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是「日本漫畫與政治」系列的第五篇。戰後擔任日本首相7年之久的吉田茂留下的遺產,至今在日本政壇仍無人能夠撼動,日本從戰後的廢墟中復興,但至今無法擺脫美日安保體系,皆種因於此。觀察今日日本政治與東亞國際格局,吉田茂是一個無法繞過的人物。
談到日本的變革,許多朋友首先會想起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發生在150年前,被認為是對日本近代史,甚至是對整個東亞的國際關係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事件。而對今天的日本以及東亞國際格局而言,美日同盟是極其重要的存在。美日同盟的基礎形成於日本戰敗初期的冷戰時期。對於戰後的日本而言,這是明治維新後一次新的出發。如何認識戰後日本和美日同盟的起點,以及當中的變與不變?從思考當今東亞地區國際格局的角度來看,相比於明治維新而言,這個問題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而思考這個問題,在戰後初期擔任日本首相7年之久的吉田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戰後日本的吉田路線
《歷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的鬥爭》(日文名稱:歴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の闘爭,以下簡稱《大宰相:吉田》)就是一部以日本戰後初期為時代背景,從主人公吉田茂的視角出發,刻畫當時日本政治生態的寫實劇畫(註:劇畫,是漫畫的一種寫實性表現方式,畫風較為嚴肅,更像是一種視覺文學。文中概括為漫畫)。
《大宰相:吉田》的作者斎藤隆夫是日本著名劇畫師,而負責解說評論的是長期擔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政治秘書的早坂茂三。《大宰相:吉田》改編自戶川豬佐夫的暢銷紀實小說《小說吉田學校》,是《歷史劇畫大宰相》系列的第一卷,其他各卷分別描繪了鳩山一郎、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榮作、田中角榮、三武木夫、福田赳夫、大平正芳、鈴木善幸、中曾根康弘等戰後日本首相的政治光譜。之所以將吉田茂列為第一卷,正是因為吉田茂的戰略是戰後日本的起點。
《歷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的鬥爭》書影
吉田茂的戰略被稱為吉田路線(Yoshida Doctrine),被認為是戰後日本一以貫之的外交戰略,並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參見高坂正堯《宰相吉田茂》)。經濟中心主義、輕武裝、美日安保條約是吉田路線的核心內容,至今日本政壇仍沒有人能夠撼動吉田茂留下的政治遺產。
吉田路線的邏輯簡單概括如下:在日本戰敗並被美軍佔領的嚴苛環境中,吉田茂認為支離破碎的日本在國力上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所以第一要務應當是恢復獨立性和國民經濟。為了快速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幅度削減非生產性的軍費支出,輕武裝路線便是最合理的選擇。並藉此弱化戰前軍部的影響力,將難以馴服的軍人擠出日本政壇。但是,輕武裝很可能導致無力自保,因此需要依靠美日安保條約獲取美軍的保護。同時,這樣可以消解歐美國家的對日戒心,獲得加入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體制與美元秩序的資格,走向發達國家之路。
刻畫美軍佔領日本的橋段
一般觀點認為,日本有崇拜強者的文化,因此自願屈服在美國腳下。吉田茂只是美國政策的執行者,並沒有多少自主性。但是,正如吉田茂所言,「我們輸掉了戰爭,但是要在外交中贏回來」。在極度受限的戰敗環境中,吉田茂不斷對美國強調,日本要恢復主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美國必須要尊重日本的自尊心(參見中西寬《敗戦國の外交戦略――吉田茂の外交とその継承者》)。在吉田茂的戰略構圖中,日本絕不是簡單的屈服,而是具有戰略性的整合有限的資源爭取自身最大的利益,而美國反而成為了日本利用的棋子。
美日同盟下各方的多重博弈
《大宰相:吉田》這部作品並沒有對吉田路線大唱讚歌。相反,主要的著力點在於更為微觀地刻畫日本內部的政治鬥爭、美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以及美日之間的博弈。
早坂茂三在這部作品的卷首就已明言,「政治就是權力鬥爭,不是楚楚動人的少女般的祈禱」,「政治家不惜使用所有的奸計和謀略,追求大大小小的權力,執著於權力寶座」,「這是古今中外的定法」。因此,在這部作品中,對權力的執著似乎成了政治家的第一要義。一度謙讓的幣原喜重郎,一旦登上首相寶座,便不能審時度勢,而是誓死保住自己的位置。曾許諾只是暫時接管政權的吉田茂在登上首相寶座後,便將許諾拋到九霄雲外,不到最後時刻絕不放棄手中的權力。
這部作品細緻地刻畫了吉田茂的人物特徵。他總是身穿傳統和服,抽著高級雪茄,性格獨斷專行,在日本民眾食不果腹的戰後初期,他保持著貴族生活的格調。他思維清晰,英文流利,更願意單獨和盟軍最高長官麥克阿瑟直接談話,並對國際政治有著敏銳的洞察。外交官出身的他,在內政方面缺乏堅實的人脈,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馬是他日常思考的主題。他精於權術,有意在自己的得意弟子池田勇人與佐藤榮作之間玩平衡,使他們相互牽制(此後二人都擔任了日本首相)。他用人不拘一格,對發言支持自己的青年政客田中角榮進行火箭式提拔(1970年代,田中任日本首相,對中日邦交正常化有重要貢獻)。通過這部漫畫,人們看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吉田茂。
刻畫吉田茂貴族生活的橋段
不僅如此,這部作品還寫實地刻畫了美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作者將美國勢力分為四方,分別是駐日盟軍總司令(GHQ)的麥克阿瑟,GHQ旗下的民政局,GHQ旗下的參謀2部,以及美國首都華盛頓。
麥克阿瑟在日本負責統籌全局,其第一要務是思考如何最有效率的控制、重建日本,以應對亞太局勢的變化。麥克阿瑟對重大事件擁有極大的裁量權,但是並不是對所有事務都親力親為。
麥克阿瑟管理下的民政局是制定佔領日本政策的核心部門,日本憲法的起草也主要是由民政局完成。民政局的成員多是受羅斯福新政影響的官員,傾向於社會民主主義,試圖將日本的軍閥、財閥解體,實現徹底的民主化。因此,民政局更支持日本社會黨和民主黨的革新勢力,對保皇黨的吉田茂充滿敵意。作品中就描述了民政局策劃打倒吉田茂的山崎首班工作事件。
同在麥克阿瑟管理下的參謀2部(即下圖中的G2)主要由保守派軍人組成,其意見與民政局對立。參謀2部負責諜報工作,出於冷戰格局與對蘇戰略的考慮,參謀2部更支持吉田茂的路線,並試圖說服日本加強武裝。華盛頓的立場更接近參謀2部,主要也是從冷戰格局思考日本的定位。但是,華盛頓方面的擔心在於美軍是否駐留日本,因為這與對抗蘇聯勢力的問題息息相關。
刻畫民政局與參謀2部對立的橋段
相比於日美兩國各自的內部紛爭,這部作品在日本與美國的博弈方面著墨並不多,主要焦點集中在吉田茂與民政局的鬥法上。例如,前文提及的山崎首班工作事件,就是由民政局暗自策劃,試圖將吉田茂拉下臺的小動作。其後,又因為日本憲法的修改以及如何締結美日合約的問題,民政局與吉田茂都曾多次交鋒。實際上,民政局曾恐嚇日本當局,「我們正在戶外享受原子能帶來的陽光」(We are out here enjoying the warmth of atomic energy)。吉田茂知曉此事後的反應是,「GHQ?Go Home Quickly」。
吉田茂的應對更多的是繞過民政局,直接與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直接進行交涉。吉田茂憑藉其外交官的職業素養與良好的國際感覺,與麥克阿瑟建立了較為深厚的信任關係。同時,吉田茂還派出親信偷偷潛入華盛頓,遊說美國中央的官員。這些細節在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蘋果之歌》與戰爭責任
戰後初期的日本,千瘡百孔,民生凋敝。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多次提到了當時在日本老百姓當中流傳很廣的一首歌曲——《蘋果之歌》。正如歌詞所唱,「蘋果啊,什麼都不說。但是啊,蘋果心裡都知道」。在歡快輕鬆的樂曲下,日本的平民老百姓終於可以從軍國主義和戰爭的高壓中解放出來。作者試圖傾訴,渴望幸福生活的老百姓,誰又希望戰爭的發生呢?
戰後初期的東京車站
早坂茂三在這部作品的卷首語中回憶道,「我們這一代人都是軍國少年,從小就被教育要為天皇而死。戰敗後,當我聽到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在廣播中教育我們,『全體國民要一起懺悔』,頓時對皇族的醜態感到怒火中燒」。
早坂之所以憤怒,是因為日本皇族以及高層政要竟無人站出來為戰爭負責,反而將責任推卸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到底誰該為這場戰爭負責?日本到底該如何才能走出戰後?日本著名史學家雨宮昭一的分析一針見血。他認為,昭和天皇曾多次考慮過謝罪與退位以承擔戰爭責任,但是麥克阿瑟出於冷戰格局與有效控制日本的考慮,阻止了天皇的退位。
麥克阿瑟與昭和天皇
因此,一個沒有在戰敗時承擔自身戰爭責任的國家,不可能真正實現自己的獨立性(參見雨宮昭一《日本近現代史(7)佔領と改革》)。那麼,從這個角度而言,被高度評價並且至今仍然影響著日本外交的吉田路線將很有可能被重新審視。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