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談之日本漫畫與政治⑤|大宰相遺產:發達而不獨立的日本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本文是「日本漫畫與政治」系列的第五篇。戰後擔任日本首相7年之久的吉田茂留下的遺產,至今在日本政壇仍無人能夠撼動,日本從戰後的廢墟中復興,但至今無法擺脫美日安保體系,皆種因於此。觀察今日日本政治與東亞國際格局,吉田茂是一個無法繞過的人物。

談到日本的變革,許多朋友首先會想起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發生在150年前,被認為是對日本近代史,甚至是對整個東亞的國際關係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事件。而對今天的日本以及東亞國際格局而言,美日同盟是極其重要的存在。美日同盟的基礎形成於日本戰敗初期的冷戰時期。對於戰後的日本而言,這是明治維新後一次新的出發。如何認識戰後日本和美日同盟的起點,以及當中的變與不變?從思考當今東亞地區國際格局的角度來看,相比於明治維新而言,這個問題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而思考這個問題,在戰後初期擔任日本首相7年之久的吉田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戰後日本的吉田路線

《歷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的鬥爭》(日文名稱:歴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の闘爭,以下簡稱《大宰相:吉田》)就是一部以日本戰後初期為時代背景,從主人公吉田茂的視角出發,刻畫當時日本政治生態的寫實劇畫(註:劇畫,是漫畫的一種寫實性表現方式,畫風較為嚴肅,更像是一種視覺文學。文中概括為漫畫)。

《大宰相:吉田》的作者斎藤隆夫是日本著名劇畫師,而負責解說評論的是長期擔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政治秘書的早坂茂三。《大宰相:吉田》改編自戶川豬佐夫的暢銷紀實小說《小說吉田學校》,是《歷史劇畫大宰相》系列的第一卷,其他各卷分別描繪了鳩山一郎、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榮作、田中角榮、三武木夫、福田赳夫、大平正芳、鈴木善幸、中曾根康弘等戰後日本首相的政治光譜。之所以將吉田茂列為第一卷,正是因為吉田茂的戰略是戰後日本的起點。

《歷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的鬥爭》書影

吉田茂的戰略被稱為吉田路線(Yoshida Doctrine),被認為是戰後日本一以貫之的外交戰略,並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參見高坂正堯《宰相吉田茂》)。經濟中心主義、輕武裝、美日安保條約是吉田路線的核心內容,至今日本政壇仍沒有人能夠撼動吉田茂留下的政治遺產。

吉田路線的邏輯簡單概括如下:在日本戰敗並被美軍佔領的嚴苛環境中,吉田茂認為支離破碎的日本在國力上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所以第一要務應當是恢復獨立性和國民經濟。為了快速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幅度削減非生產性的軍費支出,輕武裝路線便是最合理的選擇。並藉此弱化戰前軍部的影響力,將難以馴服的軍人擠出日本政壇。但是,輕武裝很可能導致無力自保,因此需要依靠美日安保條約獲取美軍的保護。同時,這樣可以消解歐美國家的對日戒心,獲得加入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體制與美元秩序的資格,走向發達國家之路。

刻畫美軍佔領日本的橋段

一般觀點認為,日本有崇拜強者的文化,因此自願屈服在美國腳下。吉田茂只是美國政策的執行者,並沒有多少自主性。但是,正如吉田茂所言,「我們輸掉了戰爭,但是要在外交中贏回來」。在極度受限的戰敗環境中,吉田茂不斷對美國強調,日本要恢復主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美國必須要尊重日本的自尊心(參見中西寬《敗戦國の外交戦略――吉田茂の外交とその継承者》)。在吉田茂的戰略構圖中,日本絕不是簡單的屈服,而是具有戰略性的整合有限的資源爭取自身最大的利益,而美國反而成為了日本利用的棋子。

美日同盟下各方的多重博弈

《大宰相:吉田》這部作品並沒有對吉田路線大唱讚歌。相反,主要的著力點在於更為微觀地刻畫日本內部的政治鬥爭、美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以及美日之間的博弈。

早坂茂三在這部作品的卷首就已明言,「政治就是權力鬥爭,不是楚楚動人的少女般的祈禱」,「政治家不惜使用所有的奸計和謀略,追求大大小小的權力,執著於權力寶座」,「這是古今中外的定法」。因此,在這部作品中,對權力的執著似乎成了政治家的第一要義。一度謙讓的幣原喜重郎,一旦登上首相寶座,便不能審時度勢,而是誓死保住自己的位置。曾許諾只是暫時接管政權的吉田茂在登上首相寶座後,便將許諾拋到九霄雲外,不到最後時刻絕不放棄手中的權力。

這部作品細緻地刻畫了吉田茂的人物特徵。他總是身穿傳統和服,抽著高級雪茄,性格獨斷專行,在日本民眾食不果腹的戰後初期,他保持著貴族生活的格調。他思維清晰,英文流利,更願意單獨和盟軍最高長官麥克阿瑟直接談話,並對國際政治有著敏銳的洞察。外交官出身的他,在內政方面缺乏堅實的人脈,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馬是他日常思考的主題。他精於權術,有意在自己的得意弟子池田勇人與佐藤榮作之間玩平衡,使他們相互牽制(此後二人都擔任了日本首相)。他用人不拘一格,對發言支持自己的青年政客田中角榮進行火箭式提拔(1970年代,田中任日本首相,對中日邦交正常化有重要貢獻)。通過這部漫畫,人們看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吉田茂。

刻畫吉田茂貴族生活的橋段

不僅如此,這部作品還寫實地刻畫了美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作者將美國勢力分為四方,分別是駐日盟軍總司令(GHQ)的麥克阿瑟,GHQ旗下的民政局,GHQ旗下的參謀2部,以及美國首都華盛頓。

麥克阿瑟在日本負責統籌全局,其第一要務是思考如何最有效率的控制、重建日本,以應對亞太局勢的變化。麥克阿瑟對重大事件擁有極大的裁量權,但是並不是對所有事務都親力親為。

麥克阿瑟管理下的民政局是制定佔領日本政策的核心部門,日本憲法的起草也主要是由民政局完成。民政局的成員多是受羅斯福新政影響的官員,傾向於社會民主主義,試圖將日本的軍閥、財閥解體,實現徹底的民主化。因此,民政局更支持日本社會黨和民主黨的革新勢力,對保皇黨的吉田茂充滿敵意。作品中就描述了民政局策劃打倒吉田茂的山崎首班工作事件。

同在麥克阿瑟管理下的參謀2部(即下圖中的G2)主要由保守派軍人組成,其意見與民政局對立。參謀2部負責諜報工作,出於冷戰格局與對蘇戰略的考慮,參謀2部更支持吉田茂的路線,並試圖說服日本加強武裝。華盛頓的立場更接近參謀2部,主要也是從冷戰格局思考日本的定位。但是,華盛頓方面的擔心在於美軍是否駐留日本,因為這與對抗蘇聯勢力的問題息息相關。

刻畫民政局與參謀2部對立的橋段

相比於日美兩國各自的內部紛爭,這部作品在日本與美國的博弈方面著墨並不多,主要焦點集中在吉田茂與民政局的鬥法上。例如,前文提及的山崎首班工作事件,就是由民政局暗自策劃,試圖將吉田茂拉下臺的小動作。其後,又因為日本憲法的修改以及如何締結美日合約的問題,民政局與吉田茂都曾多次交鋒。實際上,民政局曾恐嚇日本當局,「我們正在戶外享受原子能帶來的陽光」(We are out here enjoying the warmth of atomic energy)。吉田茂知曉此事後的反應是,「GHQ?Go Home Quickly」。

吉田茂的應對更多的是繞過民政局,直接與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直接進行交涉。吉田茂憑藉其外交官的職業素養與良好的國際感覺,與麥克阿瑟建立了較為深厚的信任關係。同時,吉田茂還派出親信偷偷潛入華盛頓,遊說美國中央的官員。這些細節在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蘋果之歌》與戰爭責任

戰後初期的日本,千瘡百孔,民生凋敝。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多次提到了當時在日本老百姓當中流傳很廣的一首歌曲——《蘋果之歌》。正如歌詞所唱,「蘋果啊,什麼都不說。但是啊,蘋果心裡都知道」。在歡快輕鬆的樂曲下,日本的平民老百姓終於可以從軍國主義和戰爭的高壓中解放出來。作者試圖傾訴,渴望幸福生活的老百姓,誰又希望戰爭的發生呢?

戰後初期的東京車站

早坂茂三在這部作品的卷首語中回憶道,「我們這一代人都是軍國少年,從小就被教育要為天皇而死。戰敗後,當我聽到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在廣播中教育我們,『全體國民要一起懺悔』,頓時對皇族的醜態感到怒火中燒」。

早坂之所以憤怒,是因為日本皇族以及高層政要竟無人站出來為戰爭負責,反而將責任推卸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到底誰該為這場戰爭負責?日本到底該如何才能走出戰後?日本著名史學家雨宮昭一的分析一針見血。他認為,昭和天皇曾多次考慮過謝罪與退位以承擔戰爭責任,但是麥克阿瑟出於冷戰格局與有效控制日本的考慮,阻止了天皇的退位。

麥克阿瑟與昭和天皇

因此,一個沒有在戰敗時承擔自身戰爭責任的國家,不可能真正實現自己的獨立性(參見雨宮昭一《日本近現代史(7)佔領と改革》)。那麼,從這個角度而言,被高度評價並且至今仍然影響著日本外交的吉田路線將很有可能被重新審視。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扶桑談之日本漫畫與政治①|《政治最前線》中的權、錢、色
    【編者按】:漫畫,可以說是日本的一個文化符號。將「漫畫」一詞引入中國的豐子愷先生認為,漫畫的特點在於「洞察人生,刻畫世態,揭發隱微,暴露現實」。日本漫畫不僅秉承這一特點,還呈現出百花齊放之態。現代意義上的「漫畫」,是一個日語舶來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大眾面前是在1925年的《文學周報》,由著名畫家、文學家豐子愷先生引進。1935年2月19日,他在《談日本的漫畫》一文中寫道,「日本人對於生活趣味特別善於享樂,對於人生現象特別善於洞察。這種國民性反映於藝術上。在文學而為俳句,在繪畫而為漫畫。漫畫在日本特別熱鬧而花樣繁多,其主要原因大約在此」。
  • 扶桑談之日本漫畫與政治②|時代風雲中的政治、愛情與理想
    【編者按】:本文為「日本漫畫與政治」系列的第二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漫畫《革命迷情》描繪的是1960年代日本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而其中提出的種種問題,至今仍值得深思。傳統漫畫,通常使用簡單的黑白線條來誇張地建構詼諧幽默的畫面,以表達作者對現實生活和時事的態度。政治漫畫則將其轉化成武器,以達到揶揄政治對手的目的。傳統的政治漫畫一般是單格或四格漫畫,為了突出核心觀點,所以敘事黑白分明,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與意識形態色彩。在二戰以前的國際關係中,使用漫畫醜化對方、美化自己是較為常見的手法。
  • 扶桑談之日本漫畫與政治④|日本企業「走出去」的困境與啟示
    【編者按】:本文是「日本漫畫與政治」系列的第四篇。在《課長島耕作》中,1980年代日本企業走向海外之後所面臨的軟實力不足的困境,這一問題可以作為同樣大步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的鏡鑑。如果時常乘坐日本的電車或地鐵,便會發現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 扶桑談·動漫與政治②|《吹響!上低音號》與日本型組織秩序
    【編者按】本文是「扶桑談·動漫與政治」系列的第二篇。京都動畫出品的《吹響!上低音號》中吹奏樂部的人際關係,猶如能透過其看到大海的水滴,向我們展示了普遍存在於日本的學校社團、企業、政黨等組織和團體中的秩序結構。
  • 古人為什麼稱日本為「扶桑」?
    扶桑是古書裡記載的一種樹名,在《山海經》裡最早提到這種樹。傳說中,太陽出於扶桑之下,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因此有時也用「扶桑」指太陽。據說扶桑樹最高可長達四十多米,葉子略像桑葉,春季花朵與葉同放。喜歡陽光,多生於山麓河谷,秋葉鮮紅。漢唐時人所認為的「扶桑樹」,多指這種巨樹。
  • 日本從「倭國—扶桑—大和—日本」的由來,日本不願意聽的國號!
    日本,這個國家總面積37.8平方公裡,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大和民族,總人口約為1億人口。其實日本在中國古代時期被稱之為「倭國」,以及「扶桑、邪馬臺、大和」也是日本的稱呼。那麼今天小編就好好和大家來聊聊古代日本為何要從「倭國」改名為「日本」呢?
  • 日本漫畫都不描彩?為什麼日本漫畫裡一般都是黑白的?
    如果大家看過很多漫畫就會發現,我國和歐美那些漫畫很多都是彩色的,但是在日本這個動漫與漫畫的強國,卻是一直以黑白為主,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為了節約成本嗎?
  • 「大漢國東兩萬裡」:「扶桑」與日本到底有什麼關係?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一提到「扶桑」是什麼?我們腦海中會浮現出兩個答案,一個是一種色彩豔麗可入中藥的花朵,另一個是與我們一海之隔的日本國。當然,在對歷史了解不多的情況下,人們聽到扶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前者,但如果你對歷史地理有所了解的話,你的腦海裡就會浮現出兩個答案。那麼這兩個表面上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為什麼會同時出現在我們腦海中呢?或者說「扶桑」與日本又有著哪些更深層次的歷史淵源呢?
  • 「扶疏」「扶蘇」皆「扶桑」
    趙仲邑先生《精廬小札》中,有一篇談「扶疏」的文章,說到有的學生不懂此詞的含義,以致造出了「冬天的樹木枝葉扶疏」的句子,鬧出了笑話。清代學者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裡說:「《漢書·司馬相如傳》『垂條扶疏』作扶疏,《詩·山有扶蘇》作扶蘇,皆疊韻連語也。」疊韻連語是疊韻連綿詞的意思,疊韻連綿詞由兩個韻部相同的字聯綴成義,不能分割。「疏」「蘇」音近,故「扶疏」與「扶蘇」可相通。扶蘇樹如何「枝葉繁茂分披」仍不為今人所知,但說到「扶桑樹」,人們便不會陌生。
  • 甲午戰爭為何日本勝而中國敗
    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和洋務運動同時開始,但取得的效果卻非常好,短短20年的時間就讓日本變得十分強大。那麼,同樣是改革,為什麼日本就能成功,並且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清朝呢?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一句話揭示了根本原因。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大規模派遣使團去歐美各國學習。
  • 日本街頭政治為何「無人喝彩」?
    【編者按】新一期「定海談」題為「戰後日本的社會運動與社會思潮」,當法國的反勞動法遊行再次引起關於68精神的討論,審視日本的社會運動也可提供某種借鑑思考。比如,高圓寺的活動是由一個名為「素人之亂」的自由職業青年團體在臉書和推特上發起的,他們人數寥寥且社會地位不高,卻一呼百應地號召到成千上萬的普通市民在當日自發走上街頭。這種少數人牽頭,個體市民廣泛響應的組織方式,此後成為反核電運動和SEALDs的一般模式,也在其後香港和臺灣發生的多場運動中得到延續。它的參與者全然不似以往社會運動中那樣以黨派或團體的名義行動,大都是自行活動的獨立個體。
  • 臺灣政大教授從漫畫講日本 選修課千人搶修(圖)
    中新網9月28日電 大學課程教材也可以很多元,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蔡增家,今年2月以漫畫、電影為教材引導學生了解日本及國際社會,9月再開同樣課程時有近千名學生選課,最後只有300人如願。
  • 日本這麼發達,為何黑人卻不去定居?看了日本人的做法就明白了
    日本國土狹長,資源不足,每次的歷史飛躍都是「慕強」而來。換言之,如果只安居樂業於狹小的土地上,日本無論從文化政治,還是經濟軍事,都無法追趕上世界的腳步。有了這些美元,日本的經濟得以回血新生,使得日本頹靡的經濟迅速復甦。那日本這麼發達,為何黑人卻不去定居?看了日本人的做法就明白了。在40年前時,日本曾一度發展到頂峰,巔峰時期的日本自然有很多人心神嚮往。
  • 三菱扶桑開道,奔馳鉸接巴士的那些事,日本鉸接巴士發展史解讀三
    但凡提到歐洲車,MB 自然是繞不開的一個品牌,他旗下的乘用車廣為人知,而商用車也是世界一流。MB Citaro 自 1997 年推出之後,已經是全球最成功的大型城市巴士之一。同時由於 Citaro 也在英國銷售,提供原廠右舵版本,可以更為方便地進入日本,而無需為這樣一個收益有限的小市場重新做大量開發。
  • 日本留學-京都五藝大
    日本的設計類專業無論是從學術權威方面還是社會的實際應用方面都是走在該行業的世界前列,首先日本的設計界發達、先進、潮流、前沿,日本設計師東西方設計思想結合的最好的地區之一
  • 扶植政治代言人控制島內大企業,日本加緊滲透臺灣
    日本政府怕李登輝來訪導致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因此在同意他訪日之時曾約法三章,要求他遵守「三不政策」:不得舉行記者招待會、不得從事政治活動、不得會見日本政治家。但是,日本政府在其他方面還是向李登輝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一是派大批警察對李登輝進行專門保護。
  • 中國民間應支持琉球獨立 我們一點不欠日本!
    琉球擺脫日本殖民百年鬥爭】社評:中國民間應支持「琉球獨立研究會」「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15日在衝繩宣告成立。該學會公開表示將尋求衝繩獨立,組建「琉球自治聯邦共和國」。該學會由衝繩縣石垣島出生的龍谷大學教授松島泰勝和衝繩國際大學副教授友知政樹等人組織發起,對該組織的詳情,外界還不清楚。在日本成立有政治傾向的組織相對容易,不排除「琉球獨研會」還只是個一般性組織。但誰都知道,如果有政治大環境的推動,弱小組織就有可能成長壯大,扮演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角色。
  • 日本工業遺產紀行|日本製造的代表:豐田技術、鐵道工業
    從最粗陋的拆解模仿起步,豐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能夠完全自主地造出純國產汽車,而且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生產方式,最終隨著日本汽車工業在全球市場擊敗美國的底特律三巨頭而成為一個神話。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在工廠遺址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的展示,向世人呈現了豐田的這一發展歷程。紀念館分為紡織機械館和汽車館兩大部分,正是豐田發家的兩大主業。
  • 三菱與奔馳成同門 扶桑為何投靠戴姆勒?
    【卡車之家 原創】三菱扶桑(Fuso)卡客車公司主要生產卡車、客車、車輛及工業用柴油發動機,現在是德國戴姆勒集團旗下的子公司。說到戴姆勒我們通常就會想到它旗下的梅賽德斯-奔馳,而除此以外在卡車業務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商用車製造商,戴姆勒在北美還擁有福萊納、西星,在亞洲則持有印度奔馳和三菱扶桑。▎從三菱部門到分離獨立 扶桑專注商用車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當時日本並沒有統一的國家,而是很多個部落唐朝之前,「倭」是中國古代諸王朝對於當時日本列島上的政治勢力(主要分布在九州和本州西部)的稱呼,此詞來源無通說,最可能的來歷是上古日本人的語言,倭奴的漢語古音為「wana」,有說法認為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但也有些人認為這種說法過於牽強,總之這個詞最初到底是何意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