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窯過程中坯體發生哪些物理化學變化?

2020-12-17 中國陶瓷網

燒窯過程中坯體發生哪些物理化學變化?

2005-12-16 來源:浙江陶瓷網 責任編輯:admin 閱讀:1218

1、燒窯過程中坯體所發生的物理變化有:    
                    1)重量減輕--人工水、結晶水和有機物質蒸發和揮發的結果;     
                    2)可塑性喪失;     
                    3)顏色發生變化;     
                    4)空隙發生變動--水分及有機物質蒸發和揮發時,坯體空隙率逐漸增加,到開始玻化時,空隙又逐漸被溶液充滿,顆粒被液體包圍,空隙逐漸減少,直到坯體被燒結;
                        
                    5)體積收縮--坯體空隙增加時,體積微有膨脹現象,空隙減小時,漸漸收縮;     
                    6)機械強度發生變動--晶格被破壞,結晶水失去時,晶體分裂,坯的機械強度減低,到重新結晶後,機械強度增加很大。    
                    2、坯體的化學變化: 氧化和還原等變化,還原作用多在250-900℃時發生,分解作用多在500-1300℃時發生。
                        
                    1)碳酸鹽的分解。
                        
                    2)碳素、硫化物及有機物的氧化。
                         
                    粘土中夾雜的硫化物在800℃左右被氧化完畢。    
                    3)坯體中存在的碳素及有機物在600℃以上才開始氧化分解,並持續到高溫,此階段產生的氣體必須完全排除掉,否則會引起坯體起泡。    
                    C+O 2 →CO 2 ↑    
                    4)強還原階段(1020-1150℃)。    
                    此階段坯體內的三氧化二鐵及硫酸鹽在釉層封閉坯體之前得到充分還原與分解。 (以下反應在還原氣氛中,1100℃強烈反應)
                         
                    (以下反應在還原氣氛中,800℃進行即強烈反應)
                        
                    5)氧化亞鐵易與二氧化矽生成易熔的玻璃狀物質,促進了坯體的燒結。

- END -

相關焦點

  • 氣流與坯垛的關係
    能將這句話所包含的含義變成具體的行動去認真落實到碼坯工作中者就更屬鳳毛麟角了。所以在現實的具體碼坯工作中,細究這「七分碼」,究竟應該如何碼?恐怕真正能說清楚的就不會特別多,更別談能夠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中。現實生產操作中如果說不清楚「七分碼」這句話的含義,僅僅是些無關緊要的不關乎坯垛設計與操作的人的話也無關大局。
  • 手工拉坯與機壓坯的甄別
    當下,「走泥」甚至從陶藝創作中分離出來,因為它所富有的節奏美感,空間聯想,時間的流動屬性而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與繪畫中的素描地位相提並論。「走泥」和燒窯的關係被認為如同彈琴唱歌和錄音灌碟的關係,兩者是單向可分的,並且可以獨立存在。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拉坯的表演性質,是基於某種情感下的,既有一定的規律,又兼具偶然性。
  • 如何看待柴燒裸燒中陶藝品的「瑕」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柴窯裸燒中陶藝品會存在哪些「瑕」及肌理釉色形成的原理。在燒制過程中木柴燃燒會形成大量的灰燼附著在陶坯上,當溫度高達1100攝氏度左右的時候灰燼會慢慢融化並和陶坯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鐵、鈉、鎂等)形成化學反應,形成自熱天成的「草木灰釉」。柴窯燒制時大量木柴燃燒會形成洶湧的火勢,不同柴窯窯口的設計,火勢走向不同,會在陶坯身上留下濃濃火足痕跡,這是也我們常說的「火痕」、「火刺」等自然肌理現象。
  • 給大家分享幾個鑑別手工拉坯和壓坯的方法
    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將泥料中殘餘的氣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並使泥料中的水分進一步均勻,以防止燒成過程中產生氣泡、變形或開裂。揉泥大約有兩種方式:一種類似揉面,泥形呈旋渦狀;另一種形似羊頭,俗稱「卷羊頭」,景德鎮大都採用此方式。摟泥操作一般是在一條長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上進行,泥凳前低後高,便於用力。操作是與凳面上墊一塊白布,操作者騎坐在凳上雙手用力揉壓泥團,依次將空氣排擠出。
  • 兒童益智手工,陶藝製作過程全攻略(家長必看)
    4、印模(印坯)成型法印模(印坯)成型法是應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辦法。自古以來。此法就普遍地運用在陶瓷出產中,普遍我們運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製作成型,然後依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枯燥後,即可印製坯體,印模成型。
  • 陶主坭興陶柴燒窯火熱進行中
    上次小編為大家介紹了陶主坭興陶柴燒窯的裝窯現場,那麼今天繼續為大家帶來他們家柴燒窯的燒制過程。陶主坭興陶的柴燒窯是全部採用松木為原材料燒制,大家都知道為什麼用松木作為燃料嗎?柴窯燒制選用松木作為燃料就是因為松木燒出的火焰長、熱量高、灰粉少,有利於窯內溫度、氣氛更均勻地分布,從而保證窯內的器皿燒得多、快、透,而且更省柴,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松木含有的松油脂也很豐富,這是一種可燃性很強的油脂,可以達到滋潤陶坯,出現豐富釉面的目的。
  • 欽州特有的陶土,在燒制過程所產生的窯變是坭興陶的一大藝術特色
    欽州特有的陶土,無需添加任何顏料或化工料,在燒制過程所產生的「窯變」是無釉坭興陶的一大藝術特色。自然窯變,色彩斑斕,可謂是火中求寶,難得一件,一件在手,絕無類同,是生活實用或收藏的絕佳選擇。窯: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正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灰: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則使陶壞中的鐵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
  •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8:52 德國哥廷根生物物理化學MPI Reinhard Lührmann和Holger Stark
  • 萎凋過程中茶的變化
    萎凋的物理變化在萎凋過程中,鮮葉主要的物理變化是芽葉中水分減少,並導致葉細胞失去膨脹狀態,葉質變為柔軟,葉面積縮小。2.萎凋的化學變化在萎凋過程中,水分散失物理狀態發生變化的同時,芽葉的內含化學物質也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
  • 訪雅安滎經黑砂,感受千年「原始」燒窯文化——房車露營G318-Day13
    製作器物坯胎分兩個步驟:先用手工輪製做器物下半部分,稱作 「底坯」;待底坯稍乾燥,有了一定的硬度,再在上面做器物上半部分,稱作「接坯」。接坯要求上下兩部分胎質厚薄均勻,牢固無痕跡。待胚胎充分燒透後,用頂端帶鐵鉤的長竿挑入一個放有杉樹枝或麥秸、鋸末的稱之為煙燻窯坑內,然後密閉坑口,讓高溫的坯胎與易燃的有機物混合,產生「悶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把胎質中的石英、長石等礦物質以及金屬溶解「析」出,在器物表層形成氧化物結晶。這就是滎經砂器獨特的工藝——「取釉」。器物自然冷卻後表層呈現出銀灰色的金屬光澤。
  • 雲霄「土」滋味——燒窯雞
    烹製燒窯雞的土灶  盛盤上桌的燒窯雞,光是那金黃燦燦的顏色便讓人食指大動,夾一筷子,滑嫩多汁,香而不膩,讓人不禁就要問,這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燒窯雞的做法非常獨特,離不開一個字——「土」。選用雲霄當地山上的「土窯雞」,而非一般的肉雞,將醬油、鹽、糖等置入雞的腹腔中,包上沾過酒水的龍巖草紙,外裹錫箔紙,待用;不用鍋,而是用現堆的「土窯」,在土窯側面留出一個小門,取碎石於其上累成一個近似圓錐體的石堆;不直接用火,而是用火後「土」的餘溫來燜熟土窯雞,將木柴放入堆好的土窯中,高溫燒至碎石發白,取出未燒盡的柴火,投入事先處理好的雞,一窯可燜制十餘只「燒窯雞」。