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問答
音頻
探究
視頻
闢謠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2829,閱讀時間:約8分鐘
讀歷史,常說要「以史為鑑」。但比起那些今天被人「燉了千百遍雞湯」的各類「歷史智慧典故」來,更值得現代人回味思考的,卻應當是煌煌史冊上的一些「蠢事」。
比如下面這幾樁,真實卻「蠢到讓人窒息」的神操作,足以讓後世的讀者們,在哭笑不得之後收穫充滿價值的體會。甚至,看懂相關王朝的興衰真相。
「神操作」一、郭勸充好人
1038年,大宋「西平王」兼遼國「西夏王」元昊腰杆子正壯,已經佔有了夏州、鹽州、靈州、會州、沙州、肅州等十多個州,坐擁河西走廊與河套草原兩大戰略要地。這位野心勃勃的梟雄也憋起了壞,決心趁此機會扯旗自立,徹底擺脫「大宋藩臣」的角色。
可這決心,當時真難下,就連元昊身邊的臂膀們,都不是鐵板一塊。好些人過慣了受大宋賞賜的舒服日子,早就不想再惹事。大將山遇惟亮就是其中一位,這位執掌元昊「左右廂軍」,出名位高權重的悍將,為這事終於跟元昊撕破了臉。眼看元昊殺機畢露,山遇惟亮也乾脆把心一橫:此處不留爺,爺去投大宋。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撒腿就跑,終於如願擺脫元昊追擊,投到了北宋延州知州郭勸處。
對於守土有責的郭勸大人來說,事情發展到這兒,那真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山遇惟亮何許人?那是為「西平王」徵戰了一輩子的老將,元昊的軍隊裡到處有他「老部下」,西北的山川地理軍事部署,元昊的虛虛實實,全在他腦袋裡裝著。只要大宋能用好這「大寶貝」,就牢牢捏住了梟雄元昊的底牌。甚至還能趁熱打鐵,一舉剪除這個西北大患。開創「不世之功」的大好機會,就這樣「白送」到郭勸大人手裡。
可問題是,郭大人不是這麼想。
話說這位郭勸,可是北宋仁宗年間出名的「大好人」,此人常年為官清廉,做人也標榜剛直不阿,動不動就懟得皇帝沒話說。這麼個又清廉又軸的人,偏偏還自詡胸有百萬雄兵,動不動就指點江山,放在北宋「重文輕武」的年月,自然也就扶搖直上,一屁股坐在「延州知州」的要職上。但身為守土有責的封疆大吏,郭勸的思路,卻比職業軍人們清奇得多:立什麼不世之功?哥還是要做好人。
在郭勸看來,元昊家再怎麼鬧,也是他家自家的事兒(山遇惟亮是元昊的叔叔),什麼不世之功什麼國防安全,郭勸大人別看手握重兵,這些事懂都不懂,就知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做個好人算啦。然後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心向大宋的山遇惟亮全家,竟被郭勸全須全尾的禮送回了元昊。後果也可以想:山遇惟亮全家二十多口人,全被元昊綁樹上活活用箭射死,成了西夏「開國」前夜,一場觸目驚心的血案。
但這「神操作」的嚴重後果,可比一場血案大得多:有了山遇惟亮全家「現身說法」,元昊的部下們哪能還有別的想法?死心塌地跟著元昊幹吧。大宋王朝的虛弱,更叫元昊看了個滿眼。果然是年元昊高調「扯旗建國」,滿頭蒙圈的大宋,隨後被打了個滿臉花,最後還是「歲幣換和平」了事。高調崛起的西夏,也從此成了宋王朝的國防大患,活活消耗了北宋百年國力,一切,都是郭勸這「神操作」惹禍。
當然,郭勸大人也許不覺得自己是錯:我身為一介讀書人,凡事當然要做個好人。可問題是,這麼一個腦子裡沒半點「專業國防認識」的好人,竟放到了關乎國防安全的「延州知州」崗位上,辦下了如此蠢事。這「重文輕武」的蠢制度,才是大宋在一次次「蠢操作裡」,活活「蠢死」的病因。
「神操作」二、萬曆種水稻
自從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明朝的歷代皇帝雖說懶蟲不少,但有件事,卻是攤上哪位都急抓狂:北京缺糧食。要知道,遷都北京後,「天子戍邊」的明王朝,既要供養大批邊軍,也要養活各級衙門裡的文武百官。北京城的「體積」也不停膨脹,明朝建國時北京只有一萬四千人,嘉靖年間時「常住人口」就突破一百萬。糧食供應的壓力,想想就知道有多大。
所以,為了餵飽北京城,大明漕運成了頭等大事,江南糧食的徵收負擔,也是一代比一代重。但即使這樣,北京城的糧倉,也常見「見底」的時候。比如明穆宗剛登基時,太倉竟只剩下了三個月的糧食。
好些有識之士也大聲疾呼:不能光指望著大運河運糧,北京周邊也得多種糧。可北方的水土條件原本就差,水稻等農作物產量不高,累死累活種半天,混個肚圓都難。所以,就算懶得出奇的萬曆,一聽「糧食」就打激靈。有關「徵糧」「漕運」的奏摺,總是第一時間批覆。
而萬曆十二年(1584),明朝著名農業學家徐貞明,卻給萬曆君臣帶來了驚天喜訊:誰說在北京種水稻不靠譜?臣保證不但能種,而且絕對高產!
在此之前,徐貞明為了「種水稻」的事,幾乎嘔心瀝血半輩子。除了培植試驗了各種稻種,他還走遍了京畿周圍乃至河北各地的山山水水,把每一處水源土壤都精心規劃。就連已經退休的大英雄戚繼光都為他的執著感動,派老部下來幫忙。終於在永平府開出了三萬九千畝水稻田,並在萬曆十二年奪取大豐收——「北京種水稻」這事兒,靠譜!
如果這件「靠譜」的事兒,接下來真順風順水推動下去,對大明朝來說,這不止是「多收三五鬥」的事兒。如果京畿周邊能提供充足糧食,大明漕運成本將大大降低,國家治理成本和百姓民生負擔都會大大下降。明王朝更可以因此儲備充足的糧食,哪怕面對接下來的內憂外患,也絕對有抗風險的底氣。不誇張說,這是一件關乎大明國運的大事兒。
可身為科學家的徐貞明,把所有一切都規劃到了,卻唯獨漏了一個事實:他攤上的,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無比奇葩的年代——萬曆年間。
於是,當徐貞明「水稻實驗成功」的喜訊送上去後,大明朝堂上的反應非但不是狂喜,反而立刻吵成一團:各位拉幫結派成習慣的大臣們,習慣性的互相吵架。很簡單的「種不種水稻問題」,就變成了大臣之間互罵,罵著罵著就跑偏,彼此間的祖宗十八代都翻了出來。「種水稻」反而成了小事。眼看吵得頭大,萬曆最後也就草草下旨:「近開水田,人情甚稱不便」。這麼一件大事兒,竟就草草收場了。
反而是提出這事兒的徐貞明,事後受不了鋪天蓋地的攻擊,悽然辭官回家,不解決正事,卻解決辦正事的人,整個愚蠢的「神操作」,很萬曆。
反而是此事一個多世紀後,經歷「九子奪嫡」登上皇位的清朝雍正皇帝,面對此時清王朝「內外府庫無不虧空」的慘狀,憤然決定從北京周邊找糧食——種水稻!然後在怡親王允祥的主持下,清王朝設立「水利營田府」,就靠著「抄徐貞明的作業」,一板一眼在直隸地區推廣水稻種植,不到兩年時間,直隸地區就成功大面積推廣水稻,且「歲以屢豐,穗秸積於場圃,粳稻溢於市廛」,公認雍正治國的一大成就。
如此成就,不但給開局窮掉渣的「雍正王朝」大補血,更給乾隆一系列「文治武功」打了底。但說到底,卻還是習慣扯皮的萬曆君臣,給後來人做嫁衣。
再看看明朝末年天災人禍,北方大地餓殍遍野,缺糧食缺到眼紅的景象,就更不難理解「明朝亡於萬曆」的真諦——現成的徐貞明的「作業本」都無視,水稻都種不好,這低效懶政成常態的大明朝,又有誰能救得了?
參考資料:梅毅《刀鋒上的文明:遼宋夏金的另類歷史》、高天流雲《如果這是宋史》、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高奇《走進中國科技殿堂》、高福美《清代直隸地區的營田水利與水稻種植》
往日文章回顧:
漢朝到底有多強大?這三件「小文物」告訴你
唐朝的楊貴妃究竟有多胖?真實情況可能比你還輕
有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