為相似。(「聯金滅遼」,北宋的滅亡頗有些咎由自取)北宋通過「海上之盟」和金勾搭在一起,拋棄了數百年的盟友遼國,結果沒想到金國在滅亡遼國後順手就把北宋給滅了,「靖康之恥」讓南宋軍民刻骨銘心。
  • 一些南方廚師用的鍋沒手柄,炒菜還拿個毛巾,為何和北方不一樣?
    粵菜的興起得益於南宋滅亡後皇帝及舊臣逃亡到當時的荒蠻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廣東,隨之帶去的還有皇帝的御廚。這些御廚逐漸將廚藝流傳到民間。第二個重要階段是晚清時期,廣州成為西方的通商口岸,經濟繁榮帶動了粵菜的發展。其實最主要是還是分場合,小炒類的就喜歡帶把的,不重好翻炒,比如快餐店,木桶飯,炒粉炒飯。
  • 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北宋被滅的教訓,執意要「聯蒙滅金」
    而到了南宋時期,隨著蒙古強勢崛起,宋朝君臣幾乎是複製了聯金伐遼的劇本,再一次同比金國還要強大的蒙古結盟,使自己終喪於蒙元鐵騎的馬蹄之下。 那麼,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前輩的教訓,執意要與強敵聯手滅金?「聯蒙滅金」究竟是南宋犯下的重大戰略性失誤,還是在當時的局面下不得不採取的自保之舉?
  • 南方人第一次去北方大學澡堂,嚇哭了
    南方人如果來北方上大學,往往震驚於北方大學澡堂的「重口味」。沒有獨立浴室就算了,為什麼北方大學澡堂這麼開放,沒有隔間,所有人都「坦誠相待」?千裡迢迢來北方上大學的南方人,躲過了甜粽子和鹹豆腐腦,習慣了乾燥和霧霾,最終還是敗給了觸目驚心的公共浴室。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執意還要「聯蒙滅金」?
    而繼承北宋衣缽的南宋絲毫沒有吸取教訓,他們被滅國讎恨蒙蔽了雙眼,為了報仇再次聯合蒙古滅了金國,於是歷史重演,蒙古滅金國後馬上將矛頭指向了南宋,崖山一役南宋滅亡。 (「聯蒙滅金」,南宋的滅亡就頗有些無奈,實在是實力有限,天命如此) 北宋的滅亡,或多或少都有咎由自取之處,但說南宋朝廷鼠目寸光、不吸取教訓
  • 錢文忠:大城市人瞧不起「外地人」是沒文化的表現
    大城市人不要有莫名的優越感,比如說上海人、北京人,瞧不起「外地人」,這是沒文化的表現。大家都是先後遷過來的,祖先都是在同一個地方。【看點2】大城市人不要有莫名的優越感,瞧不起「外地人」,這是沒文化的表現。大家都是先後遷過來的,祖先都是在同一個地方。【看點3】中華民族都是一家,我們的血緣是通的,千萬不要瞧不起別的民族的人,不要瞧不起所謂的外地人,更不要瞧不起所謂的鄉下人。誰都是鄉下人,只不過有的人早幾代進城而已。【看點4】從大槐樹遷出去的移民,血統可能比較複雜。
  • 不敢抵抗的南宋為什麼可以續命,而苦苦對抗的南明卻撐不過20年?
    提起大宋,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弱。大一統王朝裡,大宋的表現確實有點羸弱,北宋時期,就始終面臨著北方的巨大威脅,以至於最終釀成了靖康之變。南宋建立後,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趙構是一路往南逃。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崇禎選擇了上吊自殺,大明滅亡。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成立朝廷,史稱南明。不過南明數個朝廷在面臨大清的進攻時,卻絲毫沒有辦法。
  • 金朝與南宋,究竟誰是正統?
    那麼,以這些人的邏輯,問題又出現了,就是滅掉遼朝、北宋的金朝,與北宋逃亡宗室建立的南宋,誰是正統。不給遼朝正統,是因為遼朝統治核心區域距離中原太遠,但是金朝是佔據中原的。公元1115年,臣服於遼朝的女真部首領完顏阿骨打不滿遼朝統治,建立了金朝,定都會寧府(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25年,金滅遼,兩年後又滅北宋。
  • @南方老鐵,快過來給北方老鐵道歉
    過因為我們南方的冬天比起北方還是很舒服的王博 攝▲還有這群「雄性荷爾蒙分泌過剩」的壯男這樣冷的天裡北方狗皮帽子、電加熱馬甲都用起了你們還穿起短袖打籃球?!竟然還有兩個穿無袖的?!你們瞧不起誰?總歸一句話「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 山外青山樓外樓——南宋皇城
    石碑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導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轉進去,就看見了遠處的鳳凰山,這裡就是饅頭山社區了,一個位於南宋皇城遺址上的老社區。而這個社區雖然破敗卻一直未拆建,可能與保護此地下南宋皇城遺址有關。
  • 北方和南方,到底差在哪?
    南北差距原因:從自然地理差異到市場發育差異從五千年歷史看,因農耕技術進步、北方戰亂頻發、南北氣候差異等,中國人口重心逐漸從北方黃河中下遊向南方長江中下遊轉移,南方逐漸從山地密林的蠻荒瘴氣之地開發成宜居宜業之地,在南宋時期徹底取代北方成為經濟重心。
  • 淺談南方與北方
    很多人都談南北方的差異,在這裡淺聊一下我的體會以及看法我是北方人,幼時山東半島齊魯大地長大。以長江為界,南方飲食豐富,細膩,在品嘗美味的的同時更能體會到歷史的痕跡,比如福建、廣東,四川、湖南等地的美食。北方地方特色大多比較簡單,體驗美味之後,在歷史層面更多感覺到古代以來基層民眾的生活方式。這裡沒有貶低之意,北方人大多會喜歡南方的飲食,南方人大多吃不慣北方飯菜這個是事實。美食方面後續會有專題我們來細聊。
  • 靖康之恥與它相比,小巫見大巫,這個朝代滅亡真的慘
    歷史總是給人很多教訓,可以在歷史中吸取教訓能夠為我們更好的發展提供借鑑意義。從其中的一些小故事,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做事做人的道理。在我們後人眼中,靖康之恥是非常慘的,但真實的是我們想不到的慘狀。在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帶數萬的鐵騎在野孤嶺與金國進行了決戰,金軍大敗,蒙古大軍直驅南下,把金兵圍在了中都城。但是死守之下成吉思汗始終攻不下,就帶軍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