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19日訊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敘事方式,那是由歷史的積澱培育出的文化底蘊和性格特徵。而閱讀,則是每一座城市的天然屬性。因為每一個有氣質的城市,都是一個熱愛閱讀的城市;因為每一個被書香裹挾的城市,都有其鮮明的文化標誌,那便是點綴於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圖書館、書店。少了這些,這座城市便無異於一個文化荒原,貧乏無味。
營造城市良好的閱讀文化氛圍,需要社會多元力量的相伴相生。它離不開城市「文化基地」高校圖書館的相傾,離不開社會圖書館的引領,當然,也離不開古老的藏書樓以及實體書店所搭建的特色公共閱讀氛圍的催化。
共享:走進高校「文化供給站」
學校,是一個城市的文化中心,大學圖書館具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和濃厚的學習氛圍,可以說是促進全民閱讀的最佳場所。可惜,對大部分人來說,高校圖書館仍是「養在深山人未識」。在新浪教育推出的「高校圖書館是否應該對外開放」的調查中,網友「蒛糖」呼籲,「社會資源應該充分利用,建議放低門檻,加強外借管理。」也有一位名叫「phzhulei」的網友認為,「大學的圖書館主要還是為高校學生和教師科研學術所用,倘若真是完全向社會開放,反而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一石激起千層浪,社會對於開放大學圖書館的呼聲日漸高漲。但是高校圖書館的門檻真的有那麼高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省內部分高校圖書館包括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已經在為社會讀者提供借閱服務。浙江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馬景娣告訴我們,「目前浙大圖書館系統網站的註冊用戶有8萬多,在校生只有近5萬,除去畢業後還未銷戶的學生目前估計共有1.2萬的非在校用戶。」
顯然,這1.2萬人中很大一部分為社會讀者。登陸浙大圖書館網站,上面對於校外讀者的借閱規定一目了然:社會讀者只需憑身份證交納200元押金以及每年100元的服務費,便可辦理可開通圖書館借閱功能的校園卡,進行圖書借閱。如果你是60歲以上老人,甚至可以憑老年卡免費進館閱覽。雖然「養在深閨」,但還是「有求必應」。
可惜,就目前而言,社會讀者能進入的大學圖書館尚在少數,但可以預計,隨著市民閱讀需求的日益膨脹,開放必是大勢所趨。「下沙地區沒有公共圖書館,這裡的居民閱讀需求沒法得到滿足,越來越多的市民電話我們或在下沙政府網站留言呼籲要求開放下沙的高校圖書館。」浙江理工大學圖書館辦公室主任韓俊告訴我們。「不是我們不願意開放,而是開放也面臨著很多風險,比如說校園安全隱患、館藏資源佔用、管理資金不足和人員設置等。」這些擔憂使得大學圖書館的開放變得「謹小慎微」,但值得稱讚的是,高校圖書館正在嘗試著為社會閱讀氛圍的營造出力。「根據大家的要求,我們也在積極做調研。對於特色館藏——紡織服裝類文獻,如果專業人士有需要預約,我們依然提供閱覽。」
高校圖書館的開放任重道遠,不僅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在開放模式上有所突破。在這裡,不妨可以借鑑國外圖書館的開放模式。耶魯大學樹立了一種理念,要幫助大學所在地紐哈芬市成為「人人讀書的城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採取分層開放的模式,比如公眾可憑有效證件入館、館內免費閱覽、外借圖書適當收費、不同讀者設置不同權限等,這些都可以創造性地結合到本土圖書館的開放模式當中。改變需要一步步來,高校藏書資源也必然會漸漸為大家所用。
融合:享受社會「文化起居室」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城市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是城市文化的象徵,在推動城市全民閱讀中起著領頭軍的作用。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不斷推陳出新,在理念上變「文獻閱讀」為「文化閱讀」。圖書館已經不僅僅單純是「借書還書你來我往」,倒更像一個融合了豐富多彩活動的「文化起居室」。「為滿足多元社會多元人群的多元文化需求,我們舉辦包括公益性講座、展覽、沙龍、讀者社團演出、免費電影觀看等各種活動,為讀者創造出全新的閱讀體驗,讓所有人群都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屬於他們的閱讀方式和文化生活。」西湖區圖書館邊國堯館長說道。
在該館正在舉行的「創意悅讀手作坊——環保手工企鵝垃圾桶」製作活動登記表上,短短幾天,已經密密麻麻登記了20多戶要求參與的家庭。「讓孩子邊手工邊閱讀,在慢的節奏中引領孩子走入藝術世界,激發閱讀潛能,這些親子活動讓我們在輕鬆的氛圍中陪同孩子一起學習,所以非常願意來。」前來報名的何女士稱讚道。
不僅如此,西湖區圖書館「你點書,我買單」的個性化菜單式借閱服務也使得市民搖身一變成為圖書館的主人。家住城西的退休工人孟大爺是西湖區圖書館的常客,這幾天他很想看《賈伯斯傳》這本新書,但書庫裡沒有收藏,於是他又一次提起筆在服務臺的點購單上寫下《賈伯斯傳》這本書。原來,只要你需要的書價格在百元以內,就可以進行「點購登記」,圖書館會通過各種方式優先採購,並在新書入藏後第一時間通知讀者,讓你成為該書的第一位讀者!
到今年9月為止,西湖區圖書館的「你點書,我買單」服務,已成功服務讀者1582人次。讀者紛紛表示,這項服務使讀者真正找到圖書館主人的感覺,也使圖書館第一次真正成為了市民自己的「第二書房」。
圖書館,不僅是看書的地方,也是享受閱讀氛圍的場所。圖書館裡,有來複習考研的大學生,有複習考會計證的職員,有帶著孩子來玩的家長。但是,無論你是自修還是單純的休閒娛樂,無論是進行快餐式的淺閱讀還是深層次的閱讀,都能在圖書館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在西湖區圖書館,有開闢的少兒閱讀專區,天藍色的地板,大紅色的沙發,嫩黃色的凳子,卡通的牆貼,書架上琳琅滿目的兒童繪本、拼音讀物,為兒童打造了一個夢幻的文化樂園,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共度周末。杭州市圖書館內,更設有一個頗有特色的音樂分館,音樂分館內的座位也是清一色的柔軟沙發,人們可以隨意選取喜歡的CD,或者觀看電影,打發時光。所以累了,倦了,也一樣可以邁進圖書館的大門,找尋片刻的寧靜與安逸。
這種沒有邊界的閱讀氣氛正在蔓延,周邊鄉村的閱讀氛圍也日漸濃厚。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除了聊天打牌喝茶,農村的休閒方式相對較少。最近,平日裡喜愛串門打牌的白鳥村村民鄭大伯卻逛起了村裡的圖書室。「近日村裡建起了圖書室,有不少新書,我也過來看看。」在圖書管理員的引領下,他找到了《如何養殖甲魚》這本書,捧著認真地翻閱起來,「養了這麼多年的甲魚,想不到裡面竟有這麼多不知道的學問,看來以後要常來圖書室轉轉。」
這些書都來自於其對口支援的西湖區圖書館,該館目前已經協助西湖區轉塘、留下、蔣村、三墩、雙浦等5個鎮街建設起了122個村社文化室。區級圖書館與村社圖書館合作,每月輸送圖書下鄉,甚至根據村民需要為其購置相關圖書,讓村民享受到了「把書送到家門口」的貼心服務。
凝結:感悟城市「公共閱讀美」
古老而神秘的藏書樓無疑是一個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藏書樓的高深莫測也引得眾人望洋興嘆。「藏書樓裡面存放的都是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珍貴古籍善本,一旦開放極易被破壞,風險太大,代價太高。」天一閣副館長賀宇紅為我們指出了藏書樓不對外開放的內在原因。但是對於裡面珍貴的特色館藏,藏書樓已經嘗試通過各種方式搭建起與讀者之間的橋梁。
「一種是整理再版,針對天一閣的特色館藏,比如地方志、科舉文獻我們陸續進行影印出版。」賀宇紅說到,古籍整理工作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陸續開始,為滿足社會需求,2005年開始則更加系統進行。「除此之外,讀者還可登陸網上『天一閣博物館·古籍數字資源庫』進行免費查閱。」
從2010年底開始,天一閣正式啟動古籍數位化工程以來,已經將3萬餘冊古籍分批「搬」到了網上,向世人揭開了原本「養在深閨」的館藏文物的神秘面紗。本次古籍數位化的皆是天一閣館藏珍品,讀者可以進入網站進行查詢,也可以瀏覽、編輯、下載網上的免費資源,這無疑給廣大古籍愛好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電子書做得真不錯,特別是翻書的時候,感覺很好!」一位網友在翻閱了電子版《天一閣集》後留下了這樣的評論。電子資源庫從開啟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網站的訪問量已高達36萬多,廣大學者與市民趨之若鶩,而天一閣也在爭取把更多的館藏古籍「搬」到網上。
城市閱讀氛圍的催化,也離不開那些溫暖而富有個性化的實體書店。書店是一個因閱讀而聚集思想與人氣的地方,它開放、舒適、便捷、放鬆的環境能夠提供自由的閱讀交流機會。不僅如此,書店也是一個城市極富魅力以及藝術氣息的地方,舒緩的音樂,柔軟的沙發,暖色調的燈光,其本身帶給公眾的美感體驗就能夠吸引眾多的讀者參與閱讀。「有些時候去書店,並不僅僅是為買一本新書,逛書店本身就很讓人興奮。」時常泡書店的浙江大學文博系學生黃彩霞感慨道。
與圖書館的些許莊嚴肅穆不同,書店則更加靈活多變,它可以開在繁華的鬧市,可以藏在隱秘的街道,但無論如何,它都緊貼著人群,成為人們就近的精神歇腳處。閱讀與藝術相結合,閱讀與休閒相結合成為了書店贏得廣大讀者停留的一大亮點。
臺灣的老牌子誠品書店,以「開發可閱讀的生活創意」為理念,進一步將「書店」延伸為閱讀「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知性生活空間。藍獅子雕刻時光書店,把書店開在了咖啡館裡,在休閒中感悟閱讀的樂趣。所以有人會說,人的生活方式有多少種,書店的表情就有多少種。城市裡的書店,是社會資源的聚集地,也是人群與社會,思想與創意的匯聚地。它們,已經成為催化城市閱讀氛圍的發動機。
不妨多一些閱讀,多一些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